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淮地区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晶伟 马居奎 +4 位作者 张成玲 杨冬静 唐伟 谢逸萍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从江苏省徐淮地区7个采集地的甘薯块根中分离到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特征与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腐烂茎线虫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群体JSXZ为B(L)型... 从江苏省徐淮地区7个采集地的甘薯块根中分离到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特征与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腐烂茎线虫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群体JSXZ为B(L)型,其余6个分离群体均为A(S)型腐烂茎线虫。结合ITS-5.8S-ITS2区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进一步表明,所获序列与腐烂茎线虫相似性最高,且各分离群体与徐淮地区已报道的相同基因型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群体JSXZ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型、B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型、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和C型亲缘关系更近,所以群体JSXZ被鉴定为C型腐烂茎线虫;群体JSWJ、JSYJ、JSGS、JSHW、JSLQ和JSNG与A型腐烂茎线虫群体聚为1个分支,均为A型腐烂茎线虫,且与其他基因型区分明显。危害徐淮地区甘薯的腐烂茎线虫亲缘关系近,基因型种类多,存在A型、B型和C型,其中A型腐烂茎线虫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腐烂茎线虫 鉴定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5 位作者 马居奎 唐伟 陈晶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30,共10页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甘薯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甘薯抗真菌病、抗细菌病、抗线虫病以及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甘薯抗病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克隆 真菌 细菌 线虫 基因功能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喙壳菌侵染甘薯的转录组分析
3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6 位作者 陈晶伟 马居奎 唐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1331,共12页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采用针刺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人工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别于接种当天与接种后第1 d、第3 d、第7 d取样,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当天相比,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1124个、1713个和2032个,下调DEGs分别为869个、1042个和1005个;长喙壳菌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DEGs分别为901个、1625个和1957个,下调DEGs分别为1017个、976个和1032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类别的生物进程、代谢进程、单一生物进程以及细胞组分类别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等。KEGG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维恩图分析结果表明,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545个,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116个,对这些DEGs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接种至2个甘薯品种薯块后在各时间点共有的DEGs有925个。对925个共有DEGs进行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中,进一步对这些DEGs进行筛选,得到相对表达量高于1.00、持续上调表达并且差异表达倍数达到40倍以上的关键致病基因共20个。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长喙壳菌致病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甘薯野生近缘种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4
作者 肖世卓 许攀 +3 位作者 王珧 戴习彬 周志林 曹清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0-1090,共11页
甘薯是重要的农作物,其野生近缘种数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基因变异。本研究利用公开发表的、基因组组装质量较高的两个甘薯野生种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发掘了覆盖全基因组的1798184个SNP,同时还发掘了2076个易位和84个倒位,倒位中包含2... 甘薯是重要的农作物,其野生近缘种数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基因变异。本研究利用公开发表的、基因组组装质量较高的两个甘薯野生种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发掘了覆盖全基因组的1798184个SNP,同时还发掘了2076个易位和84个倒位,倒位中包含2106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其中34段倒位的断点位于基因内部,可能影响到基因的结构。两个基因组之间存在10226个插入型和11411个缺失型的结构变异,对这些结构变异进行了注释,并对可能影响基因功能或表达的结构变异进行了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可能受影响的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级代谢产物通路,DNA修复和复制等相关功能的基因也出现了富集。通过统计两个野生种和其他近缘种共线性基因对的同义替换率(Ks)和四倍简并位点颠换率(4DTv),说明番薯属植物的共同祖先在发生了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之后才分化成不同的种。以上研究将为甘薯野生近缘种优异变异的发掘和物种分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野生近缘种 比较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U6启动子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唐维 后猛 +6 位作者 宋炜涵 闫会 王欣 李臣 高闰飞 张允刚 李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9-974,共6页
