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春晔 《高校教育管理》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知识经济时代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顺应这一形势 ,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 知识经济时代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顺应这一形势 ,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与此同时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中 ,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精神 思考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ing the Fe/Mo ratio of FeMoO_(x)/LaTiO_(y) to boost aerob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esel
2
作者 ZHANG Fengren YAN Ying +6 位作者 LIU Feng WU Yang LIANG Shuqin CHENG Huifang HAN Shanlei LIU Jixing ZHU Wenshuai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5-1268,共14页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CODS)technology has shown great promise for diesel desulfurization by virtue of its low cost,mild reaction conditions,and superior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Herein,a series of FeM...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CODS)technology has shown great promise for diesel desulfurization by virtue of its low cost,mild reaction conditions,and superior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Herein,a series of FeMoO_(x)/LaTiO_(y)-z samples with diverse Fe/Mo ratios were prepared via a facile citric acid-assisted method.The impact of Fe incorporation on the dispersion and surface elemental states of Mo species,as well as oxygen species content of the synthesized FeMoO_(x)/LaTiO_(y)-z catalysts were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using TEM,BET,UV-vis DRS,XPS,XANES,and reaction kinetics,and their CODS performances were examined for 4,6-DMDBT removal.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e/Mo rati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Ti−O bond strength,surface dispersion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o O_(2)species on FeMoO_(x)/LaTiO_(y)-z catalysts.FeMoO_(x)/LaTiO_(y)-2 catalyst showed outstanding cycling durability and the best CODS performance with almost 100%removal of 4,6-DMDBT from model oil within 75 min due to its proper MoO3 dispersion,optimal redox property,and the most oxygen vacancy concentration.Nevertheless,further enhancing Fe content led to the increased dispersion of Mo species,while the decrease active Mo specie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steric effect for 4,6-DMDBT accessing to the catalytic reactive sites considerably increase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FeMoO_(x)/LaTiO_(y)-z(z>2)catalysts during the CODS process,thereby seriously suppressing their CODS performances.Moreover,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generated by the activation of O_(2)at the active sites,catalytic oxidized 4,6-DMDBT to the product of 4,6-DMDBTO_(2),thereby enabling both deep desulfurization and recovery of high-value 4,6-DMDBTO_(2).These findings offer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ultra deep desulfurization as well as separate and recover high economic value sulfone substances from dies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 FeMoO_(x)/LaTiO_(y)catalyst Ti−O bond dispersion reaction ki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金属锂离子筛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卞维柏 张睿轩 潘建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73-4186,共14页
