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机械用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底漆的附着力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护国 耿资恒 罗京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6,共6页
针对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简称“天冬聚脲”)底漆涂层与基材表面附着力不良的问题,对涂层附着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采用喷涂法在标准低碳钢板上制备不同厚度的聚脲底漆涂层,检测涂层的附着力情况,通过定性分析涂层表面的孔隙率,并借... 针对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简称“天冬聚脲”)底漆涂层与基材表面附着力不良的问题,对涂层附着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采用喷涂法在标准低碳钢板上制备不同厚度的聚脲底漆涂层,检测涂层的附着力情况,通过定性分析涂层表面的孔隙率,并借助电化学分析手段将孔隙率定量化,探究孔隙率与附着力的关系,并分析涂层厚度较高时涂层内应力对附着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冬聚脲底漆涂层厚度对附着力有较大的影响,合适的涂层厚度有助于提高附着力,不同涂层厚度会导致孔隙率不同,在涂层厚度较低时,涂层附着力与孔隙率成反比关系,随着涂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孔隙率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变弱,涂层内应力对附着力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从而导致涂层厚度较高时涂层附着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聚脲底漆 涂层厚度 附着力 孔隙率 内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工况场景下工程机械混合现实虚拟交互实时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代明远 肖利伟 +2 位作者 董鲁波 徒成龙 唐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0-156,共7页
为解决工程机械虚拟操控系统面临实时性、交互性、真实性及验证结果可信度4项要素无法同时兼顾的难题,引入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解决运动仿真问题,达到可真实模拟工程机械运动的目标。在工程机械模块间,根据约束分析建立相应的物理引... 为解决工程机械虚拟操控系统面临实时性、交互性、真实性及验证结果可信度4项要素无法同时兼顾的难题,引入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解决运动仿真问题,达到可真实模拟工程机械运动的目标。在工程机械模块间,根据约束分析建立相应的物理引擎约束类型,避免计算两个连接对象的Jacobian矩阵,从而增强运动模拟的实时性。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工程机械虚实融合可视化,并利用人机交互设备对工程机械的控制实现虚拟操控系统的交互,以高空作业平台混合现实虚拟操控系统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多刚体动力学 运动约束 混合现实虚拟操控系统 虚实融合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工程机械人机工程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代明远 路易霖 +1 位作者 王硕 张寒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6-123,共8页
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领域重要的基础建设工具,其人机工程设计质量对生产效率及安全的影响较为重要。为在工程机械装备设计阶段及时进行人机工效验证,避免试制风险,针对工程机械装备虚拟现实人机工程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 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领域重要的基础建设工具,其人机工程设计质量对生产效率及安全的影响较为重要。为在工程机械装备设计阶段及时进行人机工效验证,避免试制风险,针对工程机械装备虚拟现实人机工程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搜索整理与对比分析,梳理了近年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工程机械装备人机工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工程机械装备驾驶舱内和驾驶舱外虚拟人机工程设计的研究内容,总结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工程机械装备人机工程设计方法,为该领域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机械 虚拟人机工程设计 虚拟现实 人机工效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型工程机械驾驶室振动试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智恩 刘帅 +2 位作者 薛卡 张达 倪翔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6期187-192,共6页
针对某型工程机械驾驶室振动过大问题,利用OPAX方法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工程样机具体结构特点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在定置稳态工况下测试其工况数据和频响函数,基于OPAX方法进行工况载荷识别以及路径贡献量分析。最后,识别出引起驾驶... 针对某型工程机械驾驶室振动过大问题,利用OPAX方法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工程样机具体结构特点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在定置稳态工况下测试其工况数据和频响函数,基于OPAX方法进行工况载荷识别以及路径贡献量分析。最后,识别出引起驾驶室振动的主要传递路径并提出改进方案,有效降低驾驶室振动响应,可为驾驶室减振设计提供参考,对于OPAX方法在同类型工程机械振动分析方面的推广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工程机械 传递路径分析 OPAX方法 路径贡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机械产品虚拟设计应用综述 被引量:16
