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多糖对鳕鱼糜凝胶特性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得发 钟毅 +1 位作者 徐源锴 陈丽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海洋多糖是鱼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然而,海洋多糖对鳕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海洋多糖的水平可能是影响鳕鱼糜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以阿拉斯加狭鳕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海藻酸钠、卡拉胶、壳寡糖、壳... 海洋多糖是鱼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然而,海洋多糖对鳕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海洋多糖的水平可能是影响鳕鱼糜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以阿拉斯加狭鳕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海藻酸钠、卡拉胶、壳寡糖、壳聚糖和岩藻多糖5种海洋多糖对鳕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单因素试验以凝胶强度、持水性、蒸煮损失率、质地剖面分析参数和白度等为指标,分析得出,添加1.5%海藻酸钠、1%卡拉胶、0.5%壳聚糖时,能有效提高鳕鱼糜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降低蒸煮损失率。最后,以壳聚糖添加量、卡拉胶添加量和海藻酸钠添加量为响应面因素,以鱼糜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开发鳕鱼糜制品复合型凝胶增强剂。结果表明,在鳕鱼糜中添加0.3%壳聚糖、1.5%卡拉胶、2%海藻酸钠时有利于改善鳕鱼糜的凝胶品质。该研究开发了鳕鱼糜制品复合型凝胶增强剂,可为鱼糜的品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海洋多糖复配在水产品中的研究提供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多糖 鳕鱼糜 凝胶特性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的极区海洋生物泵运转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陈敏 范玲芳 +6 位作者 王博 陈阳军 张润 方仔铭 杨伟锋 郑敏芳 陈梦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51,共9页
生物泵是极区海洋净吸收大气CO_(2)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连接海洋上层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本文概述近10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独特指示功能,系统地开展普里兹湾、阿蒙森海、宇航员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等... 生物泵是极区海洋净吸收大气CO_(2)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连接海洋上层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本文概述近10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独特指示功能,系统地开展普里兹湾、阿蒙森海、宇航员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等南北极海域生物泵运转规律及维系机制的研究,探究了生物固碳、颗粒有机碳输出、有机物降解、营养盐再生和有机物埋藏等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揭示了淡水组分、颗粒物浓度和痕量营养盐Fe等环境因子对生物泵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冰融水、冰川融水/河水等淡水组分通过改变水体层化、光可获得性和营养盐供给等影响了生物固碳速率、Fe吸收速率和颗粒有机碳(POC)输出通量的空间变化;有机物降解及硝化作用主导着营养盐再生过程;南极底层水形成和颗粒物跨陆架输送影响生物泵的表-底耦合状况。同时,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亟待加强生物泵与食物网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准确掌握极区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规律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泵 放射性核素 稳定同位素 南大洋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田彩娟 赖晓芳 +1 位作者 何玉英 高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9-22,31,共5页
肠道作为机体最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其肠道微生物复杂多样、种类繁多,对宿主的生长和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数量众多的海洋鱼类而言,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综述了国内外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海洋... 肠道作为机体最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其肠道微生物复杂多样、种类繁多,对宿主的生长和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数量众多的海洋鱼类而言,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综述了国内外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组成、影响因素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海洋鱼类的影响机制等,以期为促进海洋鱼类健康、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海洋鱼类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番茄早疫病海洋细菌221-11的鉴定及其生防效果评价
4
