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徐淮地区春季中大果型西瓜品种比较试验
1
作者 顾妍 黄大跃 +6 位作者 徐兵划 张朝阳 刘欣 程瑞 尹莲 张雪莲 孙玉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2-96,共5页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西瓜品种正处于更新期,市场上新品种多,种植户选择品种忧虑多。为了促进西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针对江苏徐淮地区气候特点,筛选适宜本地区春季大棚推广的中大果型西瓜品种,在春季进行40个中大果型西瓜品种比较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西瓜品种正处于更新期,市场上新品种多,种植户选择品种忧虑多。为了促进西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针对江苏徐淮地区气候特点,筛选适宜本地区春季大棚推广的中大果型西瓜品种,在春季进行40个中大果型西瓜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品种的产量、品质、商品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京嘉301、甬蜜3号和苏创6号3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徐淮地区春季大棚设施内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大果型西瓜 品种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安露天栽培菜用春大豆品种引种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建秀 董强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80-81,共2页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淮北地区早春播种的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7个菜用春大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淮鲜14-01"种植效益较高,可作为淮安地区主栽品种的替代品种;"苏奎14-6"产量最高,但采收期偏迟,建议推迟播种时期...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淮北地区早春播种的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7个菜用春大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淮鲜14-01"种植效益较高,可作为淮安地区主栽品种的替代品种;"苏奎14-6"产量最高,但采收期偏迟,建议推迟播种时期,在鲜食春大豆采收结束后上市,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春大豆 品种比较 淮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大白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顾妍 尹莲 +3 位作者 孙玉东 张雪莲 徐兵划 赵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研究了低温和高温下影响不同品种大白菜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积累差异的因素,分析了大白菜对温度胁迫下叶绿素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5种大白菜在0℃前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差异不同,与品种有关。15种大白... 研究了低温和高温下影响不同品种大白菜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积累差异的因素,分析了大白菜对温度胁迫下叶绿素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5种大白菜在0℃前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差异不同,与品种有关。15种大白菜中有11个品种在温度下降后叶绿素a含量减少,所有品种的叶绿素b在低温条件下都有所下降。10种大白菜的叶绿素(a+b)含量在0℃后下降,5种大白菜的叶绿素(a+b)含量在0℃后上升。5个品种大白菜在高温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该试验为狮子头大白菜的栽培、品种创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温度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综合探究与改良策略
4
作者 张志鹏 林参 +5 位作者 李菁 齐江 沈娟 王兴龙 严卫古 朱明超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1-6,16,共7页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应对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核心议题。综述了气候、土壤、水分3类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制及交互效应,提出环境调控(灌溉优化、田间布局)与农艺措施(精准施肥、适期收获)相结合的品质...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应对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核心议题。综述了气候、土壤、水分3类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制及交互效应,提出环境调控(灌溉优化、田间布局)与农艺措施(精准施肥、适期收获)相结合的品质改良策略,指明聚焦多因子互作的品质维持机制及生态适配品种定向选育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大麦 新品系 综合性状 三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研究
5
作者 朱春梅 毛佳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9期28-30,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药剂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效,选取40%吡唑·王铜悬浮剂、铜锌肥可湿性粉剂、84%王铜水分散粒剂、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20%噻菌铜悬浮剂等不同药剂进行大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取... 为了研究不同药剂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效,选取40%吡唑·王铜悬浮剂、铜锌肥可湿性粉剂、84%王铜水分散粒剂、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20%噻菌铜悬浮剂等不同药剂进行大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取的药剂当中,在第2次施药7 d后,40%吡唑·王铜悬浮剂900 g/hm^(2)(T2)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68.33%,与其他用药处理防效相比达显著性差异(P<0.05)。淮安市淮阴区水稻种植中每隔7 d喷施1次40%吡唑·王铜悬浮剂,持续2次,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效良好,而且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建议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防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含笑 林参 +4 位作者 左青松 杨光 冯倩南 冯云艳 冷锁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91-1698,共8页
为探讨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毯状苗形成壮苗的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机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培育方法,为生产上培育高质量油菜毯状苗提供依据。本文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二因素试验,分析其... 为探讨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毯状苗形成壮苗的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机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培育方法,为生产上培育高质量油菜毯状苗提供依据。本文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二因素试验,分析其对秧苗存活率、绿叶数、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秧盘存苗数显著降低,叶片数、绿叶数减少,地上部干重减少,地下部干重减少的幅度更大,根冠比下降;同时,根颈和苗高变长,秧苗充实度下降。密度过小,虽然毯状苗的素质提高,但不利于秧苗成毯和移栽,移栽后的密度也不能保证。