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细菌Catenovulum sp.DP03两个右旋糖酐酶差异分析
1
作者 田小鹏 邓甜 +3 位作者 董冬雪 祖航天 吕明生 王淑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81,共10页
右旋糖酐酶是一类能够专一性水解右旋糖酐α-(1,6)糖苷键的糖苷水解酶,在食品工业以及龋齿的防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提取海洋细菌Catenovulum sp.DP03的基因组并测序,从中挖掘编码右旋糖酐酶的基因,在大肠杆菌... 右旋糖酐酶是一类能够专一性水解右旋糖酐α-(1,6)糖苷键的糖苷水解酶,在食品工业以及龋齿的防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提取海洋细菌Catenovulum sp.DP03的基因组并测序,从中挖掘编码右旋糖酐酶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并对重组右旋糖酐酶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海洋细菌Catenovulum sp.DP03中含有两个编码右旋糖酐酶的基因GL002870与GL002872,其大小分别为2511 bp和2805 bp;编码的蛋白质Cadex2870与Cadex2872的3D结构与AoDex的结构相似,AoDex的催化区域Q418-D440分别对应Cadex2870的Q431-D453以及Cadex2872的Q425-D447。Cadex2870与Cadex2872的比酶活分别16.2 U/mg和4 U/mg,最适催化温度分别为45℃与30℃,最适催化pH分别为7和8;Cadex2870水解右旋糖酐的产物为异麦芽七糖、异麦芽五糖、异麦芽四糖以及少量异麦芽糖;Cadex2872水解右旋糖酐的产物为异麦芽七糖、异麦芽五糖以及异麦芽四糖。证实海洋细菌Catenovulum sp.DP03中含有两个编码右旋糖酐酶的基因,这两个右旋糖酐酶的蛋白质结构以及酶学性质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enovulum sp.DP03 右旋糖酐酶 克隆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刘航 陈萍 +4 位作者 马斌 刘滨 姜燕 李吉涛 赖晓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45.70±2.20)%、(0.90±0.08)(%/d)]显著高于黄光组和对照组(P<0.05),其肝脏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和生长激素受体1(ghr-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自然光组相比有所升高。花鲈幼鱼对不同光色的趋光性分布不同,对蓝光表现出正趋光性,而对黄光表现出负趋光性。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蓝光组花鲈主要通过L-异亮氨酸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18:2/0:0)等代谢物显著上调影响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9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氨基酸和磷脂类物质的合成;绿光组主要通过富马酸、L-酪氨酸等代谢物显著下调影响花鲈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5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蛋白质合成和激素分泌。本研究表明,蓝光条件可以有效促进花鲈幼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加快氨基酸和磷脂类合成进程,研究结果为花鲈养殖过程光色选择及养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光色 生长 行为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
作者 杨斌 滕浩然 +5 位作者 纪云博 王新壮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亢振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提取法对沉积物OP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钦江入海河口区(Qin River Estuary, QRE)表层沉积物OP平均质量摩尔浓度为(6.87±0.51)μmol/g,显著高于茅岭江入海河口区(Maoling River Estuary, MRE)平均质量摩尔浓度(3.01±0.16)μmol/g。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的沉积物OP均以非活性OP(NLOP)为主,有机磷组分占OP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NLOP、中活性OP(MLOP)、活性OP(LOP)。MRE沉积物中残渣态OP(Res-OP)是OP最主要的磷形态,占OP质量摩尔浓度的67.86%,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OP(HA-OP)和富里酸结合态OP(FA-OP)。QRE沉积物中HA-OP和Res-OP是OP中最主要的磷形态,其次是FA-OP。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不同OP形态质量摩尔浓度在垂直分布上存在空间异质性。沉积物微生物量OP(Bi-OP)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Bi-OP的重要载体。沉积物盐酸提取态OP(HCl-OP)与黏土和粉砂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粒度是影响HCl-OP质量摩尔浓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沉积物HA-OP与间隙水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和溶解铁(Dissolved Iron, DF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异化铁还原促进有机质的矿化,使LOP向HA-OP转化。沉积物Res-OP与间隙水中DIP、DFe和溶解硫(Dissolved Sulfur,DS)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Res-OP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可向水体释放磷,是沉积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的重要部分,对河口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值得关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中磷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有机磷形态 分布特征 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硒对大鳞副泥鳅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朱洪赓 许海鑫 +5 位作者 徐齐圣 王海华 李涵 朱明 许永忠 陈建华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6,共8页