作者 杨星月 陆跃岭 +3 位作者 金东林 王淑芳 焦豫良 杭新楠 《植物医学》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为了鉴定拮抗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海洋细菌并评价其生防效果,本研究以前期从海洋中分离筛选的番茄早疫病菌拮抗细菌221-11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细菌的种类,再采用室内盆栽... 为了鉴定拮抗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海洋细菌并评价其生防效果,本研究以前期从海洋中分离筛选的番茄早疫病菌拮抗细菌221-11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细菌的种类,再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检测海洋拮抗细菌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以及对番茄早疫病的预防、治疗效果,最后测定拮抗菌对植物防御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拮抗细菌221-1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圈直径为61.20±0.30 mm,抑制率为77.2%,且能抑制孢子萌发并致畸;盆栽灌根接种35 d发现5.75×10^(2)~5.75×10^(8) CFU/mL海洋拮抗细菌221-11发酵液均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其中,以5.75×10^(8) CFU/mL发酵液处理株高、鲜质量和干质量最高,分别增长15.23%、64.23%和118.97%;发酵液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3.45%和45.74%;接种高浓度221-11发酵液后叶片防御酶SOD、POD、CAT的活性显著增加,最高增加139.82%.综上所述,海洋拮抗细菌221-11对番茄植株有一定的促生潜力且对番茄早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生物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早疫病 拮抗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防治效果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产物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林喆 姚彤 +4 位作者 毛联岗 顾娜 季春伟 张珍明 李树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3期1-5,19,共6页
海洋天然产物喹啉类生物碱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广谱的生物活性,是多种新药开发研制的先导化合物。对海洋天然产物喹啉类生物碱的来源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 喹啉类生物碱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2 位作者 程汉良 王成刚 马晓东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00-108,116,共10页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生长和品质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在抗病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促进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发育,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在抗逆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对冷应激、低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适应。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究益生菌、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又有利于水产动物宿主肠源性益生菌的筛选与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中生长、品质、抗病以及抗逆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对肠道菌群在水产养殖相关应用做出展望,为未来水产养殖业中肠道菌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养殖 肠道菌群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的江苏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鲁苏皖 徐宇 +5 位作者 李佳佳 高志宝 严维辉 许志强 王兴强 李旭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196,共5页
江苏是我国克氏原螯虾的主产区,近年来繁养模式不断变化,多代繁养后的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尚未可知,以及江苏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特征数据尚不清楚。为研究当前江苏主产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对来自江苏... 江苏是我国克氏原螯虾的主产区,近年来繁养模式不断变化,多代繁养后的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尚未可知,以及江苏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特征数据尚不清楚。为研究当前江苏主产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对来自江苏南京、徐州、连云港、扬州、淮安、无锡、泰州兴化和宿迁泗洪的8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分析了不同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共测序获得了8个群体223个样本的线粒体D-loop序列,比对长度包括863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95个,简约信息位点25个。基因序列中AT含量(80.01%)高于CG含量(19.99%),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223个样本共定义了37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1为8个群体的共有单倍型。泗洪群体独有的单倍型最多,泰州兴化群体独有的单倍型最少。本研究所涉及的养殖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39,总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3 37,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宿迁泗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d为0.632),兴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Hd为0.228)。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总体较小,其中,南京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0.005),提示南京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8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19 6~0.317 33,徐州、扬州、无锡及连云港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负值,表明这些群体间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95.3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少(4.65%)。最小跨度网络图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未显示出单倍型与不同群体的对应关系,提示当前江苏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为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江苏地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源芽孢杆菌抑菌活性、对抗菌药物和消毒剂耐受性的研究
