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暴露对菲律宾蛤仔免疫指标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陈苏南 孔雪 +3 位作者 宋满宗 蔡月凤 智颖 申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4,共13页
为研究贝类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长为3.83 cm±0.14 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低温暴露试验,对其免疫指标进行系统测定,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暴露... 为研究贝类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长为3.83 cm±0.14 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低温暴露试验,对其免疫指标进行系统测定,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暴露20 d时,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共有8 344条差异表达基因,低温暴露60 d时,蛤仔鳃组织共有2 674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这些DEGs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蛤仔在蛋白质加工、物质代谢、抗氧化、免疫和抗凋亡等生物过程中对低温具有潜在应对策略;在蛋白质加工方面,蛋白质加工过程中SAR1B、HSP20、HSP70、TRX和SEC61G基因表达上调,表明蛤仔可能通过加强蛋白质合成维持低温下的细胞稳定性;菲律宾蛤仔磷脂酰胆碱(PC)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预示着低温暴露下菲律宾蛤仔可能通过加强PC合成维持细胞膜稳定性;菲律宾蛤仔SOD、CYP450、GST及GPX基因表达上调,在暴露后期SOD活力升高时MDA含量下降,提示低温可诱导SOD清除机体过量的ROS,从而保护机体免受低温损伤。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免疫和抗凋亡相关基因在低温下被显著激活,本研究为菲律宾蛤仔耐低温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贝类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低温暴露 免疫指标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肽基因参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调控的功能研究
2
作者 徐凯 刘德雪 +8 位作者 程伟涛 韩婉钰 王超 王伟丽 闫沛雯 陆宵 胡广伟 阎斌伦 高焕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探究甲壳肽调控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的功能,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序分析了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敲低后脊尾白虾[平均体长(5.47±0.31)cm]肠道菌群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敲低EcCrustin2基因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为探究甲壳肽调控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的功能,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序分析了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敲低后脊尾白虾[平均体长(5.47±0.31)cm]肠道菌群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敲低EcCrustin2基因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敲低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显著。门水平上,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脊尾白虾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属水平上,发光杆菌属和弧菌属是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发光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种水平上,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主要优势种,EcCrusin2基因敲低后,其丰度显著升高(P<0.05)。功能预测结果显示,RNA干扰组和对照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主要功能存在差异,RNA干扰组中与糖代谢、脂代谢、传染病、细胞运动、膜运输及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结构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可塑性,为促进相关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甲壳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囊螂蛤铁蛋白的环境选择压力分析
3
作者 孔雪 王玮 +4 位作者 蔡月凤 李亚男 张驰乐 张海滨 申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深海环境常有高压、极端温度、富含重金属、黑暗、寡营养等特点。生活在该种特殊环境中的生物可能演绎出不同机制适应此生境。囊螂科贝类是深海冷泉/热液区的优势物种,拟通过对来自冷泉/热液区囊螂科贝类铁蛋白进行环境选择压力分析,以... 深海环境常有高压、极端温度、富含重金属、黑暗、寡营养等特点。生活在该种特殊环境中的生物可能演绎出不同机制适应此生境。囊螂科贝类是深海冷泉/热液区的优势物种,拟通过对来自冷泉/热液区囊螂科贝类铁蛋白进行环境选择压力分析,以期解析其适应深海特殊生境(高铁环境、高静水压)的机制。通过本地比对的方式获得了囊螂蛤和其近缘种铁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其均有ferritin保守功能域和相应的保守位点。其中,囊螂蛤铁蛋白Cmfer-2、Cmagfer-3、Pofer-3属于M型铁蛋白,其他归属为H型铁蛋白。Cmagfer-4和Pofer-4可初步判断为分泌型铁蛋白,而其他囊螂蛤铁蛋白与胞质型铁蛋白聚为一支。为了探索环境因素对深海贝类铁蛋白的影响,运用PAML软件对深浅海铁蛋白进行了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总共鉴定到8个正选择位点,其后验概率大于95%。其中,在含有嗜压氨基酸的对应组中,约50%浅海位点置换为嗜压的氨基酸,进一步证明了17A、55R、171S氨基酸置换是铁蛋白适应深海压力变化的一种策略。更进一步研究发现69K→I/T/M和171E/K→S由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置换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并且大部分受到选择的位点位于蛋白的N端和C端,深海囊螂蛤铁蛋白可能通过特定氨基酸极性的转变和分布区域的改变来适应深海特殊环境。本文通过深浅海贝类铁蛋白的分析来为深海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研究提供一些信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冷泉热液区 正选择 囊螂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和肌肉代谢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陈圣娣 孙子涵 +5 位作者 谭朋 刘宁宁 阎斌伦 高焕 张庆起 牟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9-57,共9页
试验旨在探究亚麻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代谢能力的影响。选取360尾初重为(3.89±0.01)g的大黄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配制两种等氮等脂饲料,即鱼油组(FO组,鱼油添加量6%)和亚麻籽油组... 试验旨在探究亚麻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代谢能力的影响。选取360尾初重为(3.89±0.01)g的大黄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配制两种等氮等脂饲料,即鱼油组(FO组,鱼油添加量6%)和亚麻籽油组(LO组,亚麻籽油完全替代鱼油)。试验期10 w。结果显示,LO组大黄鱼末重和增重率显著低于FO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FO组(P<0.05)。与FO组相比,LO组肌肉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亚麻籽油替代鱼油显著影响了肌肉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AMPK/SIRT1/PGC-1α)通路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P<0.05)。LO组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及葡萄糖-6-磷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FO组(P<0.05),柠檬酸合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FO组(P<0.05)。研究表明,亚麻籽油完全替代鱼油抑制了大黄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降低了肌肉EPA和DHA含量,引起了肌肉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以及线粒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亚麻籽油 鱼油 生长性能 肌肉代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5