因此,综合考虑毯状苗素质、适合机械化移栽和栽后的效果等方面,在晚稻茬口需要苗龄为30~40d左右时,播种密度在800粒盘-^1的基础上喷施3gL^-1尿素溶液是培育毯状苗壮苗的合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毯状苗 播种密度 氮肥喷施浓度 秧苗质量 绿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亚楠 潘雨涵 +5 位作者 郭晖 朱明超 文正怀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6-856,共11页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等8个性状,综合参试材料3个不同环境的表现,通过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六棱大麦种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六棱大麦的穗长、单株粒重2个性状变异较丰富,株型性状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六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粒重的适度增加;(2)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差异显著,六棱皮大麦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六棱裸大麦;(3)参试六棱大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4类基本均为中国地方种质,分布广泛,但遗传距离较近;其他4类为国内外选育的种质,各具特性;(4)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矮秆、长穗且分蘖能力强、大粒及高生物重的4类优异种质;基于主成分构建了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棱大麦种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亚楠 朱娟 +2 位作者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0-439,共10页
为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二棱大麦种质,对来自国内外97份二棱大麦种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8个性状的多年多点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种质的穗长、单株穗数... 为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二棱大麦种质,对来自国内外97份二棱大麦种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8个性状的多年多点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种质的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及单株生物量的变异较丰富,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变异相对较小,二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穗数适度增加。聚类分析将参试二棱大麦分为8类,分布较分散,不同类群各有特点,较大程度地反映了品种(系)的地理生态类型。结合主成分与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大粒、高产为基础、穗数与穗粒数并重、穗长多粒、矮秆抗倒的3类种质。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了二棱大麦种质多性状的综合评价方程,并筛选了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0份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志鹏 李菁 +3 位作者 王兴龙 林参 严卫古 朱明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28-33,共6页
该研究旨在明确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并为发掘具有优异品质性状的材料提供参考。以170份自育高代品系,以及1份栽培品种周麦18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小麦籽粒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以及容重进行检测分析,并... 该研究旨在明确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并为发掘具有优异品质性状的材料提供参考。以170份自育高代品系,以及1份栽培品种周麦18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小麦籽粒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以及容重进行检测分析,并对6个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水分含量平均值为12.64%;粗蛋白质含量变幅为9.62%~17.21%;湿面筋含量变幅为21.29%~36.52%;沉降值变幅为11.13~41.82 mL;硬度变幅为49.46%~75.06%;容重变幅为758.18~849.45 g/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容重与水分含量、硬度与沉降值、容重与粗蛋白含量、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容重与沉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水分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水分含量、沉降值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与粗蛋白含量、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群Ⅰ包含7个品系,类群Ⅱ包含19个品系,类群Ⅲ包含41个品系,类群Ⅳ包含79个品系,聚为类群Ⅴ包含24个品系。该研究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代品系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淮稻18号的特性及高产栽培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参 王兴龙 +1 位作者 袁彩勇 文正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40-42,46,共4页
淮稻18号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稻14号为母本、徐23121为父本进行配组,系统选育而成,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集丰产性、综合抗性、优质于一体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主要阐述了淮稻18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淮稻18号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稻14号为母本、徐23121为父本进行配组,系统选育而成,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集丰产性、综合抗性、优质于一体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主要阐述了淮稻18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稻18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个粳稻品种(系)的产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良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志鹏 李菁 +3 位作者 林参 王兴龙 严卫古 朱明超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第3期22-34,共13页
为发现适宜江苏省推广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并筛选优质的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对104个水稻品种(系)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开展品种(系)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利用F值综合评价水稻品种资源。结果表明,供试材... 为发现适宜江苏省推广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并筛选优质的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对104个水稻品种(系)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开展品种(系)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利用F值综合评价水稻品种资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有效穗数、瘪粒数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30%,在所有种群表型性状中具有良好的遗传变异性,7个表型性状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范围为6.618~6.700,种群表型内部多样性丰富;利用聚类分析将种群划分为4大类群,为不同品种(系)间的杂交和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273%,即包含了104个品种(系)7个表型性状79.273%的遗传信息;瘪粒数、实粒数、总粒数及单株产量4个表型性状是综合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F值排名,筛选出27个地方稻品种(系)作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和遗传育种的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紫岩 尹航 +1 位作者 林参 李茹 《农业装备技术》 2021年第6期11-12,共2页
