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天山西部冲断褶皱系前缘区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肖安成 贾承造 +3 位作者 杨树锋 魏国齐 陈汉林 张春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9-444,共6页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是中—上新世以来形成的以薄皮滑脱为主的冲断构造 ,冲断作用导致了盆地内及周缘区古—新生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发主形变。本文对该冲断系前缘区 (巴音库鲁提北部至喀什地区 )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南天山冲断...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是中—上新世以来形成的以薄皮滑脱为主的冲断构造 ,冲断作用导致了盆地内及周缘区古—新生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发主形变。本文对该冲断系前缘区 (巴音库鲁提北部至喀什地区 )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南天山冲断褶皱系从平面上分出了六个冲断褶皱带。从剖面上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冲断体系。冲断系的前锋为盲冲结构的构造三角带。冲断作用导致前锋区中新世以来层系变形、抬升并出露地表 ,本区有两个区域性的主滑脱面 ,冲断作用及断层相关褶皱的形成是冲断层沿主滑脱面向前陆方向逐渐推进的结果。同时发育的次级冲断层导致冲断褶皱带的复杂化。文章同时指出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的冲断扩展顺序为逆序。这与塔里木盆地南缘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活动方式相反 ,暗示着南天山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是独特的。利用平衡地质剖面的方法 ,在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作出本区的构造横剖面图并进行了平衡恢复 ,从而得出南天山冲断褶皱系前缘区上新世以来的南北缩短率为30 % ,缩短量为 5 0km ,缩短速率为 9— 1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冲断带 运动学特征 平衡剖面 褶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贤庆 潘继平 许晓宏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在对国内外含油气系统文献资料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 ,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义、级别和命名、特征与展布范围、描述与模拟、分类等基本内容 ,并以开鲁盆地某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实例... 在对国内外含油气系统文献资料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 ,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义、级别和命名、特征与展布范围、描述与模拟、分类等基本内容 ,并以开鲁盆地某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实例说明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最后 ,对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优缺点作了评述 ,提出了我国含油气系统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生油层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古构造格局——以川、鄂、湘边区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学锋 何幼斌 张或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3-61,共9页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了川、鄂、湘边区二叠系底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末、三叠纪末及中侏罗世末的古构造格局,结果表明:二叠纪末古构造形态较复杂,由NE,EW及近SN向3组构造叠加而成,以NE,EW向构造为主;中三叠世末,其构造格局为两坳一隆一斜坡,...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了川、鄂、湘边区二叠系底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末、三叠纪末及中侏罗世末的古构造格局,结果表明:二叠纪末古构造形态较复杂,由NE,EW及近SN向3组构造叠加而成,以NE,EW向构造为主;中三叠世末,其构造格局为两坳一隆一斜坡,以发育近SN向构造为主;三叠纪末,构造面埋深明显增大,主要隆起和坳陷更加醒目;中侏罗世末,总的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构造走向近EW向.黄陵背斜是中生代开始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而当阳复向斜是与黄陵背斜同期形成的.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江南隆起开始形成并不断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剥分析 古构造 二叠纪 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曙103块潜山油藏储层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智勇 郭建华 +1 位作者 吴东胜 司继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5,50,共5页
辽河西部凹陷曙 10 3块潜山由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泥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构造裂缝及微孔微缝等。该区溶蚀孔洞非常发育 ,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溶洞及溶孔 ,其中大、中... 辽河西部凹陷曙 10 3块潜山由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泥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构造裂缝及微孔微缝等。该区溶蚀孔洞非常发育 ,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溶洞及溶孔 ,其中大、中型溶洞常因坍塌和充填而失去储集能力 ,而小型溶洞和溶孔等则成为该潜山的主要储集空间。高角度构造缝对该储层储集空间的贡献最大 ,其优势发育方位为北东—南西向 ,与区域构造线方位一致。压力测试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中显微级的微孔和微裂缝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 ,替代宏观溶孔和裂缝而成为主要的供油空间 ,这表明它也是很重要的储集空间。对各井开采现状及采油层段的对比研究表明 ,曙 10 3块潜山储层的发育受古地貌位置、构造位置及沉积旋回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潜山油藏 碳酸盐岩油藏 储层特征 储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中锶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明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3-246,共4页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 Sr 和 Sr/ Ca ×1000 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 盆地相明显...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 Sr 和 Sr/ Ca ×1000 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 盆地相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矿物组分不同,影响了锶的分布;另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成岩环境有关。因此,利用微量元素锶的含量和 Sr/ Ca ×1000 比值可以判别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震旦统 碳酸盐岩 沉积相 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塔灰岩──中奥陶统密集段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泽中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5期18-21,共4页
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马蹄纹灰岩是中奥陶统一密集层段,其依据是:宝塔组沉积时水深最大,沉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低,分布广泛;在成岩早期可能是一种海底硬地,马蹄纹是海底硬地发生收缩的结果。这些特征与密集层段的特征... 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马蹄纹灰岩是中奥陶统一密集层段,其依据是:宝塔组沉积时水深最大,沉降幅度大,沉积速率低,分布广泛;在成岩早期可能是一种海底硬地,马蹄纹是海底硬地发生收缩的结果。这些特征与密集层段的特征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塔组 密集层段 灰岩 中奥陶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
7
作者 罗顺社 李建明 +1 位作者 高振中 何幼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80-482,共3页
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湘鄂西地区上寒武统三游洞群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孔隙演化的影响。其中对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 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湘鄂西地区上寒武统三游洞群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孔隙演化的影响。其中对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压溶作用;而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压实作用、硅化作用、充填作用。目前研究区储集层中具有储集意义的主要是次生孔隙,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湖北 晚寒武世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储集层 次生孔隙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构造反转历史 被引量:39
8
作者 马新华 肖安成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4,共4页
二连盆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发育历史 ,是一个多期叠加的盆地系统 ,它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小规模断陷盆地 ;晚侏罗世的构造反转盆地 (伴随着强烈的火山作用 ) ;早白垩世的大规模断陷盆地及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反转等盆地发展阶段 ;
关键词 盆地演化 二连盆地 地层层序 反转构造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