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性与应用 被引量:58
1
作者 姚晨 赵石林 缪国元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9-32,共4页
论述了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原理,指出了其隔热作用不仅与纳米半导体合金粉体本身的物理结构有关,而且还与粉体的粒径有关。简述了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点和涂料制备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透明隔热涂料进行了表征,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隔... 论述了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原理,指出了其隔热作用不仅与纳米半导体合金粉体本身的物理结构有关,而且还与粉体的粒径有关。简述了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点和涂料制备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透明隔热涂料进行了表征,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和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涂料 透明隔热 半导体合金材料 隔热原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十八烷储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一凡 林兴 +5 位作者 王勃东 黄小玲 刘乐 杨文童 姜彦 张洪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2,107,共6页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n-OD)为囊芯、SiO_(2)为内层壁材和硅橡胶微球(SRm)为外层壁材具有高储能密度的n-OD@SiO_(2)/SRm复合相变微胶囊,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复...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n-OD)为囊芯、SiO_(2)为内层壁材和硅橡胶微球(SRm)为外层壁材具有高储能密度的n-OD@SiO_(2)/SRm复合相变微胶囊,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组成、结晶衍射峰、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和潜热性能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囊壁质量比及单体种类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OD/SiO_(2)相变微胶囊的初始分解温度高于n-OD,引入SRm后复合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较好;n-OD/SiO_(2)相变微胶囊的熔融焓、凝固焓分别为135.5J/g和141.8J/g,复合相变微胶囊的熔融焓、凝固焓最高可达112.2J/g和112.8J/g;经过30次循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熔融焓、凝固焓变化不大,表现出优异的可循环工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相变 硅橡胶 热稳定性 可循环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复加工型生物基热固性自修复聚氨酯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宁 张昊 +7 位作者 王璐瑶 张晓宇 高红梅 张驰 曾芳磊 缪丽锋 薛亚波 张其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热固性聚氨酯树脂存在不可重复加工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文中以水热法制备了以羟甲基化木质素(Lig-OH)为生物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型扩链剂、4,4’-二氨基... 热固性聚氨酯树脂存在不可重复加工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造成资源浪费。文中以水热法制备了以羟甲基化木质素(Lig-OH)为生物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型扩链剂、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4-SO)为二次扩链剂、4-甲基伞形酮(4-MU)为生物基封端剂的可重复加工型生物基热固性聚氨酯树脂(LPU)。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3D轮廓仪等研究其自修复性能,通过拉伸测试、重复加工测试对其力学性能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PU-5(TMP用量为18 mmol)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可达18.92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709.82%,全切修复后分别可达16.90 MPa,630.32%,修复效率为89%,仍具有使用价值。样条全切修复后树脂经粉碎后可以重新加工成完整的聚氨酯膜使用,具备优异的可重复加工性。并且可实现加热及紫外光下的双重修复功能,其中LPU-2在75℃时10 min即可完成划痕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甲基化木质素 热固性聚氨酯 光热修复 可重复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形大分子偶联剂的合成及其对ABS/SiO_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洪文 张杨 +2 位作者 姜彦 任玉荣 俞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9-465,共7页
为改善二氧化硅(SiO——2)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和获得良好的界面特性。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丁酯(BMA)、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 为改善二氧化硅(SiO——2)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和获得良好的界面特性。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丁酯(BMA)、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合成接枝形大分子偶联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大分子偶联剂进行表征。并对比研究不同分子量的大分子偶联剂对ABS/Si 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大分子偶联剂表面处理SiO_2后,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冲击强度达到23.48 kJ·m-2,比未经偶联剂处理复合材料提高了4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大分子偶联剂 复合材料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共混材料表面紫外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姜彦 缪飞 +2 位作者 任玉荣 王小兵 张洪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7-61,共5页
