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被引量:108
1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4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上官行健 金继生 李老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1-237,共7页
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两者的排放通量随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而互为消长,但它们的日变化形式则比较一致。晴天时的CH4和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午单峰模态,有时CH4排放夜间出现一个次峰... 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两者的排放通量随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而互为消长,但它们的日变化形式则比较一致。晴天时的CH4和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午单峰模态,有时CH4排放夜间出现一个次峰。CH4和N2O排放总量因肥料类型而不同,堆肥加尿素处理比NH4HCO3处理少排放N2O30%,多排放CH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稻田 CH4 N2O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籼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2
作者 陆作楣 陶瑾 张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共4页
研究了低毒高效的小麦化学杀雄剂 SC2 0 5 3在籼稻上的应用 ,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施药时间和浓度的反应差异 ,测试了SC2 0 5 3在稻株分蘖间的传导和对节间分生组织的损害 ,初步明确 SC2 0 5
关键词 籼稻 化学杀雄剂 SC2053 雄性不育 传导作用 品种 施药时间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征及利用
3
作者 李余生 孟静 +1 位作者 陈益海 沈惠源 《上海农业科技》 1998年第4期13-14,51,共3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 共计11份,其中4份为引进的核不育系,分别为光敏型“轮回422s”、“29130s”、“5088s”,温敏型“培矮64s”,其余7份为本单位育成的光敏型核不育中间材料,重点放在几个引进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的观察和利用上。
关键词 水稻 光敏核不育系 育性 转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O—1型供氧剂在直播稻栽培上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公杰 张文昭 +1 位作者 金祖泉 姚雪龙 《上海农业科技》 1997年第5期11-12,14,共3页
CPO—1型供氧剂是吴县市无机化工厂生产的一种以供氧为主要作用的白色粉剂,能起到供氧源的作用,兼有磷肥的效果。由于包附在稻种上的粉衣经播后埋在土壤能缓慢放出氧气,因而可达到增加种子周围中土壤的含氧量,可促进水稻根部发育,解决... CPO—1型供氧剂是吴县市无机化工厂生产的一种以供氧为主要作用的白色粉剂,能起到供氧源的作用,兼有磷肥的效果。由于包附在稻种上的粉衣经播后埋在土壤能缓慢放出氧气,因而可达到增加种子周围中土壤的含氧量,可促进水稻根部发育,解决稻种直播因土地不平造成积水或连续阴雨而造成淤种烂芽缺苗等问题。可提高出苗率、秧苗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栽培 供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八优161”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5
作者 王公杰 钱志华 姚雪龙 《上海农业科技》 1997年第3期4-6,共3页
“八优161”杂交粳稻,是上海农科院用“8204A×R161”选育而成的,我市已有三年种植历史。1994年在黄埭镇汤浜村参与杂粳大品比,产量第一,达600kg以上;1995年示范250亩,面积最多的黄埭卫星丰产方70亩,单产达615kg。其中大队农技员朱... “八优161”杂交粳稻,是上海农科院用“8204A×R161”选育而成的,我市已有三年种植历史。1994年在黄埭镇汤浜村参与杂粳大品比,产量第一,达600kg以上;1995年示范250亩,面积最多的黄埭卫星丰产方70亩,单产达615kg。其中大队农技员朱永华种的0.4亩产量最高,亩产达769kg。1996年全市扩大示范约1255亩,其中渭塘镇渭南丰产方150亩,理论产量758kg。11月4日由苏州市农业局、市科委、吴县市科委、农业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粳稻 八优161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皮属(PRO—FIL)促生长剂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初报
6
作者 姚雪龙 张月兴 +3 位作者 施正飞 潘华强 王爱勤 黄争鸣 《上海农业科技》 2000年第4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农作物 毛皮属促生长剂 水稻 白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苏麦6号”施肥水平试验探析
7
作者 徐雪棣 王正明 +5 位作者 林水元 孙伟强 姚雪龙 张月兴 王新泉 王龙元 《上海农业科技》 2000年第5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白皮小麦 苏麦6号 施肥量 耐肥水平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所常规粳稻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8
作者 王爱勤 周正明 +2 位作者 姚雪龙 沈惠源 李玲媛 《上海农业科技》 1999年第1期7-7,32,共2页
我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选育了“吴广早”,“农桂早3—7”,“单鉴31”,“太湖粳四号”等水稻良种,至今还有一些有苗头的材料,有待今后继续开发利用,为及早选育出苏州市的水稻接班品种,下面简要地谈一下我所育种工作的现... 我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选育了“吴广早”,“农桂早3—7”,“单鉴31”,“太湖粳四号”等水稻良种,至今还有一些有苗头的材料,有待今后继续开发利用,为及早选育出苏州市的水稻接班品种,下面简要地谈一下我所育种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