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1
作者 何鉴桥 孔天赐 +4 位作者 娄浩宇 许珊华 张荣飞 杨国梁 唐琼英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选择7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其中3口池塘为生态养殖组(S组,种草、混养鲢并加底增氧的低密度养殖),2口池塘为传统养殖组(C组,无草无底增氧的高密度单养),2口池塘为生态修复...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选择7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其中3口池塘为生态养殖组(S组,种草、混养鲢并加底增氧的低密度养殖),2口池塘为传统养殖组(C组,无草无底增氧的高密度单养),2口池塘为生态修复组(D组,实验前三年采用和C组相同的传统养殖模式,实验当年经干塘并生石灰彻底消毒后采用和S组相同的养殖模式),在罗氏沼虾生长高峰期且易发蓝藻的8-10月期间每周一次采集水样,系统地比较了三种养殖模式对蓝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S组和D组的TN、TAN、NO-3-N、NO-2-N、AP、TP、CODMn、Chl-a和SS共9个理化指标均显著低于C组;三组池塘浮游植物共有8门59属,其中占比最多的均为蓝藻门,其相对丰度在C组、D组、S组分别为75.24%、63.94%、55.23%;S组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C组和D组。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蓝藻丰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组是磷酸盐和叶绿素a, C组是水温和磷酸盐,D组是高锰酸盐指数。因此,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蓝藻丰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低,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更高,池塘生态系统更稳定;传统养殖模式的池塘经过生态养殖模式改良,水质会有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蓝藻 水体理化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高温胁迫下的行为反应及转录组分析
2
作者 许珊华 孔天赐 +5 位作者 马笑凯 金抒豪 吴慧玲 易少奎 杨国梁 唐琼英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0-710,共11页
为探究罗氏沼虾高温胁迫下的行为反应和基因表达模式,以罗氏沼虾虾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常温对照组和高温实验组,从29℃以1℃/4 h的速率进行升温,观察虾苗的行为反应,同时采集高温胁迫下不同死亡时间点包括早期死亡(高温敏感组)、死亡一半... 为探究罗氏沼虾高温胁迫下的行为反应和基因表达模式,以罗氏沼虾虾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常温对照组和高温实验组,从29℃以1℃/4 h的速率进行升温,观察虾苗的行为反应,同时采集高温胁迫下不同死亡时间点包括早期死亡(高温敏感组)、死亡一半(高温半死组)和最后死亡(高温耐受组)及对照组每组3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30~36℃时,虾苗游动和摄食频率增加,打斗行为增多;37℃时活动减少且停止摄食,死亡率上升;38~39℃时大量死亡,死亡个体肌肉发白松散。12个样本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9.06 Gb质控后数据,共有1187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7105个上调基因和4774个下调基因;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HSPs)显著富集到抗原加工与呈递通路和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通路,其中hsp70基因家族成员显著上调(P<0.05),可作为罗氏沼虾遭受胁迫的指示基因,暗示其在罗氏沼虾高温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推测高温会影响罗氏沼虾的免疫系统及细胞内蛋白质合成,HSPs可能在维持细胞内稳态以及促进胁迫条件下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罗氏沼虾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和抗逆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高温胁迫 基因表达模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黄笑 王国浩 +4 位作者 董宣 唐琼英 段虎 杨国梁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4,共8页
细胞平台是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重要工具,虾类细胞系的缺少严重制约了虾类病毒学研究。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性早熟和生长缓慢的一种新病毒,主要侵染罗氏沼虾神经组织。为建... 细胞平台是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重要工具,虾类细胞系的缺少严重制约了虾类病毒学研究。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性早熟和生长缓慢的一种新病毒,主要侵染罗氏沼虾神经组织。为建立罗氏沼虾病毒–宿主互作的体外研究平台,本研究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健康罗氏沼虾的脑、眼柄、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获取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并利用L-15培养基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培养效果最佳的脑神经细胞进行IPV体外感染。结果显示,培养的原代细胞在含有谷氨酰胺的L-15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中,从脑组织和眼柄X器官–窦腺复合体中分离出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可达15d,从胸腹神经节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9 d。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感染方式和剂量条件下,脑细胞在感染96 h后检测到高载量的IPV。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的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为罗氏沼虾神经内分泌研究和病毒–宿主互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传染性早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再发育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
4
作者 孔天赐 许珊华 +7 位作者 何鉴桥 吴慧玲 马笑凯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杨国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0-1521,共12页