采用紫外光接枝方法,在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板材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PAAM)。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接触角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改性PP板表面进行了研究,并讨论EPDM含量、辐照时间、... 采用紫外光接枝方法,在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板材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PAAM)。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接触角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改性PP板表面进行了研究,并讨论EPDM含量、辐照时间、单体及引发剂用量对接枝量和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混板材表面成功接枝了PAAM,当EPDM的含量为共混板材的20%时,改性PP板表面接枝量达到0.75mg/cm2;接触角从102.5°下降到72.5°;表面自由能从16.6mN/m增大到48.7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三元乙丙橡胶 共混板材 聚丙烯酰胺 紫外光辐照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含镉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文 杨亮炯 +4 位作者 张福婷 常舰 张敏艳 姜彦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0,共6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聚苯乙烯(PS)接枝型引发剂,进而引发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与丙烯酸镉(ACd)的共聚合,成功获得PS-g(BMA-co-ACd)接枝共聚物金属络合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热重分析对...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聚苯乙烯(PS)接枝型引发剂,进而引发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与丙烯酸镉(ACd)的共聚合,成功获得PS-g(BMA-co-ACd)接枝共聚物金属络合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热重分析对共聚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金属络合物中镉含量测试值与理论值相近,其热稳定性随着镉金属含量的增加稍有降低;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聚合物金属络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球形结构的粒子,且稳定性较好;抑菌性测试表明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聚合物金属络合物 丙烯酸镉 两亲性 抑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薄膜表面接枝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细菌粘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洪文 陆枫潇 +1 位作者 姜彦 俞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2,94,共4页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仪(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不同反应时间下...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仪(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不同反应时间下接枝共聚物对PET薄膜表面组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利用接触角测试对比研究PET薄膜接枝改性前后的表面疏水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研究薄膜改性前后的微生物粘附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PET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不断增大,当反应时间为12h时达99.5°,疏水性显著提高;PET薄膜表面对微生物的粘附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 疏水性 细菌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对聚合物乳胶粒子性能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姜彦 李彬 +1 位作者 张洪文 王克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0-44,共5页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丙乳胶粒子。研究了不同含量β-环糊精(β-CD)对聚合体系反应过程及苯丙乳胶粒子性能的影响。动态光散射(DLS)数据显示,制备的乳胶粒子粒径小且分布窄,分布均...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丙乳胶粒子。研究了不同含量β-环糊精(β-CD)对聚合体系反应过程及苯丙乳胶粒子性能的影响。动态光散射(DLS)数据显示,制备的乳胶粒子粒径小且分布窄,分布均匀,具有单分散性;接触角表明,乳胶膜的亲水性增强,表面能较改性前有所增加;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改性后乳胶粒子为核壳结构,粒径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当β-CD含量为5%时,制得的苯丙乳液聚合物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聚合物 纳米粒子 粒径 单分散性 附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型聚硅氧烷改性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被引量:8
9
作者 余晨曦 赵晨 +5 位作者 陈政翰 朱静 周金龙 姜彦 张嵘 张洪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29,共5页
以端羟基聚硅氧烷(PDMS)、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制得端异氰酸酯基(-NCO)聚氨酯预聚体,再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得一系列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拉伸试验、动态力... 以端羟基聚硅氧烷(PDMS)、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制得端异氰酸酯基(-NCO)聚氨酯预聚体,再与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得一系列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拉伸试验、动态力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合物体系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聚硅氧烷的引入使得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表面疏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降低,拉伸强度下降但断裂伸长率升高。随着聚硅氧烷用量的增加,聚合物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45℃提高到了-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力学性能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的表面接枝改性及抑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瞿鹏 姜彦 +1 位作者 孙旭 张洪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4-239,共6页
