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6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与展望
1
作者 侯朋福 赵旭 +1 位作者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5-1963,共9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展望了未来治理的创新方向。回溯发现,1990年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为随着问题显现开展的理论及认识探讨;2011年提出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理论,填...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展望了未来治理的创新方向。回溯发现,1990年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为随着问题显现开展的理论及认识探讨;2011年提出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理论,填补了治理领域无理论指导的空白;2021年以来,模型决策和智能装备驱动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迭代更新明显加快。同时,1991-2010年期间开展了涉及农田养分管理、排水的拦截净化及水环境修复等多方面的大量研究,但文献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并未形成治理技术的领域聚类,凸显出该阶段理论指导的缺乏。据此,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面源污染问题显现及认识探讨(1970-1990年)、面源污染发生理论与单一防控技术积累(1991-2010年)、系统治理思想与全局治理体系形成(2011-2020年)和模型决策及智能装备驱动的治理技术革新(2021年至今)4个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今后应重点开展污染风险的实时预警溯源、污染治理的分层级决策、多类型污染物的立体协同防控、自主决策“面源机器人”开发等方面的跨学科攻关,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技术 智能决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猪沼液无土栽培水芹菜资源化及其净化效果研究
2
作者 林洪军 陈新文 +2 位作者 甘惠芳 沈阳 韩士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6-1072,共7页
为了研究猪-沼-菜模式下养分的利用和尾水净化效果,采用无土栽培养分耗竭方式进行对比试验,设置对照、露地和大棚种植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3个处理,研究了水芹菜生长状况,测试了TN(总氮)、TP(总磷)含量等多项水质指标,分析了养分... 为了研究猪-沼-菜模式下养分的利用和尾水净化效果,采用无土栽培养分耗竭方式进行对比试验,设置对照、露地和大棚种植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3个处理,研究了水芹菜生长状况,测试了TN(总氮)、TP(总磷)含量等多项水质指标,分析了养分归宿与供需平衡。结果表明,露地和大棚处理的水芹菜生物量分别达198.40和220.80 t·hm^(-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第90天TN、TP、COD_(Cr)(化学需氧量)去除率都超过93%,出水水质符合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露地和大棚栽培TN去除量的76.28%和77.30%被水芹菜吸收利用,23.72%和22.70%被微生物去除;TP去除量的86.82%和90.60%被水芹菜吸收利用,13.18%和9.40%被微生物去除。COD_(Cr)通过微生物或氧化作用降解去除;CO_(2)占气体总释放量的99.65%,CH 4仅占0.35%。种植水芹菜可以实现养猪沼液资源化利用和水质净化。水芹菜质量符合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水芹菜 资源化利用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加速酸化的主要农业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3
作者 汪吉东 许仙菊 +3 位作者 宁运旺 张辉 马洪波 张永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7-633,共7页
土壤酸化是土壤质量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活动对其有极其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从土壤酸化加速的农业主驱因素:化肥、作物及有机物料等方面阐述它们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认为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和含硫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加速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土壤质量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活动对其有极其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从土壤酸化加速的农业主驱因素:化肥、作物及有机物料等方面阐述它们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认为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和含硫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加速土壤酸化,而氮肥的致酸除受氮素形态影响外,硝化作用及硝化产物的淋溶是重要的致酸原因,同时豆科作物的固氮致酸作用也不容忽视。作物通过选择性吸收盐基阳离子,通过秸秆和子粒转移出生产系统后,导致土壤盐基量减少,土壤表面交换性酸增加;作物根系呼吸、根系分泌物及土壤溶液中重碳酸盐的淋溶也引起土壤酸化;而秸秆和畜禽粪便对土壤酸化的影响除受土壤本身性质影响外,秸秆中的灰化碱含量、畜禽粪便中的碳及氮和盐分去向对酸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氮循环 碳循环 秸秆 畜禽粪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在设施栽培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丽珠 范如芹 +4 位作者 卢信 罗佳 周运来 严少华 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4-1440,共7页
农业废弃物是制备生物质炭的廉价、优质原材料。本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特性及其生物质炭的特点,综述了生物质炭在设施栽培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研究,包括改良设施土壤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微生态环境,缓解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作为设施土壤和... 农业废弃物是制备生物质炭的廉价、优质原材料。本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特性及其生物质炭的特点,综述了生物质炭在设施栽培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研究,包括改良设施土壤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微生态环境,缓解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作为设施土壤和基质的替代物、调理剂和固定剂等。最后指出了目前生物质炭在设施栽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生物质炭 设施栽培 栽培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典型农业试验基地土壤肥力、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永春 汪吉东 +3 位作者 俞美香 朱述钧 孙丽 胡永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5-420,共6页
