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华 李勇 +6 位作者 季建国 徐波 蔡高军 周惠芬 黄艳红 何国平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4-12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 右室中位室间隔 白细胞介素-6 心房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193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蔡高军 翁伟进 +3 位作者 师干伟 杨丽萍 彭飞 薛社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8-980,共3页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19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的VV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发病诱因、晕厥先兆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资料。提取HUTT检查阴性的晕厥患者的...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19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的VV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发病诱因、晕厥先兆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资料。提取HUTT检查阴性的晕厥患者的HRV数据。结果:193例VVS患者中女性多见,共114例(59.1%)。常见反应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D)101例(52.3%),其次为混合型(MX)77例(39.9%),心脏抑制型(CI)仅15例(7.8%)。153例(79.3%)患者晕厥前有诱因。156例(80.8%)患者有先兆症状,其中胸闷79例(50.6%)、头晕54例(34.6%)和全身出汗52例(33.3%)为最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VVS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3种不同反应类型组间比较时,CI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低于VD组和MX组,除r MSSD的CI组与VD组以及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CI组与VD组比较外,差异均有显著性;VD组和MX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充分认识VVS的诱因和晕厥先兆表现,结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VV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脂肪酶584C/T基因多态性与常州地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3
作者 季建国 何国平 +4 位作者 施有为 钱亿超 李文华 薛社亮 蔡高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0-242,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EL)基因584C/T多态性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 目的 :探讨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EL)基因584C/T多态性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195例老年ACS患者和159例对照者EL 584C/T基因型。结果 :老年ACS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2(57.4%)、76(39.0%)、7(3.6%),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50.9%)、71(44.7%)、7(4.4%),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两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0(23.1%)、85(26.7%),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传统ACS的危险因素后,结果仍显示EL 584C/T基因多态性与ACS的发病无关。结论:EL 584C/T基因多态性与常州地区老年ACS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老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脂肪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胆红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4
作者 施有为 李文华 +1 位作者 金鸣锋 何国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486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硬化症组和ACS组,后者再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486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硬化症组和ACS组,后者再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另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2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TBIL水平测定,将各组的血清TBI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UAP组及其单支、双支和三支组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冠脉硬化症组和AMI组(P均<0.05),且三支组明显低于单支组(P<0.05);AMI组及其单支、双支和三支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冠脉硬化症组(P均<0.05),且单支、双支、三支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冠脉硬化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TBIL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对ACS的判断和病变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总胆红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