纳米硒具有促生长和抗氧化功能,是替代传统无机硒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为探究纳米硒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置0、0.1、0.3、0.5、0.7和0.9 mg·kg^(-1)6个纳米硒添加水平,以初始体质量(1.61... 纳米硒具有促生长和抗氧化功能,是替代传统无机硒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为探究纳米硒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置0、0.1、0.3、0.5、0.7和0.9 mg·kg^(-1)6个纳米硒添加水平,以初始体质量(1.61±0.45)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周期60 d,评价了纳米硒对大鳞副泥鳅抗氧化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0.3 mg·kg^(-1)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0.3 mg·kg^(-1)组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大值出现在0.5 mg·kg^(-1)组;0.3 mg·kg^(-1)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显示,0.3 mg·kg^(-1)组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纳米硒能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结构。以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项式拟合分析确定,大鳞副泥鳅饲料中纳米硒的最适添加量为0.36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大鳞副泥鳅 生长 抗氧化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O157:H7外膜蛋白C重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5
作者 陈鹏 卢帅臣 +1 位作者 韩迎珊 王文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mpC。【结果】作者成功构建了2种重组质粒,其中pET-28a-ompc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OmpC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37℃诱导12 h;在800 mmol/L咪唑洗脱时得到含有His标签的包涵体OmpC,通过尿素梯度复性结合Ni-NTA柱纯化,在500 mmol/L咪唑洗脱时获得可溶性OmpC。【结论】可溶性OmpC和包涵体OmpC均能与单克隆抗体2G12发生特异性反应。该研究为后续利用OmpC制备高亲和力的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外膜蛋白C 抗体 重组表达 免疫检测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
6
作者 杨斌 冯文慧 +3 位作者 周孝萱 彭光煜 李嘉玉 莫小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探究粒径大小和盐度变化对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采用改进后的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吸附前后磷形态含量变化以探究沉积物对磷相应的吸附机制。结果显示,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动力学吸附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交叉型模型。相同站位不同深度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均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个站点沉积物在磷初始浓度较低时均存在磷的解吸行为。同等质量下粒径越小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越大。盐度增加会降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表明低盐度有利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吸附后的沉积物可交换态磷(Ex-P)和铁结合态磷(Fe-P)含量显著增加,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以物理吸附为主。研究显示,细颗粒物和有机质主要控制着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磷的吸附,该河口区的盐度能够促进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对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物理过程对该河口区沉积物可能存在再次释放磷的风险,应加以防范沉积物内源磷污染问题,这对于入海口的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吸附 粒径 盐度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钦州湾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曾德斌 彭光煜 +4 位作者 杨斌 莫小荣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5,共9页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茅尾海MCHO、PCHO和TCHO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为15.15(2.40~38.40)、13.19(3.92~38.40)和28.34(11.52~76.80)μmol C·L^(−1)。TCHO占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平均比例为(40.2±10.8)%,表明TCHO是DOC的重要组成部分。MCHO占TCHO的浓度平均比例为(52.9±12.2)%,表明MCHO是TCHO的主要存在形式。茅尾海表、底层MCHO、PCHO和TCHO浓度水平分布均呈现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表层MCHO、P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M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CHO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自生产是控制冬季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广西北部湾溶解碳水化合物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对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机制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溶解碳水化合物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吴晓雨 徐沈晨 +3 位作者 何永奇 许科龙 李宇翔 孙颖颖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56-63,共8页