以位于南京市东郊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本部试验地和城市边缘带的六合、溧水农业试验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阐明研究区土壤肥力、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加以评价。结果表明:①省农科院院本部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 以位于南京市东郊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本部试验地和城市边缘带的六合、溧水农业试验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阐明研究区土壤肥力、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加以评价。结果表明:①省农科院院本部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属中等水平,其主要限制因子是pH值和有机质,偏施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施用较少是研究区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六合、溧水试验基地土壤肥力质量属差级水平,其限制因子是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这与该研究区偏施氮肥而磷钾肥及有机肥整体投入量不足有关。②院本部试验地零星分布的重金属污染影响该研究区土壤整体评价,但从所测6种重金属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和综合质量指数来看,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该研究区的土壤污染;六合、溧水试验基地则未发生所测6种重金属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环境质量 重金属 评价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结合型循环农业基地生产中几个参数的探讨——以江苏某大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海霞 吴华山 +1 位作者 亢志华 刘华周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8-671,共4页
以某大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为例,以提高能量转化率为目标,以提高初级生产的物质利用率和饲料报酬率为切入点,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对比试验示范,研究了农田作物时空运筹和布局与食草性动物规模养殖的数量、营养耦合技术,测算出... 以某大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为例,以提高能量转化率为目标,以提高初级生产的物质利用率和饲料报酬率为切入点,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对比试验示范,研究了农田作物时空运筹和布局与食草性动物规模养殖的数量、营养耦合技术,测算出了循环农业基地农田种植和规模养殖耦合技术参数;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目标,从养分供需平衡入手,通过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粪肥中营养元素测定和作物肥效试验,研究了沼液的精准施用技术和有机肥的环境友好高效利用技术,测算了优质有机肥营养元素和农田作物生长发育耦合技术参数。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基地或区域内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参数,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具体量化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 耦合技术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江地区菜地土壤肥力评价及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琦 刘新红 +2 位作者 马啸驰 罗佳 马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4-240,共7页
菜地土壤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容易出现养分不平衡和过量积累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摸清江苏沿江地区菜地土壤的肥力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相结合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分析江苏沿江地区露地和设施菜地土壤... 菜地土壤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容易出现养分不平衡和过量积累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摸清江苏沿江地区菜地土壤的肥力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相结合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分析江苏沿江地区露地和设施菜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并进行环境排放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露地菜地土壤的有机质、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设施菜地土壤。与露地土壤相比,设施菜地土壤的电导率、氮磷养分含量均明显提高,其中有19.31%达到超高盐度水平,次生盐渍化严重,同时全氮、全磷平均含量为2.32、1.61 g/kg,均存在过量累积现象。菜地土壤的综合肥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有46.88%的露地土壤综合肥力偏低,有机质、速效氮是其限制因子。设施菜地土壤有很高的氮磷流失风险,露地土壤存在磷素流失风险。据此,江苏沿江地区露地蔬菜土壤应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缓释氮肥;设施土壤应减少氮磷肥施用。江苏沿江地区设施菜地土壤的综合肥力良好,主要问题是设施土壤盐渍化以及土壤氮磷养分过量累积;露地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偏低且有酸化趋势。环境风险分析表明,江苏沿江地区的设施蔬菜土壤比露地土壤更容易发生氮磷流失风险,露地土壤容易发生磷素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与露地蔬菜 模糊数学 土壤养分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关键带质子产生和消耗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8
