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
作者 雷芳 朱彦 +6 位作者 王丽霞 王韵 陆益龙 罗鸣 庄琴 汤郁 费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探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用H-L卡方检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肝功能损... 目的:探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用H-L卡方检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肝功能损害、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强度、急性白血病、肥胖症是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L卡方检验(χ2=13.236,P=0.067),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44,0.89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鉴别效度;验证组验证该模型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是72.7%、87.4%、87.3%、73.0%、80.0%。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化疗不良事件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曹林萍 费小明 +3 位作者 雷芳 余先球 杨元林 汤郁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ow-dose cytarabine,LDAC)方案对不适合接受强化疗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unfit AML)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对总生存影响因素的探...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ow-dose cytarabine,LDAC)方案对不适合接受强化疗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unfit AML)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对总生存影响因素的探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VEN+LDAC方案治疗的33例unfit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方案的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共入组33例患者(中位年龄72岁),其中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29例,继发AML 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781天,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467(104~812)天,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95(104~637)天。诱导化疗结束后,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9.7%,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和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未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blood count recovery,CRi)总和达到36.4%,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orphologic leukemia-free state,MLFS)达到3%,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达到30.3%。中位治疗疗程为3.0(1.0~6.5)个疗程。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Ⅲ级血液学毒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TP53基因、疗程数、治疗反应均会影响OS率(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疗程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维奈克拉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初诊AML患者安全有效,治疗后有反应且维持治疗的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低剂量阿糖胞苷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预处理MC3T3-E1细胞后上调N-cadherin并影响骨髓血液生成 被引量:3
3
作者 卢冰 费小明 +2 位作者 汤郁 陆萍 李晓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49-954,共6页
目的:研究肿瘤环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处理小鼠前成骨细胞株MC3T3-E1对其血液生成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NF-α处理MC3T3-E1细胞后,N-cadherin、p-Erk1/2和p-Akt的表达水平;将TNF-α预... 目的:研究肿瘤环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处理小鼠前成骨细胞株MC3T3-E1对其血液生成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NF-α处理MC3T3-E1细胞后,N-cadherin、p-Erk1/2和p-Akt的表达水平;将TNF-α预处理的MC3T3-E1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联合造血生长因子SCF、TPO和Flt3-配体,体外扩增分选的小鼠Sca-1(+)细胞7 d后,检测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形成单位(BFU-E)和前B淋系形成单位(CFU-pre-B)。并检测Erk抑制剂FR180204对MC3T3-E1细胞N-cadherin和p-Erk水平的影响。结果:MC3T3-E1细胞经TNF-α预处理后,N-cadherin和p-Erk的表达上调,p-Akt没有明显变化。饲养层细胞联合造血生长因子体外扩增Sca-1(+)细胞7 d,与对照组比较,TNF-α预处理组中的总CFU、BFU-E及CFU-GM数目下降(P <0.05),但CFU-pre-B数目明显升高(P <0.05)。Erk抑制剂FR180204处理MC3T3-E1细胞可下调Erk的同时上调N-cadherin水平。结论:TNF-α可能通过影响骨髓微环境中造血支持细胞而间接影响血液生成和造血干细胞向各系列的分化;调节成骨细胞Erk1/2的磷酸化和N-cadherin的表达,可能是TNF-α影响骨髓血液生成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微环境 MC3T3-E1 TNF-Α N-CADHERIN P-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MSCs输注对MRL/lpr狼疮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史伟 史敦绘 +5 位作者 王丽霞 娄方明 锁星星 陆萍 李晶 汤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490,512,共7页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s)输注对MRL/lpr狼疮鼠造血的影响,为BMMSCs输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血液系统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s)输注对MRL/lpr狼疮鼠造血的影响,为BMMSCs输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血液系统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BMMSCs并对MRL/lpr狼疮鼠进行静脉输注,同时以PBS为对照。分为对照(C57BL/6)组、狼疮鼠(MRL/lpr)组、BMMSCs输注组1(MRL/lpr鼠12周注射BMMSCs)、PBS对照组1(MRL/lpr鼠12周注射PBS)、BMMSCs输注组2(MRL/lpr鼠12、16周两次注射BMMSCs)、PBS对照组2(MRL/lpr鼠12、16周两次注射PBS)。在20周末取小鼠的外周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后4组取骨髓及脾脏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甲基纤维素半固体集落形成试验(CFU)检测分析输注组和对照组骨髓及脾脏各系细胞比例。结果:与C57BL/6小鼠相比,狼疮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9.3±0.8)×1012个/L vs.(10.5±0.8)×1012个/L,n=5,P <0.001]、血红蛋白[(138.1±11.6)g/L vs.(156.4±11.0)g/L,n=5,P <0.001]和血小板计数[(695.3±136.2)×109个/L vs.(844.1±180.8)×109个/L,n=5,P<0.05]降低,与PBS对照组相比,BMMSCs输注组MRL/lpr狼疮鼠血小板数量改善[(795.0±75.7)×109个/L vs.(593.4±123.4)×109个/L,n=5,P <0.05],骨髓中干细胞(n=5,P <0.001)和成熟T细胞比例减少(n=5,P <0.05),髓系比例增加(n=5,P <0.01),pre-B数量有所改善(n=5,P <0.05),脾脏内干细胞比例上升(n=5,P <0.05),成熟T细胞比例下降(n=5,P <0.05)。结论:BMMSCs输注对狼疮鼠外周血、骨髓及脾脏不同系造血细胞有影响,其对狼疮鼠的血液系统损伤有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熟T细胞 髓系细胞 pre-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雷芳 费小明 +3 位作者 杨元林 季艳萍 余先球 汤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8-353,共6页
