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水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其粘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凌智勇 张体峰 +3 位作者 丁建宁 程广贵 邹涛 朱爱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481-483,共3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的Cu-水纳米流体,分别对质量分数为0.1%、0.5%以及1%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其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经典两相混合物粘度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添加分散剂SDBS能有效改善Cu-水纳米流体的...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的Cu-水纳米流体,分别对质量分数为0.1%、0.5%以及1%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其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经典两相混合物粘度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添加分散剂SDBS能有效改善Cu-水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且当其浓度与Cu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相当时,纳米流体的稳定最好;纳米流体的粘度随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值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理论计算模型只考虑了颗粒含量对粘度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制备 稳定性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条件对硼掺杂纳米硅薄膜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建宁 祁宏山 +6 位作者 袁宁一 何宇亮 程广贵 范真 潘海彬 王君雄 王秀琴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采用射频和直流偏压(RF+DC)双重激励源,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中成功制备了掺硼纳米硅薄膜。改变衬底温度、射频功率和退火温度几个关键工艺参数,利用拉曼(Raman)谱仪、薄膜测厚仪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掺硼纳米硅薄膜... 采用射频和直流偏压(RF+DC)双重激励源,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中成功制备了掺硼纳米硅薄膜。改变衬底温度、射频功率和退火温度几个关键工艺参数,利用拉曼(Raman)谱仪、薄膜测厚仪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掺硼纳米硅薄膜的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应用纳米压痕法研究了工艺条件对薄膜弹性模量及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薄膜晶态比、平均晶粒大小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均有增大趋势;射频功率对提高薄膜生长速率存在最优值条件;退火对本征和掺硼薄膜表面形貌特征有较大影响,退火后掺硼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明显。薄膜弹性模量及硬度很大程度上受射频功率和后序处理条件的影响,退火使薄膜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针对实验现象,从薄膜结构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薄膜 掺硼 弹性模量 退火 A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4微弧氧化陶瓷膜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琳 丁建宁 +2 位作者 李伯全 许晓静 牛小丫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095-24099,共5页
利用微弧氧化法在纯钛TA4表面制备以Ti O2为主体富含钙磷的多孔陶瓷膜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及电化学工作站观测与分析陶瓷膜层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及相组成,探讨微弧氧化对其润湿性... 利用微弧氧化法在纯钛TA4表面制备以Ti O2为主体富含钙磷的多孔陶瓷膜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及电化学工作站观测与分析陶瓷膜层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及相组成,探讨微弧氧化对其润湿性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A4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表面粗糙多孔,为锐钛矿相与金红石相Ti O2的混晶结构,金红石相的质量分数约为74.39%。TA4经微弧氧化改性后,表面粗糙度增加了1个数量级,接触角明显下降,表面能提高了87.05%,极性力分量增加了166.07%,体现出更好的润湿性能;自腐蚀电位正移0.53 V,腐蚀电流密度与腐蚀速率均减少了3个数量级,表现出更优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4 微弧氧化 拉曼光谱 润湿性 耐蚀性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黏度与温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凌智勇 张睿 +2 位作者 张忠强 丁建宁 程广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81,共3页
温度变化对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结果表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纳米流体的黏度在温度低于60℃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超过此温度后,纳米流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只含有纳米粒子的纳米流体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高... 温度变化对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结果表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纳米流体的黏度在温度低于60℃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超过此温度后,纳米流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只含有纳米粒子的纳米流体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温时黏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幅度减小,而使用表面活性剂后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出现异常,高温时黏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粒子的布朗运动加强,粒子的无序运动增加流体流动的阻力,虽然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提高了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但大分子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粒子周围,致使粒子作布朗运动时大大增加液体的粘性,以至高温时纳米流体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研究还对Cu-water、ZrO2-water纳米流体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式进行拟合,拟合公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误差小于0.5%,拟合公式中纳米流体的黏度与温度、粒子体积分数和基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黏度 温度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弹性复合DLC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广贵 丁建宁 +3 位作者 凌智勇 坎标 范真 石超燕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2,共6页