[目的]探明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光照强度、温度、接种量、氮和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囊体数量、囊体直径和囊体内藻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球形棕囊藻囊体在8 d时达到生长稳定期,12 d时进... [目的]探明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光照强度、温度、接种量、氮和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囊体数量、囊体直径和囊体内藻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球形棕囊藻囊体在8 d时达到生长稳定期,12 d时进入衰亡期。当光照强度、温度、接种量、初始NO_(3)^(-)和PO_(4)^(3-)浓度分别为﹥62.5μmol/(m^(2)·s)、20~26℃、1%~4%、128~440μmol/L和8~24μmol/L时,囊体能快速生长,具有更高的囊体数量、更大的囊体比生长速率或者更大的囊体直径和囊体内藻细胞数量。[结论]较高的光照强度、温度、接种量和初始NO_(3)^(-)浓度,以及一定的初始PO 43-浓度等环境因子能促进囊体生长,为球形棕囊藻赤潮预警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体 环境因子 生长 球形棕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大鳞副泥鳅鳃、肝及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王瑞 颜秉龙 +4 位作者 徐维康 朱明 张家敏 陈建华 顾忠旗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7-34,75,共9页
为研究盐度和碱度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肝及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水温20.7~21.5℃、pH7.49~7.52条件下,将体质量(7.63±0.89)g的大鳞副泥鳅饲养在充分曝气后的自来水(淡水组,FW)、盐度12(SW组)、碱度35 mmol/... 为研究盐度和碱度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肝及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水温20.7~21.5℃、pH7.49~7.52条件下,将体质量(7.63±0.89)g的大鳞副泥鳅饲养在充分曝气后的自来水(淡水组,FW)、盐度12(SW组)、碱度35 mmol/L(AW组)及盐碱混合水(盐度12、碱度35 mmol/L,S+A组)中14 d。以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与过滤天然海水配制所需盐度,及分析纯NaHCO3配置所需碱度。盐度从6开始,每天提升2个盐度;碱度从20 mmol/L开始,以5 mmol/(L·d)的速度缓慢提升;盐碱混合组初始盐度和碱度分别为6和20 mmol/L,以同样的速度分别提高其盐度和碱度,先升盐度,再加入NaHCO3。结果显示:SW组大鳞副泥鳅鳃小片间距变宽、长度变短;AW组鳃小片变长且末端膨大;S+A组鳃丝变宽、末端破损,鳃小片变短、末端膨大,上皮细胞溶解。SW组大鳞副泥鳅肝脏细胞核偏移、溶解及肝组织空泡;AW组肝细的胞质空泡和肝细胞索增多;S+A组肝脏组织结构则出现肝血窦明显增多,胆汁色素沉积。SW组大鳞副泥鳅肠组织浆膜破损,肌层变薄,纵肌层与环肌层难以分辨且与黏膜下层分离;AW组肠组织浆膜变薄,杯状细胞减少;S+A组肠道组织结构出现肌层间分离,浆膜破损严重,杯状细胞明显减少,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变形严重。研究表明,大鳞副泥鳅对水体盐碱度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高盐度或高碱度胁迫均会对大鳞副泥鳅鳃、肝、肠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盐碱混合胁迫对大鳞副泥鳅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高于单一盐度或碱度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盐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化学试剂对生物组织和塑料聚合物的消解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游 孙一鑫 +3 位作者 李瑾祯 庞智予 张涛 冯志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9-1571,1581,共4页
以30%H_(2)O_(2)溶液、35%HNO_(3)溶液和10%KOH溶液对生物组织和塑料进行消解。结果表明,选取40℃作为对生物组织和塑料消解能力的温度是恰当的。生物组织消解中,3种试剂消解24 h的消解率显著高于消解1 h的消解率。在1 h时长下,35%HNO_... 以30%H_(2)O_(2)溶液、35%HNO_(3)溶液和10%KOH溶液对生物组织和塑料进行消解。结果表明,选取40℃作为对生物组织和塑料消解能力的温度是恰当的。生物组织消解中,3种试剂消解24 h的消解率显著高于消解1 h的消解率。在1 h时长下,35%HNO_3溶液的消解率最高,为(77.05±2.86)%;30%的H_(2)O_(2)溶液消解率最低,为(73.76±0.63)%。在时长24 h下,10%KOH溶液消解率最高,达到(98.64±0.38)%。3种试剂在40℃消解24 h的条件下,对塑料的消解率均在1%以内,H_(2)O_(2)和HNO_(3)溶液会引起塑料变色,选取10%KOH溶液,在40℃下消解24 h的条件作为对生物组织的消解分离其中的微塑料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织 塑料 试剂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俊妍 王颖 +3 位作者 滕雨婷 赵晓恒 程汉良 丁祝进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2期31-36,共6页
从条斑紫菜育苗方式、育苗用基质材料及育苗调控技术3个方面,简述了条斑紫菜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贝壳丝状体育苗因其劳动力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紫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孢子的... 从条斑紫菜育苗方式、育苗用基质材料及育苗调控技术3个方面,简述了条斑紫菜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贝壳丝状体育苗因其劳动力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紫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孢子的形成、放散及其同步化精准调控技术成熟前,自由丝状体育苗及体细胞育苗技术很难进行大面积推广。提出:可以尝试通过研制替代贝壳的块状新型仿生材料,提高育苗的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育苗 基质材料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碱度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12
