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明毅 戴卿林 +1 位作者 朱忠德 严金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1-339,共9页
中扬子地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地台发育、后地台改造三个演化阶段。该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厚达6000—10000m。海相沉积生油层系多、厚度大,母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热—高熟阶段;具备多种储集空间和良好... 中扬子地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地台发育、后地台改造三个演化阶段。该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厚达6000—10000m。海相沉积生油层系多、厚度大,母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热—高熟阶段;具备多种储集空间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以石柱复向斜、当阳复向斜和沉湖复向斜含油气远景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 海相 碳酸盐油气田 地质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63
2
作者 胡望水 王燮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包括交换断层和变换带。变换断层与正断层系直交或斜交。变换带包括同向超接、伺向平行、同向趋近、共轭发散超接、共轭会聚超接及共轭平行六种。变换断层由基底先存断层活化或薄弱带活化所造成。它们对断陷盆地轴...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包括交换断层和变换带。变换断层与正断层系直交或斜交。变换带包括同向超接、伺向平行、同向趋近、共轭发散超接、共轭会聚超接及共轭平行六种。变换断层由基底先存断层活化或薄弱带活化所造成。它们对断陷盆地轴向构造变化起控制作用,对沉积物和油气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变换构造 成因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置估计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关聚 李建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5-78,共4页
讨论了位置估计的处理异点的功能;给出了汉培尔三参数位置估计及尤伯位置、尺度同时估计的算法步骤;并以实例验证了这两个算法程序的可靠性,解决了数据中混入异点后算术平均值失真的问题。
关键词 位置估计 三参数估计 同时估计 石油地质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石油地质特征和含油远景评价
4
作者 胡明毅 龚文平 +3 位作者 文志刚 肖传桃 姚政道 张尚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 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 ,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 ,...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 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 ,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 ,三叠系及侏罗系组合发育良好 ;中央隆起带内基本没有侏罗系组合 ,三叠系组合也仅分布于倾伏部位 ;南羌塘坳陷带内 ,三叠系组合发育良好 ,局部范围内也有较好的侏罗系组合。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 ,该区含油远景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保存条件的好坏。结合生储盖组合情况 ,羌塘盆地可分为 3类含油气远景区 :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储集层 烃源岩 羌塘盆地 三叠系 侏罗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储层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胡明毅 朱忠德 +2 位作者 贺萍 张俊 王青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赋存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桑塔木组 ,主要造礁生物为瓶筐石 ,其次为海绵类、苔藓虫类和有柄棘皮动物类。礁体规模较小 ,形态多样 ,礁体一般由礁基、礁核和礁盖三部分组成。含礁层系储层物性... 塔里木盆地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赋存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桑塔木组 ,主要造礁生物为瓶筐石 ,其次为海绵类、苔藓虫类和有柄棘皮动物类。礁体规模较小 ,形态多样 ,礁体一般由礁基、礁核和礁盖三部分组成。含礁层系储层物性总体比较差 ,以低孔低渗或低孔中渗为特征 ,但是礁基、礁盖储层物性明显好于礁体本身。礁体储层类型为裂缝型或孔隙裂缝型储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储层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石炭系碎屑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翟永红 刘生国 +2 位作者 郭建华 肖传桃 罗传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2-258,共7页
塔中石炭系碎屑岩(CⅠ和CⅢ油组)以粘土矿物转化:溶蚀发育,压实、石英次生加大微弱,早期碳酸盐胶结缺乏,晚期碳酸盐局部充填为特征,原生孔隙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约在15%左右。塔中各并石炭系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 塔中石炭系碎屑岩(CⅠ和CⅢ油组)以粘土矿物转化:溶蚀发育,压实、石英次生加大微弱,早期碳酸盐胶结缺乏,晚期碳酸盐局部充填为特征,原生孔隙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约在15%左右。塔中各并石炭系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正是有机酸生成的高峰,溶蚀作用强烈,使原生孔隙锦上添花,孔隙度增至20%~23%,形成高孔高渗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碎屑岩 石炭纪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海底扇沉积体系 被引量:43
7
作者 高振中 罗顺社 +1 位作者 何幼斌 张吉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鄂尔多斯西缘中奥陶统重力流沉积可分为:(1)低密度浊流沉积,(2)高密度浊流沉积,(3)富基质碎屑流沉积和(4)贫基质碎屑流沉积四种类型。尤以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十分发育。依据古流向、重力流沉积类... 鄂尔多斯西缘中奥陶统重力流沉积可分为:(1)低密度浊流沉积,(2)高密度浊流沉积,(3)富基质碎屑流沉积和(4)贫基质碎屑流沉积四种类型。尤以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十分发育。依据古流向、重力流沉积类型、粒度、砂泥比、厚度及物源区等特征,由北向南识别出桌子山、贺兰山和同心三个海底扇。总面积达4.3万km2,厚度达3000m.其中,贺兰山海底扇属高效能海底扇,以发育相对稳定的中扇水道沉积组合为特征;桌子山和同心海底扇为低效能海底扇,分别发育易迁移的网状水道系统组成的中扇和以具向上变薄变细层系的中扇水道沉积为特征。它们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是有利的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西缘 奥陶纪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望水 刘学锋 +2 位作者 陈毓遂 肖安成 刘生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快速沉降为特征.自后陆向前陆,构造变形由强到弱.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的变形也有其特点。盆地沉降是构造负载与沉积负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喜山构造运动不仅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为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西南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维锋 李罗照 +5 位作者 彭德堂 何幼斌 王方平 文志刚 刘学锋 李东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5-407,共3页
