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6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技术在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桂荣 曹健峰 +3 位作者 王宏明 夏小江 戴起勋 赵玉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61,共4页
阐述了现代电磁技术的内涵,并介绍了电磁技术在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主要涉及电磁搅拌、电磁铸造、电磁制动、电磁净化、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悬浮和强磁场技术的发展。并讨论了电磁场问题的求解方法,常用的是有限差分法和有... 阐述了现代电磁技术的内涵,并介绍了电磁技术在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主要涉及电磁搅拌、电磁铸造、电磁制动、电磁净化、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悬浮和强磁场技术的发展。并讨论了电磁场问题的求解方法,常用的是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最后展望了电磁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技术 材料科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桂荣 傅明喜 +3 位作者 王宏明 戴起勋 赵玉涛 周志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7年第6期75-76,145,共3页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为创建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包含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管理体制,突出“研究型教学”和“人性化管理”的特色。
关键词 示范中心建设 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球壳磷酸-硫酸亚铁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3
作者 王亚平 申志强 +3 位作者 辛娜 姜舟舰 王奎 栗欢欢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6-1426,共11页
针对传统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NaFePO_(4)(能量密度小、电压低)与Na_(2)Fe_(2)(SO_(4))_(3)(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固有局限性,提出“磷酸盐/硫酸盐复合协同调控”策略,利用磷酸盐的结构稳定特性构筑三维骨架,硫酸盐的高电压特性优化材料... 针对传统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NaFePO_(4)(能量密度小、电压低)与Na_(2)Fe_(2)(SO_(4))_(3)(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固有局限性,提出“磷酸盐/硫酸盐复合协同调控”策略,利用磷酸盐的结构稳定特性构筑三维骨架,硫酸盐的高电压特性优化材料导电结构,制备了高工作电压的磷酸-硫酸亚铁钠(NFSP)复合正极材料。采用有机膦酸-柠檬酸-碳纳米管三碳源体系,结合配位辅助原位碳包覆技术,创造性地构建出纳米球壳型导电网络复合结构,NFSP-0.2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82.7mAh/g(较纯硫酸盐体系提升19.9%),3.665 V高压平台。1 C倍率100次循环后,容量比纯硫酸盐体系的初始容量高53%。这种复合型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对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聚阴离子型 磷酸-硫酸亚铁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则瑞 冯永海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和滥用,细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产生耐药性。耐药菌感染给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已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超额的医疗支出。纳米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在众多抗菌纳米材料中,氧化石墨烯因其特殊的形貌尺... 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和滥用,细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产生耐药性。耐药菌感染给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已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超额的医疗支出。纳米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在众多抗菌纳米材料中,氧化石墨烯因其特殊的形貌尺寸和物理化学特性而具有多元化的抗菌能力。此外,氧化石墨烯具有超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电子传导能力和丰富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是与其他材料复合构建多功能抗菌材料的理想平台,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综述了氧化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基复合抗菌纳米材料研究进展,列举了近年来报道的氧化石墨烯抗菌机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挑战,以及常见的氧化石墨烯基复合抗菌纳米材料的最新发展,分析氧化石墨烯在不同材料中对协同抗菌性能起到的关键作用,为开发更高效的氧化石墨烯抗菌纳米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细菌感染 抗生素耐药性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能量对CHDG-B材料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胡明磊 张维 +4 位作者 徐科 胡斌 陈光 刘仁才 李冬升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5,共8页
目的 明确线能量对CHDG-B材料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模拟CHDG-B焊接过程中的热循环,研究线能量对CHDG-B粗晶热影响区金相显微组织、晶粒大小、显微硬度、冲击韧性等的影响规律。结... 目的 明确线能量对CHDG-B材料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模拟CHDG-B焊接过程中的热循环,研究线能量对CHDG-B粗晶热影响区金相显微组织、晶粒大小、显微硬度、冲击韧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 当线能量为5 kJ/cm和6.5 kJ/cm时,焊接粗晶热影响区晶粒平均尺寸小于母材CHDG-B的晶粒平均尺寸;当线能量为10 kJ/cm和17 kJ/cm时,焊接粗晶热影响区晶粒平均尺寸大于母材CHDG-B的晶粒平均尺寸。当线能量为17 kJ/cm时,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的析出相不再是弥散分布在晶粒中,析出相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明显下降,焊接粗晶热影响区晶粒长大。当线能量为5kJ/cm和6.5 kJ/cm时,焊接粗晶热影响区冲击功值大于母材CHDG-B的冲击功值;当线能量为10 kJ/cm和17 kJ/cm时,焊接粗晶热影响区冲击功值小于母材CHDG-B的冲击功值。当线能量为5 kJ/cm时,析出相数量相对较少、形态呈细小圆球状,在奥氏体晶粒中弥散分布。结论 从控制晶粒尺寸和冲击韧性角度考虑,在焊接CHDG-B时,线能量应小于10 kJ/cm。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线能量对CHDG-B焊接粗晶热影响区耐晶间腐蚀能力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粗晶热影响区 热-力模拟 CHDG-B钢 冲击韧性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_(3)O_(4)基光催化纳米材料研究进展:改性及应用