无机金属锂离子筛材料制备方法较多,也是最有潜力进行工业化制备生产并实际应用的吸附提锂材料。由于不同制备方法具有各自的技术特点与局限性,所制备出的离子筛材料在形态、选择性、吸附容量及结构稳定性等方面也各有不同,总结归纳出... 无机金属锂离子筛材料制备方法较多,也是最有潜力进行工业化制备生产并实际应用的吸附提锂材料。由于不同制备方法具有各自的技术特点与局限性,所制备出的离子筛材料在形态、选择性、吸附容量及结构稳定性等方面也各有不同,总结归纳出这些制备方法的技术优势与不足及离子筛材料的特点,对设计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离子筛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水热法等几种常见方法制备无机金属锂离子筛的研究工作进展,主要探讨了这些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无机金属锂离子筛的微结构、性状、结晶度、吸附容量等综合性能,并重点论述了对应制备方法的技术优势与不足,还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制备吸附性能优异无机金属锂离子筛材料的技术瓶颈,并结合技术方法特点提出了针对不同方法制备吸附性能优异离子筛材料可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以期推动无机金属锂离子筛材料规模化生产制备并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 无机金属锂离子筛 制备方法 选择性吸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油改性酚醛树脂制备及其耐热性能 被引量:16
4
作者 袁新华 邵美秀 +2 位作者 陈敏 张燕 汪建敏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4-236,共3页
利用亚麻油改性酚醛树脂(PF),得到高性能的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结果显示改性PF在320~600℃间失重53.11%,普通PF失重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和540~600℃,而亚麻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40~470℃和600~66... 利用亚麻油改性酚醛树脂(PF),得到高性能的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结果显示改性PF在320~600℃间失重53.11%,普通PF失重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和540~600℃,而亚麻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40~470℃和600~660℃,表明亚麻油改性PF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推导了亚麻油的改性机理和改性PF的结构特征;发现亚麻油参与反应并成为聚合物结构的一部分,亚麻油改性PF固化后的结构特征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酚醛树脂 亚麻油 改性 摩阻材料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8
5
作者 袁新华 何坤 +2 位作者 陈敏 邵美秀 胡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0-503,共4页
利用桐油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高性能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表明改性PF在100~320℃间失重7.30%,320~600℃间失重61.10%,普通PF分别失重15.94%和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和540~600℃,桐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00~... 利用桐油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高性能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表明改性PF在100~320℃间失重7.30%,320~600℃间失重61.10%,普通PF分别失重15.94%和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和540~600℃,桐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00~450℃和560~600℃.桐油改性PF热稳定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耐热性能未有明显改善.FTIR分析表明桐油成为聚合物结构的一部分;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桐油改性较大程度地改善了PF的韧性;掺杂质量分数40%的桐油改性PF和60%的硼改性PF的试样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更适合作为摩阻材料的树脂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阻材料 酚醛树脂 桐油 改性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的释药机制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祥子 胡平静 +5 位作者 朱振铎 朱国兴 沈小平 汪茗 孙玉 冯德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99-1412,共14页
pH响应型纳米载体因具有智能的酸敏或碱敏释药性能,已成为当前一类重要的多功能纳米载体,并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酸敏性纳米载体,可用于肿瘤弱酸微环境的药物控释,因而对药物的定点释放和癌症的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发挥... pH响应型纳米载体因具有智能的酸敏或碱敏释药性能,已成为当前一类重要的多功能纳米载体,并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酸敏性纳米载体,可用于肿瘤弱酸微环境的药物控释,因而对药物的定点释放和癌症的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类pH响应型纳米载体的典型合成方法,系统地介绍了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以及物理结构变化3种方式引发的pH响应释药机制。深入阐述了pH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载药性能、体外释药性能、体外细胞毒性、体内抗癌性能及体内分布性能,并详细列举了近年来pH响应型纳米载体的各类实验参数,进而为pH响应型纳米载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学的借鉴和性能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响应 纳米载体 释药机制 负载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链状配合物{[Fe(SO_4)(DPPZ)_2]·H_2O}_n的水热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春波 查小林 +4 位作者 李秀颖 车广波 李春香 高林 李爱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7-280,共4页
