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UL16结合蛋白3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4
1
作者 秦伟 毛朝明 +4 位作者 王胜军 吴蔚 牟笑 许化溪 包丹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0-523,共4页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UL16结合蛋白3(ULBP3)胞外段融合蛋白,制备兔抗人ULBP3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ULBP3分子胞外段的基因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ULBP3(aa30-171)。测序鉴定正确...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UL16结合蛋白3(ULBP3)胞外段融合蛋白,制备兔抗人ULBP3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ULBP3分子胞外段的基因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ULBP3(aa30-171)。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M15,经IPTG 30℃诱导4 h后,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镍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流式细胞术(FCM)、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所得多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表达及纯化了人ULBP3(aa30-171)重组蛋白。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大肠癌细胞株COLO205表面表达的天然构象ULBP3分子,而且能与结直肠癌组织细胞的ULBP3分子结合。结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ULBP3(aa30-171),并获得高纯度的人pQE30-ULBP3(aa30-171)重组蛋白;成功制备了兔抗人ULBP3分子的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BP3 NKG2D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A5与肝细胞癌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和中介分析
2
作者 崔兵 许铖铖 +3 位作者 徐瑗 陈阿琴 毛朝明 陈跃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1-698,共8页
目的: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A5(HSPA5)与肝癌发展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步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设计评估HSPA5、调节性T细胞及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通过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筛选与HSPA5、调... 目的: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A5(HSPA5)与肝癌发展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步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设计评估HSPA5、调节性T细胞及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通过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筛选与HSPA5、调节性T细胞、肝癌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采用MR分析HSPA5对肝癌的直接影响,接着通过两步MR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的中介作用。同时,以肝癌为暴露因素,HSPA5为结局变量进行了反向MR分析。所有MR分析均以逆方差加权法作为主要的因果关联检验方法,通过MR-Egger、加权中值法、加权众数法和简单众数法验证结果的稳健性,并采用Cochrane’s Q统计量评估工具变量的异质性,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和MR-PRESSO进行多效性检验,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HSPA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揭示HSPA5与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MR分析结果显示,HSPA5表达增加与肝癌风险呈正相关(均P<0.01),而反向MR分析未发现肝癌与HSPA5之间存在关联(P>0.05)。HSPA5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显著相关(均P<0.05),且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富集与肝癌进展呈正相关(均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调节性T细胞在HSPA5和肝癌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5.00%和7.45%。TCGA和HPA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HSPA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且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免疫浸润分析验证了HSPA5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且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中的高浸润与肝癌进展密切相关。结论:HSPA5的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促进肝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热休克蛋白A5 铁死亡 调节性T细胞 孟德尔随机化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部疾病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和胃蛋白酶原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鹏 毛朝明 +3 位作者 蒋茜 郑婷婷 陈文娇 吴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胃蛋白酶原1(PG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以及胃癌患者病变组织及外周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23在这3种胃部疾病组织中的表...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胃蛋白酶原1(PG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以及胃癌患者病变组织及外周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23在这3种胃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PG1的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23的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胃癌患者血清中IL-23与PG1的相关性。结果在组织样本中,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IL-23表达明显增高。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血清IL-23浓度也明显升高,且呈递增趋势;而PG1浓度则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中明显降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中血清IL-23的水平与PG1呈负相关。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胃癌患者组织中IL-23高表达,且血清IL-23的水平与PG1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3(IL-23) 胃蛋白酶原1 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施良 毛朝明 +2 位作者 李龙 高健青 周建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166-416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及其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158例作为CRF组,选择同期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及其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158例作为CRF组,选择同期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Chemeri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核素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生化方法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观察上述指标与血清Chemerin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CRF组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为(101.3±31.7)μg/L,高于对照组的(68.4±25.