5
作者 代明远 王明江 +1 位作者 肖利伟 杨文军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8-134,共7页
工程机械产品属于复杂的工业产品,对其研发过程优化是工程机械行业领域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为避免工程机械产品样机试制风险,对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工程机械产品研发流程的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与对比分析,梳理了近年来工程... 工程机械产品属于复杂的工业产品,对其研发过程优化是工程机械行业领域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为避免工程机械产品样机试制风险,对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工程机械产品研发流程的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与对比分析,梳理了近年来工程机械产品虚拟设计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工程机械产品研发过程中,应用虚拟设计手段进行工业设计及工程设计的现状,总结了工程机械产品虚拟设计的应用方式,为该领域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机械 虚拟设计 虚拟现实 工业设计 工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固耦合分析的工程机械驾驶室优化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耿彦波 张战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基于某型号工程机械驾驶室最大噪声为结构噪声的测试结果,首先建立了驾驶室的声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并利用模态试验对分析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对定置与匀速行驶工况下工程车辆的驾驶室车内噪声响应和4个悬置点的激励信号进行了测... 基于某型号工程机械驾驶室最大噪声为结构噪声的测试结果,首先建立了驾驶室的声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并利用模态试验对分析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对定置与匀速行驶工况下工程车辆的驾驶室车内噪声响应和4个悬置点的激励信号进行了测试分析,将采集的激励信号作为输入施加于声固耦合分析模型进行驾驶室内结构噪声计算和频率响应分析,通过噪声响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校对和验证,最后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对驾驶室进行改进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此模型进行工程车辆驾驶室结构噪声的分析和控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改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车辆 声固耦合 结构噪声 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宝海 周生霞 《南方农机》 2018年第13期60-60,共1页
本文对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进行了初探,对现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并对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工程机械 智能化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设回流槽的罗茨真空泵流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刘建停 李杨 +1 位作者 李晓配 李海强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40,共9页
针对罗茨真空泵因排气脉动引起的气体动力性噪声问题,设计等深矩形、渐扩矩形、等深弧形、渐扩弧形4种不同结构的回流槽模型,运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分析回流槽结构对排气压力、流量及内部流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验... 针对罗茨真空泵因排气脉动引起的气体动力性噪声问题,设计等深矩形、渐扩矩形、等深弧形、渐扩弧形4种不同结构的回流槽模型,运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分析回流槽结构对排气压力、流量及内部流场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流槽结构可提高泵腔内基元容积的压力,有效抑制出口处高压气体返流,改善排气侧压力和流量波动,但同时会引起进口流量减小;当入口压力为30~76 kPa时,与其他3种回流槽相比,等深矩形回流槽的排气压力和流量的波动幅度最小,分别为1.31~6.97 kPa和0.39~1.48 m^(3)/s。研究结果可为罗茨真空泵降噪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真空泵 回流槽 压力 流量 波动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的隧道钻爆法机械化施工仿真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峰松 侯志强 +2 位作者 王晨 许剑臣 康建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074-7079,共6页