作者 周心磊 李青洋 +7 位作者 朱加伟 谢姝敏 王闽涛 杨婷 邢超凡 高焕 张庆起 王攀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2.5±0.2)mg/L低氧环境中24 h,常氧组溶解氧浓度为(7.2±0.2)mg/L,分别采集低氧组及常氧组样品的鳃、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对鳃和...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2.5±0.2)mg/L低氧环境中24 h,常氧组溶解氧浓度为(7.2±0.2)mg/L,分别采集低氧组及常氧组样品的鳃、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对鳃和肝胰腺组织进行切片显微观察,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低氧胁迫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氧胁迫对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低氧组和常氧组脊尾白虾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常氧组脊尾白虾肠道中占绝对优势,低氧组虾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变形菌门数量显著降低(P<0.05)。在科水平上,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在低氧组虾肠道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而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细菌在低氧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部分潜在病原菌的数量在低氧组中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低氧胁迫显著改变了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结构,导致部分有益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增加了弧菌病及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并对鳃、肝胰腺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结果有助于阐释脊尾白虾对低氧环境的响应机制,为脊尾白虾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低氧胁迫 组织结构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钱森 任宪云 +2 位作者 徐垚 刘萍 李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抗氧化系统及氨氮代谢机制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0.24±0.07)mg/L]、低浓度[(1.04±0.08)mg/L]、中浓度[(9.75±0.21)mg/L]和高浓度[(19.87±0.46)mg/L]氨氮胁迫方... 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抗氧化系统及氨氮代谢机制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0.24±0.07)mg/L]、低浓度[(1.04±0.08)mg/L]、中浓度[(9.75±0.21)mg/L]和高浓度[(19.87±0.46)mg/L]氨氮胁迫方法对锦绣龙虾进行48 h急性实验,测定鳃与肝胰腺中抗氧化及氨氮代谢酶的活性,同时测定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锦绣龙虾鳃和肝胰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SOD)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1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胁迫48h时T-AOC、SOD活力则均被抑制;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转氨酶(GOT)、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D)的酶活在氨氮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明其共同参与离子氨的代谢转运。肝胰腺中GDH、GOT基因表达量在12~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鳃组织中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锦绣龙虾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诱导;锦绣龙虾主要通过在肝胰腺GS、GDH等代谢相关酶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避免氨在体内过量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锦绣龙虾氨解毒代谢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绣龙虾 氨氮胁迫 抗氧化 氨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羟基-β-甲基丁酸在水产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晨斌 阎斌伦 +1 位作者 高焕 牟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61-3469,共9页
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是亮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之一,具有促进动物体肌肉生长、防止肌肉萎缩、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端保健食品、运动补剂以及健身产品等。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动物表现出生长缓慢... 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是亮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之一,具有促进动物体肌肉生长、防止肌肉萎缩、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端保健食品、运动补剂以及健身产品等。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动物表现出生长缓慢、肌肉品质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合理添加具有促进肌肉生长和增强免疫力作用的HMB,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HMB的作用机制,并对HMB在水产动物与畜禽动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以分析目前HMB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进展与不足,为未来HMB的进一步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β-甲基丁酸 作用机制 水产动物 饲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姬南京 张珍珍 +1 位作者 黄金旺 申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浮游植物不仅在食物链中充当贡献者,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些种类在某些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形成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赤潮异弯藻是形成有害藻华的典型物种,其藻华发生时会造成养殖... 