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P<0.01);hs-CRP水平为(3.80±0.88)g/L,高于对照组的(1.60±0.76)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5)。CRF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GFR呈负相关(r=-0.58,P<0.01),与BUN、Scr、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3,P<0.05;r=0.51,P<0.05;r=0.4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GFR是影响血清Chemer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CRF患者的血清Chemerin水平与肾功能有关,随肾功能的降低,其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ERIN 肾功能衰竭 慢性 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蒋茜 许铖铖 +2 位作者 刘红利 牟笑 毛朝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该类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患者(n=31)及完全缓解期患者(n=31)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CRγδ+T...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该类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患者(n=31)及完全缓解期患者(n=31)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CRγδ+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CD16+CD56+NK细胞比例;通过细胞杀伤实验分析NK细胞和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与Treg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初发白血病患者和完全缓解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CD4+CD25+Treg比例明显增高,TCRγδ+T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初发病患者NK细胞和γδT细胞具有杀伤活性,但Treg能明显抑制其杀伤活性。结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γδT和NK细胞虽具有杀伤功能,但比例明显下降,Treg对其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ΓΔT细胞 NK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通过激活STAT3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菲 许铖铖 +6 位作者 郑婷婷 牟笑 罗旋 路庆艳 刘宝翠 董昕 毛朝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1-814,819,共5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甲状腺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HE染色检测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N-γ的表达。用500 U/mL IFN-γ处理Nthy-ori 3-1甲状腺细胞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信...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甲状腺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HE染色检测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N-γ的表达。用500 U/mL IFN-γ处理Nthy-ori 3-1甲状腺细胞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及磷酸化的STAT3的水平。用STAT3抑制剂Stattic处理后,ELISA测定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的变化,TranswellTM法检测淋巴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较多,IFN-γ表达水平较高。与对照组比较,IFN-γ处理增加甲状腺细胞p-STAT3水平,增加CXCL10分泌和淋巴细胞迁移,而Stattic处理后CXCL10分泌减少,淋巴细胞迁移减少。结论 IFN-γ激活STAT3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增加淋巴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IFN-γ) 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 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 桥本甲状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ULBP3在不同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的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毛朝明 牟笑 +3 位作者 蒋茜 许铖铖 刘红利 郑婷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研究UL16结合蛋白3(ULBP3)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和不同实体肿瘤中的表达。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膜型ULBP3在SW620结直肠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A549肺癌细胞和结肠腺癌、胃腺癌、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 目的研究UL16结合蛋白3(ULBP3)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和不同实体肿瘤中的表达。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膜型ULBP3在SW620结直肠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A549肺癌细胞和结肠腺癌、胃腺癌、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ULBP3的表达;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肿瘤细胞株培养上清和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ULBP3(sULBP3)的水平。反转录PCR方法检测ULBP3 mRNA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ULBP3在SW620细胞、SGC7901细胞中表达,在A549细胞中不表达;ULBP3在结直肠腺癌、胃腺癌、肺腺癌组织中广泛分布;sULBP3存在于SW620细胞、SGC7901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结直肠腺癌、胃腺癌、肺腺癌患者血清中。结论 ULBP3可在不同实体中肿瘤细胞表达,血清sULBP3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16结合蛋白3 自然杀伤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施良 张浩 +4 位作者 李林 徐萍 高健青 周建明 毛朝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骨量正常组42例、2型糖尿病骨量减少...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骨量正常组42例、2型糖尿病骨量减少组50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OP)组58例。记录其身高、体重、病程等临床资料,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清chemerin、TNF-α及IL-6水平。另取3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三组间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骨质疏松组血清chemerin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89.7±12.2μg/L;72.5±13.6;65.1±14.