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 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过程中的卵巢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学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积累期、卵母细胞生成期、卵子成熟期、再次排卵期及恢复期共5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个发育时期卵巢99.3 Gb质控后数据,成功注释到89614个Unigenes,识别了322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7009个上调和15279个下调基因;构建WGCNA共表达网络,发现MEgreen颜色模块下基因在Ⅰ期卵巢高表达,并随着卵巢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直至排卵完成后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 network)进一步分析该模块下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发现核糖体(Ribosome)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信号通路及通路中相关基因包括核糖体蛋白基因RPL24、RPS24、RPL10a、RPS3a等和蛋白酶体基因家族PSMC2、PSMC4、PSMC6、PSMD4等基因在启动卵巢再次发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KEGG富集分析也发现Ribosome和Proteasome通路显著富集(P.adjust<0.05)。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卵巢 再次发育 转录组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不同生长性能家系的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结构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蓝璇 彭鑫 +3 位作者 高权新 杨国梁 易少奎 唐琼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7-787,共11页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性能与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结构的相关性,选取90个罗氏沼虾家系,开展92 d的养殖实验以评估家系的生长性能差异。根据增重率(weight gain,WG)和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将90个...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性能与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结构的相关性,选取90个罗氏沼虾家系,开展92 d的养殖实验以评估家系的生长性能差异。根据增重率(weight gain,WG)和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将90个家系分成高(high,H)、中(medium,M)和低(low,L)3个生长性能水平组,每组分别随机选取3个家系作为实验对象,从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微绒毛结构探讨不同家系生长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肝胰腺组织中,H组的糜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M、L组;在胃组织中,H组的糜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最高,且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肠道组织中,H组的糜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M、L组;对于脂肪酶活性而言,H和M组显著高于L组。同时,基于电镜切片观察发现,H组个体肠道微绒毛的密度和长度均显著高于M和L组,且M组显著高于L组;相比于M和L组,H组的微绒毛在肠道上皮细胞排列紧密且长度更长,上皮细胞表面几乎被绒毛覆盖且间距最小,M组次之,而L组的绒毛有明显间距。结果表明,高消化酶活性及肠绒毛密且长的形态可以促进罗氏沼虾的消化吸收能力,进而提高其生长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速生品系的遗传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家系选育 消化酶活性 肠道绒毛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罗氏沼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景芬 夏正龙 +6 位作者 栾生 蔡缪荧 罗坤 唐琼英 高权新 孔杰 杨国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利用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泰国(CP)、缅甸(MN)、孟加拉(BD)和中国(MP和DP)的共5个罗氏沼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 利用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泰国(CP)、缅甸(MN)、孟加拉(BD)和中国(MP和DP)的共5个罗氏沼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7.563、0.8316、2.1662和0.7328。5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介于0.7025—0.8594,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6538—0.8048,表明所有群体均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水平CP>MP>BD>MN>DP。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介于0.03430—0.17333,表明所有群体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位点的Fst值均大于0.05,均值为0.0977,与群体间有遗传分化相符。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6.22%,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40.72%,个体内部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3.07%。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MN群体首先与MP群体聚为一类,再与DP群体聚为一类,之后再与BD群体聚为一类,最后与CP群体聚为一类,表明中国群体与泰国群体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参试样本被划分为5个理论群体,除MP群体中个体遗传结构混杂外,其余群体中个体遗传结构相对独立。