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稻区水稻直播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宝祥 卢百关 +1 位作者 潘启明 徐大勇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5期1-5,共5页
近年来,黄淮稻区稻作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式,主要包括机插、手插和直播等,直播稻面积上升明显,但是直播稻的种植安全备受关注。文章回顾了黄淮稻区发展水稻直播的优势与不足、影响直播稻种植的重要农艺性状研究和黄淮稻区直播稻关键栽... 近年来,黄淮稻区稻作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式,主要包括机插、手插和直播等,直播稻面积上升明显,但是直播稻的种植安全备受关注。文章回顾了黄淮稻区发展水稻直播的优势与不足、影响直播稻种植的重要农艺性状研究和黄淮稻区直播稻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提出黄淮稻区直播稻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黄淮稻区 育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峰 郭明明 樊继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49,共6页
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 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_(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_(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12 h后,LC_(50)依次为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24 h后,LC_(50)依次为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_(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_(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1)倍和(1.73、2.40)倍。4种药剂处理幼虫后12、24、36 h,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发生改变。经敌敌畏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CYP450活性先下降再升高;经吡虫啉处理后,幼虫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趋平,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逐渐上升;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经虫螨腈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rE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CYP450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杀虫剂 毒力 解毒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系)和种植密度对豆天蛾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明明 廖怀建 +5 位作者 邓盼 李大维 李俊领 张俊勤 樊继伟 陈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1-1408,共8页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幼虫,是一种食用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了解适宜豆天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大豆品种(品系)和种植密度,可为豆天蛾幼虫规模化饲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幼虫,是一种食用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了解适宜豆天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大豆品种(品系)和种植密度,可为豆天蛾幼虫规模化饲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设置两因素裂区实验,在10个品种(品系)大豆和2个种植密度水平下,测定豆天蛾幼虫生物学参数,明确适宜豆天蛾幼虫养殖的大豆品种(品系)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系)和种植密度对豆天蛾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使用连151、淮豆9号、东辛3号和H0573大豆饲养的豆天蛾幼虫产量和存活率较高,虫体长度较长,发育历期较短;大青豆饲养的豆天蛾幼虫产量较低,幼虫发育整齐度较差,发育历期长。当种植密度为40 cm×30 cm时,豆天蛾幼虫存活和发育历期整齐度均显著高于种植密度40 cm×15 cm。综上所述,较适宜豆天蛾幼虫养殖的大豆品种(品系)为连151、淮豆9号、东辛3号和H0573,种植密度为40 cm×3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幼虫 大豆品种(系) 种植密度 存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播期的小麦籽粒性状综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广旭 王康君 +3 位作者 郭明明 谭一罗 孙中伟 樊继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0,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籽粒性状与播期的关系,选育适播期广的小麦新品种,为江苏淮北麦区生产提供保障。本研究以新培育的155份小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设置10月18日(S1)、11月05日(S2)、11月22日(S3)、12月1日(S4)4个播期,考查成熟期籽粒的千...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籽粒性状与播期的关系,选育适播期广的小麦新品种,为江苏淮北麦区生产提供保障。本研究以新培育的155份小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设置10月18日(S1)、11月05日(S2)、11月22日(S3)、12月1日(S4)4个播期,考查成熟期籽粒的千粒质量、面积、周长、粒长、粒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8个性状,利用获得性状值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最长距离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系间亦有差异;千粒质量与除长宽比外的其他几个性状均呈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宽、圆度呈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Ⅴ类,类群Ⅰ到类群Ⅴ的千粒质量均值逐级升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籽粒性状分为2个主成分,共可解释93.91%的性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4个播期的小麦籽粒性状,筛选出LM20080、LM20070、LM20069等10个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性状稳定的新品系,为江苏淮北麦区小麦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性状 不同播期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广旭 樊继伟 +4 位作者 孙中伟 王康君 郭明明 李强 陈凤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123-125,共3页
为进一步丰富江苏徐淮地区小麦种质资源,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6份小麦种质,进行了穗粒数、株高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进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穗粒数较多、千粒重高、株高高等特点。对材料间农艺性状... 为进一步丰富江苏徐淮地区小麦种质资源,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6份小麦种质,进行了穗粒数、株高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进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穗粒数较多、千粒重高、株高高等特点。对材料间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共有10对性状达到显著性相关。该套资源在欧氏距离6.5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Ⅵ大类群,为进一步配置杂交组合提供选择基础。为充分利用好这套资源,应从分子遗传学方面对其品质抗性等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麦系列小麦系谱分析及育种启示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广旭 孙中伟 +5 位作者 李强 王康君 郭明明 陈凤 郑国良 樊继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8期33-34,86,共3页
小麦品种连麦2号、连麦6号、连麦7号和以连麦抗1为代表的小麦品系是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系列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新品系。该文对连麦系列小麦品种和品系进行系谱与育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以种质资源为基础,注重亲本的选配,多种... 小麦品种连麦2号、连麦6号、连麦7号和以连麦抗1为代表的小麦品系是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系列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新品系。该文对连麦系列小麦品种和品系进行系谱与育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以种质资源为基础,注重亲本的选配,多种育种方法结合的育种体系可以快速实现小麦的高效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麦 小麦 系谱分析 育种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樊继伟 郭明明 +7 位作者 王康君 孙中伟 张广旭 李强 李筠 章跃树 代丹丹 陈凤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3期47-54,共8页
【目的】探明氮离子束注入后,小麦诱变群体(M1代群体)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供试材料,通过注入不同剂量氮离子束(0、2×10^16、3×10^16、4×10^1... 【目的】探明氮离子束注入后,小麦诱变群体(M1代群体)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供试材料,通过注入不同剂量氮离子束(0、2×10^16、3×10^16、4×10^16N+/cm^2),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麦7号和烟农19小麦品种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后,诱变群体籽粒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较对照均有所降低,且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诱变群体产量和品质的负效应不断增大。2个小麦品种处理群体的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在注入剂量超过2×10^16N+/cm^2条件下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在剂量超过3×10^16N+/cm^2时下降较为显著。同时,在高剂量条件下,连麦7号诱变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烟农19诱变群体小,在氮素积累和籽粒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著。【结论】氮离子束注入引起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及品质下降,且注入剂量越大,对小麦的损伤越显著;氮离子束诱变群体中,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损伤表现为烟农19大于连麦7号,但氮素积累及加工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离子束 注入剂量 小麦诱变群体 氮素利用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