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无骨质疏松症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merin水平与TNF-α、BMI、Hb A1c、病程相关(r_1=0.52;r_2=0.76;r_3=0.63;r_4=0.59;P均〈0.05),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r=-0.67,P〈0.05)。结论chemerin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参与骨代谢过程,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CHEMERIN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γδ 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红利 毛羽飞 +5 位作者 许铖鋮 郑婷婷 吴菲 卜玲 周月鹏 毛朝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γδT细胞与自身抗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点。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HT患者、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5例HT和5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型的比例水平;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γδT细胞与自身抗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点。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HT患者、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5例HT和5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型的比例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HLA-DR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配体(CD40L)、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γδT细胞和B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g G、Ig M水平,并通过抗体阻断实验分析参与B细胞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T患者Vδ1+γδ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69、HLA-DR、CD40L、ICOS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γδT细胞和B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g G的水平显著增高,而添加抗CD40L和抗ICOS抗体能够使共培养上清中Ig G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HT患者的γδT细胞通过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L和ICOS为B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辅助其产生抗体,提示γδT细胞在HT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ΓΔT细胞 共刺激分子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AITRL胞外区基因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毛朝明 王胜军 +8 位作者 仝佳 马洁 杨敏 许小朋 邱谷风 唐莉 邵启祥 李龙 许化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获得重组人活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配体胞外区蛋白(sAITRL),分析AITR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从全长质粒AITRL-pMD18-T中扩增sAITRL cDNA,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QE30;将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M15,IPTG诱导蛋白表达;表达蛋白用Ni2... 目的:获得重组人活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配体胞外区蛋白(sAITRL),分析AITR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从全长质粒AITRL-pMD18-T中扩增sAITRL cDNA,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QE30;将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M15,IPTG诱导蛋白表达;表达蛋白用Ni2+-IMAC柱纯化、复性并Western blot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sAITRL重组蛋白的结合活性,增殖试验分析sAITRL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sAITRL-pQE30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15kD的重组蛋白;sAITRL能与活化淋巴细胞上的天然受体AITR结合,低浓度的sAITRL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在高浓度下则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sAITRL重组蛋白,AITR-AITRL相互作用在调节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配体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重阳 李天女 吉爱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3例。结果10例骨肿瘤样病变中,9例为单发... 目的探讨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3例。结果10例骨肿瘤样病变中,9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发生于肋骨5例,脊柱3例,肱骨及顶骨各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18)F-FDG摄取均匀性增高,SUV_(max)为6.1~15.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8)F-FDG PET/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但邻近脂肪间隙存在,^(18)F-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为3.8~6.3。动脉瘤样骨囊肿^(18)F-FDG PET/CT表现为膨胀性囊状或皂泡样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环,^(18)F-FDG摄取不均匀性增高,SUV_(max)为2.8~6.9。三者间SUV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64,P=0.102)。结论骨肿瘤样病变^(18)F-FDG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18F氟脱氧葡萄糖 肿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重阳 李天女 吉爱兵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674-676,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18例形态不规则,15例边界不清,14例18F-FDG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2.3~28.1 cm,平均(9.3±6.7)cm;SUVmax为3.2~32.7,平均12.9±8.1。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UL16结合蛋白3(ULBP3)水平升高并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茜 牟笑 +3 位作者 毛朝明 许铖铖 郑婷婷 孙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96-1398,1403,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血清可溶性UL16结合蛋白3(s ULBP3)的水平,探讨其对AML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AML初发组患者(n=30)及AML完全缓解组患者(n=30)血清中s ULBP... 目的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血清可溶性UL16结合蛋白3(s ULBP3)的水平,探讨其对AML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AML初发组患者(n=30)及AML完全缓解组患者(n=30)血清中s ULBP3的水平;通过细胞杀伤实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析s ULBP3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Ⅴ-PE/7-AAD)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NK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L初发组患者血清中s ULBP3水平明显增高;AML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中s ULBP3水平也增高,但较初发组患者则明显降低。AML初发组患者血清中s ULBP3水平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与γδT细胞比例不相关。体外实验显示,添加外源性ULBP3蛋白增加NK细胞的凋亡率,抑制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论 AML患者血中s ULBP3水平增加与NK细胞比例有关,s ULBP3通过增加细胞凋亡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NK细胞 UL16结合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ULBP1重组蛋白的克隆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14