研究为罗氏沼虾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不同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唐琼英 谢巨洪 +6 位作者 夏正龙 蔡缪荧 吴云明 白鹿淮 杜厚宽 李景芬 杨国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7-1104,共8页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相结合,对罗氏沼虾4个育种群体,即选育3代的数丰核心群体(SF)、引进的正大群体(ZD)、正大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S)、正大子代和数...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相结合,对罗氏沼虾4个育种群体,即选育3代的数丰核心群体(SF)、引进的正大群体(ZD)、正大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S)、正大子代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2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0个个体的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群体平均的等位基因数(N_a)、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9.43、0.8980和0.8867。SF群体的平均H_e(0.874)和PIC(0.854)最高,ZD2S的H_e(0.863)和PIC(0.834)其次,ZDS群体的H_e(0.798)和PIC(0.76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4166—0.10438,处于中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其中,ZD和ZDS的遗传分化最大,F_(ST)为0.10438。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组合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49个个体共识别2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46和0.00313。在4个群体中,ZD2S群体的H_d值最高,其次为SF群体,ZDS的最低;对于π值,SF群体的最高,其次为ZD2S群体,ZD群体的则最低,该结果与微卫星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基于线粒体基因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F_(ST)值为–0.02226—0.07310,小于微卫星估计的结果。微卫星和线粒体基因一致表明,SF和ZD2S两个群体均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微卫星标记 COⅠ 12S rRNA 遗传多样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雌雄虾不同形态阈值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靖文 杨国梁 +8 位作者 孔杰 夏正龙 隋娟 唐琼英 罗坤 代平 孟宪红 陈丽梅 栾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0-717,共8页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雄虾有四种不同形态:小雄虾(SM)、橙色螯(OC)、蓝色螯(BC)和老蓝色螯(OBC)雄虾;雌虾分为四种:性腺未发育(IF)、性腺成熟(MOF)、抱卵(BF)和已产幼体(SF)的雌虾。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雌雄虾的体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雄虾有四种不同形态:小雄虾(SM)、橙色螯(OC)、蓝色螯(BC)和老蓝色螯(OBC)雄虾;雌虾分为四种:性腺未发育(IF)、性腺成熟(MOF)、抱卵(BF)和已产幼体(SF)的雌虾。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雌雄虾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探讨是否可以对罗氏沼虾不同形态雌雄虾所占比例开展选择来间接提高产量,首次对上述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与收获体重的遗传相关进行了评估。记录了罗氏沼虾核心育种群体两代共计40935尾个体的形态和体重信息,使用父母本育种分析模型和阈值统计模型估计不同形态二分类(0和1)阈值性状在世代间和世代内的遗传参数,并使用两性状模型估计其与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差组分估计结果表明,雄、雌虾不同形态阈值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08~0.12和0.04~0.22。雄虾形态OC、BC阈值性状与收获体重间为低度正相关(0.01~0.43)。雌虾形态IF、BF、SF阈值性状和收获体重性状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0.61~0.53)。在我国土塘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雌雄个体不同形态阈值性状存在可利用的加性遗传变异,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选择OC形态雄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比例,并不会降低其生长速度;选择IF形态雌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的比例,可能会降低其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螯色 不同形态 阈值性状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不同种质资源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珊华 章嘉淇 +8 位作者 卢婷 符圆 唐潇 唐琼英 夏正龙 蔡缪荧 高权新 李景芬 杨国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1,共7页
为探究江浙地区不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潮丰(CF)、蓝天(LT)、源泉A(YQA)、源泉B(YQB)、嘉丰(JF)、南太湖(NTH)等6个江浙地区养殖群体和1个泰国正大(ZD)引进群体进行... 为探究江浙地区不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潮丰(CF)、蓝天(LT)、源泉A(YQA)、源泉B(YQB)、嘉丰(JF)、南太湖(NTH)等6个江浙地区养殖群体和1个泰国正大(ZD)引进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7个群体均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7,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ZD>YQA>YQB>JF>LT>NTH>CF;遗传分化指数(F_(st))分析结果显示,泰国正大与江浙地区各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_(st)介于0.10145~0.12348之间;江浙地区群体除NTH与CF群体间为中等程度遗传分化(F_(st)=0.05098)外,其余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_(st)介于0.01571~0.04099之间。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内和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2.10%。