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中,U6启动子可以通过驱动sgRNA的表达来编辑目的基因,因而其转录活性会影响基因编辑效率。尽管人们已经在拟南芥、玉米、大豆、棉花等植物中开展了U6启动子的克隆与应用研究,然而目前在甘薯中U6启动子的相关... 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中,U6启动子可以通过驱动sgRNA的表达来编辑目的基因,因而其转录活性会影响基因编辑效率。尽管人们已经在拟南芥、玉米、大豆、棉花等植物中开展了U6启动子的克隆与应用研究,然而目前在甘薯中U6启动子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拟南芥的AtU6 SnRNA的保守序列在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候选U6 RNA,然后在其上游搜索到2个不同的候选U6启动子,长度分别为526 bp(IbU6p-1)和532 bp(IbU6p-2);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甘薯的U6启动子具有上游序列元件(USE)以及TATA-box,其序列也与拟南芥高度相似。然后,利用获得的U6启动子核酸序列构建了能够驱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表达的重组框U6::LUC。最后,将含有上述重组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瞬时转化到本氏烟草叶片和甘薯愈伤组织中,并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分析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发现,在烟草及甘薯愈伤组织中2个甘薯U6启动子均能驱动LUC基因表达,具有转录活性。同时,IbU6p-2的转录活性无论是在烟草叶片中还是在甘薯愈伤组织中都显著高于拟南芥U6启动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甘薯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U6启动子 克隆 基因编辑 转录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甘薯SSR标记遗传图谱构建与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猛 闫会 +5 位作者 高闰飞 后猛 唐维 王欣 张允刚 李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47-2162,共16页
理想农艺性状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而选择甘薯理想农艺性状的育种手段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分枝数多、蔓长中等、高产紫肉甘薯品种徐紫薯8号为母本,分枝数少、长蔓、中等产量白肉甘薯品种美国红为父本,以F1代分离群体的274个单株为作图群... 理想农艺性状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而选择甘薯理想农艺性状的育种手段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分枝数多、蔓长中等、高产紫肉甘薯品种徐紫薯8号为母本,分枝数少、长蔓、中等产量白肉甘薯品种美国红为父本,以F1代分离群体的27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甘薯分子连锁图谱,能够加密已有的遗传图谱。其中母本图谱包含24个连锁群(linkage groups,LGs),图谱总长1325.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9.2 cM;父本图谱包含21个LGs,图谱总长1088.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8.2 cM。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甘薯地上部分枝数、茎蔓直径、最长蔓长、叶柄长度和节间长度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1个与分枝数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3.2%;1个与茎蔓直径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16.7%;2个与最长蔓长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9.5%和13.7%;2个与叶柄长度相关定位的重要农艺性状QTL,可以开发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室内早代苗期筛选具有理想农艺性状的株系,从而提高田间选择效率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8.8%和11.3%;5个与节间长度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的9.6%~28.1%。利用定位的重要农艺性状QTL,可以开发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室内早代苗期筛选具有理想农艺性状的株系,从而提高田间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分枝数 茎蔓直径 最长蔓长 叶柄长度 节间长度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参数用于甘薯抗旱性评价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洁 赵路宽 +5 位作者 邓逸桐 周志林 戴习彬 袁蕊 曹清河 赵冬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89-94,共6页
通过使用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验证光合参数对于甘薯抗旱评价的适用性,并优化甘薯抗旱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通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C)变化值鉴定了3个甘薯栽培种的耐旱性,24、72h干旱胁迫下甘薯抗旱性表现一致... 通过使用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验证光合参数对于甘薯抗旱评价的适用性,并优化甘薯抗旱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通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C)变化值鉴定了3个甘薯栽培种的耐旱性,24、72h干旱胁迫下甘薯抗旱性表现一致,均为潮薯1号抗旱性最强,徐薯18居中,福薯7-6最弱。分别测量3、24h干旱胁迫处理下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CO_(2)浓度(C_(i))4个光合参数的变化值,24h干旱胁迫下光合参数的变化与MDA含量和RWC变化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光合参数与MDA含量、RWC均有极显著相关性,其中C_(i)与MDA含量、RWC的相关系数均最大,证明了4个光合参数均可作为抗旱评价指标。对24h干旱胁迫下4个光合参数的变化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第1主成分的特征值为3.90,累计贡献率达到97.39%,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光合参数建立了甘薯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抗旱评价 光合参数 丙二醛含量 相对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储藏期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和关键基因挖掘 被引量:1
8
作者 肖世卓 张毅 +3 位作者 戴习彬 周志林 孙健 曹清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3-1174,共12页
甘薯在储藏过程中受到低温冷害会大大降低甘薯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甘薯耐低温储藏的分子机制,减少低温在甘薯储藏过程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较耐低温储藏、不耐低温储藏以及表现居中的3个甘薯品种商薯19(S19)、烟薯25(Y25... 甘薯在储藏过程中受到低温冷害会大大降低甘薯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甘薯耐低温储藏的分子机制,减少低温在甘薯储藏过程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较耐低温储藏、不耐低温储藏以及表现居中的3个甘薯品种商薯19(S19)、烟薯25(Y25)和苏薯16(S16),分别在9℃和6℃储藏35 d。提取上述处理的薯块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S19在低温储藏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少,而Y25则相反,S16居中。差异表达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甘薯块根在低温胁迫下蛋白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最终,通过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温度下的转录组数据,得到响应储藏期低温胁迫的候选基因Ibat.Brg.02F_G010830,该基因注释为冷胁迫响应类受体蛋白激酶。qRT-PCR验证该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和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并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变异。本研究将为甘薯低温储藏响应机制解析以及耐低温储藏品种的选育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储藏 低温胁迫 转录组 类受体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高效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9
