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时频分析技术的性能研究及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开明 刘贤红 +2 位作者 查树贵 陈德刚 刘其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51-453,共3页
根据薄层调谐原理,不同频率振幅信息反映了不同厚度地层的调谐特征,因此地震记录实质上是不同地层厚度信息的叠合,也就是不同地质体的综合反映。对于薄砂层、河道和砂坝等隐蔽性油气藏,由于受其他地质体信息的干涉,在地震数据体上难以... 根据薄层调谐原理,不同频率振幅信息反映了不同厚度地层的调谐特征,因此地震记录实质上是不同地层厚度信息的叠合,也就是不同地质体的综合反映。对于薄砂层、河道和砂坝等隐蔽性油气藏,由于受其他地质体信息的干涉,在地震数据体上难以清晰识别,而时频分析技术通过频谱分解,对储层响应较好的频率成分进行成像,从而有利于目标地质体的识别。为此,主要研究了Gabor变换,小波包变换和广义S-变换等几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各自的优势和适应性。实际资料试验表明,这些技术在对河道砂体的预测上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数学) 成像 薄层 河道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雁 戴少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70-71,共2页
江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周雁戴少武(江汉油田研究院)江汉盆地位于中扬子区。本文所定义的范围是,北界为襄樊—广济断裂,西界为黄陵隆起,南界为江南隆起,东界为团城—麻风断裂,面积约5.5km2。江汉盆地的构造发展或演变... 江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周雁戴少武(江汉油田研究院)江汉盆地位于中扬子区。本文所定义的范围是,北界为襄樊—广济断裂,西界为黄陵隆起,南界为江南隆起,东界为团城—麻风断裂,面积约5.5km2。江汉盆地的构造发展或演变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依据区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藏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色变模拟试验及其在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开发 吴国瑄 阎家林 《地球化学》 CAS 1983年第4期380-387,431-433,共11页
Color changes of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from different modern plants and recent sedimen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correlations hav... Color changes of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from different modern plants and recent sedimen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correlations have also been made. Changes in color from yellow through brown to black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 are common with respect to all fresh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either from modern plants or from recent sedimen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Nevertheles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re may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s in color between different sporo-pollen, species.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original differences in the sporoderm thickness and ornamentation of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For this reason, sporo-pollen fossils with similar sporoderm thickness and ornamenta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best candidate to be adOpted in observing their color changes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成熟度 油气勘探 沉积物 孢粉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印支期以来区域构造特征探讨 被引量:30
4
作者 戴少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80-84,共5页
印支期以来,江汉盆地在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特殊的边界条件等内外因素制约下,形成了多种特定的构造型式,如挤压、推覆条件下的大型褶皱、逆冲推覆;引张条件下的断块,以及构造叠加复合条件下的时间、空间域的转换构造等。
关键词 印支期 江汉盆地 地区构造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以新疆油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少华 张昌民 +2 位作者 张柏桥 胡涛 舒志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8-69,共2页
为了得到一个能有效代表整个研究区内地质数据的分布特征,需要对丛聚在一起的地质数据分配较小的权值,而给稀疏分布的地质数据赋予较大的权值。本文介绍了C.Deutsch提出的一种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Cell Declustering 方法... 为了得到一个能有效代表整个研究区内地质数据的分布特征,需要对丛聚在一起的地质数据分配较小的权值,而给稀疏分布的地质数据赋予较大的权值。本文介绍了C.Deutsch提出的一种减弱地质数据丛聚效应的方法——Cell Declustering 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在新疆油田中应用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地质数据 分布特征 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型构造及其在江汉盆地前白垩系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戴少武 江荣沛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24,共7页
江汉盆地具有多旋回发育历史。地史期间始终处于较为复杂的区域构造背景之中。首尾相继但性质不同的两次构造变动之间以及同期异源的构造活动之间,均存在着转换型构造。它们既是承前启后阶段的过渡型产物,又是“居中”状态的折衷型遗迹。
关键词 转换型构造 江汉盆地 前白垩系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当阳地区油气运移史研究中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应用
7
作者 卢明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96-496,共1页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包裹体分析 矿物流体包裹体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研究的得与失——广北河道砂体勘探效果分析
8
作者 赵军 艾献明 +2 位作者 李正强 刘其军 朱健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S1期265-269,285,共2页
