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之境
1
作者 甘霖 陈瑞 裴娇娇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4-I0004,共1页
系列作品以曼茶罗纹样作为灵感来源,将自然元素与几何结构交融,传递出平衡与和谐美的意境。设计通过柔和的浅绿、淡粉、米黄,展现温暖与宁静的视觉感受,同时采用精细的花瓣、叶片与环形图案,象征生命的层次感与无限延展。每个纹样皆以... 系列作品以曼茶罗纹样作为灵感来源,将自然元素与几何结构交融,传递出平衡与和谐美的意境。设计通过柔和的浅绿、淡粉、米黄,展现温暖与宁静的视觉感受,同时采用精细的花瓣、叶片与环形图案,象征生命的层次感与无限延展。每个纹样皆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辐射,曼茶罗的对称性和连贯性在织物上展现出无限的延伸,营造出视觉上的引导感,象征生命的韵律与内在的平衡,赋予丝巾优雅与灵动的气质。该作品适合各种搭配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茶罗纹样 和谐美 几何结构 视觉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适老化康养景观设计策略研究——评《康复景观疗愈花园设计》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芳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I0005-I0005,共1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景观 适老化 景观设计策略 老龄化社会 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老龄化 疗愈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技术应用下的美术教学优化方法研究——评《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大康 冯默墨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I0009-I0009,共1页
《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本关于计算机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专业著作,由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副教授冯大康和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硕士冯默墨合著。本书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探讨如何将计算机... 《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本关于计算机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专业著作,由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副教授冯大康和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硕士冯默墨合著。本书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探讨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西安美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 艺术设计学院 海洋大学 美术教学 专业著作 教学中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解析
4
作者 周冶 于树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90,共6页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在道德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精炼的思维模式,即“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个体修身之主体性而出发的收敛性思维,亦是从道德目标的确立,到价值信念的形成,再到道德反思和总结以及最终...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在道德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精炼的思维模式,即“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个体修身之主体性而出发的收敛性思维,亦是从道德目标的确立,到价值信念的形成,再到道德反思和总结以及最终得以德性生成的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结合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荀子的思想对这一过程中的元素逐一展开分析,解析《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形成。在结合诸子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任一元素在荀子那里均有所显现,且与荀子的道德认知内化模式颇为相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讨了《大学》思想的来源与荀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荀子 道德思维 道德内化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茶产品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林泉 刘家兴 +3 位作者 李蕊 张亿尊 郑文渊 陈璐 《福建茶叶》 2022年第1期214-216,共3页
在传统文化复兴到达高潮的时代,茶道中的精神文化弘扬的需求日益提高。展示空间设计赋予茶产品以实质的文化意义和生命力,也逐渐出现了与地域文化元素趋同的现象。所以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如何继承保护云雾茶产品的文化并且融入连云港地域... 在传统文化复兴到达高潮的时代,茶道中的精神文化弘扬的需求日益提高。展示空间设计赋予茶产品以实质的文化意义和生命力,也逐渐出现了与地域文化元素趋同的现象。所以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如何继承保护云雾茶产品的文化并且融入连云港地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此文通过对连云港地区多种地域文化元素、展示空间设计的原理、国内外实例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基于连云港多种地域文化元素的云雾茶产品展示空间的内涵提升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元素 展示空间设计 云雾茶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间剪纸的当代美术价值解读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大康 冯默墨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I0022-I0022,共1页
从蔡伦造纸术将纸材料推广开来,中国人用纸传承着文化,体现着智慧和创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纸文化,洛阳纸贵等典故,无不诉说着纸中凝结着的独特意趣,追溯中国的纸历史,可知唐宋时期纸已经开始作为家居饰品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剪... 从蔡伦造纸术将纸材料推广开来,中国人用纸传承着文化,体现着智慧和创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纸文化,洛阳纸贵等典故,无不诉说着纸中凝结着的独特意趣,追溯中国的纸历史,可知唐宋时期纸已经开始作为家居饰品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剪纸艺术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艺术,最初是民众用剪刀或刻刀在彩色(以红色为主)的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饰自己的居所,或在庙会等民俗活动上展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术价值。2009年9月,剪纸艺术成功“申遗”,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现代意义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剪纸艺术与工艺》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经典教材之一,图文并茂,内容晓畅,结构清晰,可做摹刻样本,便于初学者和剪纸艺术爱好者自行翻阅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工艺 剪纸艺术 家居饰品 当代美术 价值解读 民俗活动 美术价值 图文并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空间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家兴 祝永超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101,共5页
现阶段在非遗保护与传播层面,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地阐述,“活态化”已成为共识,在具体研究中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生态保护成为了后申遗时代的一个重点。空间作为信息传播与体验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保护和多维体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文... 现阶段在非遗保护与传播层面,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地阐述,“活态化”已成为共识,在具体研究中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生态保护成为了后申遗时代的一个重点。空间作为信息传播与体验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保护和多维体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文章运用文化传播理论和情感设计方法,研究文化传播与空间体验的关系。通过淮盐文化展示空间的具体项目设计实践拟从淮盐原生空间的重要性出发,探索一条淮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空间 非遗保护 文化传播 淮盐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化、废墟化与去奇观化:电影数字技术视阈下新世纪工业电影美学探赜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广飞 胡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7-31,共5页
数字技术引入电影生产后,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计算机动画、绿幕抠图、定格成像等电影数字技术被运用于工业电影的创制。相应地,新世纪的工业电影美学相较于传统工业影像的银幕表达也有了更加独特的... 数字技术引入电影生产后,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计算机动画、绿幕抠图、定格成像等电影数字技术被运用于工业电影的创制。相应地,新世纪的工业电影美学相较于传统工业影像的银幕表达也有了更加独特的审美形态,工业时间域“固结”与“折返”的诗意化、工业空间域“虚拟”与“真实”的废墟化,以及数字技术“置入”叙事肌体和“抽离”视觉热点的去奇观化,成为新世纪工业电影重要的美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数字技术 新世纪工业电影 美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壳肉分离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9
作者 申屠留芳 刘涵 +1 位作者 吴旋 孙星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8-11,共4页
壳肉分离是贻贝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壳肉分离的效率最终影响着后续加工的品质。对现有壳肉分离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不同壳肉分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总结我国目前贻贝壳肉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拟解决方案,... 壳肉分离是贻贝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壳肉分离的效率最终影响着后续加工的品质。对现有壳肉分离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不同壳肉分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总结我国目前贻贝壳肉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拟解决方案,同时对贻贝壳肉分离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贻贝壳肉分离理论基础,为我国贻贝壳肉分离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壳肉分离 技术 装备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不能赡,势不能容”:荀子道德内化思想的逻辑前提
10
作者 周冶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92,共7页
荀子认为人对“礼”的认同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这种认同的核心就在于“义”的激发,而“义”是道德内化的心理基础。在“物不能赡,势不能容”的逻辑前提下,荀子提出以“明分使群”作为道德内化的基础,使人们学礼识分。在“人道有辨”... 荀子认为人对“礼”的认同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这种认同的核心就在于“义”的激发,而“义”是道德内化的心理基础。在“物不能赡,势不能容”的逻辑前提下,荀子提出以“明分使群”作为道德内化的基础,使人们学礼识分。在“人道有辨”的理性基础上,通过“知”“虑”“行”等途径,在“注错习俗”的环境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化性起伪”的内化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内化 物不能赡 势不能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