目的:评价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快速剂量递增、最长治疗时间为14天,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low-dose cytarabine,LDAC)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AM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评价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快速剂量递增、最长治疗时间为14天,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low-dose cytarabine,LDAC)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AM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1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VEN+LDAC方案挽救治疗的16例R/R AML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含VEN方案治疗。该方案VEN的剂量第1天为200 mg,其后均为400 mg固定剂量;LDAC 20 mg/m^(2)/d皮下注射。患者在治疗第8天复查骨髓,根据骨髓增生情况决定总疗程为10天还是14天。所有患者均不给予VEN单药治疗。有治疗反应的患者采用相同方案维持直到疾病进展或移植。结果:本研究纳入的R/R AML患者,中位随诊时间为27.5个月。治疗期间未发生有临床表现的肿瘤溶解综合症(tumor lysis syndrome,TLS)。治疗后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8.75%,其中4例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达血液学未恢复的完全缓解(CR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 recovery,CRi),6例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达最佳疗效的治疗周期中位数为1个周期。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5.8(0.5~47.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2.2(7.3~42.9)个月。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3~4级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感染。结论:本研究根据治疗第8天骨髓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天数的VEN+LDAC方案,对于既往没有接受过含VEN方案治疗的R/R AML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即使14天的VEN+LDAC治疗也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低剂量 阿糖胞苷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6
作者 王丽霞 季艳萍 +2 位作者 雷芳 余先球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带状疱疹 抗病毒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DHAX方案与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韦卫萍 余先球 +2 位作者 王丽霞 张硕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R±DHAX方案与R-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1年8月—2021年8月收治并至少完成3疗程的36例老年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妥昔... 目的:探讨R±DHAX方案与R-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1年8月—2021年8月收治并至少完成3疗程的36例老年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妥昔单抗±DHAX(R±DHAX)方案组(18例)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组(18例),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结果:与R-CHOP组比较,R±DHAX组患者更高龄、体能状态更差及IPI评分更高,在年龄、ECOG评分、IPI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8,P=0.035),而在性别、有无B症状、LDH是否升高、有无结外累及、细胞来源、有无骨髓浸润、是否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8,P=1,P=0.315,P=0.305,P=0.413,P=0.177,P=0.711,P=0.229)。3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4例(38.9%)、PR 17例(47.2%)、PD 5例(13.9%),ORR为86.1%(31/36)。R±DHAX组和R-CHOP组CR[27.8%(5/18)对50.0%(9/18)]、PR[44.4%(8/18)对50.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RR[72.2%(13/18)对100.0%(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R±DHAX组和R-CHOP组1年OS率分别为(38.9±11.5)%和(94.4±7.4)%,2年OS率分别为(16.7±8.8)%和(72.2±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R±DHAX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8.9-13.1),R-CHOP组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对于老年DLBCL患者,在OS方面R±DHAX方案可能不优于R-CHOP方案,且ECOG评分、IPI评分、年龄可能影响老年DLBCL患者生存。但R±DHAX方案安全、可耐受且具有一定疗效,可作为临床上老年DLBCL治疗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老年 临床特征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调控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极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康 瞿建国 +6 位作者 陈吉祥 党胜春 何宋兵 张进 谢嵘 王韵 张建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γ)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其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检测IRF5、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1(Arg1)和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MR)mRNA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用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RF5、IL-12、TNF-α、i 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MMR mRNA的表达,评估其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化率达81.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1型巨噬细胞中IRF5、IL-12、i N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2型巨噬细胞,TNF-α亦高于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中Arg1、MMR mRNA表达量同M1型巨噬细胞比较显著增高。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后,IRF5、IL-12、TNF-α、i NOS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IRF5、IL-12、TNF-α、i NOS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极化状态向M2型巨噬细胞偏移。结论 IRF5对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鉴别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的重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 小干扰RNA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预处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姣 夏雷 +2 位作者 汤郁 陆化 费小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80,共6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后,对其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通路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BMMSCs阴性对照组(A组)、T...