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资源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羽 马爱进 +3 位作者 高利芬 彭海 贾英民 孙宝国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3,共8页
微生物作为全世界分布最广且拥有量最多的生物资源,应用领域广泛,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往虽已有众多微生物研究,但限于技术方法无法深入展开,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本文总结了... 微生物作为全世界分布最广且拥有量最多的生物资源,应用领域广泛,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往虽已有众多微生物研究,但限于技术方法无法深入展开,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微生物资源分子鉴定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情况,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测定、核酸杂交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梳理了现有微生物资源分子鉴定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微生物资源分子鉴定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依赖于实验室环境,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准确性不足,缺乏相应的微生物数据库。为促进我国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建议,要继续加强对各鉴定技术的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资源鉴定平台,完善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资源 分子鉴定 核酸扩增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中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宝龙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5期121-125,共5页
微藻在全球健康与营养安全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富硒微藻,由于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硒是一种关键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和预防疾病。因此,准确、高效... 微藻在全球健康与营养安全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富硒微藻,由于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硒是一种关键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和预防疾病。因此,准确、高效地检测微藻中硒的含量和化学形态是推动其应用潜力实现的关键。综述了目前微藻中硒的检测技术,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对比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微藻硒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状态下黄连与土壤环境主要因子的相互作用
3
作者 王潜 方治伟 +3 位作者 李尚仁 王文娟 吴高岭 王志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94-98,共5页
采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根周围的3个土壤样本,以其附近空白区域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样本理化性质、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类群与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黄连根周围土壤pH、有机质含... 采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根周围的3个土壤样本,以其附近空白区域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样本理化性质、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类群与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黄连根周围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可培养真菌数量极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可培养细菌总量整体上显著提高;硝态氮水平极显著降低;可培养放线菌数量整体上变化不显著;土壤原核微生物数量下降,病原真菌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理化因子 微生物类群 自然状态 土壤环境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磷酸甘露糖变位酶基因提高水稻维生素C含量 被引量:3
4
作者 高利芬 夏志辉 +2 位作者 张继 王道文 翟文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1-446,共6页
维生素C(VC)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人类由于缺乏VC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种酶(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自身不能合成VC。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增加水稻种子中VC含量,能够提高其营养价值。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是VC合成通路... 维生素C(VC)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人类由于缺乏VC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种酶(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自身不能合成VC。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增加水稻种子中VC含量,能够提高其营养价值。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是VC合成通路中一种重要的酶,催化甘露糖-6-磷酸到甘露糖-1-磷酸的转变。将水稻PMM基因(OsPMM)构建在双右边界双元载体pMNDRBBin6上,并用种子特异表达的启动子BX14驱动其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OsPMM基因被转入粳型三系恢复系C418中。通过分子检测,在T2代筛选到了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对OsPMM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OsPMM基因在转基因水稻种子内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相应地,转基因系种子中的VC含量也提高了2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磷酸甘露糖变位酶 双右边界双元载体系统 无选择标记 转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红小豆品系JH01的筛选与应用效益
5
作者 彭海 张静 +1 位作者 魏传斌 陈禅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0,共3页