利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系统在硅片及以硅片为基底的2种弹性体材料表面沉积厚度为2.7nm的DLC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薄膜的形貌及成分进行分析,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测量薄膜的弹性模量和硬度,用UMT-2型多功能微摩擦磨... 利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系统在硅片及以硅片为基底的2种弹性体材料表面沉积厚度为2.7nm的DLC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薄膜的形貌及成分进行分析,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测量薄膜的弹性模量和硬度,用UMT-2型多功能微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性能.结果表明,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87)为偶联剂的薄膜试样表面比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为偶联剂的薄膜试样表面更致密且粗糙度更低,薄膜的最上层为DLC膜.在硅表面沉积DLC薄膜可以显著降低其表面的摩擦系数(0.117~0.137),在低载荷条件下,含偶联剂及弹性体的DLC薄膜的摩擦系数低于硅表面沉积DLC的薄膜,且以187为偶联剂的薄膜试样的摩擦性能更佳;在高载荷条件下,硅表面沉积DLC的薄膜具有更优异的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系统(FCVA) 弹性复合薄膜 DLC膜 偶联剂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液体在微圆管道内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尚武 凌智勇 +4 位作者 杨继昌 丁建宁 范真 李长生 杨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2-113,共2页
随着微机电系统的不断发展,作为微机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微流体系统越来越引起许多科学家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微流体系统不是简单的在尺度上面的减小,而是随着尺度的减小,流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在宏观中可以忽略的因素在微观中可... 随着微机电系统的不断发展,作为微机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微流体系统越来越引起许多科学家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微流体系统不是简单的在尺度上面的减小,而是随着尺度的减小,流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在宏观中可以忽略的因素在微观中可能会占主导作用。在本文章中,主要是实验的形式对微观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测试液体是两种介质(水和硅油),采用的不同的微管内径13μm,20μm,50μm和100μm,长度为40mm。实验结果表明,在此实验条件下,液体的流动压力和流量仍呈现线性关系,与宏观大管道的理论预想基本相同,宏观管道内采用的N-S方程在此实验条件仍可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 微流动系统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构件316L在力电耦合下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薛伟 王权 +1 位作者 丁建宁 余朋清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A期1620-1622,共3页
力学场与电场造成的场耦合下,微构件材料的力学行为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用自制的微拉伸装置,通过对不同电流作用下的直径为20m的316L微构件进行拉伸实验,发现微构件在拉伸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力学性能与宏观性能有所不同,出现了... 力学场与电场造成的场耦合下,微构件材料的力学行为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用自制的微拉伸装置,通过对不同电流作用下的直径为20m的316L微构件进行拉伸实验,发现微构件在拉伸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力学性能与宏观性能有所不同,出现了小尺寸效应;不同电流作用下,微构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随电流的增大而降低,获得了可靠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构件316L 力电耦合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油在微圆管道内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凌智勇 孙尚武 +4 位作者 杨继昌 丁建宁 范真 李长生 杨平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0,共2页
随着微机电系统的发展 ,微流动技术作为其重要的分支 ,其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文章主要对硅油在不同的微管内径下的流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探索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区别。本实验中采用的介质是高黏度的硅油 ,微管内径分别为 5 0 μ... 随着微机电系统的发展 ,微流动技术作为其重要的分支 ,其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文章主要对硅油在不同的微管内径下的流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探索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区别。本实验中采用的介质是高黏度的硅油 ,微管内径分别为 5 0 μm和 10 0 μm ,管长为 4 0mm ,测量了硅油在该微管道中流动的流量和压力特性。在本实验条件下 ,试验结果基本上与宏观流动特性相似 ,流量和液体的压降呈线性关系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道 硅油 流动特性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型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封装工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权 丁建宁 王文襄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共2页
针对通用型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要求,采用SIMOX(separationbyimplantedoxygen)技术SOI(silicononinsulator)晶片4层结构Pt5Si2-Ti-Pt-Au合金化引线系统,解决了高温压力传感器引线的难点。制作了静电键合实验装置,完成了硅/玻璃环... 针对通用型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要求,采用SIMOX(separationbyimplantedoxygen)技术SOI(silicononinsulator)晶片4层结构Pt5Si2-Ti-Pt-Au合金化引线系统,解决了高温压力传感器引线的难点。制作了静电键合实验装置,完成了硅/玻璃环静电键合,制作了压焊工作台,选用退火后的金丝,金金连接完成内引线键合。自制了耐高温覆铜传引板,定制了含Ag的高温焊锡丝,选用了耐高温导线作为外导线,完成了耐高温封装的关键部分。研制了高精度、稳定性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压力传感器 引线 静电键合 热压焊 耐高温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态比条件下氢化纳米硅薄膜光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立强 丁建宁 +3 位作者 杨继昌 程广贵 凌智勇 董玉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76-79,共4页