作者 杨金玲 董岳 +2 位作者 冯文澜 张昊哲 张甘霖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7,共17页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关键带的视角,碳循环是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中H^(+)的主要来源。大气酸沉降(H^(+)、氮、硫)和植物因生长对盐基离子(K^(+)、Na^(+)、Ca^(2+)和Mg^(2+))的净吸收而产生的H^(+)是自然生态系统下红壤中H^(+)的主要来源,但化学氮肥施用带来的氮转化过程产生的H+和植物收获带走的盐基离子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红壤酸化加剧的主导因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H+产生过程复杂,采用氮和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定量化水体中硝态氮(NO_(3)_(-)-N)的来源,从而定量不同来源氮对土壤中H+的贡献。矿物风化、阳离子交换、铁铝氧化物缓冲、硫酸根专性吸附和有机质的酸缓冲等均是红壤中存在的重要酸缓冲机制。这些过程交织在一起,不易量化单独的缓冲过程,难以准确定量红壤的酸化速率。借助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解析不同风化程度的红壤地区H^(+)用于硅酸盐风化和盐基交换的比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风化程度红壤对H^(+)缓冲路径的差异。酸化不仅会改变土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活化重金属元素、引起铝毒等,还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氮转化带来的NO_(3)_(-)-N迁移和深部累积会对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风险。质子的消耗过程可以缓解H^(+)产生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红壤区径流水保持中性,说明土壤消耗了所有输入的H^(+),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针对以上红壤关键带的H+产生和消耗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探讨了红壤关键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相关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酸缓冲机制 矿物风化 氮转化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53
9
作者 邱子健 靳红梅 +6 位作者 高南 徐轩 朱津宏 李庆 王子清 徐拥军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8-669,共12页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_(2)排放当量(CO_(2)e)整体...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_(2)排放当量(CO_(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_(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_(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排放 种植业 畜牧业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大蒜与洋葱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楠 岳慧 +3 位作者 王光飞 陆超 马艳 仇美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探索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蒜和洋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秸秆腐解菌剂(OFT)、缓控肥(SRF)、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在化肥减施24%基础上对大蒜与洋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为探索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蒜和洋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秸秆腐解菌剂(OFT)、缓控肥(SRF)、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在化肥减施24%基础上对大蒜与洋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OFT和BOF处理可以提高大蒜和洋葱鳞茎产量,分别提高了10.33%和22.38%。OFT和BOF处理有效提高大蒜和洋葱的可溶性糖含量,而OFT、SRF处理降低了硝酸盐含量。OFT处理土壤中外源促腐木霉菌定殖高,真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效果显著;BOF处理土壤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SRF处理则略降低了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3种处理均削减了土壤过剩速效钾养分,同时提高了土壤中不足的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从经济效益角度而言,BOF处理大蒜和洋葱分别增收5076元·hm^(-2)和8884元·hm^(-2),其次为SRF处理,OFT处理增收最低。综上,3种处理均能在减施24%化肥的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效,其中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洋葱 生物有机肥 秸秆腐解菌剂 缓控肥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改性生物质炭调控土壤-溶液体系中砷赋存形态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黄琴 童非 +6 位作者 王博 杜晓菲 樊广萍 刘丽珠 张明超 邱一格 高岩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5,共14页
淹水稻田土壤中砷(As)的还原释放增强。利用具有高氧化和吸附能力的锰(Mn)改性生物质炭(MBC),通过炭-土混合和分离处理探究MBC抑制土壤-溶液体系中砷释放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控土壤砷形态转化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未改性生物... 淹水稻田土壤中砷(As)的还原释放增强。利用具有高氧化和吸附能力的锰(Mn)改性生物质炭(MBC),通过炭-土混合和分离处理探究MBC抑制土壤-溶液体系中砷释放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控土壤砷形态转化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未改性生物质炭相比,负载锰氧化物的生物质炭(MBC)显著促进土壤溶液As(Ⅲ)氧化为As(Ⅴ),在培养期间始终维持低浓度As(Ⅲ)(0.02~0.88 mg·L^(-1)),且向土壤溶液释放的Mn离子易与As(Ⅴ)形成沉淀。MBC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促进吸附更多的无机砷(iAs),同时MBC对铁(Fe)表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吸附的Fe含量达3.12 mg·g^(-1)),显著降低了土壤溶液Fe浓度,并通过MBC上锰氧化物的还原提高土壤溶液pH(0.08~0.22个单位)以促进Fe离子在固相中沉淀,增强固相对iAs的吸附。28 d时MBC吸附的As含量为未改性生物质炭的12倍。MBC高氧化性能抑制铁矿物的还原溶解,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Fe和As含量(P<0.05),促进土壤有效态As向更稳定的铁锰结合态和残渣态As转变。综上,添加MBC能够抑制固相砷释放,促进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的砷向土壤稳态砷转化,显著降低稻田土壤砷活性与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改性生物质炭 锰氧化物 As(Ⅲ) 赋存形态 炭-土混合处理 炭-土分离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在农田生境昆虫多样性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苏典型丘陵农田区域为例
12
作者 徐宇飞 陈胜男 +7 位作者 杨历 吕琳娜 冯千凤 王爱国 胡超超 郭智 李鹏 盛婧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7,共11页