以FeSO4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Fe(SO4)(DPPZ)2].H2O}n,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a=... 以FeSO4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Fe(SO4)(DPPZ)2].H2O}n,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a=1.3569(3)nm,b=0.6519(13)nm,c=1.7250(3)nm,α=90°,β=111.29(3)°,γ=90°,V=1.4217(5)nm3,Z=2,dc=1.713g/cm3,μ=0.671mm-1,F(000)=750,R1=0.0491,wR2=0.1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吡啶[3 2-a∶2' 3'-c]并吩嗪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Ⅱ)的三元离子缔合物浮选及其应用于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汞(Ⅱ) 被引量:2
8
作者 程永华 吕鹏飞 +2 位作者 陈婷玉 李春香 闫永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55-657,共3页
在pH 6.5的微酸性溶液中,汞(Ⅱ)与碘离子形成的络阴离子HgI_2^(2-)和亚甲基蓝的阳离子MB^+生成离子缔合络合物;在分液漏斗中与一定量的苯振摇后,该缔合物[HgI_4^(2-)]·2[MB^+]以第三相的形态在水相与苯相之间浮选析出。将水相及有... 在pH 6.5的微酸性溶液中,汞(Ⅱ)与碘离子形成的络阴离子HgI_2^(2-)和亚甲基蓝的阳离子MB^+生成离子缔合络合物;在分液漏斗中与一定量的苯振摇后,该缔合物[HgI_4^(2-)]·2[MB^+]以第三相的形态在水相与苯相之间浮选析出。将水相及有机相弃去,用丙酮将析出的浮选相溶解后在657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汞(Ⅱ)量在12.0~22.0 mg/25 mL内服从比耳定律,摩尔吸光率为3.5×10~5L·mol^(-1)·cm^(-1),方法的检出限为5.1×10^(-7) mol·L^(-1)。对12.0μg/25 mL汞(Ⅱ)标准按方法连续测定11次,算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98%。应用所提出的方法以合成水样为基体,加入汞(Ⅱ)标准溶液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4.8%~100.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浮选法 离子缔合物 汞(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浮选预分离/富集与FAAS联用测定粮食中痕量Cu和Mn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春香 陈婷玉 闫永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27-2130,共4页
提出了以8-羟基喹啉为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浮选剂,沉淀浮选预分离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联用测定痕量Cu和Mn的新方法。研究了浮选分离富集Cu和Mn的最佳条件。讨论了多种浮选条件对单一离子测定的影响及pH9时混合离子浮选的相... 提出了以8-羟基喹啉为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浮选剂,沉淀浮选预分离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联用测定痕量Cu和Mn的新方法。研究了浮选分离富集Cu和Mn的最佳条件。讨论了多种浮选条件对单一离子测定的影响及pH9时混合离子浮选的相互影响,并考察了多种离子对Cu和Mn测定的影响。研究表明,pH为9时Cu的浮选率最大,在此条件下改变混合金属离子的浓度比,当Mn/Cu≥8时,Cu的回收率小于90%。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精密度理想,又可避免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铜的校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5~5.0μg.mL-1,相关线性系数为0.9996,方法检出限为1.59×10-3μg.mL-1。锰的校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5~5.0μg.mL-1,相关线性系数为0.9987,方法检出限为3.52×10-3μg.mL-1。该法应用于粮食中铜锰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达到87.6%~100.7%,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浮选 FAAS 8-羟基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球腔微电极阵列过氧化氢传感器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建鑫 尹凡 +2 位作者 吴向阳 吴静萍 徐玉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将微过氧化物酶-11(MP-11)直接固定于二氧化硅球腔微电极阵列,制备一种新型电化学过氧化氢(H2O2)生物传感器。采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阵列,并以此阵列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电极上... 将微过氧化物酶-11(MP-11)直接固定于二氧化硅球腔微电极阵列,制备一种新型电化学过氧化氢(H2O2)生物传感器。采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阵列,并以此阵列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电极上制备二氧化硅(SiO2)球腔阵列,最后将微过氧化物酶-11作为氧化还原模型蛋白直接吸附于球腔内,制得MP-11/SiO2球腔阵列/ITO电极。该电极对H2O2响应快速灵敏,可作为电流型H2O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其线性范围为7.06×10-6~4.02×10-2mol/L,检出限为3.0×10-7mol/L,米氏常数为0.916mmol/L。将该法用于食品样品中的H2O2的检测,回收率在94%~97%之间,效果良好,可为食品中残存的H2O2检测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球腔 微电极阵列 微过氧化物酶-11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棒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薇 赵一凡 +2 位作者 曹媛媛 胡平静 李祥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36-3446,共11页
