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化锂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施韬 钱燕宁 +3 位作者 王斌 马瑞 周建平 卞清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5,T001,共4页
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5 min,制备前脑缺血性脑损伤模型。48只沙土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n=24)和对照组(B组。n=24),A组手术前连续5天给予氯化锂腹腔注射,... 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5 min,制备前脑缺血性脑损伤模型。48只沙土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n=24)和对照组(B组。n=24),A组手术前连续5天给予氯化锂腹腔注射,B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假手术组(Ash,Bah,n均为12)和缺血组(Ais,Bis,n均为12),分别于术后3天(Ash3,Ais3,Bsh3,Bis3,n均为6)和7天(Ash7,Ais7,Bah7,Bis7,n均为6)断头取脑,制成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每0.04 mm2中含有的细胞数)分别为:Ais3组15.8±3.31、Ais7组13.54±5.22、Bis3组11.81±4.58、Bis7组1.48±1.55、Ash3组28.17±4.02、Ash7组28.11±4.14、Bah3组29.64±5.99、Bsh7组30.21±2.95。Ais3组、Ais7组显著多于相应的Bis3组、Bis7组(P<0.01)。Ais3组、Bis3组显著多于相应的Ais7组、Bis7组(P<0.01)。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预处理 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沙土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单抗调节供、受体大鼠免疫功能和抑制排斥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邵启祥 尹岚 +4 位作者 王胜军 许化溪 刘恭植 曹友清 沈关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67-470,共4页
目的 :研究体内应用大鼠DC单抗WZD3对大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应用DC单抗同时处理供、受体 ,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 ,研究单抗诱导供、受体间双向移植耐受可能机理 ,为联合应用单抗和耐受性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奠定基础。方法 :用... 目的 :研究体内应用大鼠DC单抗WZD3对大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应用DC单抗同时处理供、受体 ,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 ,研究单抗诱导供、受体间双向移植耐受可能机理 ,为联合应用单抗和耐受性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奠定基础。方法 :用不同剂量WZD3处理SD(受体 )和Wistar(供体 )大鼠 ,两周后观察单向、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和经ConA或LPS刺激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选择合适WZD3剂量同时对供、受体大鼠体内注射 ,进行异体异位心肺联合移植 ,术后观察移植器官存活时间和器官排斥终点时受体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高剂量 (8mg kg体重 )WZD3对大鼠单向、双向MLC以及脾细胞产生IL 2和TNF有明显抑制作用 ,且能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中剂量 (4mg kg体重 )和低剂量 (2mg kg体重 )WZD3对上述指标有轻度或无抑制作用。结论 :采用高剂量WZD3能下调大鼠免疫功能 ;同时处理供、受体大鼠 ,能诱导供、受体间双向免疫耐受 ,明显延长移植器官存活时间 ,其机制可能与清除DC、下调Th1细胞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抗 免疫功能 移植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前后胆碱乙酰转移酶在大鼠脑内定位的研究
3
作者 温泽锋 姜平 +1 位作者 童鑫康 张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为探讨大鼠胚胎及生后发育期间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胚胎和生后大鼠脑内ChAT样(ChAT-like immunoreactive,ChAT-LI)神经元表达的数量和灰度值。结果显示:Ch... 为探讨大鼠胚胎及生后发育期间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胚胎和生后大鼠脑内ChAT样(ChAT-like immunoreactive,ChAT-LI)神经元表达的数量和灰度值。结果显示:ChAT-LI产物主要表达在细胞体、纤维及其末梢。ChAT-LI神经元最先在胚胎第12d(embryonic day12,E12),出现于端脑;E14时可见于隔核和中缝核;E16时内嗅区出现ChAT-LI神经元;E18时出现于视前区节细胞层;E20时,海马内部可见部分ChAT-LI纤维;生后第0d(postnatal day0,P0),少量带有生长锥的ChAT-LI纤维出现于海马;P5时,海马内出现ChAT-LI神经元,且ChAT-LI纤维进一步增加;P10时,海马、内嗅区和穹隆等结构中都可见ChAT-LI神经元胞体及纤维。上述结果提示:胆碱能神经元在出生前后的大鼠脑内,尤其是在海马记忆回路的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学习记忆等功能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乙酰转移酶 发育 海马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邵采凤 张雯玮 +5 位作者 胡朝婷 王冉超 接玉 赵昶昀 陈茜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内饱和及非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对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作用的异同。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成年大鼠PAG的急性横切薄片记录其腹外侧区神经元。结果饱和浓度...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内饱和及非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对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作用的异同。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成年大鼠PAG的急性横切薄片记录其腹外侧区神经元。结果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baclofen,5μmol·L^(-1))对上述两类突触的抑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而非饱和浓度的巴氯芬(0.1μmol·L^(-1))对上述两类突触的作用有差异,0.1μmol·L^(-1)巴氯芬对抑制性突触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其对兴奋性突触的抑制。与之相对应,0.1μmol·L^(-1)巴氯芬对单个PAG神经元的兴奋性显示增加作用,而非抑制作用。结论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抑制两类突触的比率无差别,而非饱和浓度的巴氯芬对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比其对兴奋性突触的抑制效率高,此结果可能解释了PAG注射不同浓度巴氯芬引起不同行为学反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B受体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全细胞记录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