研究昆虫群落对农田生境类型的利用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农田生境类型与昆虫群落动态演变的潜在关系,为农田作物健康种植与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6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江苏省镇江市戴庄村和常州市新康村... 研究昆虫群落对农田生境类型的利用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农田生境类型与昆虫群落动态演变的潜在关系,为农田作物健康种植与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6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江苏省镇江市戴庄村和常州市新康村农业耕种区的水稻田、菜地、果园、茶园生境中的昆虫多样性与群落波动变化进行监测调查.利用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包括丰富度、多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来表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利用谱系多样性阐明农业耕种区各种生境的昆虫群落多样性差异.同时,基于多度加权的平均成对谱系距离(MPD)来表征群落的谱系结构,探究昆虫群落构建机制以理解昆虫群落的生态过程和动态变化,量化各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物种丰富度在有机稻田最高,在常规菜地最低.有机稻田、常规稻田、有机果园、常规果园、有机菜地、常规菜地、有机茶园、常规茶园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比随机预期的更远,表现为群落发散,主要受到了种间竞争的作用;新康基地表现为群落聚集,主要受到了生境过滤的作用.研究农田生境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及生态因子有助于掌握生境类型与农田昆虫群落的关系,为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多样性 谱系多样性 农田生境 有机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孔海绵体生物炭灭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研究
13
作者 龙玉娇 靳红梅 张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0-436,共7页
发展高效杀菌技术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微生物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杀菌技术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易产生消毒副产物、成本较高等难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超大孔海绵体生物炭的新型杀菌方法,并研究了其消毒特性与机理。结果表明... 发展高效杀菌技术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微生物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杀菌技术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易产生消毒副产物、成本较高等难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超大孔海绵体生物炭的新型杀菌方法,并研究了其消毒特性与机理。结果表明,体系条件对消毒效果有显著影响,超大孔海绵体柚子皮生物炭投加量和硫酸盐浓度提高,细菌灭活效率随之提高。当柚子皮生物炭投加量为4 g·L^(-1)、硫酸盐浓度为50 mmol·L^(-1)时即可实现细菌的快速灭活(1 h灭活99.81%,2 h灭活99.97%)。通过对比研究柚子皮生物炭体系与柚子皮体系、椰壳生物炭体系的杀菌效果及孔径分布,发现此方法中柚子皮生物炭的超大孔结构与细菌尺寸相适配,能较好地捕集细菌或将捕集的细菌接触式灭活。柚子皮生物炭体系与无硫酸盐体系、氯盐体系及滤液体系杀菌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柚子皮生物炭和硫酸盐溶液混合后可能会溶出具有杀菌作用的芳香性酚类或酮类化合物等化学物质,进一步提高杀菌效果。研究可为土壤等产地环境生物污染高效消毒技术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染 超大孔海绵体 生物炭 柚子皮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硒肥对生菜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消减效果研究
14
作者 洪畅 靳红梅 +1 位作者 朱燕云 朱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9,共10页
为阻控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根际土壤和蔬菜中传播与扩散,以自主研发的生物纳米硒和常用的亚硒酸钠为供试硒肥,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生菜中抗生素及ARGs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有效减少生菜和根... 为阻控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根际土壤和蔬菜中传播与扩散,以自主研发的生物纳米硒和常用的亚硒酸钠为供试硒肥,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生菜中抗生素及ARGs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有效减少生菜和根际土壤中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含量,其在生菜叶片、根和根际土壤中降幅分别为38.1%~100%、13.4%~100%和3.8%~71.0%;叶面喷施硒肥还降低生菜叶片、根和根际土壤中ARGs绝对丰度,降幅分别为11.8%~87.0%、5.9%~100%和1.5%~78.3%。叶面喷施硒肥显著降低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丰度(P<0.05),这是土壤-生菜系统ARGs水平转移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叶面喷施生物纳米硒对生菜中抗生素及ARGs的消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叶面喷施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消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蔬菜地土壤养分状况及问题、对策分析
15
作者 陈雅玲 李静 +2 位作者 张奇 郭乾坤 郁洁 《长江蔬菜》 2025年第8期87-91,共5页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不断推进,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蔬菜已成为江苏省第一大经济作物。但蔬菜生长周期短,全年施肥次数多、总量大、结构不合理,导致蔬菜地土壤酸化、养分非均衡化、连作障碍等问题逐渐显现。基于2008-2022年江苏省蔬...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不断推进,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蔬菜已成为江苏省第一大经济作物。但蔬菜生长周期短,全年施肥次数多、总量大、结构不合理,导致蔬菜地土壤酸化、养分非均衡化、连作障碍等问题逐渐显现。基于2008-2022年江苏省蔬菜地土壤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江苏省蔬菜地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趋势,指出江苏省蔬菜土壤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蔬菜地土壤改良培肥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蔬菜地 耕地质量 对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估算 被引量:42
16
