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古生界构造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战峰 杨振武 +2 位作者 刘新民 陈红 龙幼康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9-16,共8页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这三个分带在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等方面具有特征性差异:北东侧的构造分带受东秦岭—大别山造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的直接作用,显示以逆冲推覆结构为主要特征;南西侧的构造分带在三个构造区有差别,在当阳—京山构造区形成斜坡稳定带,在另两个构造区则以推覆叠瓦构造为特征;中部构造分带一般显示前缘断褶或复合叠加构造。当阳—京山构造区东部和鄂城—大冶构造区应以逆冲推覆体为勘探对象;荆州—仙桃构造区的仙桃地区应以上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当阳—京山构造区西部宜昌稳定带和荆州—仙桃构造区的珂理—簰洲地区则应以下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构造结构 构造单元 油气勘探 勘探潜力 勘探方向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坪北油田延长组长6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少华 陈新民 +1 位作者 姚凤英 张尚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坪北油田应用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解释成果、测试及开发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分析长6储层的非均质性,重点解剖层内非均质性特点,总结了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和交互韵律4种类型的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分布较广泛,加剧了层间... 在坪北油田应用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解释成果、测试及开发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分析长6储层的非均质性,重点解剖层内非均质性特点,总结了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和交互韵律4种类型的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分布较广泛,加剧了层间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坪北油田 延长组 储层 非均质性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储层厚度对地震反射波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喜林 杨飞 刘媛媛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薄储层的衰减机制主要包含固有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散射衰减主要表现为薄层调谐效应,固有衰减主要由介质的黏弹性导致。为了厘清储层厚度对地震波的影响规律,应用广义传播矩阵正演算法对比分析了各向同性楔状模型和各向异... 薄储层的衰减机制主要包含固有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散射衰减主要表现为薄层调谐效应,固有衰减主要由介质的黏弹性导致。为了厘清储层厚度对地震波的影响规律,应用广义传播矩阵正演算法对比分析了各向同性楔状模型和各向异性楔状模型地震波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改进的反演谱分解技术和频变AVO反演方法提取模型正演数据的频散属性,最后分析储层厚度对地震波频散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有衰减会明显减小储层的反射振幅,而散射衰减使储层反射振幅随着厚度先增加后减小;地震波频散随着地层厚度的增加呈“M”型变化,其两个极大值分别出现在λ/20和λ/2附近(λ为波长),极小值对应厚度为λ/4;当储层厚度小于λ/4时,散射衰减对反射振幅和频散的影响明显强于固有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 调谐效应 速度频散 各向异性 薄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技术创新驱动模式
4
作者 刘世平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5,共4页
本文针对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探讨了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分析了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技术创新驱动过程,结合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目标设计出油田勘探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驱动力 石油 天然气 勘探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的中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10
5
作者 施小斌 石红才 +3 位作者 杨小秋 蒋海燕 龙幼康 吴保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6-1088,共13页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块 剥蚀厚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 (U-Th-Sm) He 镜质体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丽军 肖建新 +2 位作者 林畅松 王典敷 卢明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29,共3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 ,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 ,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积等。低位体系域以发育低水位的下切河道、三角洲及干旱盐湖沉积为特征 ;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沉积。高位、湖侵及低位体系域的演化表现为河流—三角洲体系的进退和干旱盐湖的交替发育。层序Sq3和Sq4高位域发育较厚的储集砂体 ,具有进积式的层序结构特点。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高位域 ,其中层序Sq1的高位域发育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最重要的储集地层单元。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沙市组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储集砂体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华 胡小虎 +2 位作者 王卫红 曾勇 郭艳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1,共6页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 根据页岩气藏的实际特点,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地层向裂缝的变质量流,通过叠加原理建立了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拟稳态阶段产能方程,分析了裂缝条数、裂缝半长、页岩基质有效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采用新的二项式方程评价页岩气井产能。裂缝参数是影响页岩气井初始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无阻流量随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该方法可以在早期通过多工作制度试气资料确定压裂水平井产能方程和初始无阻流量,并已成功应用于涪陵龙马溪组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 拟稳态渗流 产能评价 裂缝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坪北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少华 陈新民 +2 位作者 龙玉梅 姚凤英 张尚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5-30,共6页
