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贝冻干粉对蛋白质营养不良小鼠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王召君 王兆石 +1 位作者 赵保民 董明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80-187,共8页
本实验以BALB/c蛋白质营养不良小鼠为模型,对其饲喂不同工艺处理的丹贝冻干粉进行饮食干预,并联合血生化参数分析、组织病理学和肠道菌群16S rDNA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丹贝冻干粉对蛋白营养不良小鼠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低蛋白饲料饲... 本实验以BALB/c蛋白质营养不良小鼠为模型,对其饲喂不同工艺处理的丹贝冻干粉进行饮食干预,并联合血生化参数分析、组织病理学和肠道菌群16S rDNA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丹贝冻干粉对蛋白营养不良小鼠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低蛋白饲料饲喂组相比,饲喂丹贝冻干粉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小鼠血清中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胰岛素生长因子、血尿素氮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得到改善,Lawsonibacter等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多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从而调控蛋白质代谢等生命过程。综上所述,丹贝冻干粉能显著改善小鼠蛋白质营养不良状况,其效果与等质量全价蛋白质(酪蛋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营养不良 丹贝 饮食干预 小鼠模型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处理对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何新益 郭婷 +3 位作者 邓放明 刘金福 陈飞 佘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7,共6页
为探索冻融处理对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冻融次数和抽真空干燥温度条件下甘薯膨化干燥特性,建立了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冻融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过程存在加速、等速和降速干燥3个阶段。抽真... 为探索冻融处理对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冻融次数和抽真空干燥温度条件下甘薯膨化干燥特性,建立了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冻融甘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过程存在加速、等速和降速干燥3个阶段。抽真空干燥温度为85℃时,冻融1、2、3次甘薯膨化干燥需要225、175、250 min;冻融2次,抽真空干燥温度为75、85、95℃时,甘薯膨化干燥分别需要265、175、242 min。冻融甘薯在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干燥过程均满足Henderson and Pabis方程,其中待定系数A、k与冻融次数呈立方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冻融甘薯在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_(eff))在3.45×10^(-8)~5.41×10^(-8)m^2/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 干燥特性 冻融 干燥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黄桃脆片可溶性固形物和硬度定量检测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念念 刘强 +4 位作者 彭菁 屠康 赵保民 朱金星 潘磊庆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7,共7页
以多批次黄桃脆片为分析对象,分别采集了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400~1000 nm)和长波近红外光谱(1000~2500 nm)原始信息,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移动平均平滑(MS),一阶导数(1-Der)预处理后,建立了全波段线性... 以多批次黄桃脆片为分析对象,分别采集了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400~1000 nm)和长波近红外光谱(1000~2500 nm)原始信息,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移动平均平滑(MS),一阶导数(1-Der)预处理后,建立了全波段线性偏最小二乘法(PLS)和非线性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并结合外部试验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基于MSC-SVM的可见/短波红外光谱模型对可溶性固形物预测效果最佳,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 p)、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相对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761,1.998%和1.532;而基于MSC-SVM的长波近红外光谱模型对硬度预测效果相对最佳,对应R p、RMSEP和RPD分别为0.862,0.292 kg和1.991。基于近红外光谱系统可以实现对大批量黄桃脆片品质参数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桃 脆片 近红外光谱 无损检测 可溶性固形物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对苹果脆片外观品质分级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康丽 王振杰 +6 位作者 孙柯 殷旭 赵保民 屠康 陈飞 朱金星 潘磊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5,共9页
[目的]为了开发苹果脆片自动化分级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对苹果脆片外部品质进行无损检测研究。[方法]通过对苹果脆片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特征的感官评分建立苹果脆片外部品质等级评价标准。首先,利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脆片图像,... [目的]为了开发苹果脆片自动化分级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对苹果脆片外部品质进行无损检测研究。[方法]通过对苹果脆片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特征的感官评分建立苹果脆片外部品质等级评价标准。首先,利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脆片图像,经图像处理后,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比较数据离差标准化和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对费歇尔线性判别(FLD)、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支持向量机(SVM)3种模型建模效果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式;并分别基于这3种模型对预测样本进行分级;最后,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最佳特征参数,并比较3种模型的建模和预测结果,确定最佳分级模型。