作者 顾克军 张斯梅 +2 位作者 许博 张恒敢 杨四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以江苏省23个主要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和单产水平的水稻进行取样调查,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水稻草谷比及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秸秆可收集量,结合相关统计资料估算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结果表明,水稻... 以江苏省23个主要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和单产水平的水稻进行取样调查,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水稻草谷比及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秸秆可收集量,结合相关统计资料估算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结果表明,水稻草谷比在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较小(0.98~1.03),不同种植方式(0.80~1.19)和不同单产水平(0.83~1.12)间差异较大;当留茬高度为5、15、20和25 cm时,水稻秸秆可收集系数分别为0.815~0.868、0.668~0.732、0.600~0.669和0.533~0.618,水稻秸秆可收集量分别为1 352.16×104~1 458.09×104、1 145.70×104~1 228.13×104、1 043.20×104~1 121.52×104和951.37×104~1 021.30×104 t。估算得到2009年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以干质量计)为1 585.93×104~1 704.92×104 t,比传统方法的估算结果高2.45%~10.14%。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量主要受留茬高度和种植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草谷比 秸秆资源 收集系数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养分回用-化肥替代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及技术 被引量:23
17
作者 薛利红 何世颖 +2 位作者 段婧婧 张志勇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6-1231,共6页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氮进行消纳和回用,减少农田化肥氮投入并有效削减排入到水环境中的氮,达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介绍了面源污水中氮的农田直接回用、水生植物回收-有机肥还田替代、环境材料吸附净化-回收还田等几种技术途径及其应用,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氮负荷 养分回用 化肥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葫芦生态工程措施对太湖竺山湖水环境修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国锋 包先明 +4 位作者 吴婷婷 韩士群 肖敏 严少华 周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2-360,共9页
采取以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净化污染水体,成为污染水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太湖流域,虽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经验,但尚无针对该种生态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水质改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对2011年... 采取以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净化污染水体,成为污染水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太湖流域,虽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经验,但尚无针对该种生态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水质改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对2011年太湖竺山湖种养66.7 hm2水葫芦期间水体营养盐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风浪扰动等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工程区内外水体交换强烈,水体透明度、p H等基本理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水葫芦种养区内未出现厌氧现象,水葫芦工程措施对颗粒物及蓝藻具有滞留效果,使得水葫芦种养区水体TN、TP含量较高,其变化幅度分别为1.13~3.30、0.085~0.165 mg·L-1,低于外围水体中TN、TP含量;受气温及水流等影响,水体中蓝藻密度在8月份达到高峰,放养区内叶绿素含量为77.97 mg·m-3,同期边缘和外围含量分别为84.40、86.84 mg·m-3,植物根部叶绿素含量较高,表明水葫芦根须对蓝藻细胞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全年收获20000 t水葫芦,从水体中共带出N、P、K的量分别为19.8、2.4、44.5 t,表明规模化种养以水葫芦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功能,为扩大利用水葫芦等速生漂浮植物建立的'移动湿地式'生态工程措施治理较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程 水葫芦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床垫料特性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刘宇锋 罗佳 +1 位作者 严少华 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0-707,共8页
发酵床垫料的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发酵床养殖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分析了垫料的构成特性,养殖过程中垫料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发酵床垫料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发酵床垫料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 发酵床垫料的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发酵床养殖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分析了垫料的构成特性,养殖过程中垫料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发酵床垫料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发酵床垫料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态发酵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发酵床 垫料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智盛 杨四军 +4 位作者 张恒敢 顾克军 许博 黄玉鸾 陈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544-3546,共3页
论证了我国实施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