纳米棒拥有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和重要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已逐步成为一类新型药物载体。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纳米棒作为药物载体的相关研究,分别对金纳米棒、羟磷灰石纳米棒、介孔硅纳米棒等典型药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纳米棒拥有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和重要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已逐步成为一类新型药物载体。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纳米棒作为药物载体的相关研究,分别对金纳米棒、羟磷灰石纳米棒、介孔硅纳米棒等典型药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分析了金纳米棒、Au@SiO_2复合纳米棒、Au@C复合纳米棒以及中空金纳米棒等药物载体的一般合成工艺,简述了这些基于金纳米棒载体的表面修饰、功能化、负载及控释技术。随后对常见的纳米棒载体的药物控释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提出了3种常见的纳米棒载体缓释方式:一是载体直接分散缓释法,该法经济易行,但所需载体用量较大且易损失;二是透析袋式缓释法,该法所需载体用量较小、无需分离,但需购置半透膜;三是比色皿式缓释法,该法主要针对于光敏性载体。详细讨论了纳米棒载体的尺寸和体外细胞毒性,并对纳米棒载体的体内分布、免疫清除等体内代谢性能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纳米棒载体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基于纳米棒的多刺激响应型异质载体、中空纳米棒载体和纳米管类载体可能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棒载体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分布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稻壳纯化废液及再利用去除石英砂中的铁杂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志珍 熊甜甜 +3 位作者 周利芬 李敬生 李小霞 黄后权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62,共5页
采用活化稻壳作为吸附剂纯化废液,再利用其去除石英砂中铁杂质。吸附剂的制备是在110℃下,质量分数1%的KOH溶液活化稻壳1 h,然后于600℃热处理2 h。研究了KOH的浓度、吸附剂的量、吸附时间、吸附液初始浓度和温度参数对去除废液中铁和... 采用活化稻壳作为吸附剂纯化废液,再利用其去除石英砂中铁杂质。吸附剂的制备是在110℃下,质量分数1%的KOH溶液活化稻壳1 h,然后于600℃热处理2 h。研究了KOH的浓度、吸附剂的量、吸附时间、吸附液初始浓度和温度参数对去除废液中铁和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试验条件下,铁和铝的去除率分别为97.2%和94.2%。研究发现纯化的废液对石英砂中铁的去除率远高于未纯化废液;在额外添加3.6%的磷酸时,纯化废液对铁的去除率达到77.1%,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水(966 kg/m3)和磷酸(57.8 kg/m3)还可以避免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稻壳 纯化 石英砂 去除 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2,2′-联吡啶-4,4′-二甲酸和2-甲基吡嗪[3,2-f:2′,3′-h]喹喔啉为配体的三维锰(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钦 胡耀元 +4 位作者 倪良 姚加 王蕾 蒋银花 张文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1-1488,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锰的配合物[Mn(bpydc)(Medpq)]n(1)(H2bpydc=2,2′-联吡啶-4,4′-二甲酸,Medpq=2-甲基吡嗪[3,2-f:2′,3′-h]喹喔啉),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锰的配合物[Mn(bpydc)(Medpq)]n(1)(H2bpydc=2,2′-联吡啶-4,4′-二甲酸,Medpq=2-甲基吡嗪[3,2-f:2′,3′-h]喹喔啉),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2.031 6(4)nm,b=1.564 5(3)nm,c=0.719 26(14)nm,β=103.97(3)°,V=2.218 5(8)nm3,Z=4。配合物1是一个锰(Ⅱ)离子经由bpydc2-连接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1的固体荧光光谱表明它具有很强的荧光性。应用Gaussian 03W程序,在HF/LANL2DZ水平上对标题化合物的自然键轨道(NB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n(Ⅱ)与配位原子间的价键类型都属于共价键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2 2'-联吡啶-4 4'-二甲酸 荧光性质 自然键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吸附提锂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卞维柏 潘建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06-2217,共12页