为筛选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且适合林地栽培的红小豆品系,从野生红小豆群落中,根据种子颜色、抗病虫害特性、株高和产量4个方面筛选满足要求的红小豆品系。通过选择获得红小豆品系JH01,其种子为红色、株高超过4m、病虫危害轻,产量潜力高(1... 为筛选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且适合林地栽培的红小豆品系,从野生红小豆群落中,根据种子颜色、抗病虫害特性、株高和产量4个方面筛选满足要求的红小豆品系。通过选择获得红小豆品系JH01,其种子为红色、株高超过4m、病虫危害轻,产量潜力高(1.58kg/株),符合品系筛选目标。该红小豆品系能满足林地栽培要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野生群落 品系选育 栽培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MNP标记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万人静 李琼 +7 位作者 周新成 李论 李甜甜 周俊飞 李莎 彭海 章伟雄 方治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17-2423,共7页
MNP(multip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MNP)是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靶向测序基因型技术(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在一个扩增子内仅扩增一个SNP位点,MNP基于GBTS可在一个扩增子内同时扩... MNP(multip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MNP)是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靶向测序基因型技术(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在一个扩增子内仅扩增一个SNP位点,MNP基于GBTS可在一个扩增子内同时扩增多个SNP位点。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检测效率高、应用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MNP标记可用于育种过程的鉴定。为了建立快速、精准、高效的木薯品种鉴定方法,筛选适用于木薯品种鉴定的MNP分子标记,本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高多态性区域并设计引物,最终在全基因范围内获得623个木薯MNP标记位点,并利用28个木薯品种对木薯MNP标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NP标记分型重现性高达100%。MNP标记位点在28个木薯品种中检出(4.07±1.68)种等位基因型,最多具有12种等位基因型。对所有木薯品种进行两两比较时,99.47%(376/378)的品种对间的差异大于46%,比例在0.3%~81.0%之间,均值为71.78%。相较于SNP,MNP具有更好的品种区分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开发的木薯MNP分子标记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多态性和品种区分能力,可广泛用于木薯的种质资源多样性、新品种培育及品种鉴定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分子标记 MNP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BBS1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7
作者 陈利红 李丽丽 +3 位作者 高利芬 周俊飞 李甜甜 彭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114,共6页
巴德-毕氏综合症(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由多种基因突变造成、与原生纤毛功能缺失相关的疾病,包含12种致病基因,分别为BBS1-12。旨在通过对衣藻BBS1基因进行RNAi干扰来研究其在衣藻中的功能。首先搭建衣藻快捷简单的RNAi骨... 巴德-毕氏综合症(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由多种基因突变造成、与原生纤毛功能缺失相关的疾病,包含12种致病基因,分别为BBS1-12。旨在通过对衣藻BBS1基因进行RNAi干扰来研究其在衣藻中的功能。首先搭建衣藻快捷简单的RNAi骨架载体;再用RT-PCR克隆莱茵衣藻BBS1基因的一段c DNA序列于中间载体p EASY-T1上;测序后通过两次酶切连接到RNAi骨架载体上,经菌液PCR、酶切和测序验证,成功构建BBS1基因的RNAi干涉载体。经基因枪介导法转化莱茵衣藻CC503,转基因衣藻具有明显不同于对照的表现型,趋光性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RNAI载体 BBS1基因 趋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香味品质进行遗传改良 被引量:7
8
作者 周俊飞 高利芬 +5 位作者 汪伟航 陈利红 方治伟 李论 李甜甜 彭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4,共8页
为了获得经济价值更高的香稻品种,利用成熟的CRISPR/Cas9技术,在水稻Badh2基因上设计sgRNA-E2和sgRNA-E3 2个靶位点,对超级稻品种龙粳31的香味品质进行改良,其中靶位点sgRNA-E2跨第2个内含子和第2个外显子,靶位点sgRNA-E3位于第3外显子... 为了获得经济价值更高的香稻品种,利用成熟的CRISPR/Cas9技术,在水稻Badh2基因上设计sgRNA-E2和sgRNA-E3 2个靶位点,对超级稻品种龙粳31的香味品质进行改良,其中靶位点sgRNA-E2跨第2个内含子和第2个外显子,靶位点sgRNA-E3位于第3外显子区。经检测共获得有碱基突变的转基因植株6株,其中2个单株为纯合突变,4个单株为双等位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缺失、插入及碱基变异,其中突变单株Badh2-E2-13有大片段缺失,为双等位突变,分别缺失64,108 bp。在转录水平上发现6个突变株系的Badh2基因表达量均比野生型显著降低(P<0.05)。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T0突变体种子的香味物质2AP含量,发现5个突变单株的2AP含量相对野生型显著提高(P<0.05),2个突变单株达到阳性对照(信香粳1号)水平,其中1个相比阳性对照显著提高。通过对6个突变株系的T1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发现,3个株系在香味物质含量提高的同时主要农艺性状和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T1植株进行筛选,共获得了无转基因序列的突变单株10个。综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对超级稻品种龙粳31的香味品质进行了遗传改良,实现了香味物质含量的显著提高,为香稻和超级稻的育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龙粳31 CRISPR/Cas9 2-乙酰-1-吡咯啉 Bad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抗性鉴定揭示基因聚合的多向性效应 被引量:7
9
作者 周俊飞 章山 +2 位作者 孙婧 张伟 高利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3,共7页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系(籼稻IR24和粳稻TP309),4个单基因抗病系IRBB3、IRBB5、IRBB21和CBB23(分别含Xa3、xa5、Xa21和Xa23)和3个多基因抗病系IRBB54、IRBB50和IRBB59(分别含xa5+Xa21、xa5+Xa4、xa5+Xa21+xa13)对8个白叶枯菌小种的抗性。前期对xa5、Xa21单基因和基因聚合后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发现江汉大学保存的P8小种克服了Xa21介导的抗性。发现P8在TP309和IRBB3上都诱导8个小种中最长的病斑,进一步证明了P8致病力的变异;IRBB54、IRBB50和IRBB59对包括P8在内的8个小种表现出抗性,表明了基因聚合策略应对致病菌毒性变异的有效性;而Xa23单基因对所有小种的抗性都达到了三基因聚合系IRBB59的高抗性水平,但在和xa5聚合后抗性被弱化,呈现负向的拮抗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水稻基因聚合育种时,应充分考虑小种的致病性变异和基因聚合的多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白叶枯菌 毒性变异 基因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穗短柄草BdDREB1H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钢 熊琦婕 +2 位作者 张英洁 周俊飞 陈利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66,共7页