为解决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过程中设备选型、进度模拟及工况适应性分析等问题,利用达索公司3DEXPERIENCE平台下的CATIA和DELMIA软件模块,紧密结合当前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研究热点,先期完成了不同深... 为解决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过程中设备选型、进度模拟及工况适应性分析等问题,利用达索公司3DEXPERIENCE平台下的CATIA和DELMIA软件模块,紧密结合当前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研究热点,先期完成了不同深度等级(level of development,LOD)的地形地质三维模型及结构单元库的创建,随后开展了基于各工序的系列施工设备动作关系和工作行程设计,并对设备的选型、适应性及施工进度等关键要素进行了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建模阶段创建的各类结构单元BIM模型,可用于施工设备与工艺流程定义阶段产品、工艺与资源组合模型(product process resources,PPR)中施工工艺流程的创建与相应资源调配,进而实现隧道BIM场景下的成套设备机械化施工方案可视化表达,为施工单位面临类似作业模式的隧道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钻爆法 机械化 建筑信息模型(BIM) 施工仿真 可视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激光熔覆马氏体不锈钢涂层与电镀层性能对比与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井 艾超 +2 位作者 员霄 朱迅 郭飞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0-1488,共9页
为对比研究不同液压缸服役工况下高速激光熔覆涂层替代电镀硬铬层的可行性,分别制备了马氏体不锈钢熔覆层XG-1、XG-2和电镀硬铬涂层,开展了三种涂层组织、硬度、腐蚀性能及模拟不同工况(划伤磨损、干砂摩擦磨损、滑动摩擦磨损)下磨损性... 为对比研究不同液压缸服役工况下高速激光熔覆涂层替代电镀硬铬层的可行性,分别制备了马氏体不锈钢熔覆层XG-1、XG-2和电镀硬铬涂层,开展了三种涂层组织、硬度、腐蚀性能及模拟不同工况(划伤磨损、干砂摩擦磨损、滑动摩擦磨损)下磨损性能测试,探讨了涂层失效行为及其应用工况。结果表明:XG-1、XG-2涂层微观组织致密且均匀,平均显微硬度为720.5 HV、653 HV;电镀硬铬涂层分布孔隙和裂纹等缺陷,自腐蚀电流密度为10.45μA/cm^(2),耐腐蚀性能最差;三种磨损形式下电镀硬铬涂层均发生了开裂及剥落,高速激光熔覆涂层表现出更优异的耐磨性能,适用于活塞杆易拉伤、外界富集硬质颗粒污染物、大侧向载荷等液压缸服役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激光熔覆 电镀硬铬 磨损行为 液压缸活塞杆 马氏体不锈钢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束摆动对Q345E钢中厚板激光-MAG复合焊成形及组织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包仁东 彭根琛 +3 位作者 陈曦 姜梦 马生翀 陈彦宾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8-151,156,共5页
采用摆动激光-MAG复合焊工艺焊接20 mm厚Q345E钢板,并与常规的激光-MAG复合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激光束施加1 mm摆幅、200 Hz摆频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打底焊道氧化问题,并消除坡口内的侧壁熔合不良缺陷。焊缝X射线探伤结果表明,光... 采用摆动激光-MAG复合焊工艺焊接20 mm厚Q345E钢板,并与常规的激光-MAG复合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激光束施加1 mm摆幅、200 Hz摆频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打底焊道氧化问题,并消除坡口内的侧壁熔合不良缺陷。焊缝X射线探伤结果表明,光束摆动可以有效抑制气孔。同时激光束的摆动具有加速熔池流动、破碎枝晶的作用,促进了结晶过程中的异质形核,从而使得焊缝组织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45E钢 中厚板 光束摆动 激光-MAG复合焊 焊缝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ck的反铲式挖掘机驾驶室人机工程仿真分析与设计改进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芳燕 刘国闯 +3 位作者 张磊 路易霖 郭佳佳 范洁云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2,共8页
为改善反铲式挖掘机驾驶环境,提高驾驶员整体舒适度和工作效率,通过对驾驶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确定了驾驶员常见的操作姿态;利用人机工程仿真分析软件Jack对驾驶员的可视域、可达域和舒适度进行仿真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驾驶室外形、屏... 为改善反铲式挖掘机驾驶环境,提高驾驶员整体舒适度和工作效率,通过对驾驶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确定了驾驶员常见的操作姿态;利用人机工程仿真分析软件Jack对驾驶员的可视域、可达域和舒适度进行仿真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驾驶室外形、屏幕、推杆角度、座椅横板和扶手进行设计改进;对改进设计方案分析后发现:驾驶员观察铲斗和屏幕的视野盲区减小,常用操作部件位于双手舒适可达范围内,下坡姿势的RULA等级下降,舒适度参数Porter和Krist趋向舒适。通过虚拟人机工程仿真技术可准确预判驾驶室存在的人机工程设计缺陷,提高设计合理性,为人-机-环境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工程 挖掘机驾驶室 仿真分析 JACK 舒适度 作业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次特征融合的DeepLabv3+遥感图像道路提取
13
作者 袁芳 王中元 陆可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0,共8页