作者 蒋茜 施良 +1 位作者 牟笑 毛朝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00-1302,共3页
目的:表达人UL16结合蛋白1(ULBP1)胞外段重组蛋白,并制备兔抗人ULBP1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人ULBP1分子胞外段的基因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ULBP1。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入大肠... 目的:表达人UL16结合蛋白1(ULBP1)胞外段重组蛋白,并制备兔抗人ULBP1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人ULBP1分子胞外段的基因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ULBP1。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M15,经IPTG 30℃诱导4 h后,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用镍柱对人ULBP1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流式细胞术(FCM)、Western blot法对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ULBP1(aa81~244),并获得了高纯度的人pQE30-ULBP1(aa81~244)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肺癌细胞株A549表面表达的天然构象ULBP1分子。结论:成功表达了人ULBP1(aa81~244)重组蛋白并成功制备了兔抗人ULBP1的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16结合蛋白1 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碘抑制甲状腺细胞自噬并诱导凋亡与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铖铖 郑婷婷 +5 位作者 吴菲 卜玲 毛朝明 牟笑 刘红利 周月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65-967,971,共4页
目的探讨过量碘对人甲状腺细胞自噬、凋亡的影响以及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良性甲状腺腺瘤手术标本的正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KI... 目的探讨过量碘对人甲状腺细胞自噬、凋亡的影响以及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良性甲状腺腺瘤手术标本的正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KI)处理Nthy-ori 3-1甲状腺细胞12 h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MTT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结果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自噬水平较低,凋亡蛋白水平较高。与对照组比较,浓度梯度KI处理致甲状腺细胞m TO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LC3B-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以10 mmol/L KI处理时变化最明显;高浓度KI处理促进甲状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细胞增殖率随KI浓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50 mmol/L KI处理时增殖率最低。结论过量碘能够抑制甲状腺细胞自噬,诱导其凋亡。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自噬水平低下,较高水平的凋亡,提示过量碘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桥本甲状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通过PI3K/AKT途径诱导甲状腺上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婷婷 许铖铖 +5 位作者 毛朝明 卜玲 吴菲 罗璇 路庆艳 周月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对人甲状腺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用(10、50、100)ng/m L IL-23处理Nthy-ori 3-1甲状腺上皮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改变,藻红蛋白标记的膜联素Ⅴ/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Ⅴ-PE/7-AAD...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对人甲状腺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用(10、50、100)ng/m L IL-23处理Nthy-ori 3-1甲状腺上皮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改变,藻红蛋白标记的膜联素Ⅴ/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Ⅴ-PE/7-AAD)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Bcl-2、Bcl-x L、活化caspase-3蛋白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L-23剂量增加,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IL-23下调PI3K/AKT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凋亡。结论 IL-23通过调节PI3K/AKT途径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3(IL-23)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蛋白激酶B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协同放射治疗诱导食管鳞癌TE-1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申吒 韩国虎 +2 位作者 周月鹏 毛朝明 陈德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7-490,495,共5页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放射治疗(放疗)对食管癌TE-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食管癌细胞株TE-1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对照组、EGCG组、放疗组和联合组(EGCG+放疗)。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不同...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放射治疗(放疗)对食管癌TE-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食管癌细胞株TE-1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对照组、EGCG组、放疗组和联合组(EGCG+放疗)。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不同放射剂量单用和联用对食管癌TE-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不同处理后TE-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EGCG和放疗均能抑制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但EGCG与放疗联合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EGCG组或放疗组(P<0.01),呈浓度-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独放疗组细胞相比,EGCG联合放疗可以明显提高X射线诱导的TE-1细胞凋亡(P<0.01),上调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P<0.05)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EGCG能够协同放疗增加食管癌TE-1细胞的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cleaved caspase-3和Bcl-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放射治疗 食管鳞状细胞癌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胸/腹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选择性CD8+T细胞扩增的培养体系建立及功能表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佳梦 毛朝明 +1 位作者 叶飞 袁啸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1-317,共7页