作者 王丹丹 李成阳 李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1-2206,共6页
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简便高效,已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功能分析。然而,目前甘薯中尚未建立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本研究以徐紫薯8号水培根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建立了一个操作简便且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和瞬时转化系统。... 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简便高效,已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功能分析。然而,目前甘薯中尚未建立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本研究以徐紫薯8号水培根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建立了一个操作简便且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和瞬时转化系统。结果表明,水培根系制备的原生质体产量高达每1 g 1.106×10^(7)个,质粒转化效率高达69.46%。并利用该系统,首次成功将甘薯蔗糖转运蛋白(IbSUT4)定位到甘薯细胞膜上。本研究结果为甘薯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原生质体 瞬时转化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薯产业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65
10
作者 李强 赵海 +2 位作者 靳艳玲 朱金城 马代夫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4-1491,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贸易战、新冠疫情及局部战争等因素叠加,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阐述了甘薯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广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大有可为。未来中国具有发展甘薯产业的空间和基础,甘薯利用途径趋于多样化。
关键词 甘薯 粮食安全 低碳 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冬静 谢逸萍 +4 位作者 张成玲 马居奎 唐伟 陈晶伟 孙厚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34-42,共9页
为了明确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苏泗洪稻米基地的麦田土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麦秸秆均不还田的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他还... 为了明确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苏泗洪稻米基地的麦田土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麦秸秆均不还田的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他还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说明稻麦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黑斑病菌胁迫对不同甘薯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成玲 孙厚俊 +2 位作者 谢逸萍 杨冬静 马居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64-67,共4页
为明确甘薯与甘薯黑斑病菌的互作过程中,甘薯抗氧化酶(POD、SOD)活性及MDA含量,采用不同抗性品种薯苗,接种黑斑病菌后测定4种甘薯POD、SOD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处理组的POD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MDA随时... 为明确甘薯与甘薯黑斑病菌的互作过程中,甘薯抗氧化酶(POD、SOD)活性及MDA含量,采用不同抗性品种薯苗,接种黑斑病菌后测定4种甘薯POD、SOD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处理组的POD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MDA随时间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或上升趋势,抗性品种南京92感病品种烟薯252在120 h(5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21.68%和125.89%。处理初期,同一时间处理的不同甘薯品种中,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随着抗性趋势的增强,与感病品种增长率差异越明显;POD酶活性的增长率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除徐薯273在6 h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24 h时的增长率最高,南京92的POD酶活性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不同甘薯品种处理后抗氧化酶SOD活性随时间推移增长率不同,南京92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6 h时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16.35%;徐薯18在1 h时的增长率最高,为89.48%,随后下降。处理72 h时,除冲绳100为正增长外,其余品种均为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黑斑病菌 甘薯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块根响应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侵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冬静 马居奎 +5 位作者 唐伟 陈晶伟 高方园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60-69,共10页