锂及其化合物既是一种绿色能源材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且需求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海水、盐湖卤水中蕴藏着储量巨大的锂矿资源,为了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从海水、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资源具有重要的... 锂及其化合物既是一种绿色能源材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且需求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海水、盐湖卤水中蕴藏着储量巨大的锂矿资源,为了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从海水、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由于卤水中锂离子浓度低、成分复杂、盐湖卤水还具有高镁锂比特点,选择性分离提取锂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锰系离子筛、钛系离子筛、有机冠醚及其衍生物等选择性吸附单元为出发点,分别分析了各自的结构特点及吸附提锂机制,对基于锰系、钛系和有机冠醚及其衍生物的复合提锂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基于以上选择性吸附单元的复合吸附材料制备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仍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吸附 锂离子筛氧化物 冠醚单体及衍生物 复合吸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离子液体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亚平 刘辉 +4 位作者 肖进 贾浩 蒋伟 朱文帅 李华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2-1100,共9页
离子液体是一类新兴的绿色溶剂和催化剂,负载型离子液体可同时表现出离子液体和载体材料的优点,如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成为研究热点。将离子液体负载到载体上可大大降低离子液体的用量并提高利用率,将其应用于燃油脱硫... 离子液体是一类新兴的绿色溶剂和催化剂,负载型离子液体可同时表现出离子液体和载体材料的优点,如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成为研究热点。将离子液体负载到载体上可大大降低离子液体的用量并提高利用率,将其应用于燃油脱硫过程中可提高离子液体的氧化活性。笔者综述了负载型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并介绍了负载型Lewis酸离子液体、负载型Bronsted酸离子液体、负载型多金属氧酸盐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进行燃油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的研究进展。部分负载型离子液体需加入中性离子液体或有机溶剂作萃取剂才能发挥催化作用,或吸附硫化物并将其催化氧化为砜类物质,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离子液体 氧化脱硫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吸附技术及吸附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卞维柏 潘建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319,共16页
电吸附技术得益于环保、清洁、简单和节能的技术优势,在海水脱盐淡化及污染物吸附处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如何构建高电荷容量的吸附电极是构建高效电吸附装置、提高吸附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吸附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电吸附技... 电吸附技术得益于环保、清洁、简单和节能的技术优势,在海水脱盐淡化及污染物吸附处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如何构建高电荷容量的吸附电极是构建高效电吸附装置、提高吸附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吸附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电吸附技术吸附储存离子的双电层理论模型,并对电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随后从吸附电极材料制备角度对碳吸附电极、层状金属氧化物吸附电极、复合型吸附电极分别进行综述,对每一类电极材料特点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针对各类材料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案,并基于高效电吸附技术实际应用目标,对吸附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吸附技术 双电层 碳材料吸附电极 层状金属氧化物电极 复合型吸附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量子点和碳点基零维/二维异质结光催化剂构筑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栋琪 倪俊朋 +3 位作者 陈启涛 刘艳红 李丽霞 毛宝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78-1296,共19页
半导体量子点因其具有精准的尺寸调控、独特的光电特性、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等优势,在光催化剂设计和机理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关注。与传统半导体量子点主要作为光吸收单元不同,新兴的碳点更是在增加光吸收、促进电荷分离和增加表面反应位... 半导体量子点因其具有精准的尺寸调控、独特的光电特性、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等优势,在光催化剂设计和机理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关注。与传统半导体量子点主要作为光吸收单元不同,新兴的碳点更是在增加光吸收、促进电荷分离和增加表面反应位点等光催化不同环节均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然而,量子点光催化剂由于小尺寸带来电荷复合严重、易团聚、稳定性差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光催化性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将零维(0D)量子点负载到超薄的二维(2D)纳米片上,形成0D/2D纳米复合材料,使量子点更加分散和稳定,且2D纳米材料促进的加速电荷转移能够抑制光生电荷的复合,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量子点基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文系统阐述了半导体量子点和碳点基0D/2D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构筑及应用,着重讨论了不同类型0D/2D异质结的光催化作用机理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制氢 0D/2D异质结 半导体量子点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