浮游植物不仅在食物链中充当贡献者,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些种类在某些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形成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赤潮异弯藻是形成有害藻华的典型物种,其藻华发生时会造成养殖鱼类大面积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有害藻华发生的规模和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且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均能刺激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本文主要从赤潮异弯藻物种鉴定、基础生物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关展望,以期为赤潮异弯藻的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藻华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赤潮异弯藻 气候变化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光藻高效培养方法建立及其有性繁殖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君玥 徐名扬 +4 位作者 张慧敏 张珍珍 申欣 顾海峰 姬南京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典型的赤潮生物,在世界多个海域形成过大面积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夜光藻赤潮的发生不仅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有性繁殖的方式在赤潮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连云港海域分...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典型的赤潮生物,在世界多个海域形成过大面积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夜光藻赤潮的发生不仅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有性繁殖的方式在赤潮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连云港海域分离获得一株夜光藻,利用自行设计的饵料藻投喂装置,以天然海水为培养基,在温度20~25℃范围内实现了夜光藻的室内长期培养,并观察记录了夜光藻配子发生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夜光藻不同生长阶段培养体系中配子母细胞与营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夜光藻的有性繁殖发生与种群丰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夜光藻有性繁殖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其种群增长模式,并深入理解其赤潮暴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夜光藻 有性繁殖 配子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鱼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广伟 张珍珍 高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两侧对称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研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文昌鱼(amphioxus)由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以及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胚胎发育模式和身体构筑方式,是研究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的理想模式物种。近年来随着文昌鱼室... 两侧对称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研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文昌鱼(amphioxus)由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以及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胚胎发育模式和身体构筑方式,是研究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的理想模式物种。近年来随着文昌鱼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高效显微注射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的建立,国内外学者在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文昌鱼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特点出发,总结了近期文昌鱼左右体轴建立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文昌鱼左右体轴调控网络图:纤毛运动导致Hh蛋白在文昌鱼中不对称分布(L<R),从而导致Hh信号通路的不对称激活以及Cer的不对称表达(L<R),Cer对Nodal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导致依赖于Nodal活性的基因呈左右不对称表达并最终诱导胚胎左右体轴的正确建立;BMP信号可能并不提供左右不对称信号,但却是Cer和Nodal正确表达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左右体轴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侧对称动物左右不对称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邢超凡 王闽涛 +1 位作者 王磊 申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8-500,共13页
左右不对称是两侧对称动物的重要特征,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的左右不对称发生经过3个重要阶段:左右对称性的打破,左右不对称信号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左右不对称器官的形态发生。多数脊椎动物... 左右不对称是两侧对称动物的重要特征,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的左右不对称发生经过3个重要阶段:左右对称性的打破,左右不对称信号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左右不对称器官的形态发生。多数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阶段依赖纤毛产生定向液流打破胚胎的左右对称性,随后建立Nodal-Pitx2左右不对称信号,最后由Pitx2等基因指导左右不对称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无脊椎动物中存在不依赖纤毛介导的Nodal-Pitx不对称信号表达机制,甚至具有完全独立的左右不对称发育机制。本文结合最新的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胚胎左右不对称的发生过程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有助于深入理解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的过程,以期为追溯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机制的起源演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侧对称动物 左右不对称 发育 起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尾白虾抗菌肽Crustin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
12
作者 徐凯 刘鑫玟 +4 位作者 覃昊 张珍珍 阎斌伦 高焕 胡广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抗菌肽Crustin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本研究从脊尾白虾中克隆得到一个Crustin的新变体,命名为EcCrustin1。研究结果表明,EcCrustin1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74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77 bp,编码158...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抗菌肽Crustin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本研究从脊尾白虾中克隆得到一个Crustin的新变体,命名为EcCrustin1。研究结果表明,EcCrustin1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74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EcCrustin1蛋白具有Ⅱ型Crustin的典型特征,包括N端的信号肽,C端WAP结构域,以及二者之间的甘氨酸富集区(GRR)和半胱氨酸富集区(CRR)。EcCrustin1基因主要在脊尾白虾血淋巴中表达,副溶血弧菌刺激后,EcCrustin1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说明EcCrustin1在脊尾白虾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该抗菌肽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功能和机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抗菌肽 CRUSTIN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