以不侵染黑斑病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的抗病甘薯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的薯块为对照组,以侵染时间1、3、7 d时的薯块为处理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在抗病品种中找到36127个差异表达基因(d... 以不侵染黑斑病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的抗病甘薯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的薯块为对照组,以侵染时间1、3、7 d时的薯块为处理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在抗病品种中找到3612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上调、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有17387、18740个;在感病品种中找到44663个DEGs,其中上调、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有22928、21735个;在相同时间点抗、感品种间的R_(1) vs S_(1)、R_(2) vs S_(2)、R_(3) vs S_(3)和R_(4) vs S_(4)这4个对比组中有1057个共有DEGs。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甘薯长喙壳菌侵染3 d时抗、感品种中富集到的前20的GO条目均主要为细胞成分,其次为生物过程和分子调控;隶属于生物过程的单一生物代谢过程、隶属于分子功能的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四吡咯结合,以及隶属于细胞组分的质体和细胞外围等条目在抗、感品种中均被富集到。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富集的前20的KEGG信号通路中,抗、感品种中的差异基因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途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以及光合作用等通路上。此外,对长喙壳菌侵染甘薯块根的抗性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21个抗性相关基因,其中激酶类(kinase,KIN)基因最多,有117个,占比为5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 侵染 转录组测序 抗病基因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的甘薯芽变株系类胡萝卜素基因代谢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冬兰 赵凌霄 +4 位作者 刘洋 张安 戴习彬 周志林 曹清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39-3249,共11页
为研究甘薯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浙薯81及其芽变系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研究了浙薯81及其芽变系的薯皮(红色变黄色)和脉基(紫色变绿色)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薯皮和脉基分别筛选出24个和10个差... 为研究甘薯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浙薯81及其芽变系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研究了浙薯81及其芽变系的薯皮(红色变黄色)和脉基(紫色变绿色)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薯皮和脉基分别筛选出24个和1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有4个DEGs同时存在于薯皮和脉基中。类胡萝卜合成代谢上游途径中,与浙薯81相比,芽变系薯皮中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GGDPS (g29773、g38646)、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 (g11630)和ζ-胡萝卜素异构酶基因Z-ISO (g42608)均显著上调, GGDPS (g29773)仅在突变系中有表达;脉基部在类胡萝卜素上游代谢途径中没有筛选到DEGs。番茄红素环化分支点后,在薯皮中检测到2个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CHYB (g33351、g953),与浙薯81相比,芽变系中g33351下调表达, g953则上调表达。在薯皮和脉基分别检测到一个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ZEP,薯皮中的ZEP (g41700)显著下调,脉基部的ZEP (g1103)显著上调。类胡萝卜素分解代谢中突变体薯皮中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CCD8 (g21348)下调表达;2个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加氧酶基因NCED (g30636、g43412)在突变系的薯皮和脉基中均下调表达;此外在薯皮和脉基分别检测出5个黄氧素脱氢酶基因ABA2,薯皮中有4个上调表达,而脉基中的则全部下调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 (qRT-PCR)验证了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对甘薯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分子机制及解析甘薯薯皮和脉基不同颜色突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转录组测序 类胡萝卜素 差异基因 颜色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2/ERF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次生代谢和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兰孟焦 后猛 +8 位作者 肖满秋 李臣 潘皓 张允刚 卢凌志 侯隆英 葛瑞华 吴问胜 李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3-1235,共13页
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至少含有1个由60~7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组成的特有的AP2结构域,根据AP2结构域数量和相似性可划分为5个亚家族:AP2(APETALA2)、DREB(Dehydration-responsiv... 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至少含有1个由60~7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组成的特有的AP2结构域,根据AP2结构域数量和相似性可划分为5个亚家族:AP2(APETALA2)、DREB(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ERF(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RAV(Related to AB13/VP)和Soloist。AP2/ERF转录因子通过AP2结构域中的YRG和RAYD保守元件与靶基因结合,实现对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功能。目前,AP2/ERF已成为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和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热点候选基因,越来越多植物AP2/ERF家族及其成员被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有关AP2/ERF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重点介绍了该类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P2/ERF转录因子可能的研究热点和领域,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该类转录因子基因进行植物遗传改良以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2/ERF 转录调控 次生代谢 生物及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耐低钾基因型苗期筛选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明 范文静 +5 位作者 赵鹏 靳容 张强强 朱晓亚 王静 李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6-937,共12页