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地区侏罗系中发育一套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冲积角进积至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层序完整,清楚显示向湖进积序列:扇三角洲平原部分主要以泥石流成因的块状砂砾岩为主,夹扇面河道沉积的含砾砂... 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地区侏罗系中发育一套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冲积角进积至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层序完整,清楚显示向湖进积序列:扇三角洲平原部分主要以泥石流成因的块状砂砾岩为主,夹扇面河道沉积的含砾砂岩、中粗粒砂岩透镜体及中落层状漫流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以碎屑流沉积的块状砂砾岩为主,夹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砂岩透镜体;前扇三角洲以深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浊流成因的砂岩,沉积体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局部见碳质页岩及薄煤层,前扇三角洲泥岩为好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三角洲平原相 扇三角洲 新疆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虎地区埋藏史分析及与油气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永生 田世澄 +1 位作者 林小云 张以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9-84,共6页
埋藏史研究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关键。在区域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定量计算了孙虎地区各地层单元的剥蚀厚度 ;通过压实、剥蚀恢复动态地分析了源岩层的埋藏史 ;结合源岩生烃门限分析 ,分析了... 埋藏史研究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关键。在区域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定量计算了孙虎地区各地层单元的剥蚀厚度 ;通过压实、剥蚀恢复动态地分析了源岩层的埋藏史 ;结合源岩生烃门限分析 ,分析了单井和平面上源岩的生、排烃期。认为孙虎地区存在 3种类型的埋藏史 ;由于二次沉降的幅度小 ,未能超过第一次沉降的幅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地层剥蚀厚度 油气运聚 孙虎地区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天山西部冲断褶皱系前缘区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肖安成 贾承造 +3 位作者 杨树锋 魏国齐 陈汉林 张春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9-444,共6页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是中—上新世以来形成的以薄皮滑脱为主的冲断构造 ,冲断作用导致了盆地内及周缘区古—新生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发主形变。本文对该冲断系前缘区 (巴音库鲁提北部至喀什地区 )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南天山冲断...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是中—上新世以来形成的以薄皮滑脱为主的冲断构造 ,冲断作用导致了盆地内及周缘区古—新生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发主形变。本文对该冲断系前缘区 (巴音库鲁提北部至喀什地区 )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南天山冲断褶皱系从平面上分出了六个冲断褶皱带。从剖面上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冲断体系。冲断系的前锋为盲冲结构的构造三角带。冲断作用导致前锋区中新世以来层系变形、抬升并出露地表 ,本区有两个区域性的主滑脱面 ,冲断作用及断层相关褶皱的形成是冲断层沿主滑脱面向前陆方向逐渐推进的结果。同时发育的次级冲断层导致冲断褶皱带的复杂化。文章同时指出 ,南天山冲断褶皱系的冲断扩展顺序为逆序。这与塔里木盆地南缘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活动方式相反 ,暗示着南天山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是独特的。利用平衡地质剖面的方法 ,在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作出本区的构造横剖面图并进行了平衡恢复 ,从而得出南天山冲断褶皱系前缘区上新世以来的南北缩短率为30 % ,缩短量为 5 0km ,缩短速率为 9— 1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冲断带 运动学特征 平衡剖面 褶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传桃 李维峰 胡明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5-91,共7页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20个群落生境型的分析及各时期群落的横向展布,揭示了江汉盆地早三叠世海平面及古地理演变特征,并将早三叠世生态体系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研究,作者首次建立了其生态...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20个群落生境型的分析及各时期群落的横向展布,揭示了江汉盆地早三叠世海平面及古地理演变特征,并将早三叠世生态体系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研究,作者首次建立了其生态地层系统,其中包括20个群落带,10个群落组和3个群落群,并阐述了各生态地层单位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体系 古地理 生态地层 江汉盆地 早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宁盆地尼勒克剖面侏罗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小云 文志刚 +1 位作者 高振中 刘学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文对伊宁盆地北侧尼勒克剖面侏罗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盆地的沉积相及构造演化,探讨其生烃潜力及油气远景。