藜麦是近年来我国引入的一种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作物,为了更好地服务相关产业,需对藜麦育种技术进行研究。文章概述了藜麦种质资源收集、系统选育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并对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作出展望,以期为... 藜麦是近年来我国引入的一种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作物,为了更好地服务相关产业,需对藜麦育种技术进行研究。文章概述了藜麦种质资源收集、系统选育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并对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作出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育种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研与产业方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海斌 谢忠谊 +2 位作者 王丽平 董强 孙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9-470,486,共3页
伴随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地位与效应愈来愈重要,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品质和安全的需求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求农业发挥环保、休闲、带动就业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诸多功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企... 伴随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地位与效应愈来愈重要,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品质和安全的需求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求农业发挥环保、休闲、带动就业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诸多功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企业,面对耕地迅猛减少等更多制约因子,如何率先应对,及时调整自己的科研产业方向,任重而道远。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包括: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显现与发挥不足;工商资金开始投向农业与农业分散经营相冲突;农业向高深层次发展所需复合型人才奇缺。推进农业科技及产业的创新,可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对现代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催生区域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科研活力;培养当前现代农业急需的复合性人才;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探索新路径。现代农业在科研与产业上的突破方向为:集成融合的模式创新;经营方式的组织创新;科研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兴办公益性和半公益性的产业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科研 现代农业 制约因素 产业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SP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14
作者 陈紫岩 林参 +5 位作者 尹航 张豪杰 魏真真 余希文 吴传万 李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16-123,共8页
为明确CqSPPs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以公开的藜麦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鉴定出4个CqSPP基因,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结构域、模体和启动子。以现有高通量转录组数据为基础,明确了各成员在藜麦不... 为明确CqSPPs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以公开的藜麦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鉴定出4个CqSPP基因,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结构域、模体和启动子。以现有高通量转录组数据为基础,明确了各成员在藜麦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qRT-PCR对各成员在苗期不同逆境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CqSPPs分布于4个不同的染色体上,将其命名为CqSPP1~CqSPP4,其蛋白氨基酸数目在399~623之间,分子量介于45.24~70.77 kDa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64~6.93之间,同时表现出明显的亲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除了藜麦SPP2蛋白预测结果为不确定外,其余蛋白主要定位在叶绿体上。蛋白保守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该基因家族编码蛋白中预测得到10种保守模体,其中所有蛋白均含有8个排列顺序相同的模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植物中SPP基因家族可以分为5个组,其中CqSPP基因处于其中的2个组,并且与拟南芥SPP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分析显示,各成员在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顺式转录元件。表达分析显示CqSPP1在各组织中均明显表达,而CqSPP4在各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受到不同胁迫时,SPP基因家族的响应情况各不相同。结果表明CqSPPs有4个成员,且受多种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藜麦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蔗糖磷酸酶(SPP) 基因家族 藜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稻5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淮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表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桂香 董强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3期45-45,47,共2页
"淮稻5号"是淮安市农科院杂交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新品种,其产量高、米质优,适宜于淮南稻麦两熟地区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种植推广,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并分析了其在淮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表现。
关键词 淮稻5号 特征特性 种植方式 产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淮麦23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运启 吴士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7年第4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特性 特征 产量潜力 江苏省 轮回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麦33”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在淮安地区种植的注意事项
17
作者 蒋桂香 孙研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64-64,74,共2页
"淮麦33"是淮安市农科院选育的半冬性中熟小麦新品种,其生产潜力较大。为促进"淮麦33"在淮安地区的种植推广,阐述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在淮安地区种植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淮麦33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田间种植注意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