针对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地层砂岩薄且横向变化大等特点,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运用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技术,预测了广北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从广北河道砂体实际勘探效果着手,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地震相分析技术运用过程中取... 针对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地层砂岩薄且横向变化大等特点,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运用三维可视化与地震相分析技术,预测了广北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从广北河道砂体实际勘探效果着手,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地震相分析技术运用过程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及解释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盆地 高分辨率三维 河道砂 三维可视化 地震相分析 解释陷阱
全文增补中
评价钻井液、完井液对油层损害深度的新方法——梯度分析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余维初 李淑廉 何权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5年第5期30-32,共3页
介绍了渗透率梯度仪的工作原理,并利用该仪器评价了钻井、完井液对油层的污染深度,梯度分析法是一种评价钻井液、完井液的新方法,为优选钻井、完井液的配方提供了理论根据。
关键词 完井液 油层保护 油层损害 钻井泥浆 梯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礁滩岩性气藏含气面积的圈定方法——以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尹正武 凡睿 +2 位作者 陈祖庆 段金宝 邓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9-505,共7页
开展生物礁滩气藏的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对于该类型气藏的储量计算和高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体埋深超过6 000 m,具有横向变化大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简单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难以达到定量研究储层空间展布的... 开展生物礁滩气藏的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对于该类型气藏的储量计算和高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体埋深超过6 000 m,具有横向变化大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简单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难以达到定量研究储层空间展布的要求。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高精度相控储层定量预测,通过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精细刻画了生物礁滩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边界。评价井成功率达到100%,有效储层厚度20~70 m。目前已探明长兴组气藏含气面积155.33 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 592.53×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滩 相控反演 储层预测 岩性气藏 含气面积圈定 元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阻抗反演中的一种建模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夏洪瑞 周开明 黄桥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初始模型是波阻抗反演寻优算法的初始解 ,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反演寻优过程的搜索方向与收敛速度。初始模型的构建要作好测井曲线与地震记录的层位标定 ,要求以地质理论为指导 ,正确解释层位及确定井控制范围。提出了以正常层位、断层、... 初始模型是波阻抗反演寻优算法的初始解 ,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反演寻优过程的搜索方向与收敛速度。初始模型的构建要作好测井曲线与地震记录的层位标定 ,要求以地质理论为指导 ,正确解释层位及确定井控制范围。提出了以正常层位、断层、尖灭点及其组合来描述各种复杂的地下构造。在测井资料少或分布不均的地方 ,借助虚拟井技术作为插值控制 ,然后用层位文件和断层文件来生成层位场 ,为插值建模创造良好的数学基础及实现条件。插值过程由层位场和井控制文件控制 ,通过层位间的距离采用拉伸压缩方便地实现包括逆断层在内的初始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反演技术 建模方法 虚拟井 井控制区 层位场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层序与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29
12
作者 屈红军 李文厚 +3 位作者 何希鹏 梁文华 黎荣剑 王文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4,共5页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层)和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关键时刻和保存)的发育特点,指出虽然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整体上尚未到达,但在逆冲断块的下盘及断层带附近的局部构造中仍会找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下白垩统 沉积层序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岩相组合 生油层 储集层 盖层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持分辨率处理方法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洪瑞 周开明 +1 位作者 陈德刚 杨永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1期23-26,30,共5页
水平叠加技术降低分辨率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平叠加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波形一致、时间对齐)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为此,人们研究了许多有效的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 水平叠加技术降低分辨率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平叠加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波形一致、时间对齐)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为此,人们研究了许多有效的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本文对其中一些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应用实例,推荐了一种保持分辨率的处理思路及流程——剩余时差校正→波形畸变校正→最佳加权叠加或中值约束下的矢量分解去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率 处理方法 剩余时差 波形畸变 地震资料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进地区西山窑组成岩作用及储层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美衡 李茂榕 +1 位作者 朱凤云 李艳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6,9-10,共6页