作者 许海鑫 朱洪赓 +3 位作者 张家敏 朱明 王海华 陈建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碳酸盐碱度为0、10、20、30和40 mmol·L^(-1)的水体中培养,记录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间,统计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碳酸盐碱度为0、10、20、30和40 mmol·L^(-1)的水体中培养,记录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间,统计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成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1)碳酸盐碱度为10 mmol·L^(-1)时,胚胎孵化率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碳酸盐碱度在10~20 mmol·L^(-1)时,孵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初孵仔鱼的畸形率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3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仔鱼成活率则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初孵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而3 dah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随着碳酸盐碱度的增加,仔鱼SAI先升后降,其中10 mmol·L^(-1)组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在0~10 mmol·L^(-1)范围内适宜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碳酸盐碱度 仔鱼 胚胎发育 不投饵存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四角蛤蜊滤食、呼吸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13
作者 唐瑞锴 杨光 +4 位作者 孙中伟 唐佳伟 王鑫 马晓娜 冯志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2,共10页
为探讨微塑料对四角蛤蜊生理行为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1×10^(4)粒/L和1×10^(6)粒/L)和不同粒径(1μm和80 nm)的聚苯乙烯(PS)暴露对四角蛤蜊滤食率、呼吸率、丙二醛(MDA)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 为探讨微塑料对四角蛤蜊生理行为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1×10^(4)粒/L和1×10^(6)粒/L)和不同粒径(1μm和80 nm)的聚苯乙烯(PS)暴露对四角蛤蜊滤食率、呼吸率、丙二醛(MDA)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仅1μm低浓度组对四角蛤蜊滤食率有显著影响;在高浓度、大粒径微塑料暴露下的四角蛤蜊呼吸率显著上升;SOD和CAT活性均在实验初期显著上升,实验后期呈下降趋势;ACP的活性在实验前期显著上升,在后期逐渐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KP活性在3d后发生显著性变化,且低浓度组活性高于高浓度组;MDA浓度显著上升,并呈现出高浓度组大于低浓度组、小粒径组大于大粒径组的规律。不同浓度、粒径、暴露时间会对各项指标产生影响,四角蛤蜊鳃中MDA的浓度可作为未来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四角蛤蜊 滤食率 呼吸率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浒苔生长及不同氮源吸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红星 陈钊 +2 位作者 李健 常志强 赵法箴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144,共7页
为了评估浒苔(Ulva prolifera)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本文研究了4个温度水平(22.5℃、25.5℃、28.5℃和31.5℃)和3种氮源(NH4Cl、NaNO2和NaNO3)下,浒苔对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净化效果。结果显示,96 h内4个温度处理组浒苔对... 为了评估浒苔(Ulva prolifera)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本文研究了4个温度水平(22.5℃、25.5℃、28.5℃和31.5℃)和3种氮源(NH4Cl、NaNO2和NaNO3)下,浒苔对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净化效果。结果显示,96 h内4个温度处理组浒苔对总氨氮(TAN,包括NH4^+-N和NH3)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4.65、14.88、14.48和13.53μmol/(g×h),144 h内温度各处理组对亚硝态氮(NO2^–-N)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1.28、10.48、9.11和8.38μmol/(g×h),144 h内各温度处理组对硝态氮(NO3^–-N)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9.41、8.62、8.80和7.35μmol/(g×h);温度对浒苔的生长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氮源对浒苔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相同氮源条件下,浒苔的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氮源为氨氮(NH4^+-N)时,浒苔的生长速率大于氮源为NO2^–-N和NO3^–-N的生长速率;温度和氮源对浒苔叶绿素a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氮源为NH4^+-N和NO2^–-N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浒苔中叶绿素a的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而氮源为NO3–-N时,浒苔中叶绿素a的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温度和氮源对浒苔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组浒苔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其中,在28.5℃和31.5℃条件下,NO3^–-N处理组浒苔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研究表明,温度在22.5℃~31.5℃范围内,浒苔可以有效吸收TAN、NO2^–-N和NO3^–-N等对虾工厂化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盐,浒苔对NH4^+-N的吸收速率最大,但随着水温的升高,浒苔对NH4^+-N、NO2^–-N和NO3^–-N的吸收速率均呈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水温 