针对遥感图像道路提取任务中传统DeepLabv3+模型参数量大、资源消耗多及易受环境干扰存在细节丢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eepLabv3+多层次特征融合的道路提取模型。首先,使用优化的MobileNetv2作为主干网络,减少参数量的同时输出四个层次的... 针对遥感图像道路提取任务中传统DeepLabv3+模型参数量大、资源消耗多及易受环境干扰存在细节丢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eepLabv3+多层次特征融合的道路提取模型。首先,使用优化的MobileNetv2作为主干网络,减少参数量的同时输出四个层次的特征参与编码和解码阶段。其次,利用注意力增强的空洞空间卷积池化金字塔,对输入特征进行多尺度的密集采样。接着,提出浅层特征增强模块,用于提升模型对浅层特征的利用和感知能力。最后,利用多注意力特征融合模块,增强深层次语义特征和浅层特征的融合。基于DeepGlobe道路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参数量仅为原模型的1/5,召回率、精度、F1和交并比分别是79.46%、81.82%、80.62%和67.53%。本模型整体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减少参数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道路细节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道路提取 DeepLabv3+ 多层次特征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完全分布式架构和双变控制的电动挖掘机能耗优化分析
14
作者 杨海 苏利强 +1 位作者 李怀义 刘晓辉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3,共6页
针对传统集中式架构电挖传动效率低下、续航时间短的问题,提出基于完全分布式架构和双变控制的电动挖掘机。设计挖掘机动力系统与液压系统分布式构型,并分析分布式构型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根据系统构型设计双变控制策略,通过AMESim-Si... 针对传统集中式架构电挖传动效率低下、续航时间短的问题,提出基于完全分布式架构和双变控制的电动挖掘机。设计挖掘机动力系统与液压系统分布式构型,并分析分布式构型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根据系统构型设计双变控制策略,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双变控制在单个电机泵系统中的控制效果,可知双变控制系统传动效率优于定转速控制与定排量控制。最后根据分布式系统架构与双变控制原理,搭建纯电动中型挖掘机整车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相同挖掘甩方工况下,分布式架构挖机整车系统效率为71.7%,高于集中式架构传统挖机(48.5%);与传统挖掘机对比,所提双变控制分布式架构的挖掘机整车能耗降低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分布式架构 双变控制 能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熔盐超声复合的除漆技术研究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保财 孙一航 +5 位作者 贾秀杰 李方义 杨明斌 辛本礼 王兴 王光存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0-287,共8页
目的针对再制造端盖表面厚重油漆的去除难题,研究基于熔盐超声复合清洗的除漆技术。方法采用SEM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仪观察分析油漆的微观形貌和组成成分,结合熔盐、超声去除规律,揭示复合清洗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复合清洗试验。通过... 目的针对再制造端盖表面厚重油漆的去除难题,研究基于熔盐超声复合清洗的除漆技术。方法采用SEM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仪观察分析油漆的微观形貌和组成成分,结合熔盐、超声去除规律,揭示复合清洗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复合清洗试验。通过中心复合试验法,以复合清洗周期作为评判指标,拟合试验数据构建清洗周期的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模型,利用Minitab对清洗温度和超声功率两工艺参数进行最优化分析,并设置实验验证。结果油漆内部呈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主要成分为含酯基、环氧基和芳香类化合物的有机物,复合清洗机理为热膨胀、化学、表面张力和超声空化效应的作用。基于上述结果进行的试验表明,随清洗温度和超声功率的提高,清洗场内化学反应速率提高,超声空化效果显著,复合清洗能力增强,复合清洗周期最短为4.5 min。最优清洗参数为:温度335℃,超声功率1440 W。利用最优参数清洗后,表面污染物残余量为0.2 mg,硬度和抗拉强度的变化率分别为0.83%和1.68%,符合再制造标准。结论熔盐超声复合清洗处理通过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可有效去除污染物,清洗效果以及机械性能符合再制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制造 复合清洗机理 熔盐超声复合清洗 中心复合试验 最优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钢激光相变硬化的组织与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员霄 王井 +3 位作者 何冰 陈志凯 朱青海 蹤雪梅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2-437,444,共7页
为提高H13热锻模具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利用激光相变硬化技术对H13钢进行处理,采用XRD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及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相结构、显微硬度、耐腐蚀性及耐高温磨损性能进行测试。硬... 为提高H13热锻模具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利用激光相变硬化技术对H13钢进行处理,采用XRD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及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相结构、显微硬度、耐腐蚀性及耐高温磨损性能进行测试。硬化层由针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硬化深度为0.71 mm,显微硬度约为750 HV0.3。在脱模剂溶液中,硬化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比基材小一个数量级。硬化层高温磨损的质量为基材的7%,磨损机理以黏着磨损为主,同时伴有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作模具钢 激光相变硬化 摩擦磨损试验机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淬火40Cr钢的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志凯 关婷婷 +2 位作者 李强 王井 员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407-411,422,共6页