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后,对其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通路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BMMSCs阴性对照组(A组)、TNF-α预刺激1 d组(B组)及TNF-α预刺激7 d组(C组)。预刺激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IκBα和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BMMSCs中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和肝细胞受体B4(erythroprote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 B4,EPHB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骨保持素(osteoprotegerin,OP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e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加成骨诱导剂诱导后,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能力。同时观察加用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TNF-α作用的影响。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EPHB4、IGF-1、OPG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IL-7及MMP-1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成骨分化能力增强,而加用NF-κB抑制剂后,B组和C组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结论:体外实验表明,BMMSCs经TNF-α预处理后,可以促使BMMSCs成骨分化活性,并且多次刺激较单次刺激效果明显,其促进成骨分化效果至少部分是通过NF-κB通路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炎症 NF-ΚB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骨密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国阳 狄东华 +2 位作者 庄琴 沈光思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8-1572,共5页
目的研究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的骨密度,探讨继发性铁蓄积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4例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资料,检测患者每次输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检测研究结束时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腰椎和股... 目的研究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的骨密度,探讨继发性铁蓄积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4例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资料,检测患者每次输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检测研究结束时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Pearson或Spearman直线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研究患者骨密度与铁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273.14 ng/ml,明显升高,平均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Z值分别为-1.75和-1.48,低于正常人水平;将患者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组,3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以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和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患者36例,占总数67%,与正常骨量组相比,这些患者年龄大,接受输血治疗的时间长,糖尿病发病率高,血清白蛋白低以及血清铁蛋白高和转铁蛋白低;相关分析提示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输血治疗时间、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血清铁蛋白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40(P<0.05)。结论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存在骨密度降低,骨密度与体内铁蓄积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为继发性铁蓄积与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蓄积 血清铁蛋白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联合rhIL-11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先球 陈红梅 +2 位作者 孙晋华 罗鸣 陆益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00-1403,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联合rhIL-11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ITP患者并分为2组:实验组为雷公藤多苷+rhIL-11治疗组,共40例,接受雷公藤多苷1 mg/(kg·d)口服+重组人白介素-11 1600万单位,每天一次皮...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联合rhIL-11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ITP患者并分为2组:实验组为雷公藤多苷+rhIL-11治疗组,共40例,接受雷公藤多苷1 mg/(kg·d)口服+重组人白介素-11 1600万单位,每天一次皮下注射;对照组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共35例,接受强的松1 mg/(kg·d)口服。治疗2个月,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评估疗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总有效率82.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上升至>30×109/L时间为13.06±6.10 d,对照组为9.76±5.71 d(P<0.05)。实验组CD4+T细胞比例治疗前为21.03%,治疗后为34.49%(P<0.01);治疗前CD8+T细胞比例为26.35%,治疗后降为20.18%(P<0.01)。对照组CD4+T细胞比例治疗前为22.30%,治疗后为25.11%(P<0.05);治疗前CD8+T细胞比例为27.24%,治疗后降为21.35%(P<0.01)。结论:雷公藤多苷纠正T淋巴细胞紊乱,雷公藤多苷联合rhIL-11治疗ITP具有起效时间短、疗效持久等特点,达到与糖皮质激素相当的疗效,且副作用少、费用低、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ITP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雷公藤多苷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瘤细胞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发生暂时和(或)长期性改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俊霞 李皎 +7 位作者 王欢 汤郁 杨姣 夏雷 朱彦 陆化 王丽霞 费小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与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MSC的全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目前尚未有报道,本研究就对此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正常人骨髓MSC与骨髓瘤细胞株在Transwel... 目的: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与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MSC的全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目前尚未有报道,本研究就对此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正常人骨髓MSC与骨髓瘤细胞株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前后,用全基因表达芯片检测MSC全基因mRNA的表达谱,比较正常MSC在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MC组)或共培养后去除骨髓瘤细胞后继续单独培养的MSC(MA组),和MSC单独培养的对照组(MK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MC组与MK组相比较,在所有分析的10 000个基因中共发现837个差异基因(837/10 000,8.37%),其中有472个基因表达上调(472/837,56.39%),365个基因表达下调(365/837,43.61%)。而MA组与MK组相比较,共发现367个差异基因,其中有218个基因表达上调(218/367,59.40%),149个基因表达下调(149/367,40.60%)。从芯片结果中筛选出MMP1、FGFR2、ANGPTL4、MFAP5、TGM2、STC1、CCL7和IL-32这8个基因,经定量PCR验证后的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一致。