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认为永进地区西山窑组砂岩储层主要经历过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由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含较多的塑性岩屑,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是储层物性的主要破... 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认为永进地区西山窑组砂岩储层主要经历过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由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含较多的塑性岩屑,因此强烈的压实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是储层物性的主要破坏因素。溶蚀作用对储集层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产生的次生孔隙可达7%。分析表明,沉积相一方面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同时控制了压实以及溶蚀作用。另外,生烃导致的异常高压及早期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异常压力 西山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陵凹陷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构造环境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惠隆 阎春德 +1 位作者 余芳权 王典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44-51,共8页
利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对江陵凹陷产出的基性火山岩类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为早第三纪形成的石英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等3种岩石类型,分别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与碱性玄武岩系列。拉... 利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对江陵凹陷产出的基性火山岩类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为早第三纪形成的石英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等3种岩石类型,分别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与碱性玄武岩系列。拉斑玄武岩具有高钛、轻稀土富集型、高La/Lu值的大陆裂谷盆地成岩构造环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拉斑玄武岩系列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早第三纪江陵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均衡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云 李国福 黄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3-636,共4页
为了有效利用四维地震勘探,保护由油藏本身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而消除非油藏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四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互均衡校正。论述了四维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寻找最佳匹配滤波器获得校正算子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某地... 为了有效利用四维地震勘探,保护由油藏本身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而消除非油藏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四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互均衡校正。论述了四维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寻找最佳匹配滤波器获得校正算子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某地区的四维地震资料,运用互均衡技术对其进行了校正处理,很好地消除了非期望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地震 互均衡校正 期望差异 非期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转化的油气地质意义
17
作者 周雁 文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7-70,共4页
板内造陆变形以平行不整合为标志。它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后期构造变动中常常转化成拆离面。中浅构造层次形成脆性拆离断层(拆离带);中深构造层次则形成韧性剪切断层(韧性剪切带)。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演化改善了储集岩性能,影响了... 板内造陆变形以平行不整合为标志。它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后期构造变动中常常转化成拆离面。中浅构造层次形成脆性拆离断层(拆离带);中深构造层次则形成韧性剪切断层(韧性剪切带)。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演化改善了储集岩性能,影响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后期转化还可以使油气重新运移,也可以形成新的油气圈闭,同时深刻影响油气演化,有利于再次生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陆变形 平行不整合 顺层拆离 油气地质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流塑变玄武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阎春德 俞惠隆 +1 位作者 余芳权 王典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52-61,共10页
隐流塑变玄武岩是一种新型的基性火山岩。它由喷溢相的玄武岩经隐伏火山喷发作用改造而成。这种改造作用有残余酸性熔浆、热液的隐爆自碎作用、隐流挥发作用、塑性变形作用及原岩局部的重熔冷凝固结作用等。在这些作用下使该种岩石具有... 隐流塑变玄武岩是一种新型的基性火山岩。它由喷溢相的玄武岩经隐伏火山喷发作用改造而成。这种改造作用有残余酸性熔浆、热液的隐爆自碎作用、隐流挥发作用、塑性变形作用及原岩局部的重熔冷凝固结作用等。在这些作用下使该种岩石具有独特的野外产状、与围岩接触关系、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流塑变玄武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理 隐伏火山喷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科技期刊交换中的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友云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5-35,共1页
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成果、传递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开展科技期刊的交换,有助于信息传递和学术交流;同时可获得一些无法购买到的期刊,扩大资料的来源,在当前书刊价格偏高的情况下,还可为科研单位节省一些开支。因此,做好科技期刊的交换... 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成果、传递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开展科技期刊的交换,有助于信息传递和学术交流;同时可获得一些无法购买到的期刊,扩大资料的来源,在当前书刊价格偏高的情况下,还可为科研单位节省一些开支。因此,做好科技期刊的交换工作,意义很大。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当前科技期刊的交换,存在以下问题: 1、交换的对等性差。开展科技期刊交换工作,首先要有物质基础,即参与交换的单位要有自己出版的科技期刊。我们发现,有些单位虽然跟外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交换 期刊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