通过使用复配交联剂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采用等离子体在硅橡胶表面引入活性基团,进一步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对硅橡胶进行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改性。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XPS、SEM等对改性前后硅橡胶的... 通过使用复配交联剂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采用等离子体在硅橡胶表面引入活性基团,进一步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对硅橡胶进行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改性。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XPS、SEM等对改性前后硅橡胶的表面结构、组成、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并利用细菌黏附实验对比研究改性前后硅橡胶表面的细菌黏附性。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后的硅橡胶,其表面由108.5°的疏水表面变为49.5°的亲水表面,硅橡胶表面细菌黏附量最高可降低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硫化硅橡胶 表面改性 细菌黏附 生物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嵌段共聚物蜂窝状多孔膜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沙龙 陈政翰 +5 位作者 赵晨 张洪文 姜彦 蒋姗 丁永红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1,共6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聚苯乙烯(PS)大分子引发剂,再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制备嵌段共聚物(PS-b-PDFHMA)。将嵌段共聚物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复合,利用静态呼吸图法制备抑菌性多孔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聚苯乙烯(PS)大分子引发剂,再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制备嵌段共聚物(PS-b-PDFHMA)。将嵌段共聚物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复合,利用静态呼吸图法制备抑菌性多孔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嵌段共聚物结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膜表面形貌和膜层结构进行观察;利用接触角测试仪和微生物粘附实验研究多孔膜表面润湿性及对微生物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滴为模板的多孔膜相较于不含孔薄膜疏水性有一定改善,但细菌粘附量提高,与TiO_2复合后,多孔膜表面粗糙度上升,水接触角可达136°,其表面细菌粘附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静态呼吸图法 疏水性 微生物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微球光扩散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瞿鹏 郭惠铭 +5 位作者 梁天 林兴 钱咏祥 魏安琪 姜彦 张洪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47,153,共6页
通过在硅橡胶加成聚合体系中引入稀释剂,利用悬浮聚合一步法制备硅橡胶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接触角、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雾度/透光率测试对硅橡胶微球及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 通过在硅橡胶加成聚合体系中引入稀释剂,利用悬浮聚合一步法制备硅橡胶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接触角、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雾度/透光率测试对硅橡胶微球及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硅橡胶微球具有与硅橡胶一样的耐热性,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4μm之间,且硅橡胶微球表面具有粗糙结构。将硅橡胶微球加入到PMMA中,实验结果表明,硅橡胶微球用量为1%时,PMMA雾度从2.54%提升至92.34%,而透光率仅从90.40%降至8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微球 悬浮聚合 光扩散剂 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接枝聚硅氧烷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娟 张晓梅 +3 位作者 刘一凡 王勃东 姜彦 张洪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2-49,共8页
通过阴离子聚合向聚乙烯醇(PVA)中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得以碳为主链、硅氧烷为侧链的亲水性共聚物(PVA-PDMS-OH)。与正硅酸四乙酯进行脱醇硫化制备了耐碱性的交联共聚物,提高了纯PVA-PDMS-OH的耐热和疏水的特性。使用PVA-PDMS-OH的硫... 通过阴离子聚合向聚乙烯醇(PVA)中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得以碳为主链、硅氧烷为侧链的亲水性共聚物(PVA-PDMS-OH)。与正硅酸四乙酯进行脱醇硫化制备了耐碱性的交联共聚物,提高了纯PVA-PDMS-OH的耐热和疏水的特性。使用PVA-PDMS-OH的硫化涂层覆盖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片表面,发现改性PET膜片透光率最高可提升至92.7%。将PVA-PDMS-OH添加到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中制得共混硅橡胶。发现在共混硅橡胶中PVA-PDMS-OH的质量分数为10%时,共混硅橡胶的拉伸强度达到0.842 MPa,为纯PDMS-OH硅橡胶的6.7倍;断裂伸长率达到168.2%,为纯PDMS-OH硅橡胶的2.6倍。表明PVA-PDMS-OH可用于提高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改善其韧性,说明它在改进硅橡胶性能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硅氧烷 交联共聚物 硅橡胶 耐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氧烷超滑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丽 吕程程 +8 位作者 买重阳 胡建 顾钦天 郭雅雯 赵烈伦 王勃东 张志远 姜彦 张洪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1,共8页