结论:骨髓瘤细胞可以诱导正常骨髓MSC多种基因表达改变,并且有些改变即使在骨髓MSC脱离骨髓瘤细胞后仍可存在;此外,初步筛选到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个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既往未见报道,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C3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影响及模型预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益飞 陆益龙 +1 位作者 朱颖 景传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9-826,共8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补体C3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生存模型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MM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数、ISS分期、FISH、患者血清kappa轻链、lammda轻链、补体C3、C...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补体C3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生存模型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MM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数、ISS分期、FISH、患者血清kappa轻链、lammda轻链、补体C3、C4水平等指标,通过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对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以补体C3水平为基础,构建疾病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结果:MM患者平均年龄(63.15±10.41)岁,其中男36例,女44例。中位总生存期(OS)36.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35.2个月,3年OS率为67.5%,3年PFS率为52.5%。单因素分析删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补体C3水平≥0.7 U/L、血小板数<100×10^(9)/L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补体C3、血小板计数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其中C指数为0.775。结论:高C3水平及低血小板MM患者临床预后差,以此变量建立的生存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长期生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补体C3 生存分析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铁胺对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爱华 赵国阳 +2 位作者 庄琴 张鹏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在使用去铁胺(DFO)降铁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探讨去铁胺对铁过载骨质疏松患者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DFO降铁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配对... 目的观察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在使用去铁胺(DFO)降铁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探讨去铁胺对铁过载骨质疏松患者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DFO降铁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研究患者DFO降铁治疗前后骨密度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进行DFO有效的铁螯合治疗后,患者血清铁蛋白(Fer)明显下降,由基线水平的2019.95±630.77 ng/m L降至843.61±91.01 ng/m L(P<0.05);股骨颈和腰椎的骨密度明显增加,分别由基线水平的0.73±0.12 g/cm2、0.92±0.14 g/cm2增加至0.77±0.09 g/cm2、0.94±0.14 g/cm2(P<0.05);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分别由治疗前的4、12、6例变为治疗后的10、11、1例(P<0.05)。结论 DFO降铁治疗可改善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的低骨量状态。本研究为DFO可能用于伴有铁过载的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铁胺 血清铁蛋白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和TNF-α通过骨髓MSCs降低多西环素对骨髓瘤细胞株H929的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陆萍 费小明 +3 位作者 汤郁 叶炜 颜玲玲 朱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目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骨髓微环境中参与骨髓瘤细胞的耐药性。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经细胞因子预处理的骨髓MSCs在与人骨髓瘤细胞株H929共培养条件下,是否影响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 目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骨髓微环境中参与骨髓瘤细胞的耐药性。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经细胞因子预处理的骨髓MSCs在与人骨髓瘤细胞株H929共培养条件下,是否影响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对骨髓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din,IL)-1β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ɑ预处理的人骨髓MSCs,与H929细胞共培养,并以DOX处理细胞,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OX对H9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FCM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检测IL-1β或TNF-α处理后,骨髓MSCs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在DOX存在时,不同处理的骨髓MSCs作为共培养饲养层细胞的条件下,H929细胞p-Erk1/2的变化。结果:DOX可抑制骨髓瘤细胞株H929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人骨髓MSCs与H929共培养可以减少DOX对H929的细胞毒性作用,而经IL-1β或TNF-α预处理的人骨髓MSCs再与H929共培养,则可以进一步降低DOX的细胞毒性作用。人骨髓MSCs经IL-1β或TNF-α处理后,其VCAM-1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经预处理的骨髓MSCs与H929共培养后,可以降低DOX对骨髓瘤细胞株p-Erk1/2的下调作用。结论:DOX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株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细胞毒性作用;而IL-1β和TNF-α可通过骨髓MSCs来间接拮抗DOX对H929的细胞毒性作用;IL-1β和TNF-α的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骨髓MSCs的VCAM-1表达与上调p-Erk1/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西环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IL-1Β TNF-Α P-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时EphB4/ephrinB2表达异常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欢 李皎 +6 位作者 朱彦 陆化 童珊珊 余先球 王丽霞 汤郁 费小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研究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共培养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对MSC EphB4/ephrinB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answell培养体系,将正常骨髓MSC分别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细... 