7
作者 席阳 徐子易 +1 位作者 宋泽文 周海骏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6-1715,1856,共11页
目前,在治理环境污染等领域,光催化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Sn_(3)O_(4)因其绿色环保、储量丰富等特点而备受瞩目,且其是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2.5~2.8 eV)、层状结构、Sn^(2+)/Sn^(4+)等多种价态的n型半导体,有望成为潜在... 目前,在治理环境污染等领域,光催化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Sn_(3)O_(4)因其绿色环保、储量丰富等特点而备受瞩目,且其是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2.5~2.8 eV)、层状结构、Sn^(2+)/Sn^(4+)等多种价态的n型半导体,有望成为潜在的新型可见光催化材料。然而,单相Sn_(3)O_(4)的光生载流子难分离、光能利用效率低、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较差。该文简单介绍了Sn_(3)O_(4)的结构、合成方法(包括碳热法、蒸发法、退火法和溶剂热法)及其光催化机理;重点总结了Sn_(3)O_(4)基纳米材料的性能调控,如形貌调控、贵金属沉积、元素掺杂及异质结的构建;概括了Sn_(3)O_(4)基纳米材料在污水降解处理、光解水制氢、气体传感器、锂离子电池电极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Sn_(3)O_(4)基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Sn_(3)O_(4) 纳米材料 半导体 光解制氢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子易 席阳 +1 位作者 宋泽文 周海骏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锌离子电池(ZIBs)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储能性能和安全性能,在电网和可穿戴设备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锌作为负极表现出不稳定性,在锌负极上容易形成锌枝晶并伴随析氢和副反应,这一直是其广泛应用的障碍。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 锌离子电池(ZIBs)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储能性能和安全性能,在电网和可穿戴设备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锌作为负极表现出不稳定性,在锌负极上容易形成锌枝晶并伴随析氢和副反应,这一直是其广泛应用的障碍。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表面性能可调性,在锌离子电池的应用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前景。首先简述了锌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碳纳米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不同应用形式及其在电池性能提升方面的作用,并展望了碳纳米材料未来在锌离子电池领域的潜在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锌离子电池 电化学 锌负极 碳纳米管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强化技术对金属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研究综述
9
作者 李雪伍 李征奇 +3 位作者 董丽虹 刘彬 王海斗 张宇鹏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6,共12页
合金钢作为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结构材料,其疲劳性能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合金钢疲劳性能,表面强化技术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不同形式的表面强化技术为材料性能提供了多样化的改进途径,以热处理为主的相变强化是通过调控材料组织结... 合金钢作为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结构材料,其疲劳性能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合金钢疲劳性能,表面强化技术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不同形式的表面强化技术为材料性能提供了多样化的改进途径,以热处理为主的相变强化是通过调控材料组织结构和相变行为来提高疲劳寿命和抗裂纹扩展能力;而以喷丸强化为主的塑变强化,则通过引入塑性变形并改善材料表面质量来增强疲劳性能。通过对热处理和喷丸强化机理进行系统地综述,并以提高材料疲劳性能为切入点,论述了不同形式的单一及复合强化技术对合金钢疲劳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表面强化技术在合金钢强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提高材料疲劳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强化 塑变强化 疲劳性能 延缓裂纹 复合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研究进展
10
作者 脱锦鹏 陈安琦 +4 位作者 姚富升 徐俊杰 李响 董龙龙 杨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204,共10页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新型超高速飞行器及高推比发动机等装备的开发应用,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耐热、高强、加工变形性能优异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向钛合金基体中添加多元、多尺度的颗粒增强相,以控制其形...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新型超高速飞行器及高推比发动机等装备的开发应用,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耐热、高强、加工变形性能优异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向钛合金基体中添加多元、多尺度的颗粒增强相,以控制其形成特定构型的微观组织结构是提高该类材料耐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钛合金基体选择、增强相调控方式、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提出该类复合材料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服役性能 构型设计 先进制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精品教材《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实践 被引量:4
11