8
作者 孙云贵 姚海静 +3 位作者 张力元 谈瑞明 王兴强 高迎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7-195,共9页
为筛选出具有抑菌性,且对抗菌药物和水体消毒剂具有耐受性的优良益生菌,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24株水源芽孢杆菌对常见6株水产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1株和VA2株,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哈维氏弧菌(V.harve... 为筛选出具有抑菌性,且对抗菌药物和水体消毒剂具有耐受性的优良益生菌,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24株水源芽孢杆菌对常见6株水产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1株和VA2株,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哈维氏弧菌(V.harveyi,VH)、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抑菌活性;运用K-B纸片法探究了24株芽孢杆菌对6种常用水产抗菌药物(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新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并采用稀释涂布法测试了24株芽孢杆菌对8种常用水产消毒剂(聚维酮碘溶液、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复合碘溶液、苯扎溴铵溶液、浓戊二醛溶液、过硫酸氢钾、漂白粉和高锰酸钾)的耐受性。结果表明:体外抑菌试验中,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BV1、BV2、BV3对6种致病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药敏试验中,10株芽孢杆菌(BV1、BT1、BS2、BS4、BS6、BS9、BS10、BH3、BC1和BA1)均对新霉素耐药;消毒剂耐受性试验中,大多数的菌株对特效改底王、漂白粉以及高锰酸钾的常规消毒剂量显示出耐受性,但是聚维酮碘、戊二醛苯扎溴铵、复合碘、苯扎溴铵以及浓戊二醛的常规消毒剂量对菌株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综合以上试验结果,选取BV1作为5种具有抑制效果的消毒产品的定量试验菌株,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消毒剂会严重影响芽孢杆菌的活性,对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V1来说,聚维酮碘、戊二醛和苯扎溴铵和浓戊二醛的消毒浓度不超过2 mg/L;复合碘和苯扎溴铵的消毒浓度不超过1 mg/L。水产源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V1有较强的抗病原菌能力,对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对常见的消毒产品抗性较好,可以作为潜在益生菌株用于后续水产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利用。此外,常用消毒剂用于水体泼洒的剂量最好不要超过建议使用剂量,以防影响益生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芽孢杆菌 病原菌 抗菌药物 消毒产品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胃含物分析法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食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明光 冯广朋 +7 位作者 王海华 陈建华 沈晨晨 张燕萍 章海鑫 傅义龙 姚远 徐维康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2-542,共11页
长江禁渔后,鄱阳湖凶猛性鱼类资源恢复明显,探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对预测鄱阳湖鱼类资源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8-11月期间,在鄱阳湖5个采样点(都昌、南矶山、鄱阳、余干和进贤)使用三层流刺网共采集了240尾鲇、... 长江禁渔后,鄱阳湖凶猛性鱼类资源恢复明显,探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对预测鄱阳湖鱼类资源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8-11月期间,在鄱阳湖5个采样点(都昌、南矶山、鄱阳、余干和进贤)使用三层流刺网共采集了240尾鲇、乌鳢、鳜、翘嘴鲌样品,并分别使用胃含物分析法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上述4种凶猛性鱼类的食物组成进行分析。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4种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摄食率较高,空胃率低。鱼类在4种凶猛性鱼类的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其次为虾类。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食物分别由5类10种、4类15种、3类11种和5类12种饵料生物组成,其中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分别为鲫、鲫、和鲤;鲫、鲤、泥鳅和日本沼虾均在4种凶猛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中出现。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饵料生物种类组成与胃含物分析结果相似,分别在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了7、5、6和6种饵料生物,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饵料生物分别为鲤、鲤、鲤和鲢。此外,本研究发现新的饵料生物存在,即团头鲂、似鳊、贝氏和黑尾近红鲌,这4种鱼并未在胃含物分析结果中检出。综上,长江禁渔后鄱阳湖的凶猛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充足,食性范围广泛,其中鱼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为虾类。同时,胃含物分析法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探究鱼类的食物组成,是综合分析鱼类食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食性 乌鳢 翘嘴鲌 胃含物分析法 eDNA宏条形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幼虫DNA的高效提取及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磊 许星鸿 +5 位作者 刘志鸿 吴彪 周丽青 李转转 马培振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并通过热变性和快速冷却步骤实现DNA的收集。