根据 15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的研究 ,坪北油田长 4 +5、长 6油组储层砂体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 ,孔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 ,... 根据 15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的研究 ,坪北油田长 4 +5、长 6油组储层砂体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 ,孔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 ,可导致大约 18%~ 2 7%的孔隙损失 ;溶蚀作用可平均新增孔隙 5 %左右 ,其产生的次生孔隙是主要的存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储层 坪北油田 陕西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模型的重力梯度张量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蒋甫玉 高丽坤 黄麟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5-551,共7页
以位场数据处理中的傅里叶变换为出发点,推导出由重力异常计算梯度张量的余弦谱变换公式,进而通过离散余弦变换实现梯度张量的数值计算。对不同贮油厚度的三度体球冠模型梯度张量的研究表明:当油气含量较小时,其梯度张量与均匀三度体球... 以位场数据处理中的傅里叶变换为出发点,推导出由重力异常计算梯度张量的余弦谱变换公式,进而通过离散余弦变换实现梯度张量的数值计算。对不同贮油厚度的三度体球冠模型梯度张量的研究表明:当油气含量较小时,其梯度张量与均匀三度体球冠模型所表现出的特征相似,Vxx、Vyy呈'两高夹一低'的对称特征;Vxy总体上呈现出向中心变小的趋势,在4个边缘的中部分别有4个呈两两对称的相对较高值;Vzz四周低,中间高;Vzx、Vzy呈现出西低东高和南低北高的特征。而当贮油厚度逐渐增大时,Vxx、Vyy的形态则渐变为'两低夹一高';Vxy在四周有相对低值,中部有极大值;Vzz四周高,中间低,变化更加尖锐;Vzx及Vzy呈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特征。对三度体球冠模型重力梯度张量的研究,可以为寻找储油背斜构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弦变换 三度体球冠 梯度张量 贮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9
10
作者 甘玉青 肖传桃 张斌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建议加快南海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油气藏 油气勘探 勘探前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振武 查树贵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3期417-421,共5页
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介绍了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电磁阵列剖面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并通过勘探实例,分析其在鄂渝湘地区的综合应用效果。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下构造... 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介绍了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电磁阵列剖面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并通过勘探实例,分析其在鄂渝湘地区的综合应用效果。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下构造特征,提高地质解释的可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大地电磁测深 电磁阵列剖面 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勘探阶段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麟 阳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S1期34-39,共6页
随着勘探生产的需要,地震属性在储层描述、储层预测、裂缝预测和含油气性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CWB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一较有利的含油气地层-构造圈闭,已钻探的2口探井获少量油气流。钻井资料显示,该区储层物性差、横向... 随着勘探生产的需要,地震属性在储层描述、储层预测、裂缝预测和含油气性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CWB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一较有利的含油气地层-构造圈闭,已钻探的2口探井获少量油气流。钻井资料显示,该区储层物性差、横向变化大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问题。在勘探阶段钻井少、成本高的情况下,利用较为丰富的地震资料,查清该区的沉积相展布、储层物性变化、平面分布以及含油气性等油气藏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WB构造 储层 波阻抗反演 地震属性 油气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梯度张量研究黑龙江省虎林盆地的断裂构造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丽坤 蒋甫玉 黄麟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1-286,共6页
以重力异常为依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了虎林盆地的重力全梯度张量。根据Vxx和Vyy的零值线能突出场源体的边界以及走向近似于x或y轴方向的地质体、Vzz能够圈定异常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Vzx,Vzy和Vxy能够突出显示NS,EW和NE(NW)向的断... 以重力异常为依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了虎林盆地的重力全梯度张量。根据Vxx和Vyy的零值线能突出场源体的边界以及走向近似于x或y轴方向的地质体、Vzz能够圈定异常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Vzx,Vzy和Vxy能够突出显示NS,EW和NE(NW)向的断裂构造线,分析虎林盆地重力异常及其梯度张量展布特征。推断研究区存在近NE,NW,NEE,近EW向和NS向断裂,对其中5条深大断裂进行了描述。根据重力异常及其全梯度张量和断裂展布特征,可以将虎林盆地划分为3个隆起和2个凹陷,与迎春隆起、虎林河凹陷、虎林中央隆起、东林子凹陷和兴凯湖隆起5个构造单元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张量 断裂构造 构造单元 虎林盆地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坪北油田储层随机建模及结果检验
14
作者 李少华 张昌民 +3 位作者 彭裕林 张尚锋 陈新民 姚凤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1-95,共5页
在坪北油田沉积微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顺序指示模拟方法以中期旋回为单位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把不同时间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提取出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 在坪北油田沉积微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顺序指示模拟方法以中期旋回为单位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把不同时间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提取出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甚至做成动画,对沉积微相的演化得到直观的认识。结合基准面在此期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为模拟结果的判断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建模 储层 坪北油田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天然卤水特征及成因探讨——以江陵凹陷深层天然卤水研究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亚伟 张士万 +2 位作者 刘涛 黄华 陈金荣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1299,共9页