作者 戴起勋 赵玉涛 +1 位作者 程晓农 邵红红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年第2期75-77,共3页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具有创新的思路和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穿插大量实例、布置自由作业题———习作小论文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的教学对材料类专业学生的MSE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具有创新的思路和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穿插大量实例、布置自由作业题———习作小论文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的教学对材料类专业学生的MSE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后,应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教材 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海工材料对射流空化作用的响应对比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灿 刘海霞 +2 位作者 陈杰 闫世峰 毛宁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3,共7页
为对比4种海洋工程材料的抗空蚀性能,采用基于ASTM G134—2023的射流空蚀试验系统,以清水为循环介质,并保持其温度恒定,对A1070,NW2200,CAC402,SUS316L这4种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测量试样的质量损失,观测试样表面形貌,分析晶界取向,... 为对比4种海洋工程材料的抗空蚀性能,采用基于ASTM G134—2023的射流空蚀试验系统,以清水为循环介质,并保持其温度恒定,对A1070,NW2200,CAC402,SUS316L这4种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测量试样的质量损失,观测试样表面形貌,分析晶界取向,并对截面硬度进行测量与分析。通过A1070试样确定最大空蚀强度对应的空化数为0.014,相应的空蚀腔进口压力为20 MPa,最佳靶距为16.0 mm。结果表明,与靶距为16.0 mm时相比,靶距为19.0 mm时,A1070试样的累积质量损失减少约14%(空化水射流作用时间为5 min);对于SUS316L,NW2200,CAC402试样,其分别经过约320,110,70 min时长的空化水射流作用后,进入空蚀稳定期,对应的累积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14,0.30,0.45 mg/min;电子背散射衍射结果显示,射流空化在引起空蚀的同时,会导致被冲击表面附近出现小角度晶界,该处同时出现较大应力;试样表面附近的硬度值随空化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大,材料的去除使硬化效应向试样内部传播。研究可为海工装备构件设计与制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化水射流 海工材料 质量损失 表面形貌 晶界取向 截面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磁性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新华 刘帅 +4 位作者 孟付良 陈泽宇 覃远 徐春雨 费宏伟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Fe 3 O 4,并将其分散在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液中,在表面沉积一层SiO_(2).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SiO_(2)-Fe 3 O 4表面改性,得到MPS-SiO_(2)-Fe 3 O 4.将甲基丙烯酸(MAA)与己烯雌酚(DES)以摩尔比...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Fe 3 O 4,并将其分散在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液中,在表面沉积一层SiO_(2).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SiO_(2)-Fe 3 O 4表面改性,得到MPS-SiO_(2)-Fe 3 O 4.将甲基丙烯酸(MAA)与己烯雌酚(DES)以摩尔比4∶1加入乙腈溶剂中,进行12 h自组装,再加入MPS-SiO_(2)-Fe 3 O 4、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进行超声分散30 min,65℃条件下机械搅拌,反应24 h,制得DES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采用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MIP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68 kA/m,无磁滞现象,矫顽力为0,表现出超顺磁性,在磁铁作用下17 s就可与溶液分离;室温下,MMIP对DES的静态最大吸附量为7.1 mg/g,动态吸附时MMIP在60 min时可以达到静态最大吸附量的90%以上;MMIP对DES的印迹因子为3.70,因而对DES有较大的识别能力;MMIP可重复使用6次以上,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烯雌酚 分子印迹 磁性 吸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衍生Co@C/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14
作者 李敏 孟献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2-1942,共11页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阻抗匹配,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波(EMW)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800℃,样品匹配厚度为1.7 mm时,Co@C/MoS_(2)复合材料展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分别达到-101.84 dB和7.4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ZIF⁃67 Co@C/MoS_(2) 电磁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掺杂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玉 侯晓川 +1 位作者 王志杰 刘云建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4,140,共5页
以微米硅粉为基体,通过固相热扩散法与高温热解法制备了磷掺杂的硅碳复合材料(Si-P@C),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Si-P@C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0.2 A/g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 164 mAh/g;与纯硅相比,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在电流... 以微米硅粉为基体,通过固相热扩散法与高温热解法制备了磷掺杂的硅碳复合材料(Si-P@C),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Si-P@C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0.2 A/g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 164 mAh/g;与纯硅相比,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在电流密度0.5 A/g下循环50次后可逆比容量仍有1 176 mAh/g,容量保持率73.5%。磷掺杂和碳包覆可有效地提高硅负极的电子转移能力和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 磷掺杂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6
作者 刘桂勇 刘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1期214-216,共3页