进行实验时,先将分离的单个幼虫转移到PCR管中,加入10μL PCR缓冲液,100℃加热5 min,迅速转移到冰盒中,并加入0.5μL蛋白酶K,并振荡混匀,在PCR仪55℃条件消化60 min,100℃加热10 min后,4℃离心并保存DNA。经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DNA序列比对,评价幼虫DNA的质量。结果显示,以幼虫DNA为模板,设计用于扩增16Sr RNA和COX1基因的引物,扩增获得PCR产物的电泳条带清晰,测序验证准确,表明16Sr RNA和COX1均能对菲律宾蛤仔幼虫进行遗传鉴定和单倍型分析,COX1共获得单倍型1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937;16Sr RNA共得到单倍型1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05。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从几百微米大小的贝类幼虫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贝类幼虫的物种鉴定和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一种准确、高效和可靠的方法,在贝类幼虫生态学和遗传育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 D形幼虫 遗传分析 COX1 16SrRNA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1
作者 高弋强 许星鸿 +6 位作者 张磊 魏迪 崔志扬 刘志鸿 吴彪 周丽青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7,共8页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及饵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培育密度(5、10、15、20个/mL)、4种饵料[A组金藻(Lsochrysis g...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及饵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培育密度(5、10、15、20个/mL)、4种饵料[A组金藻(Lsochrysis galbana)、B组角毛藻(Chaetoceros sp.)、C组金藻+角毛藻1:2、D组金藻+角毛藻2:1],分别在第3、9、18、27天测量幼虫壳长并统计存活率,在第27天统计幼虫附着变态率。结果显示,在幼虫生长方面,第3天,饵料A组幼虫壳长[(0.968±0.002)mm]最大,显著高于饵料B组和C组(P<0.05)。10个/mL密度组的壳长[(0.102±0.013)mm]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在存活率方面,第18天,饵料A组的存活率(26.67%)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饵料C组和D组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0个/mL密度组前18 d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第27天与15个/mL密度组差异不显著。在附着变态方面,混合饵料C、D两组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5个/mL密度组的幼虫附着变态率(17.38%)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开口(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的存活率最高,投喂混合饵料生长快、变态率最高,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为最佳。综上所述,在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开口投喂金藻,开口后投喂混合饵料最适宜幼虫的生长发育和附着变态。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及苗种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幼虫 密度 饵料 生长 存活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低氧胁迫下中华绒螯蟹表皮基因表达谱分析
12
作者 张婷 储俊东 +5 位作者 王丹 周军 邓燕飞 张慧敏 许建和 李旭光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32,共9页
为探究急性低氧胁迫下蜕壳后期中华绒螯蟹表皮基因表达响应特征,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了对照与急性低氧胁迫处理[(1.0±0.1 mg/L处理1 h)]处于蜕壳后期的中华绒螯蟹表皮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急性低氧胁... 为探究急性低氧胁迫下蜕壳后期中华绒螯蟹表皮基因表达响应特征,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了对照与急性低氧胁迫处理[(1.0±0.1 mg/L处理1 h)]处于蜕壳后期的中华绒螯蟹表皮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急性低氧胁迫处理中华绒螯蟹蜕壳后期表皮基因与对照相比有691个差异表达,主要富集在角质层结构成分、几丁质结合等生理活动和氮代谢、甘油酯代谢、糖酵解途径等代谢通路,从中筛选出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本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处于蜕壳后期的中华绒螯蟹表皮应对急性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为后续深入开展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急性低氧胁迫 蜕壳后期 表皮基因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杨杰青 孙涛 +11 位作者 俞锦辰 王悦恺 李森 李烜金 周进 史赟荣 陈烁 陈朗 田伟 付婧 李磊 胡浩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9,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含未定种),桡足类(108种)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深水种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养模式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变化
14
作者 王丹 许荟 +4 位作者 徐宇 张婷 高迎莉 李旭光 许志强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3-743,共11页