[结果]数据经离差标准化处理后建模效果更好;FLD、PLS-DA、SVM 3种模型中SVM模型分级效果最好,其建模集和预测集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9.1%和98.0%;基于SPA算法筛选得到了面积、圆形度、对比度的均值、能量的均值、对比度的均方差、熵的均方差这6个特征参数,基于特征参数的SVM模型建模集和预测集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8.7%和97.3%。[结论]该研究实现了苹果脆片的外观品质的自动检测和分级,为苹果脆片的计算机视觉自动分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脆片 计算机视觉 连续投影算法 模型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等级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安琪 左常洲 +6 位作者 彭菁 孙柯 赵保民 朱太海 陈飞 屠康 潘磊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6-404,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检测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的方法,实现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等级的无损识别。[方法]应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及像素点匹配算法获取冻干草莓图像中各像素点的视差数据,建立其三维立体模型;以模型体积、图像颜色...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检测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的方法,实现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等级的无损识别。[方法]应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及像素点匹配算法获取冻干草莓图像中各像素点的视差数据,建立其三维立体模型;以模型体积、图像颜色、形状和纹理品质指标作为特征参数,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出最优特征参数,分别以未筛选的特征参数和筛选后的特征参数建立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等级识别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判别分级效果;最后选取最优的识别模型开发冻干草莓外部品质分级软件并进行验证。[结果]使用未经筛选的特征参数对冻干草莓进行品质等级判别时,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预测集分级总体准确率为91.7%,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预测集分级总体准确率为86.7%。使用SPA算法筛选后的特征参数(体积和红色分量均值)所建立的SVM模型和PLS-DA模型分级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5.0%和81.7%。采用经SPA算法筛选后特征参数构建的SVM模型开发了冻干草莓外部品质识别软件,软件总体准确率可达到90.8%。[结论]基于SPA筛选的特征参数构建的SVM分级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准确率分别可达97.8%和95.0%。以该模型为基础开发的软件能够实现冻干草莓外部品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草莓 双目立体视觉 外观品质 模式识别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VC/H2O2山楂果胶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毅伟 陈晓雯 +1 位作者 赵立伟 朱传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6-691,共6页
果胶是一种酸性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及其它行业。果胶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量和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实验室自制山楂果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VC/H2O2改性山楂果胶,以固有粘度和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进行... 果胶是一种酸性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及其它行业。果胶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量和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实验室自制山楂果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VC/H2O2改性山楂果胶,以固有粘度和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进行改性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H2O2浓度66mmol/L、VC浓度21mmol/L、温度30℃、超声次数207次、超声振幅31%,在此条件下,果胶的还原糖含量为52.22±0.68%,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果胶 改性 超声辅助 VC/H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技术融合电子感官的咖啡风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钰莲 郑建祎 +3 位作者 黄旭辉 董秀萍 赵保民 秦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92-299,共8页
通过代谢组学、风味组学与快速检测的电子感官技术相融合,对6种不同咖啡的风味品质差异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6-二乙基吡嗪、2-乙基-1-己醇、丙酮、异戊酸、戊酸甲酯等可作为区分不同烘焙度咖啡的香气标志物;鸟嘌呤、色氨酸-丙氨酸... 通过代谢组学、风味组学与快速检测的电子感官技术相融合,对6种不同咖啡的风味品质差异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6-二乙基吡嗪、2-乙基-1-己醇、丙酮、异戊酸、戊酸甲酯等可作为区分不同烘焙度咖啡的香气标志物;鸟嘌呤、色氨酸-丙氨酸、巴豆酸、1-甲基腺苷等48种化合物是区分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咖啡粉及其混合样本的代谢差异标志物。浅度烘焙咖啡中有较高含量的1,4-D-木糖、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等呈滋味物质。中深度烘焙咖啡中的麦芽三糖含量较多,而肌苷含量较少。电子鼻、电子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可用于不同类型咖啡的快速筛分、品种判别。该结果为咖啡工厂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建立评价咖啡风味品质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多组学融合分析技术 电子感官 滋味 香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