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屈光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治 吴燕 +5 位作者 刘晓宁 张玲 孟娜娜 吕琳 周晓敏 石春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1-1077,共7页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4,P<0.01;F=33.69,P<0.01;F=2.19,P=0.04),随年龄增加屈光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P<0.01;t=-7.48,P<0.01;t=-8.08,P<0.01;t=-2.14,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2.68,P<0.01;F=143.15,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屈光发育 近视 眼球生物学参数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OCT血管成像检测的CNV血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对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性AMD应答反应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治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动态随访观察,OCTA显示的血管形态和结构变化信息丰富了临床医师对nAMD治疗预后判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认为这些综合信息可以成为一种活体血管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医生对活动性CNV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抗VEGF治疗应答及抵抗的机制。因此,OCTA应当成为nAMD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一种标准检查策略,我们应当重视OCTA下CNV血管形态特征的变化在nAMD抗VEGF治疗应答判断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预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冯姝颖(综述) 解正高(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7,共4页
内界膜位于视网膜-玻璃体交界面,由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组成。近年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累及黄斑部的手术中,虽然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证实,但缺少必要的组织学依据,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在各不同疾... 内界膜位于视网膜-玻璃体交界面,由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组成。近年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累及黄斑部的手术中,虽然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证实,但缺少必要的组织学依据,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在各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内界膜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目前的研究发现,炎症细胞、胶质细胞、玻璃体细胞的增生使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内界膜本身也可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支架,这些都将导致黄斑疾病的发生。本文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特发性黄斑前膜这3种疾病中的内界膜组织学研究作一综述,以帮助更好地认识病理状态下的内界膜,从超微结构方面证实内界膜剥除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内界膜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