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超声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柳响红 林珊 +2 位作者 刘刚 钱琴如 刘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3-698,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成像技术评估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探讨导致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11例,均经血管超声诊断、数字剪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为肾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成像技术评估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探讨导致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11例,均经血管超声诊断、数字剪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为肾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并行支架置入术,置入支架111枚。依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24例)和非再狭窄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支架管径、支架长度、支架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肾动脉PSV与腹主动脉PSV比值(RAR)、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以及残余狭窄等参数,探讨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时间及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即刻支架残余狭窄5例(4.5%),术后半年、一年、两年随访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分别为7例(6.3%)、13例(11.7%)、4例(3.6%),累计狭窄率21.6%,其中术后一年再狭窄的比例最高。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再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均P<0.05);再狭窄组PSV、RAR、AT在术后即刻恢复正常后,术后半年、一年、两年又逐渐升高,术后两年增加最明显,PSV高达(295.1±56.0)cm/s、RAR增加至(3.75±1.03),AT值增加至(0.090±0.024)s;非再狭窄组PSV、RAR、AT在术后即刻恢复正常后,术后半年、一年、两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非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合并残余狭窄、术后用药不规律、舒张压升高及术前狭窄等变量比例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一年再狭窄的比例最高。术后存在残余狭窄、术后用药不规律、舒张压升高及术前狭窄率越高的患者,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 肾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去甲肾上腺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琨 王玉波 +3 位作者 王佳玉 毕小军 王志辉 孙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兔心肌灌注水平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关系。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高脂喂养至16周后行心脏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测量心肌灌注显像强度。造影剂消退后外...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兔心肌灌注水平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关系。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高脂喂养至16周后行心脏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测量心肌灌注显像强度。造影剂消退后外周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1.5μg/(kg·min)],滴注30 min后再次行心肌造影,观察造影强度的改变情况。实验结束后取实验兔冠脉左前降支起始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冠脉斑块形成情况及心肌缺氧情况,并分析其与心肌增强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之前比较,给药后兔收缩压升高[(82±10) mmHg vs.(105±9)mmHg,P<0.01],心率下降[(224±26)次/min vs.(183±31)次/min,P=0.002],左室每搏量增加[(5.45±1.57) mL vs.(7.14±2.37) mL,P=0.020],射血分数增加[(70.83±3.83)%vs.(74.00±2.56)%,P=0.003],心肌增强强度[(6.49±1.64) dB vs.(5.72±1.45) dB,P=0.139]及其与心腔增强强度比值[(33.92±8.71)%vs.(28.67±5.28)%,P=0.060]变化不明显。给予NE后兔心肌增强强度的改变量与AS斑块厚度并无显著相关性(r=-0.152,P=0.637)。结论 NE并未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肌灌注水平的改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抗休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红伟 王丹 +3 位作者 刘良进 万跃 刘琨 王志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66-1370,共5页
目的探究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und,CDU)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 color code sonography,TCCS)评估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persistent internal carotid⁃basilar anastomosis,PCVBA)血流动力学特... 目的探究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und,CDU)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 color code sonography,TCCS)评估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persistent internal carotid⁃basilar anastomosis,PCVBA)血流动力学特点的价值。方法收集PCVBA患者10例,均完成CT血管成像(CTA)、CDU、TCCS检查,记录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CDU联合TCCS评估PCV⁃BA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中永存三叉动脉6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例;左侧3例,右侧3例);永存舌下动脉3例(左侧1例,右侧2例);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例(Ⅰ型,右侧);4例存在后循环梗死及颈内动脉狭窄。结论CDU与TCCS联合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初筛永存动脉存在一定的价值,永存三叉动脉、永存舌下动脉及永存寰前节间动脉均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但永存舌下动脉与永存寰前节间动脉超声鉴别困难,需结合CTA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动脉 多普勒超声 经颅 血管发育不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