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在射频源和直流负偏压源的双重激励下,保持射频功率、反应室气压、衬底温度、硅烷与氢气混合比以及总流量不变,改变直流负偏压从50~250V,在康宁7059玻璃衬底上制备了本征氢化纳米硅薄膜。利用拉曼散射仪... 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在射频源和直流负偏压源的双重激励下,保持射频功率、反应室气压、衬底温度、硅烷与氢气混合比以及总流量不变,改变直流负偏压从50~250V,在康宁7059玻璃衬底上制备了本征氢化纳米硅薄膜。利用拉曼散射仪表征了不同直流负偏压条件下薄膜微结构特征;利用Shmadzu UV-2450型光谱仪测试了薄膜样品透射图谱。研究发现提高直流负偏压将导致晶态比、沉积速率发生变化。薄膜的光吸收系数和消光系数随波长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晶态比薄膜的悬挂键和有效载流子浓度、致密程度、键畸变程度和悬挂键数目的差异,致使晶态比增加,薄膜的吸收系数、消光系数在波长为400nm附近依次增加,光学带隙值从1.96eV减小到1.66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负偏压 消光系数 透射光谱 氢化纳米硅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Al_2O_3-H_2O纳米流体粘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广清 凌智勇 +1 位作者 张忠强 黄跃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12期54-56,共3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的Al2O3-H2O纳米流体,研究了温度在25-50℃范围内纳米流体粘度和相对粘度的变化规律,发现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相对粘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与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有关。质量分数w=0.1%和...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的Al2O3-H2O纳米流体,研究了温度在25-50℃范围内纳米流体粘度和相对粘度的变化规律,发现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相对粘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与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有关。质量分数w=0.1%和w=0.5%时,纳米流体相对粘度随温度升高几乎不发生变化,w=1%的纳米流体相对粘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发现温度保持在50℃时,w=0.1%和w=0.5%的纳米流体粘度随恒温保持时间的延长变化很小,而w=1%的纳米流体粘度却减少了14.0%,经恒温保持24 h后自然冷却的纳米流体再次加热,发现其粘度较之前整体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纳米流体 粘度 相对粘度 恒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热光电系统的新型微混合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春红 丁建宁 +2 位作者 何振良 程广贵 潘剑峰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6-679,共4页
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 6,研究了一种混合通道中带有不动凸块的新型T型微混合器,并与直通道不带不动凸块的相同大小的T型微混合器在相同的工况下进行模拟比较,观察到前者的混合效果比后者有显著改善,认为这是由于当混合气体... 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 6,研究了一种混合通道中带有不动凸块的新型T型微混合器,并与直通道不带不动凸块的相同大小的T型微混合器在相同的工况下进行模拟比较,观察到前者的混合效果比后者有显著改善,认为这是由于当混合气体通过这些不动凸块时产生漩涡和分层引起的。同时也研究了混合通道内不动凸块的数量对混合强度的影响,证明混合管道越长,不动凸块的数量越多,混合效果越明显。研究结果对微热光电系统中混合器的选用和制造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混合器 FLUENT模拟 不动凸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掺杂类金刚石薄膜微米尺度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翊 范真 +3 位作者 丁建宁 凌智勇 程广贵 蒋楠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9-762,共4页
采用微米级别的AFM球头探针对硅掺杂类金刚石薄膜进行了摩擦实验。研究了微米尺度下,外加载荷和扫描速率对薄膜摩擦性能的影响。考虑粘附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微观低载荷接触摩擦力表征的修正Amonton公式。分析了摩擦系数与表面形貌粗糙... 采用微米级别的AFM球头探针对硅掺杂类金刚石薄膜进行了摩擦实验。研究了微米尺度下,外加载荷和扫描速率对薄膜摩擦性能的影响。考虑粘附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微观低载荷接触摩擦力表征的修正Amonton公式。分析了摩擦系数与表面形貌粗糙峰之间的关系,根据薄膜表面粗糙峰的分布,建立了微米尺度下球头探针与薄膜表面粗糙峰的等效接触模型,并推导出了摩擦力f关于载荷参数(p)和形貌参数()的函数表达式f(p,),表明单位面积接触粗糙峰密度对摩擦力大小起着主导作用。所建接触模型成功解释了摩擦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掺杂类金刚石薄膜 球头探针 微米尺度 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微微压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文明 丁建宁 杨继昌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14,共3页
硅微压力传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硅微微压传感器。分析了已经商业化的压阻式、电容式、谐振式三类典型的硅微压力传感器各自优缺点,回顾了它们的微压化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硅微超微压传感器(0~100Pa)的电容式结构形式。针... 硅微压力传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硅微微压传感器。分析了已经商业化的压阻式、电容式、谐振式三类典型的硅微压力传感器各自优缺点,回顾了它们的微压化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硅微超微压传感器(0~100Pa)的电容式结构形式。针对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提出了双差动结构模型,即机械与电路部分均采用差动结构,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微超微压传感器 电容式 双差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黏度特性 被引量:19
15
作者 凌智勇 邹涛 +4 位作者 丁建宁 程广贵 张忠强 孙东建 钱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9-1414,共6页