为了解稻麦轮作(RW)、稻虾轮作(RC1)和稻虾共作(RC2)等模式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针对不同种养模式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不同种养模式与稻田水体理化因子及水体中浮游生物... 为了解稻麦轮作(RW)、稻虾轮作(RC1)和稻虾共作(RC2)等模式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针对不同种养模式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不同种养模式与稻田水体理化因子及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麦轮作模式在灌浆期总氮(TN)含量显著高于稻虾轮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P<0.05)。3种模式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轮虫为主,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门浮游植物和硅藻门浮游植物为主。灌浆期稻麦轮作模式水体中的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稻虾轮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水体中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和硅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也显著低于稻虾轮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分蘖期稻虾共作模式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稻虾轮作模式(P<0.05);灌浆期稻虾轮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稻麦轮作模式(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体亚硝酸盐氮(NO_(2)^(-)-N)、氨氮(NH_(3)-N)、硝酸盐氮(NO_(3)^(-)-N)、总氮(TN)、总磷(TP)是对浮游生物影响大的环境因子。总体而言,稻虾种养模式水体质量更好,水体中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稻虾种养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海蓬子对养殖尾水盐度和营养盐水平的适应能力研究
15
作者 迟赛赛 李秋芬 +5 位作者 罗梓峻 孙波 田文杰 马莹 董志国 崔正国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研究耐盐植物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 bigelovii)对海水养殖尾水不同营养盐浓度和盐度配比的适应能力,分别配制低(LNC)、中(MNC)、高(HNC)3个营养盐浓度等级和0、20、30、404个盐度等级交叉的海水养殖尾水,灌溉培育60 d,同时测定北美... 为研究耐盐植物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 bigelovii)对海水养殖尾水不同营养盐浓度和盐度配比的适应能力,分别配制低(LNC)、中(MNC)、高(HNC)3个营养盐浓度等级和0、20、30、404个盐度等级交叉的海水养殖尾水,灌溉培育60 d,同时测定北美海蓬子的生长(地上部生长高度、茎节数、腋芽与分支数、生物量)和生理[叶绿素、丙二醛(MDA)]指标。结果显示,在中低营养盐水平下,0~30盐度范围内北美海蓬子地上部生长高度、茎节数、腋芽与分支数以及鲜重、干重积累量最高可达15.86 cm、13节、18个、29.88 g、1.35 g,显著高于40盐度水平的11.52 cm、10节、12个、21.2 g、0.72 g(P<0.05),且在盐度20及30下更有利于其茎节分化,而当盐度达到40时植株受到明显胁迫,北美海蓬子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盐度水平(P<0.05)。高营养盐条件下,盐度40虽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但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以有效减轻不同盐度对北美海蓬子生长差异性的影响并缓解高盐度下的胁迫效应;同时,高营养盐处理组平均叶绿素含量为3.24 mg/(g·FW),显著高于低营养盐组[2.28 mg/(g·FW)]和中度营养盐组[2.45 mg/(g·FW)](P<0.05),说明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了植株叶绿素合成。因此,北美海蓬子可耐受0~30的盐浓度范围,适度盐度(20、30)更有利于其生长,此外,提高营养盐浓度可以缓解盐胁迫作用及削弱不同盐度对北美海蓬子生长造成的差异性,并有利于叶绿素合成。综上所述,北美海蓬子可作为净污植物处理高盐度富营养化养殖尾水,同时具有作为耐盐植物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北美海蓬子 海水养殖尾水 盐胁迫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肝肠胞虫Septi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增殖中的潜在作用
16
作者 张晟 乔毅 +4 位作者 曹晓慧 张雷霆 成婕 吴海龙 沈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4,共9页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对虾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裂殖增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克隆和分析EHP裂殖期Septin蛋白EhpSeptin的基因序列、表达及定位,初步阐释了该基因在EHP裂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对虾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裂殖增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克隆和分析EHP裂殖期Septin蛋白EhpSeptin的基因序列、表达及定位,初步阐释了该基因在EHP裂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EhpSeptin基因序列编码26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约30.4 kDa,等电点4.75.构建EhpSeptin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纯度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表达蛋白与天然蛋白一致.此外,本研究建立了EhpSeptin基因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分析感染对虾样本中EhpSeptin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EhpSeptin的表达水平随EHP感染强度增加而升高,表明其参与了EHP的裂殖过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P裂殖相关蛋白EhpSeptin的克隆、表达、定位及其在EHP感染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探究EHP裂殖分子机制和防治该病原体的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 SEPTIN 原核表达 显色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裂解性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的特性及基因组研究
17