植物DREB转录因子在应答干旱、低温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二穗短柄草BdDREB1H转录因子在应答逆境胁迫的作用,对其序列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转录激活分析。然后利用qRT-PCR法对其在根、茎、叶3种组织和冷... 植物DREB转录因子在应答干旱、低温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二穗短柄草BdDREB1H转录因子在应答逆境胁迫的作用,对其序列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转录激活分析。然后利用qRT-PCR法对其在根、茎、叶3种组织和冷、干旱、盐和过氧化氢4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dDREB1H转录因子基因全长编码框为735 bp,编码24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26.34 ku,理论等电点5.63,不稳定指数(Ⅱ)64.17,为不稳定蛋白质;总亲水平均值-0.261,为亲水蛋白。多序列比对与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BdDREB1H转录因子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属于AP2/EREBP(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超家族的DREB亚家族成员。进化分析显示,它与普通小麦的CBF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性64.44%。酵母单杂分析显示,BdDREB1H转录因子具有转录活性。组织表达分析显示,BdDREB1H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表达量最高。胁迫处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冷处理条件下,BdDREB1H的表达先升高后下降;干旱和氧化胁迫处理条件下,BdDREB1H在2 h后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而盐胁迫条件下,BdDREB1H在2 h后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BdDREB1H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植物逆境胁迫反应,为进一步探索其在二穗短柄草中的抗逆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穗短柄草 BdDREB1H基因 转录激活分析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IFT14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1
作者 冯雳 魏志新 +3 位作者 花梦婷 邢俊俏 陈龙 丁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7,96,共7页
为后续研究纤毛相关蛋白IFT144的功能,通过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获取IFT144抗原蛋白,利用纯化过后带有His标签的IFT144抗原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收集4次免疫后的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521000。经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 为后续研究纤毛相关蛋白IFT144的功能,通过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获取IFT144抗原蛋白,利用纯化过后带有His标签的IFT144抗原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收集4次免疫后的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521000。经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明,纯化后的抗血清能够与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21gr(CC1690)鞭毛IFT144蛋白特异性结合,说明anti-IFT144特异性良好。该抗体效价高,特异性良好,为IFT144蛋白的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纤毛 多克隆抗体 表达纯化 免疫荧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二穗短柄草BdDREB1-like基因提高烟草的抗氧化能力
12
作者 李论 柯杰 +4 位作者 黄钢 刘红诗 宋燕妮 张英洁 陈利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二穗短柄草BdDREB1-like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功能,克隆了该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开放阅读框684 bp,编码22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4.178 ku,只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属于AP2/EREBP(APETALA2/ethylene-... 为了研究二穗短柄草BdDREB1-like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功能,克隆了该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开放阅读框684 bp,编码22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4.178 ku,只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属于AP2/EREBP(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超家族的DREB家族。多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显示它与黑麦ScCBFI的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BdDREB1-like基因定位于细胞核。将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烟草中。PCR和RT-PCR筛选鉴定显示BdDREB1-like基因不仅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而且还能稳定表达。过氧化氢胁迫条件下,转BdDREB1-like基因烟草幼苗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为了进一步确定BdDREB1-like基因与氧化胁迫的关系,又对一个月大的转基因烟草进行氧化胁迫(MV,甲基紫精)处理。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条件下,T3转基因株系除了SOD含量外,测定的其他各种生理指标均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T1转基因株系中只有POD和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中的有显著差异;而在氧化胁迫处理条件下,转BdDREB1-like基因的烟草植株相对于野生型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叶绿素的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这些结果表明,过表达BdDREB1-like基因增强了植物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穗短柄草 BdDREB1-like 表达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