引言 纳米流体是将纳米粒子添加到基液中形成的稳定悬浮混合液。近10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添加纳米粒子后溶液的导热能力明显加强。Jung等[1]对微渠道中的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引言 纳米流体是将纳米粒子添加到基液中形成的稳定悬浮混合液。近10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添加纳米粒子后溶液的导热能力明显加强。Jung等[1]对微渠道中的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粒径为17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温度 分散剂 体积分数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宏宇 王助良 +2 位作者 杜敏 王力 凌智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25,共5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Al__2O_3-水和SiO_2-水纳米流体,并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和阿拉伯树胶(Arabic gum,AG)作为分散剂。通过圆环法测定了25℃时SDS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Al__2O_3-水和SiO_2-水纳米流体,并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和阿拉伯树胶(Arabic gum,AG)作为分散剂。通过圆环法测定了25℃时SDS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利用悬浮物测试仪分析了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并着重分析比较了超声分散时间、分散剂浓度、分散剂种类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颗粒在超声分散3 h时具有最佳的稳定性,SiO_2纳米颗粒在超声分散5 h时获得最佳稳定性。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质量分数在CMC附近时,对两种纳米流体均具有最好的稳定性,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AG的质量分数与纳米粒子的质量分数相仿时,具有最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分散剂 稳定性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颗粒浓度对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凌智勇 孙东健 +4 位作者 张忠强 丁建宁 程广贵 钱龙 张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5,共4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含有不同质量分数的TiO2-水纳米流体,并观察了其稳定性。测量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流体在15~40℃时的粘度,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粘度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以指数形式降低,并且各种纳米流...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含有不同质量分数的TiO2-水纳米流体,并观察了其稳定性。测量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流体在15~40℃时的粘度,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粘度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以指数形式降低,并且各种纳米流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结合实验数据,对已有粘度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提出了涉及温度和颗粒浓度的纳米流体粘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稳定性 粘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摩擦机理及摩擦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占立 丁建宁 +2 位作者 杨继昌 范真 胡友耀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2-366,共5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采用UMT-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载荷及运动方向的腹鳞表面的宏观摩擦各向异性,建立了摩擦运动的接触模型,分析了腹鳞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由指状微突体和板...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缅甸蟒蛇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采用UMT-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载荷及运动方向的腹鳞表面的宏观摩擦各向异性,建立了摩擦运动的接触模型,分析了腹鳞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腹鳞表面的微观结构由指状微突体和板结构部分周期排列而成,其结构可用9个特征参数定量描述;腹鳞表面摩擦力由分子作用力、表面微突体的犁沟力、楔形作用力以及材料弹性滞后共同引起;腹鳞表面的摩擦系数在0.07左右并与运动方向有关,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减小;后向运动及左、右侧向运动时摩擦系数基本相等,比前向运动时高33%左右;腹鳞表面微突体不同方向上倾斜角度的差异是引起摩擦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仿生制造摩擦各向异性表面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蛇 腹鳞 微观结构 摩擦系数 磨损机理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Cu-H_2O和ZrO_2-H_2O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凌智勇 黄跃涛 +2 位作者 张忠强 牛广清 程广贵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00-10103,10109,共5页
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了Cu-H2O和Zr O2-H2O纳米流体,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等表面活性剂对Cu-H2O和Zr O2-H2O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与C... 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了Cu-H2O和Zr O2-H2O纳米流体,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等表面活性剂对Cu-H2O和Zr O2-H2O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与Cu/Zr O2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能。结果发现添加表面活性剂可较大程度地提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而尤以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效果最为明显,计算结果也显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与Cu/Zr O2间的吸附作用最强。此外,还模拟了SDBS与Cu-H2O纳米流体中Cu颗粒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纳米流体 吸附行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性质对流动滑移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凌智勇 刘勇 +2 位作者 庄志文 丁建宁 杨继昌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4-105,119,共3页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微圆管道内壁生成一层单分子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膜来改变其界面性质,使亲水性管道表面变成疏水性表面。利用亲水性和疏水性表面内径50μm的微管道,通过测量其流量的方法观察了去离子水在不同界面性质表...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微圆管道内壁生成一层单分子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膜来改变其界面性质,使亲水性管道表面变成疏水性表面。利用亲水性和疏水性表面内径50μm的微管道,通过测量其流量的方法观察了去离子水在不同界面性质表面的管道中的流动滑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亲水性表面管道中,去离子水流动的压力-流量关系符合经典的Navier-Stokes方程;去离子水在自组装一层单分子OTS膜管道流动时,由于去离子水在斥水性微管道中的流动出现了表面滑移,其流量增大约8%,去离子水流动的压力-流量关系不再符合经典的Navier-Stokes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条件 滑移特性 界面性质 斥水性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