作者 张悦 赖晓芳 +6 位作者 刘畅 刘广锋 江丽玲 张洪赛 李梦瑶 王杏 姜敬哲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养殖厂的病螺池水样中分离出1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vB_VpS_BA27在较宽的pH范围(3~11)内保持活性,且在低温环境(4~37℃)下生存能力较强。vB_VpS_BA27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爆发量可达285.67 PFU·细胞−1。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vB_VpS_BA27为裂解性噬菌体,基因组中未检测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有尾噬菌体纲(Caudoviricetes)中,vB_VpS_BA27与Delepquintavirus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与若干相关噬菌体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研究表明,vB_VpS_BA27噬菌体在方斑东风螺弧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方斑东风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蛋白对鳕鱼鱼糜凝胶特性研究
18
作者 钟毅 王得发 +3 位作者 许思杰 陈汉翔 刘星源 陈丽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蛋白质作为常用外源物用于鱼糜制品生产过程,在鱼糜制品中添加单一蛋白的研究较多,而鲜少有同时添加两种以上蛋白的研究,因此,文章旨在通过添加3种不同类型蛋白的复配物提升鳕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以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和质构作为单... 蛋白质作为常用外源物用于鱼糜制品生产过程,在鱼糜制品中添加单一蛋白的研究较多,而鲜少有同时添加两种以上蛋白的研究,因此,文章旨在通过添加3种不同类型蛋白的复配物提升鳕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以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和质构作为单因素试验的指标,得出当添加3%蛋清蛋白、7%金线鱼、7%大豆蛋白时,最大限度提升了鳕鱼鱼糜的凝胶特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测定复合蛋白鱼糜的评定指标,以凝胶强度为响应值,对复合蛋白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蛋清蛋白添加量为2.96%,金线鱼添加量为7.03%,大豆蛋白添加量为6.93%时,凝胶强度达13968.668 g·mm,对鳕鱼鱼糜凝胶特性的提升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鱼糜 复合蛋白 凝胶强度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钠添加对斜生栅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王红岩 张怀 +5 位作者 姜厚权 郭相旭 赵普 王欣淼 郑世燕 王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3,共10页
为探究外加碳源对微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选择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以乙酸钠为补充碳源,对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50、0.75、1.00、1.50g/L)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为探究外加碳源对微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选择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以乙酸钠为补充碳源,对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50、0.75、1.00、1.50g/L)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外源补充乙酸钠后废水的初始化学需氧量明显增加,但斜生栅藻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仍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培养5~7d,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藻胆蛋白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1.97%、88.41%、94.10%和91.23%。培养结束后添加80mg/L壳聚糖对斜生栅藻进行絮凝采收,化学需氧量的最高去除率可提高至91.43%(P<0.05)。培养7d,斜生栅藻在1.50g/L乙酸钠质量浓度下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0.81g/L和168.61mg/g,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63.54%和1.06倍(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外源补充0.25~1.50g/L乙酸钠条件下,斜生栅藻可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积累更高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培养结束后添加适量壳聚糖进行絮凝可进一步提高化学需氧量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紫菜加工废水 乙酸钠 污染物去除率 微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海水pCO_(2)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20
作者 杨波 张卓 +5 位作者 周进 林子燚 谢子强 郑惠娜 廖宝林 肖宝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6,共17页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珊瑚礁海域)海水CO_(2)分压(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大澳湾海水pCO_(2)的范围为412.9~555.7μatm,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平均释放通量为0.53±0.90 mmol·m^(-2)·d^(-1)。调查期间,pCO_(2)整体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这主要受到生物活动(净呼吸)和陆源淡水输入的共同控制。此外,海水pCO_(2)的日周期变化显著,其差值最高可达168μatm。生物活动(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昼夜差异是导致pCO_(2)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礁区和非礁区对pCO_(2)日变化的贡献分别为89.4%和66.4%。物理过程(温度和潮汐作用)对pCO_(2)昼夜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温度变化在礁区和非礁区的贡献分别为12.7%和21.5%,其作用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近岸珊瑚的代谢过程可能会显著提升大澳湾局部(礁区)的pCO_(2),增强海域的CO_(2)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pCO_(2) 海-气CO_(2)通量 源汇特征 大澳湾 钙化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