氮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栽培与遗传育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隋正红 胡依依 +1 位作者 周伟 张敬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104,共7页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产琼胶海洋红藻,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从1950年代即开始栽培,目前龙须菜/江蓠在中国大型栽培海藻中产量占第二位,2018年产量超过30万t干品,栽培面积达到90 km^2。目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栽培龙须...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产琼胶海洋红藻,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从1950年代即开始栽培,目前龙须菜/江蓠在中国大型栽培海藻中产量占第二位,2018年产量超过30万t干品,栽培面积达到90 km^2。目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栽培龙须菜品种有龙须菜“981”、“2007”和“鲁龙1号”三个。龙须菜栽培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较好生态价值。本文介绍了龙须菜人工栽培的技术进步历史、产业分布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新品种特性与应用,梳理了龙须菜琼胶合成途径研究和诱变育种技术进展,并对龙须菜栽培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红藻 龙须菜 栽培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碱环境下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生理指标与质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逯冠政 么宗利 +5 位作者 来琦芳 高鹏程 周凯 朱浩拥 刘一萌 孙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盐碱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高碳酸盐碱度、高pH等是盐碱水制约养殖生物生存生长的关键因子。作为潜在的经济养殖对象,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已在部分盐碱水域养殖成功,但其对盐碱的适应范围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高盐碱环境... 盐碱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高碳酸盐碱度、高pH等是盐碱水制约养殖生物生存生长的关键因子。作为潜在的经济养殖对象,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已在部分盐碱水域养殖成功,但其对盐碱的适应范围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高盐碱环境下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测定了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设置盐水组[SW,盐度为7.50±0.07,碳酸盐碱度为(1.81±0.12)mmol/L]、碱水组[AW,盐度为0.35±0.02,碳酸盐碱度为(9.96±0.03)mmol/L]和淡水对照组[FW,盐度为0.13±0.01,碳酸盐碱度为(1.82±0.11)mmol/L],对比研究大口黑鲈长期盐碱胁迫下生长指标、血液生理指标、肌肉质构特性指标。结果显示,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为(29.92±3.90)mmol/L,能够在盐度10以下的水环境中安全存活;经过105 d养殖实验,FW、SW以及AW组存活率和终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3组特定生长率(SGR)表现为波动式变化规律,15~45 d、60~75 d时,SGR持续降低,45~60 d、75~90 d时,SGR持续增高;肥满度FW组最高,SW组最低,AW组居中,但均小于3;在碱度为10 mmol/L的水环境中,24 h内血氨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在盐度为7的水环境中,渗透压维持在(319.53±29.51)mOsm/kg,淡水环境下的渗透压维持在(300.00±16.44)mOsm/kg,均保持较好的存活率;盐碱水养殖大口黑鲈在盐水组表现出较好的肌肉硬度[(34.70±4.86)N],碱水组则表现出较好肌肉弹性[(1.06±0.10)mm]。综上所述,大口黑鲈能够适应高盐碱环境,在盐度为7、碱度为10 mmol/L的盐碱水中养殖,并且表现出较好的质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碱度 盐度 大口黑鲈 生长指标 血氨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尚浩江 周伟 +3 位作者 胡传明 申欣 朱朋昌 李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5,共9页
光照与温度对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与壳孢子放散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温度对光强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同,本文仅改变培养光强,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发... 光照与温度对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与壳孢子放散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温度对光强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同,本文仅改变培养光强,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发育及壳孢子放散的影响,为育苗阶段光照强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16℃下采用1.3~25.0μmol/(m^(2)·s)5个光照强度梯度,接种条斑紫菜Y-9101丝状体于文蛤壳并培养至壳孢子放散,利用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色差计与叶绿素荧光仪等,测量丝状体的着生效率、水平生长速率、纵向生长率、色度值、光合活性及壳孢子放散量。