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章剑剑 陈汉平 +2 位作者 翁睿光 刘军 叶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063-2064,共2页
目的从多方面分析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9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同期93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 目的从多方面分析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9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同期93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从血压波动、再出血发生率及患者ADL分级3个方面分析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未采用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波动范围小,对照组总体血压波动相对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1);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7%)低于对照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9,P<0.05);ADL2~4级的患者在本研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研究组恢复相对良好的患者(ADL1~3级)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是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后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血压波动 再出血 ADL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生拟层孔菌提取物对肝癌细胞H22和肉瘤细胞S180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肖细林 陈卫国 +4 位作者 高劲松 游浩 李桂珍 蒋继宏 扈凤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观察松生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FP)乙醇提取物Ⅰ号(简称FP-Ⅰ)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乙醇提取FP,获取乙酸乙酯相即为FP-Ⅰ。MTT法检测FP-I体外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及小鼠肉瘤细胞株S180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松生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FP)乙醇提取物Ⅰ号(简称FP-Ⅰ)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乙醇提取FP,获取乙酸乙酯相即为FP-Ⅰ。MTT法检测FP-I体外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及小鼠肉瘤细胞株S180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S180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瘤质量、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例、肿瘤红细胞花环形成率,H-E染色观察FP-Ⅰ对各组S180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心、肝、肾、胸腺和脾脏的组织学变化。结果:50、100、200、400μg/ml FP-Ⅰ对S18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2.35%、32.49%、40.01%和74.01%,对H2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5.19%、51.10%、66.37%和82.40%。25、50、100 mg/kg FP-Ⅰ对小鼠S180移植瘤生长的抑瘤率分别为79.92%、66.18%和78.45%,CTX阳性对照(30 mg/kg)的抑瘤率为84.10%;中、高剂量FP-Ⅰ组S180荷瘤小鼠的淋巴细胞比例、胸腺指数及红细胞花环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或P<0.01);各剂量组的S180移植瘤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变化。结论:松生拟层孔菌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与其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生拟层孔菌 提取物 肿瘤 S180细胞 H2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胶质瘤中IL-13Rα2和PCNA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章剑剑 陈汉平 +6 位作者 彭翔 翁睿光 刘军 叶晖 祝源 郑伟明 李剑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6-519,共4页
目的:检测人脑恶性胶质瘤组织中IL-13Rα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2006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43例恶性胶质瘤标... 目的:检测人脑恶性胶质瘤组织中IL-13Rα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2006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43例恶性胶质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IL-13Rα2和PCNA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43例恶性胶质瘤标本有40例(93%)IL-13Rα2阳性表达和36例(84%)PCNA阳性表达;(2)IL-13Rα2和PCNA表达强度与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在WHOⅢ级与Ⅳ级间两者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2);在生存时间≤6个月与>6个月患者间IL-13Rα2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3)IL-13Rα2和PCNA的表达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653,P=0.000)。结论:人恶性胶质瘤组织中IL-13Rα2和PCNA均高表达,前者表达强度与肿瘤恶性分级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在恶性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白细胞介素13受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