目的探讨体外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大量培养扩增方法并初步研究其分子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无菌操作条件下抽取恶性肿瘤患者胸/腹水,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γ干扰素(IFN-γ)、抗CD3多克隆抗体OKT3和白细胞介素2(... 目的探讨体外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大量培养扩增方法并初步研究其分子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无菌操作条件下抽取恶性肿瘤患者胸/腹水,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γ干扰素(IFN-γ)、抗CD3多克隆抗体OKT3和白细胞介素2(IL-2)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扩增TIL,并记录其细胞形态及扩增速度.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扩增淋巴细胞的分子表型T淋巴细胞亚群中淋巴细胞激活信号分子F7(SLAMF7)、CD45RO、颗粒酶B(GZMB)、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CD57阳性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其对肿瘤的杀伤能力.结果在本培养方案中,TIL细胞培养至第26天状态良好,第30天开始增殖速率下降.CD4^(-)CD8^(+)T细胞及CD8^(+)CD56^(+)T细胞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CD4^(+)CD8^(-)T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CD4^(+)CD25^(+)T细胞始终保持低水平状态.与扩增前相比,SLAMF7、CD45RO、GZMB、PD-1阳性细胞比例均有显著提高,耗竭性T细胞标志CD57表达比例也逐渐升高.TIL源性扩增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明显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当效靶比为10∶1时杀伤能力最强,且杀伤能力在肿瘤细胞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建立了从癌性胸/腹水中大量扩增TIL的培养方案,方法简便易行、效率高、杀伤肿瘤能力强,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表型处于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肺癌 恶性胸/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通过活化DLL4/Notch1途径增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19
作者 李蔚 周月鹏 +5 位作者 苏玉婷 欧阳艺波 谢晓东 吴荧荧 毛朝明 陈德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2-815,820,共5页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23(IL-23)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癌细胞迁移的潜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例ES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IL-23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IL-23处理后,ESCC细胞TE-1中...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23(IL-23)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癌细胞迁移的潜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例ES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IL-23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IL-23处理后,ESCC细胞TE-1中Notch1和Foxn4 mRNA的表达;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通路后,Western blot法检测IL-23处理前后TE-1细胞中Notch受体胞内段(NICD)、Delta样配体4(DLL4)、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TM实验验证IL-23对E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IL-23高表达;IL-23可明显上调TE-1细胞的Notch受体及配体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断Notch1通路活化可以抑制由IL-23诱导产生的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IL-23处理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结论 IL-23通过活化DLL4/Notch1通路增强ESCC细胞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3 食管鳞状细胞癌 迁移 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
20
作者 许铖铖 陈阿琴 +1 位作者 毛朝明 崔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7,共9页
目的: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膀胱癌患者RNA序列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铜死亡... 目的: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膀胱癌患者RNA序列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铜死亡及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并构建铜死亡相关的lncRNA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分方程。根据风险评分方程计算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较两组免疫细胞丰度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风险评分方程的准确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风险评分方程预测患者1、3、5年存活率的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列线图,并通过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分方程由9个铜死亡相关的lncRNA构建。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丰度明显高于低风险组,而低风险组CD8^(+)T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浆细胞丰度明显高于高风险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高风险组比较,低风险组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更长(均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年龄及肿瘤分期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预测患者1、3、5年生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697、0.717,当联合年龄、肿瘤分期后,其预测患者1年生存的AUC可提高至0.725。基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和风险评分构建的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列线图,其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结论:基于铜死亡相关lncRNA构建的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预测膀胱癌患者的预后,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浸润状态,为后续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死亡 长链非编码RNA 膀胱癌 预后模型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