依据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泰国正大群体独占一支,江浙地区6个群体聚为另一支。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被划分为2个理论群,江浙地区6个群体为一个集群,泰国正大群体为一个集群。该研究不但揭示了江浙地区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而且也为罗氏沼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铁虾综合征罗氏沼虾眼柄转录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国浩 董宣 +4 位作者 王一婷 郭晓萌 王德浩 孟凡增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4,共11页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铁虾综合征(IPS)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患IPS罗氏沼虾(IPS虾)和正常罗氏沼虾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6.42 G高...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铁虾综合征(IPS)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患IPS罗氏沼虾(IPS虾)和正常罗氏沼虾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6.42 G高质量数据,拼接后得到221901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长度范围为201~30985 bp,平均长度为1572 bp,N50长度为2867 bp,N90长度为646 bp。将单基因序列分别在Nr、Nt、Swissprot、KEGG、KOG、GO、PFAM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103570条得到注释,其中,GO数据库注释到的单基因序列最多。差异表达分析显示,2003个基因在IPS虾眼柄中差异表达,包括1209个上调基因和794个下调基因,516个基因被注释到242条KEGG通路中,翻译、信号转导和免疫系统富集的差异基因数目最多。催乳素、雌激素、胰岛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催产素、谷氨酸能突触、血清素能突触等与生殖调控相关激素的代谢过程在IPS虾与正常虾眼柄之间存在差异。此外,一些已被证明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IPS虾眼柄中显著上调,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C型凝集素、芳基硫酸酯酶B、酚氧化酶原激活酶2a、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L、甲壳类抗菌肽4等。同时,注释到溶酶体、吞噬体、抗原处理与呈递、细胞凋亡、内吞作用等多条与免疫相关的途径,支持近期研究得出的罗氏沼虾IPS与病原感染相关的结论。本研究为解析罗氏沼虾IPS的成因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铁虾综合征 眼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旻珉 屠海慧 +10 位作者 邢钱钱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陈国柱 蓝璇 钟镇霄 黄笑 高权新 杨国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以罗氏沼虾成虾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实验组(16℃)和对照组(24℃),实验组从24℃急性降温(2℃/1h)至16℃后的0、1h、3h、6h、12h、24h和回温至24℃后共7个...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以罗氏沼虾成虾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实验组(16℃)和对照组(24℃),实验组从24℃急性降温(2℃/1h)至16℃后的0、1h、3h、6h、12h、24h和回温至24℃后共7个时间点采集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胁迫3h与回温后的DEGs数量(5062个)几乎是1h与回温后的1.5倍(3516个),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时间点与回温后的DEGs数量逐渐降低。KEGG富集发现,DEGs显著富集在溶酶体、淀粉和蔗糖代谢、抗原加工与呈递等途径中。此外,罗氏沼虾在急性低温应激下,黏着斑、ECM-受体互作、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质的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氧化磷酸化、p53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WGCNA分析发现各组间的共有DEGs聚类在与细胞功能及免疫相关模块和与能量物质代谢相关模块上。另外,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中的Cytochrome P4502L1-like基因、谷胱甘肽代谢信号通路中的NADP-specific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基因及淀粉和蔗糖代谢信号通路中的Hexokinase基因等的表达量随低温应激时间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些通路及基因可能在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下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调节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为揭示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低温应激 肝胰腺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能量代谢 免疫调节 罗氏沼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国柱 钟镇霄 +7 位作者 杨旻珉 邢钱钱 夏正龙 唐琼英 易少奎 蔡缪荧 杨杰 杨国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8-1218,共11页
