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生物质氧化转化的CO_(2)电化学还原
1
作者 闫哲 刘畅 +3 位作者 王丰旭 周宏旺 刘樨 赵雪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10-3321,共12页
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大气中CO_(2)的含量不断增加。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结合CO_(2)的转化利用对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可再生电能驱动CO_(2)的电化学还原生成燃料和化学品是CO_(2)转化利用... 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大气中CO_(2)的含量不断增加。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结合CO_(2)的转化利用对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可再生电能驱动CO_(2)的电化学还原生成燃料和化学品是CO_(2)转化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对CO_(2)电化学转化以及耦合生物质氧化转化新路线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CO_(2)电化学还原的催化剂、反应系统、反应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阳极耦合生物质及其衍生醇类、醛类等氧化转化的新技术。可再生电能驱动的生物质氧化转化与CO_(2)电还原相耦合不仅可以获得高值化学品,而且可以显著减少CO_(2)的净排放。因此,本文可为生物质和CO_(2)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生物质 电化学转化 生物燃料 高值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HT-NR3旋流燃烧器在超(超)临界机组锅炉上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平 张广才 +1 位作者 徐勇 刘润华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7,101,共8页
以2台超(超)临界机组锅炉为例,介绍了改进型HT-NR3旋流燃烧器的运行特点及燃烧调整试验结果,分析了其配风参数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及环保性能的影响,并针对旋流对冲燃烧锅炉普遍存在的尾部CO浓度高、侧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燃烧器喷口结渣、... 以2台超(超)临界机组锅炉为例,介绍了改进型HT-NR3旋流燃烧器的运行特点及燃烧调整试验结果,分析了其配风参数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及环保性能的影响,并针对旋流对冲燃烧锅炉普遍存在的尾部CO浓度高、侧墙水冷壁高温腐蚀、燃烧器喷口结渣、左右两侧汽温及氧量偏差大等问题,提出了对主燃烧器内二次风口及外旋流风叶片开度、燃尽风燃烧器外旋流风及内直流风口开度、两侧风箱挡板开度等的调整措施,以实现旋流低氮燃烧器的高效、低污染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旋流燃烧器 对冲燃烧 燃烧调整 CO浓度 NO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A/AMP复合水基CO2吸收液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路长 连少翰 +4 位作者 王凯亮 王争荣 张士明 韩文荃 宋春风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58-63,共6页
化学吸收法吸收CO2作为CCUS过程的主要技术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混合气源中CO2的捕集与纯化。传统的单一MEA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CO2过程中存在解吸能耗高、腐蚀性强和易降解等缺点。因此,开发新一代混合胺吸收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以... 化学吸收法吸收CO2作为CCUS过程的主要技术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混合气源中CO2的捕集与纯化。传统的单一MEA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CO2过程中存在解吸能耗高、腐蚀性强和易降解等缺点。因此,开发新一代混合胺吸收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以空间位阻胺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为基础,合成了一系列TETA/AMP复合水基吸收液用于烟气中CO2捕集。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吸收液进行吸收-解吸性能对比测试,综合考察吸收量、吸收速率、再生速率等因素,优选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质量比为1∶1的TETA/AMP复合吸收液具有最佳的吸收与解吸表现,饱和吸收量相比纯AMP提升近1倍,再生速率最高可达0.03 g/min。在复合吸收液吸收CO2过程中,具有较快吸收速率的空间位阻胺AMP能快速捕集CO2分子,并将其活化,之后传递给具有多反应位点的烯基胺TETA进行储存。而在解吸过程中,由于AMP的空间位阻效应,与CO2分子间的连接更易断开,从而提升了再生速率。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式对AMP、TETA单体以及复配单元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对复配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发现分子表面静电势分布与形成复配体系的单体间的比例关系,分析了不同官能团在复配体系形成过程的作用,提出了羟基基团在复配体系形成中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复合胺 三乙烯四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中铜基催化剂活性位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时永兴 林刚 +3 位作者 孙晓航 蒋韦庚 乔大伟 颜彬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87-298,共12页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对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Cu/ZnO/Al_(2)O_(3)为代表的铜基催化剂因其反应活性高、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受限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电子结构多样性与表征技术的发展水平,铜基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对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Cu/ZnO/Al_(2)O_(3)为代表的铜基催化剂因其反应活性高、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受限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电子结构多样性与表征技术的发展水平,铜基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点、反应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中铜基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原位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其反应机理进行综述。研究人员结合多种先进表征手段确定了活性位点的结构和组成,同时揭示了不同催化剂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原位表征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观察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变化,揭示了反应关键步骤和催化剂的作用方式。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原位表征技术和计算模拟方法,探索催化剂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以更高的反应性能制备绿色甲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铜基催化剂 活性位点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