为建立甘薯苗期耐低钾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钾和低钾敏感型甘薯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设置了低钾胁迫(0 mmol L^(-1)K2O)和正常钾处理(10 mmol L^(-1)K2O),对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214份甘薯品种(系)材料进行培养,收集生物量、钾积累量、钾... 为建立甘薯苗期耐低钾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钾和低钾敏感型甘薯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设置了低钾胁迫(0 mmol L^(-1)K2O)和正常钾处理(10 mmol L^(-1)K2O),对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214份甘薯品种(系)材料进行培养,收集生物量、钾积累量、钾含量、钾利用效率等11个性状表征值,计算各指标耐低钾胁迫指数。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各甘薯材料耐低钾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甘薯材料在2个钾水平下的生物量和钾吸收利用特征均有明显差异;低钾胁迫下地上部干重(SB)、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SBI)、根系干物质增加量(RBI)、总干物质增加量(PBI)、地上部钾积累量(KAS)、根钾积累量(KAR)、总钾积累量(KAP)、地上部钾含量(KCS)和根系钾含量(KCR)等9个指标与正常钾处理相比均降低29%以上,而根冠比(RSR)和钾生理利用效率(KUE)分别提高29.63%和120.56%。低钾胁迫下,不同甘薯材料的SB、SBI、PBI、KAS、KAP、KCS、KCR和KUE等8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正常钾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钾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86%;11个指标的耐低钾敏感指数均与耐低钾综合评价值(Y)极显著相关。选择了SBI、RBI、PBI、KAS、KAR、KAP等6个指标作为筛选评价指标,根据聚类热图分析将214份甘薯材料划分为耐低钾型、中间型和不耐低钾型;方差分析表明,耐低钾型品种与其他类型品种相比具有较高的耐低钾胁迫指数,Y值也排列前位,验证了聚类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本研究结果,SBI、RBI、PBI、KAS、KAR、KAP等6个指标可作为甘薯苗期耐低钾能力筛选的首选指标;筛选出甘薯苗期耐低钾能力最强的6个品种,分别为济紫薯18号、广紫薯2号、龙薯710、泰中6号、胜利百号、龙薯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耐低钾胁迫 品种筛选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预测和分析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分泌蛋白中效应因子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伟 张成玲 +6 位作者 马居奎 杨冬静 陈晶伟 高方园 谢逸萍 王芳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5-673,共9页
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是引起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较为普遍。由于效应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SignalP 5.0、GPI-SOM、WoLF PSORT、TMHMM-2.0和EffectorP 3.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 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是引起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较为普遍。由于效应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SignalP 5.0、GPI-SOM、WoLF PSORT、TMHMM-2.0和EffectorP 3.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甘薯间座壳菌效应因子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从D.batatas全基因组编码的13864个蛋白质中筛选到359个候选效应因子,其中248个为质外体效应因子,68个为胞内效应因子,43个既可能是质外体效应因子又可能是胞内效应因子。在信号肽分析中,所有候选效应因子信号肽长度为14~37个氨基酸,在信号肽切割位点-3位到+2位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丙氨酸、脯氨酸。利用HMMER、DIAMOND和eCAMI 3个软件对359个候选效应因子进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类分析,结果表明,有89个蛋白质属于CAZyme,其中糖苷水解酶类最多。eggNOG-mapper分析结果显示,在359个候选效应因子中有227个具有功能注释,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分子伴侣等生理过程。通过qRT-PCR检测9个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在D.batatas侵染过程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发现有7个候选效应因子基因在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有2个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的获得为明确甘薯间座壳菌效应因子的功能,分析甘薯基腐病发病机理,筛选寄主抗性基因及研发特异性靶向农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间座壳菌 分泌蛋白 效应因子 基因功能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生长特性测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伟 张成玲 +5 位作者 王芳 杨冬静 马居奎 陈晶伟 谢逸萍 孙厚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17-1924,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基腐病 甘薯间座壳菌 系统进化分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人蕉黄条病毒扬州、长沙分离物全基因组的测定与序列分析
19
作者 朱晨 唐伟 +2 位作者 阴筱 董玲霞 孙厚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11-2717,共7页
【目的】解析我国美人蕉黄条病毒(Canna yellow streak virus,CaYSV)的全基因组序列及遗传进化地位,为指导病害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 【目的】解析我国美人蕉黄条病毒(Canna yellow streak virus,CaYSV)的全基因组序列及遗传进化地位,为指导病害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从江苏扬州和湖南长沙采集到的美人蕉病样中,扩增获得CaYSV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MegAlign、Mega11和RDP5软件对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进行核苷酸一致率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除poly(A)外,扬州分离物和长沙分离物全基因序列均为9501 nt,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gment,ORF)均为9123 nt,编码304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序列分析表明,CaYSV扬州分离物和长沙分离物与已报道的CaYSV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93.9%~99.4%和94.0%~99.5%。根据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CaYSV可以分为A和B 2个大组,其中A组又分为3个亚组。重组分析表明,CaYSV扬州和长沙分离物中均存在1个重组事件。【结论】CaYSV存在于我国江苏扬州和湖南长沙的美人蕉上。根据CaYSV的CP蛋白氨基酸构建系统进化树,扬州分离物和长沙分离物聚类到A1亚组,与泰国分离物K2、PHC478及俄罗斯分离物KS等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蕉 美人蕉黄条病毒 全基因组测定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