概述了几种常见条件下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以及边界条件的选取、有关的有限差分技术、势函数的发展、温度和压力控制,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吸附性能、薄膜生长以及晶体缺陷等研究方面的成果。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材料设计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MOFs及其衍生物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阴极中的应用
17
作者 辛娜 王亚平 +1 位作者 王天鸶 栗欢欢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4-1407,共14页
锂硫电池(lithium-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理论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廉而被认为是一种最具前景的新型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实际应用中存在导电性差、体积易膨胀,以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 锂硫电池(lithium-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理论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廉而被认为是一种最具前景的新型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实际应用中存在导电性差、体积易膨胀,以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与孔隙率特性在LSBs中有效抑制硫溶解,提升硫利用率,实现高循环稳定性,而结合导电性优异的碳材料则进一步优化了整体导电性能。因此,基于碳/MOFs及其衍生物的复合物材料在LSBs阴极中的应用成为当前LSBs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碳/MOFs及其衍生物的复合物材料在LSBs正极材料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对MOFs及其衍生物在LSBs电极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MOFS 碳材料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盼盼 侯晓川 +1 位作者 王栩 刘云建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53,共5页
本征电子导电性差、层状结构易发生堆积、层内活性位点不足等问题阻碍了2H相二硫化钼(2H-MoS_(2))作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钾离子电池用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发展。总结2H-MoS_(2)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归纳目前在原子掺杂、缺陷工程、... 本征电子导电性差、层状结构易发生堆积、层内活性位点不足等问题阻碍了2H相二硫化钼(2H-MoS_(2))作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钾离子电池用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发展。总结2H-MoS_(2)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归纳目前在原子掺杂、缺陷工程、与碳材料复合、层间扩展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不同改性策略的作用机制,并对2H-MoS_(2)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钾离子电池中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H-MoS_(2)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钾离子电池 改性策略 电子导电性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胺树脂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性能
19
作者 丁海华 蒋丽萍 +2 位作者 王凯 尹乐 周海骏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05-10210,共6页
以白油为芯材,密胺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白油-密胺树脂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以制备的微胶囊为改性剂,采用本体浇铸法制备了密胺树脂微胶囊/环氧... 以白油为芯材,密胺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白油-密胺树脂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以制备的微胶囊为改性剂,采用本体浇铸法制备了密胺树脂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密胺树脂微胶囊的加入量、磨损速度等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力学性能及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胺树脂微胶囊的加入能显著改善环氧树脂的摩擦磨损性能,当密胺树脂微胶囊的加入量为3%,转速为0.2 m/s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为达到0.057;转速为0.1 m/s时,具有最小的磨损率,为0.454×10^(-7)cm^(3)/Nm,下降了7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胺树脂微胶囊 原位聚合 环氧树脂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掺杂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9)0Co_(0.05)Mn_(0.05)O_(2)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胜 胡祖飞 +2 位作者 曹洪美 赵振华 张宇栋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76,共9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Mg掺杂的LiNi_(0.9)0Co_(0.05)Mn_(0.05)O_(2)正极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结构、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Mg掺杂的LiNi_(0.9)0Co_(0.05)Mn_(0.05)O_(2)正极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结构、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杂Mg元素虽然会降低材料的可逆容量,但是可扩大材料晶胞体积,抑制不可逆相变,改善电极与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可有效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3%摩尔分数掺杂量的LiNi_(0.9)0Co_(0.05)Mn_(0.05)O_(2)正极材料结构稳定,容量损失较少,综合性能表现较好,在0.1 C、2.8~4.3 V电压范围内,首周充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97.3 mA∙h/g,100周的循环保持率达到了93.6%,且5 C下放电比容量为161.1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元素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