首次对江陵凹陷深层天然卤水成因进行研究,初步明确江陵凹陷的天然卤水为沉积成因,具有分布广、矿化度高等特点。其中砂岩中天然卤水高矿化度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越靠近洼陷或盐岩地层,天然卤水的矿化度越高;并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表... 首次对江陵凹陷深层天然卤水成因进行研究,初步明确江陵凹陷的天然卤水为沉积成因,具有分布广、矿化度高等特点。其中砂岩中天然卤水高矿化度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越靠近洼陷或盐岩地层,天然卤水的矿化度越高;并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了江陵凹陷存在大量富含微量元素卤水的流体矿床,且矿化度越高所含的微量元素含量越高,部分元素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钾、铷、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天然卤水 微量元素 沉积成因 江陵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崇孝 罗群 +2 位作者 宋岩 姜振学 刘云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9-667,共9页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纳米石油地质学是纳米科技与石油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伴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以纳米油气的生成、滞留、运移、聚(富)集、赋存、散失的机理和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非常规油气形成、产出状态和分布特征为研究目标。纳米科技理念及其高分辨分析测试技术、物理模拟实验、典型实例剖析是纳米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手段。纳米石油地质学将是一门全新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在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油气 纳米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 油气勘探开发 纳米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詹冶萍 杨香华 +5 位作者 潘知峰 高江博 Bensekhria Aida 陈凤玲 范传军 张广英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2,共8页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两大物源体系,中部发育蚌湖—王场洼陷,西部发育丫角—新沟低凸起及斜坡带,东部为斜坡带,南部则为缓坡带。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南部的砂体既不是前人认为的"盐湖密度流"越过蚌湖洼陷的沉积产物,也不是牵引流横穿蚌湖洼陷搬运而来,而是牵引流经西部斜坡上的古沟谷搬运沉积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成因 古地貌 碎屑锆石 潜江组 蚌湖洼陷 潜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凹陷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光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68-70,共3页
成岩作用控制了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的形成和分布,聚集期孔隙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本区三油组有两期聚集期孔隙,一期主要是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孔隙,另一期主要是长石等颗粒溶蚀形成的孔隙,它们均主要在风... 成岩作用控制了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的形成和分布,聚集期孔隙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本区三油组有两期聚集期孔隙,一期主要是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孔隙,另一期主要是长石等颗粒溶蚀形成的孔隙,它们均主要在风暴水沟砂岩中发育,并先后聚集了石油。第一次聚集的低成熟石油因断裂运动而散失氧化,故第一期孔隙成为无效孔隙;而第二次聚集的高成熟石油被保存下来,第二期孔隙是有效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聚集孔隙 油气藏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梦吟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4,共7页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评价是页岩气开发评价的难点之一。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大量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及生产数据,结合研究区探井含气性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优选出4项有效评价页岩气... 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评价是页岩气开发评价的难点之一。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大量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及生产数据,结合研究区探井含气性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优选出4项有效评价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的参数:全烃校正值、孔隙压力系数、测井解释孔隙度及测井解释含气量。选取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的压裂施工参数相当的53口水平井作为样本井,采用赋值法和极大值法对各项参数值统一量纲,再通过灰色关联系数方法计算各项参数的权重,最终建立水平井含气性计算方程。基于计算结果的概率累积曲线,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分级模型。整体上形成了一套能够定量评价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的方法体系。对研究区样本井之外的页岩气水平井进行含气性定量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度较高,证实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页岩气水平井的含气能力,可以有效预测气井测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含气性 评价 涪陵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间非砂岩油藏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24
20
作者 蒲秀刚 漆智先 +1 位作者 郑晓玲 韩德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30,36,共4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是鲜见的特殊类型油藏。盐间非砂岩层韵律性强 ,既是烃源层又是储集层 ,厚度虽薄但横向分布稳定。盐间烃源层有机碳含量中等 ,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 ,成烃转化率较高 ,因处于封闭环境 ,热演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是鲜见的特殊类型油藏。盐间非砂岩层韵律性强 ,既是烃源层又是储集层 ,厚度虽薄但横向分布稳定。盐间烃源层有机碳含量中等 ,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 ,成烃转化率较高 ,因处于封闭环境 ,热演化存在迟滞效应。盐间储集层物性差 ,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 ,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 ,其次是裂缝。盐间非砂岩油藏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式油藏 ,王场等背斜构造区始终处于油气运移的指向上 ,盐间裂缝油藏形成的关键时间为荆河镇组沉积末期以及广华寺组沉积末期。盐间油气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较大 ,已成为潜江凹陷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间非砂岩油藏 石油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盐湖盆地 潜江组 潜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