文中利用端氨基聚硅氧烷(APT-PDMS)和顺丁烯二酸酐酯化β-环糊精(β-CD-MAH)进行反应,再通过金属配位反应引入铁离子,制备了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酐酯化β-环糊精(APT-PDMS-co-β-CD-MAH)。分别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分光光度计... 文中利用端氨基聚硅氧烷(APT-PDMS)和顺丁烯二酸酐酯化β-环糊精(β-CD-MAH)进行反应,再通过金属配位反应引入铁离子,制备了聚硅氧烷-顺丁烯二酸酐酯化β-环糊精(APT-PDMS-co-β-CD-MAH)。分别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分光光度计检验了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采用操作简单、低成本的呼吸图法创新性地制备了特殊多层次孔结构膜,通过静态接触角测试仪测试了多孔结构膜的疏水性能,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多孔结构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APT-PDMS相对分子质量为3504、APT-PDMS与β-CDMAH的摩尔比为3∶1、聚合物浓度为25 mg/mL时制备的多孔基底及SLIPS性能最佳,该多孔基材结构中的大孔包含2~3个小孔,且小孔内还包含多个纳米级孔洞,静态接触角大于150°。灌入硅油后,滑动角小于10°,且该超滑表面(SLIP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自清洁性、防冰抗冻及抗细菌黏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呼吸图法 超滑表面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有机-无机杂化光学增透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程程 杨丽 +7 位作者 买重阳 赵烈伦 顾钦天 胡建 郭雅雯 张志远 张洪文 姜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共6页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SiO_(2));通过开环反应制备了乙烯基封端的聚硅氧烷(V-PDMS),再将两者单独及共同与丙烯酸酯类MMA和HEMA共聚,制备了3种聚合物...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SiO_(2));通过开环反应制备了乙烯基封端的聚硅氧烷(V-PDMS),再将两者单独及共同与丙烯酸酯类MMA和HEMA共聚,制备了3种聚合物,通过提拉浸渍法将聚合物涂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红外光谱表明成功制备了V-PDMS和功能化纳米SiO_(2)。研究了功能化纳米SiO_(2)的粒径与含量、V-PDMS含量对PET膜表面性能的影响。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光率/雾度测定仪测试表明,薄膜透光率随着SiO_(2)和V-PDM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接触角测试仪表明,水接触角随着两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共聚物中V-PDMS的含量为40%、SiO_(2)含量为1%时,透光率最高达到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纳米二氧化硅 乙烯基封端聚硅氧烷 丙烯酸酯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型含硅苯丙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敏 孟晓芝 +1 位作者 姜彦 张洪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58,共5页
利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反应合成端羟基聚硅氧烷,改变封端剂的种类获得不同端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将其与苯乙烯、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反应,制备了含硅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仪、接触... 利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反应合成端羟基聚硅氧烷,改变封端剂的种类获得不同端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将其与苯乙烯、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反应,制备了含硅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仪、接触角测量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乳液组成、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不同类型及用量的聚硅氧烷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乳液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用聚硅氧烷改性的苯丙乳液粒径分布均一、疏水性提高、表面自由能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苯丙乳液 自由基共聚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钢表面陶瓷复合涂层的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琦 秦加新 +1 位作者 王成 陈子辉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2-56,共5页
玻璃钢-陶瓷复合材料同时兼顾玻璃钢和陶瓷的优点,有望满足轨交车辆轻量化、长寿命、高安全性的需求。本文通过涂层配方设计,开发了玻璃钢表面用陶瓷复合涂层,研究了增韧乳液的种类和用量对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具有优良... 玻璃钢-陶瓷复合材料同时兼顾玻璃钢和陶瓷的优点,有望满足轨交车辆轻量化、长寿命、高安全性的需求。本文通过涂层配方设计,开发了玻璃钢表面用陶瓷复合涂层,研究了增韧乳液的种类和用量对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具有优良的附着力、光泽、耐沾污性、耐磨擦性能等;陶瓷涂层可以通过物理屏蔽的方式显著降低玻璃钢制品高温下的热释放速率和烟毒性;陶瓷涂层的耐磨性与其硬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适度赋予陶瓷涂层一定的柔韧性反而比单纯增加涂层硬度更有利于涂层耐磨性的提高。最后,以玻璃钢座椅作为涂装对象,研究了涂装工艺对玻璃钢异形件产品外观的影响,总结出了合适的涂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钢 陶瓷涂料 耐磨 阻燃 涂装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选择性印制活化液-化学镀制备区域金属化无纺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致平 黄俊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4195-24199,共5页
采用选择性印制活化液-化学镀工艺制备了区域金属化的无纺布,借助热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化学镀温度和时间对镀层结构和无纺布电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能吸附印制在其... 采用选择性印制活化液-化学镀工艺制备了区域金属化的无纺布,借助热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化学镀温度和时间对镀层结构和无纺布电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能吸附印制在其表面的银离子,形成活性位点中心催化选择性化学镀反应,化学镀铜的活化能E_(a)为23.37 kJ/mol。镀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耐弯折特性和导电特性,镀层的附着力达到5B。当化学镀温度由40℃增加到80℃时,镀层沉积量由1.38 g/g增加到4.89 g/g,无纺布表面电阻率由2183Ω·cm降低到2×10^(-4)Ω·cm;当化学镀时间由10 min延长到40 min时,镀层沉积量由0.93 g/g增加到3.55 g/g,无纺布表面电阻率由1006Ω·cm降低到6.5×10^(-3)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纺布 化学镀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