本工作采用激光淬火技术来提升40Cr的抗冲击磨损性能,以满足其较高的表面服役性能要求。结果显示,由于激光淬火过程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特点,淬火区域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相组成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深度方向上的硬度存在差异。... 本工作采用激光淬火技术来提升40Cr的抗冲击磨损性能,以满足其较高的表面服役性能要求。结果显示,由于激光淬火过程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特点,淬火区域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相组成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深度方向上的硬度存在差异。通过测试,对比基体与淬火试样的冲击磨损失效形式与作用机理。根据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磨耗,对激光淬火试样及基体的抗冲击磨损性能进行定量评定。采用SEM、OM、EDS等手段对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阐明基体与淬火表面的磨损行为与差异。结果表明,冲击磨损过程中,磨粒磨损、冲击效应和滚动接触疲劳是三种典型的失效模式。基体的主要失效机理为磨粒磨损,而冲击效应和滚动接触疲劳则是淬火表面的主要失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 激光淬火 冲击磨损 失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性能优化提升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艳翠 张笑 崔竹君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104,共4页
为提升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性能,介绍了当前变幅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变幅液压系统主阀调速区间偏小,变幅油缸下降时存在较大压力波动,且最大下降速度远小于设计值。根据上述测试结果... 为提升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性能,介绍了当前变幅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变幅液压系统主阀调速区间偏小,变幅油缸下降时存在较大压力波动,且最大下降速度远小于设计值。根据上述测试结果分析影响变幅液压系统性能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变幅液压系统及零部件的优化方案。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改进前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有效增大主阀调速区间,降低压力冲击,减小溢流损失,提升作业效率,使变幅液压系统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车起重机 变幅液压系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阀芯表面制备Cr/CrN复合涂层及其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冯森 刘威 +2 位作者 蹤雪梅 杨梦梦 郭飞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6,共5页
目前液压阀芯基本上采用电镀Cr技术,以满足阀芯耐磨和抗腐蚀性能要求,但电镀阀芯易出现毛刺等缺陷影响使用,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极大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更耐磨、环境友好型技术来取代传统电镀铬工艺。利用电弧离子镀膜技术在阀芯表... 目前液压阀芯基本上采用电镀Cr技术,以满足阀芯耐磨和抗腐蚀性能要求,但电镀阀芯易出现毛刺等缺陷影响使用,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极大危害。因此需要一种更耐磨、环境友好型技术来取代传统电镀铬工艺。利用电弧离子镀膜技术在阀芯表面制备Cr/CrN复合涂层,通过对涂层组织、机械性能测试及台架试验结果表明,Cr/CrN复合涂层与Cr电镀层相比,具有更大的硬度和更好的结合力,摩擦系数降低了29%,经过100万次换向试验后,其中立位内泄漏量仅增大4.95%,证明电弧离子镀Cr/CrN复合涂层能够取代电镀铬技术,有效提高液压阀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阀芯 电弧离子镀 Cr/CrN涂层 表面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转缓冲阀在起重机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燕 李正祥 刘相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5-188,共4页
针对起重机在吊重回转制动时出现压力冲击大,引起重物左右摆动、停止耗时长的问题,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回转制动系统的简化模型,进行问题分析,并对系统中的回转缓冲阀进行参数优化,对比优化前后的回转制动缓冲效果。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 针对起重机在吊重回转制动时出现压力冲击大,引起重物左右摆动、停止耗时长的问题,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回转制动系统的简化模型,进行问题分析,并对系统中的回转缓冲阀进行参数优化,对比优化前后的回转制动缓冲效果。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回转缓冲阀的技术参数,才能有效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冲击,提高起重机作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机 压力冲击 液压系统 回转缓冲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