性腺发育是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个体生长及繁育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是良种培育的基础。采用外部形态观察及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分析了罗氏沼虾初次性成熟过程中性腺外部形态及内部组织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性腺颜色、... 性腺发育是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个体生长及繁育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是良种培育的基础。采用外部形态观察及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分析了罗氏沼虾初次性成熟过程中性腺外部形态及内部组织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性腺颜色、体积及细胞组成、分布均随性腺发育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卵巢发育划分为8个时期,精巢发育分为4个时期。卵巢外部形态发育与内部组织学变化同步性高,随卵巢成熟度增加,不同阶段生殖细胞由生发区向外形成环状分区,Ⅰ~Ⅲ期卵巢体积、生殖细胞大小及性腺指数(GIS)增长缓慢,主要进行生殖细胞数量积累,Ⅳ~Ⅳ期卵巢体积、生殖细胞大小及GIS增长迅速,生殖细胞在增殖同时,营养物质积累迅速。可根据卵巢颜色、体积、色素分布等推测其内部组织细胞的发育情况。精巢形态发育和组织发育同步性较差,精巢体积、生殖细胞大小、种类及GIS在精巢成熟过程中变化较小,Ⅰ期精巢主要进行个体生殖功能的完善,Ⅱ期、Ⅲ期、Ⅳ期精巢则整体表现为个体生殖能力的强化过程。研究结果丰富了罗氏沼虾繁殖生物学内容,从形态及组织学方面初步探明了罗氏沼虾性腺的基本发育过程,可为其良种选育和虾苗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精巢 卵巢 周期划分 性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鑫 屠海慧 +7 位作者 罗金萍 钟镇霄 蓝璇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杨国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3-894,共12页
为鉴定江苏省高邮市某养殖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病原体,研究从患病濒死的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WSQ-1,对其进行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维... 为鉴定江苏省高邮市某养殖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病原体,研究从患病濒死的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WSQ-1,对其进行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表明,分离株WSQ-1对罗氏沼虾有较强致病性,且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感染虾活力减弱,食欲下降,肌肉发白;72h半致死浓度(LD50)为2.51×10^(6)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其肝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并随感染浓度的增加或感染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低浓度或感染前期结缔组织间隙增大并积聚少量炎性细胞;继而肝小管管腔变形,肝细胞空泡化,部分组织坏死;高浓度或感染后期肝小管及结缔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不可逆损伤。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携带Acsv、AexT、Act、Aer、GcaT、Acg和OmpAI共7个毒力基因,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头孢哌酮等16种药物敏感,对克拉霉素等10种药物耐药,仅对卡那霉素表现为中度敏感。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细菌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维氏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组织病理学 毒力基因 药敏试验 罗氏沼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雄性个体异质生长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晔 杨国梁 +7 位作者 夏正龙 蔡缪荧 杨杰 李景芬 高权新 陈书畅 程汉良 唐琼英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98,共6页
雄性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通常含有三种基本的形态型:蓝螯型、橙螯型和小雄虾。这三种形态型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异质生长现象,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种形态型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高等级雄虾抑制从属等级雄虾的生... 雄性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通常含有三种基本的形态型:蓝螯型、橙螯型和小雄虾。这三种形态型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异质生长现象,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种形态型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高等级雄虾抑制从属等级雄虾的生长。本文综述了罗氏沼虾雄性个体的异质生长现象及其遗传、社会因素等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罗氏沼虾的遗传育种及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雄性 个体异质生长 形态型 遗传因素 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和蜕皮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5
作者 丁丽 都婷婷 +3 位作者 唐琼英 高权新 易少奎 杨国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0-310,共11页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R、MrRXR和Mr-ECR在蜕皮后期表达量达到最高,而Mr-FTZ-F1在蜕皮前期表达量达到最高。Mr-MIH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达到最高,蜕皮后期表达量最低,呈下降趋势。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r-ETHR与Mr-RXR和Mr-ECR表达模式相近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30,P<0.01;r=0.8680,P<0.01),Mr-FTZ-F1和Mr-MIH表达模式相近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65,P<0.01),而MrFTZ-F1与Mr-ECR和Mr-ETHR呈极显著负相关(r=-0.8339,P<0.01;r=-0.6275,P<0.01)。研究表明罗氏沼虾的蜕皮过程受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的调节,Mr-ETHR、Mr-RXR、Mr-ECR、Mr-FTZ-F1和Mr-MIH参与调控罗氏沼虾蜕皮过程,Mr-ETHR、Mr-RXR和Mr-ECR在蜕皮信号通路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Mr-FTZ-F1和Mr-MIH起负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甲壳动物蜕皮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蜕皮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蜕皮激素 蜕皮时期 蜕皮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