目的:研究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共培养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对MSC EphB4/ephrinB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answell培养体系,将正常骨髓MSC分别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共培养7、12 d后分别应用实时定量RT-PCR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骨髓MSC的EphB4/ephrinB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MSC与U266、RPMI8226共培养后,与对照组MSC相比,生长和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MSC EphB4/ephrinB2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在共培养7 d的时间点上除EphB4在RPMI8226共培养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 d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共培养组MSC胞膜胞浆EphB4/ephrinB2表达下降。结论: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在与正常骨髓MSC共培养后,诱导骨髓MSC EphB4/ephrinB2表达的下调,可能通过MSC成骨-破骨活动的脱耦合,参与骨髓瘤骨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骨病 间充质干细胞 EPHB4 EPHRIN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整联蛋白表达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陆益龙 余先球 +3 位作者 朱彦 巴荣 朱伟 许文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755-758,共4页
为研究慢性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长活性及其整联蛋白(integrin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BMMSC在CML发病中的作用,以慢性期CML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MSC体外培养,动态观... 为研究慢性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长活性及其整联蛋白(integrin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BMMSC在CML发病中的作用,以慢性期CML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MSC体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4代BMMSC提取总RNA,逆转录,real-time PCR法检测integ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慢性期CML患者BMMSC生长活性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实验组BMMSC表达integrin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BMMSCs中integrin高表达影响CML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间充质干细胞 整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及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先球 王丽霞 +2 位作者 雷芳 陆雯萍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61-1867,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移植的30例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 目的:探讨单中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移植的30例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化疗疗程、动员方案、采集次数、CD34^(+)细胞计数、不良事件、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天数等临床指标,分析造血干细胞动员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动员方案中VP-16药物剂量对CD34^(+)细胞动员成功率有显著性影响,中剂量VP-16+G-CSF组动员成功率及优质动员率均高于高剂量VP-16+G-CSF组(P<0.05);既往化疗疗程数≤4的动员成功率高于化疗疗程数>4(100%vs 72.22%,P<0.05);淋巴瘤患者动员成功率低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6.67%vs 94.44%,P<0.05);淋巴瘤患者接受中剂量VP-16+G-CSF的动员成功率高于高剂量VP-16+G-CSF(100%vs 42.86%,P<0.05)。患者性别、年龄、诊断至干细胞动员的时间、疾病状态等对干细胞动员无显著影响。有15例(50%)患者干细胞动员期间有粒缺伴发热,两种动员方案粒缺期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VP-16+G-CSF组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高剂量VP-16+G-CSF组(P<0.05)。不同动员方案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入时间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员方案中VP-16剂量、既往化疗疗程数、疾病类型影响干细胞动员效率;中剂量VP-16+G-CSF能提高淋巴瘤患者干细胞动员效率,但需注意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动员 外周造血干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异常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慧瑾 陆化 +2 位作者 费小明 李俊霞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9-63,共5页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趋化相关因子HGF、SDF-1、MCP-1和IL-8的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0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GF、SDF-1、MCP-1和IL-8的表达水平。结...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趋化相关因子HGF、SDF-1、MCP-1和IL-8的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0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GF、SDF-1、MCP-1和IL-8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GF mRNA在MMMS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DF-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MCP-1和IL-8 mRNA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患者骨髓MSC均表达HGF、SDF-1、MCP-1和IL-8,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MSC趋化相关因子表达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趋化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预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NF-κB通路调节其成骨分化潜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炜 费小明 +2 位作者 汤郁 徐欣欣 朱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0-89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 d,再予成骨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 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 d,再予成骨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BMMSC中IGF-1、EphB4和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MSC的BMP-2和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MMSC中iκBα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IL-1β处理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处理组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明显增强,但这一差异可被NF-κB抑制剂减弱;另外,处理组的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增高(P<0.05);与此同时,处理组BMMSC的BMP-2表达水平增高,但p-Smad1/5/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L-1β处理组BMMSC的IGF-1、EphB4、OPG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成骨结果比较显示,IL-1β处理1 d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如IL-1β处理7 d组明显。结论:骨髓微环境中高水平IL-1β长期作用于BMMSC,可以通过NF-κB通路而不是BMP-2/Smad通路对其成骨分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NF-ΚB通路 BMP-2/Smad通路 IL-1Β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