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聚醚砜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肖世健 樊飞 +2 位作者 陈琦 朱炳龙 张曼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20,127,共7页
以载银介孔二氧化硅(m-SiO_(2)/Ag)、聚醚砜(PES)、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原料,采用湿法相转换法制备了载银介孔二氧化硅聚醚砜(m-SiO_(2)/Ag/PES)纳米复合膜。通过接触角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死端过滤装置等对纳米复合膜的亲水... 以载银介孔二氧化硅(m-SiO_(2)/Ag)、聚醚砜(PES)、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原料,采用湿法相转换法制备了载银介孔二氧化硅聚醚砜(m-SiO_(2)/Ag/PES)纳米复合膜。通过接触角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死端过滤装置等对纳米复合膜的亲水性、形貌、过滤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孢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不显著降低截留率的条件下,m-SiO_(2)/Ag可以有效提高膜通量;复合膜抗菌性能与m-SiO_(2)/Ag含量成正比,m-SiO_(2)/Ag的添加提高了复合膜的抗菌及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 膜污染 纳米复合膜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价铁选择性吸附的碳化聚合物点荧光及抗菌性能研究
2
作者 乔逸夫 樊飞 +2 位作者 陈琦 陆佳鑫 张曼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180,共7页
通过一步水热法以柠檬酸和聚赖氨酸制备了碳化聚合物点,通过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其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碳化聚合物点的荧光特性进行测试;采用生长曲线法检测其对细菌生... 通过一步水热法以柠檬酸和聚赖氨酸制备了碳化聚合物点,通过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其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碳化聚合物点的荧光特性进行测试;采用生长曲线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聚合物点在365nm处可观察到蓝色荧光;其可选择性吸附作为生物生长必要元素之一的Fe^(3+),可用于三价铁的定量检测,检出限为3.4318μmol/L,检测范围是0~100μmol/L。碳化聚合物点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500μg/mL和25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聚合物点 荧光 三价铁吸附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散金属高效分离提取及高纯化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学益 刘左伟 +4 位作者 田庆华 许志鹏 李伟 朱刘 樊红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85-3712,共28页
稀散金属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5G通信等领域,是现代工业、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本文综述了稀散金属复杂资源在高效富集、精细分离和高纯制备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我国稀散金属资源丰富,但在... 稀散金属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5G通信等领域,是现代工业、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本文综述了稀散金属复杂资源在高效富集、精细分离和高纯制备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我国稀散金属资源丰富,但在诸多方面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分离提取方面,需提升原生资源直收率并加强对二次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分离提取的高效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在高纯化制备方面,需加强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和直收率。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稀散金属冶金基础理论及创新技术的研究,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通过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装备创新,实现了稀散金属高效分离回收及高纯化制备的关键技术突破。面向未来,进一步开展并完善稀散金属高效分离提取及高纯化制备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及高值提取利用将是稀散金属冶金发展的主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 分离提取 高纯化 二次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PO_(4)/g-C_(3)N_(4)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怀燕瑾 岳喜龙 +4 位作者 吴彤 樊红杰 乔逸夫 朱炳龙 张曼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21,共6页
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在其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反应,通过在水相单体中加入不同剂量的Ag_(3)PO_(4)/g-C_(3)N_(4),制备出Ag_(3)PO_(4)/g-C_(3)N_(4)聚酰胺(PA)复合纳滤膜。系统研究... 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在其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反应,通过在水相单体中加入不同剂量的Ag_(3)PO_(4)/g-C_(3)N_(4),制备出Ag_(3)PO_(4)/g-C_(3)N_(4)聚酰胺(PA)复合纳滤膜。系统研究了Ag_(3)PO_(4)/g-C_(3)N_(4)材料的添加对复合纳滤膜形貌、过滤、截留及抗污染性能的影响。当Ag_(3)PO_(4)/g-C_(3)N_(4)在水溶液中的含量从0%增加到0.05%时,复合膜的纯水通量从19.71L/(m^(2)·h)增加到27.27L/(m^(2)·h),同时对Na_(2)SO_(4)保持着较高的截留率。抗菌实验表明,Ag_(3)PO_(4)/g-C_(3)N_(4)/PA复合纳滤膜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通过界面聚合将Ag_(3)PO_(4)/g-C_(3)N_(4)引入复合纳滤膜中,可显著提高纳滤膜的过滤及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载磷酸银 界面聚合 纳滤膜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