结果显示,贝壳丝状体着生效率与水平生长速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8.8μmol/(m^(2)·s)下着生效率最高,达到5.6%,6.3μmol/(m^(2)·s)下水平生长速率最大,达到86.6μm/d,纵向生长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加。6.3~18.8μmol/(m^(2)·s)下贝壳丝状体最终生长深度趋于一致、藻斑颜色均为黑色,且壳孢子放散总量高于其他处理组。25.0μmol/(m^(2)·s)下贝壳丝状体藻斑颜色偏浅黄,且壳孢子放散量较低,其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低于6.3~18.8μmol/(m^(2)·s)处理组,呈现光能利用效率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6.3~18.8μmol/(m^(2)·s)为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 贝壳丝状体 光合活性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对巨藻在我国适生情况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宝贤 李国梁 +6 位作者 姚海芹 申欣 鲁晓萍 梁洲瑞 刘福利 张朋艳 汪文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发展新养殖对象及异地栽培需首先掌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在我国海区适应性的研究甚少,海区养殖效果不理想,我国巨藻养殖业发展欠佳。本研究采用MaxEnt构建了巨藻的物种分布模型,当特征组合为乘积型特征(p... 发展新养殖对象及异地栽培需首先掌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在我国海区适应性的研究甚少,海区养殖效果不理想,我国巨藻养殖业发展欠佳。本研究采用MaxEnt构建了巨藻的物种分布模型,当特征组合为乘积型特征(productfeatures)、二次型特征(quadratic features)和片段化特征(hinge features),正则化参数为0.8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对模型的贡献率,筛选出6项环境因子用于模型构建,其中,光强与温度对巨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光强不低于2μmol/(m^(2)·s)、年均温度范围10.5~17.0℃条件下,巨藻的适生概率较高。采用所构模型结合ArcGIS预测巨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3.17%,其中,边缘适生区为5.46%,低适生区为2.85%,中适生区为1.20%,高适生区为3.66%,表明辽东湾、渤海湾是巨藻引种养殖和藻场建设的适宜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藻 MAXENT ARCGIS 适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建华 李雪 +3 位作者 赵建 朱洪赓 王海华 朱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18,共7页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原肠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盐度为0、2、4、6、8、10的水体中培育,统计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原肠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盐度为0、2、4、6、8、10的水体中培育,统计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1)盐度为2~4时,胚胎孵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孵化率在盐度为4时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初孵仔鱼的畸形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增加;3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仔鱼成活率则随盐度升高逐渐降低;3)初孵仔鱼全长随盐度升高先下降后上升,而3 dah仔鱼的则随盐度升高而下降,其特定生长率和卵黄囊吸收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4)随盐度升高,SAI先升后降,盐度为4时达最大。综上,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盐度 胚胎发育 仔鱼 不投饵存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foxl2基因功能初探及相关miRNA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梦倩 张景琰 +3 位作者 葛红星 刘萍 李健 孟宪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4,共10页
foxl2在脊椎动物卵巢分化、发育和功能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克隆了三疣梭子蟹foxl2(Ptfoxl2)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域(UTR)长... foxl2在脊椎动物卵巢分化、发育和功能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克隆了三疣梭子蟹foxl2(Ptfoxl2)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域(UTR)长度分别为701 bp和211 bp,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1590 bp。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foxl2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在V期表达量最高;切除眼柄后,该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下降;干扰该基因表达后,卵巢vtg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foxl2可能在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功能,能够抑制卵巢组织中卵黄蛋白的合成。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靶向foxl2的miR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从细胞水平验证了这些miRNA对Ptfoxl2的调控作用;分析了其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以及切除眼柄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共转染miR-9类似物和包含foxl23′UTR的pmirGLO质粒组,萤火虫酶与海肾荧光素酶活性比值出现显著下降,且在卵巢发育过程及切除眼柄后与foxl2表达模式相反。该结果初步证实miR-9可以从转录后水平调控三疣梭子蟹foxl2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FOXL2 切除眼柄 卵巢发育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