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中—好”的级别,有机质类型泥岩以Ⅲ1 为主,煤为Ⅲ1 、Ⅲ2 型,处于低... 本文对伊宁盆地北侧尼勒克剖面侏罗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盆地的沉积相及构造演化,探讨其生烃潜力及油气远景。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中—好”的级别,有机质类型泥岩以Ⅲ1 为主,煤为Ⅲ1 、Ⅲ2 型,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推测在盆地内部更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盆地 烃源岩 侏罗系 生烃潜力 剖面 演化阶段 伊宁 保存 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贤庆 潘继平 许晓宏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在对国内外含油气系统文献资料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 ,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义、级别和命名、特征与展布范围、描述与模拟、分类等基本内容 ,并以开鲁盆地某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实例... 在对国内外含油气系统文献资料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 ,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义、级别和命名、特征与展布范围、描述与模拟、分类等基本内容 ,并以开鲁盆地某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实例说明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最后 ,对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优缺点作了评述 ,提出了我国含油气系统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生油层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柯坪奥陶系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1
15
作者 胡明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柯坪地区奥陶系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以及5种不同类型的相带。化学分析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无论是常量元表,还是微量元表,在浅水台地相区其含量均较低,而在深水台... 塔里木盆地北部柯坪地区奥陶系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以及5种不同类型的相带。化学分析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无论是常量元表,还是微量元表,在浅水台地相区其含量均较低,而在深水台益相区其含量明显增加。(2)随着水体加深,由局限台地相过渡到盆地相,Sr/Ca×1000比值由2.9逐渐增加到6.4。上述特征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相分析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沉积相 碳酸盐岩 奥陶纪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与不渗透直线边界的拟表皮系数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新海 吉玉林 钱春江 《钻采工艺》 CAS 1997年第5期32-34,共3页
要准确地评价地层损害程度,需从总表皮系数中扣除非地层损害的各种非理想因素产生的拟表皮系数。本文导出了各向异性地层产生的拟表皮系数与不渗透直线边界产生的拟表皮系数。各向异性产生的拟表皮系数为负,不渗透直线边界产生的拟表皮... 要准确地评价地层损害程度,需从总表皮系数中扣除非地层损害的各种非理想因素产生的拟表皮系数。本文导出了各向异性地层产生的拟表皮系数与不渗透直线边界产生的拟表皮系数。各向异性产生的拟表皮系数为负,不渗透直线边界产生的拟表皮系数为正,它与边界距离及导压系数有关。井距边界愈远,产生的表皮系数愈小;导压系数愈大,产生的表皮系数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斜 表皮系数 各向异性 不渗透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以新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少华 张昌民 +2 位作者 张柏桥 胡涛 舒志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8-69,共2页
为了得到一个能有效代表整个研究区内地质数据的分布特征,需要对丛聚在一起的地质数据分配较小的权值,而给稀疏分布的地质数据赋予较大的权值。本文介绍了C.Deutsch提出的一种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Cell Declustering 方法... 为了得到一个能有效代表整个研究区内地质数据的分布特征,需要对丛聚在一起的地质数据分配较小的权值,而给稀疏分布的地质数据赋予较大的权值。本文介绍了C.Deutsch提出的一种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Cell Declustering 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在新疆油田中应用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地质数据 分布特征 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临汾奥陶系石膏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泽中 翟永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山西临汾奥陶系石膏岩可分为原地沉淀型、异地沉积型、成岩交代型和脉状充填型四种。原地沉淀型石膏岩形成于浅水台地地势相对低洼的盐湖中;成岩交代型石膏岩形成在浅水台地地形相对隆起的部位,交代作用发生于大气淡水渗流带;异地沉积... 山西临汾奥陶系石膏岩可分为原地沉淀型、异地沉积型、成岩交代型和脉状充填型四种。原地沉淀型石膏岩形成于浅水台地地势相对低洼的盐湖中;成岩交代型石膏岩形成在浅水台地地形相对隆起的部位,交代作用发生于大气淡水渗流带;异地沉积型石膏岩的形成环境介于低洼的盐湖和较高的隆起之间;脉状充填型石膏岩是充填在白云岩中的石膏脉,其形成与石膏-硬石膏相互转化时,脱水产生异常高压和吸水膨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石膏岩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维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文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23-26,46,共5页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分维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初步探讨了分维的地质意义及其特点,提出将分维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质参数的设想。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分维 地质参数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被引量:36
20
作者 何幼斌 高振中 +3 位作者 李建明 李维锋 罗顺社 王泽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其沉积特征表明形成于开阔的深水斜坡环境,这种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汐沉积 对偶层 沉积相 晚奥陶世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