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郊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
1
作者 陈璇 孟建军 +5 位作者 孙聪 汪剑 邓平 戴煜泰 韩晓芳 李丽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1,I0003-I0006,共11页
对武汉市5个城郊湖泊的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共检出底栖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环棱螺(Bellamya sp.)和水丝蚓(Limnodrilus sp.),均为喜有机质的耐污种;水体理... 对武汉市5个城郊湖泊的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共检出底栖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环棱螺(Bellamya sp.)和水丝蚓(Limnodrilus sp.),均为喜有机质的耐污种;水体理化指标表明5个湖泊呈高度富营养化,除叶绿素a质量浓度之外,各湖的理化因子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典范分析(CCA)与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水体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与环节动物密度正相关,与软体动物呈负相关;透明度(SC)与各湖泊优势种相关性差异较大;叶绿素a则对优势种影响较弱或无明显影响.基于底栖动物指示物种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Wright指数评级偏优,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及BPI相对重要性指数近似,调查的5个城郊湖泊处于轻污染至β-中污染,与水质调查的结果相近.研究有助于准确掌握武汉市城郊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状态,为城郊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湖泊 底栖动物 水环境因子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调控及环境雌激素对其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付志琪 李振宇 +4 位作者 魏锦博 汪畅 程波 曹梦西 梁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随着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EEs)在人体样本尤其是孕早期人体样本中频繁被检出,对于EEs的生殖健康风险研究开始关注其对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发生和迁移的影响。PGCs是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经过特化、... 随着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EEs)在人体样本尤其是孕早期人体样本中频繁被检出,对于EEs的生殖健康风险研究开始关注其对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发生和迁移的影响。PGCs是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经过特化、迁移、分化后生成精子或卵子,作为高等生物体生命延续的载体,其遗传稳定性对人体生殖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以小鼠及斑马鱼为例总结了PGCs发育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子,讨论了雌激素在PGCs发育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方式,在此基础上综述了EEs对PGCs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了解EEs对PGCs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将为EEs的人体生殖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原始生殖细胞 毒性效应 分子机制 生殖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汞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分析
3
作者 郭自瑞 高家晖 +6 位作者 陈路锋 曹梦西 王璞 傅建捷 梁勇 布多 江桂斌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6,共14页
汞(Hg)具有毒性强、环境持久及可长距离迁移的特性,Hg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有着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同时环境承载力极低。此外,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极... 汞(Hg)具有毒性强、环境持久及可长距离迁移的特性,Hg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有着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同时环境承载力极低。此外,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随着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Hg污染问题。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Hg的持续累积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及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关青藏高原地区多介质Hg赋存及风险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Hg在特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Hg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发现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及当地人为活动排放的Hg可突破地理阻隔,实现从低海拔向青藏高原的迁移,并赋存于多种环境介质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全球气温变暖、生物质燃烧、传统藏药使用等人为活动显著影响了青藏高原大气、水环境、陆地环境Hg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生存环境,未来有关青藏高原Hg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应集中在主要来源解析、关键迁移转化过程、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长期生态风险及其对高原人群的健康风险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险 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导致斑马鱼生殖毒性及其跨代影响
4
作者 吴小凤 周晨宇 +6 位作者 刘甲 王静 连祎璘 鲁艺可 李勋 王玲 梁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03,共11页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BP-3)是一种用于防止光降解的紫外吸收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并被证明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将两性斑马鱼连续14 d暴露于低浓度的BP-3,观察了暴露后亲代F0性腺损伤情况及F1代培养...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BP-3)是一种用于防止光降解的紫外吸收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并被证明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将两性斑马鱼连续14 d暴露于低浓度的BP-3,观察了暴露后亲代F0性腺损伤情况及F1代培养至60 dpf内的各项表型指标。结果显示,BP-3暴露后F0代雌鱼雌二醇(E2)激素水平上升,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激素水平下降,雄鱼睾酮(T)的激素水平下降;BP-3导致雌雄鱼性腺皆出现病理学损伤,雌鱼产卵量、子代受精率及雄鱼精子活力下降,表明BP-3对亲鱼生殖力产生显著影响。此外,BP-3暴露后产生的F1代在发育早期心跳速率显著下降,60 dpf时性腺发育和分化出现异常,同时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上与内分泌、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受到影响,表明BP-3可能跨代影响斑马鱼后代的性腺正常功能。因此,BP-3暴露会造成F0代性腺损伤及繁殖能力下降,影响F1代的健康结局,同时BP-3对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稳态的负面影响会跨代传递至F1代,其生殖健康效应需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 斑马鱼 生殖毒性 跨代毒性 有机紫外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配体强化沉积物活化氧气氧化三氯乙烯
5
作者 江胡俊婕 韦晖谠 +3 位作者 梁怡宁 谢雯静 王璞 梁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2100,共9页
地下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证实,然而该过程因·OH产生效率不高使得其工程应用受限.本研究期望添加有机&无机二元复合配体,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降解污染物效率... 地下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证实,然而该过程因·OH产生效率不高使得其工程应用受限.本研究期望添加有机&无机二元复合配体,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降解污染物效率.研究考察了二元复合配体对沉积物活化氧气产·OH的强化效果,采用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复合三聚磷酸钠(TPP)作为常见有机&无机复合配体,探索二元配体强化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对三氯乙烯(TCE)降解机制,在沉积物悬浮液(50 g·L^(−1),pH 7.0)中加入0.25 mmol·L^(−1) EDTA&0.75 mmol·L^(−1) TPP、0.5 mmol·L^(−1) EDTA&0.5 mmol·L^(−1) TPP、0.75 mmol·L^(−1) EDTA&0.25 mmol·L^(−1) TPP的复合配体后,三氯乙烯(TCE,15μmol·L^(−1))的降解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一配体,TPP在沉积物固相上的吸附提高了沉积物固相Fe(Ⅱ)向溶液中Fe(Ⅲ)-配体电子传递效率,溶液中Fe(Ⅲ)-EDTA(相较于Fe(Ⅲ)-TPP)更易发生氧化还原循环,这一过程增加了活化O_(2)的界面电子转移,使得活化氧气电子利用效率大大增加.通过有机&无机二元配体联用作用,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效率,提高了TCE降解效率.本研究为构建基于地下沉积物有氧氧化修复技术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氧化 二元配体 EDTA &TPP 羟基自由基 三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鲢群体耳石微化学差异分析
6
作者 翟东东 李雯 +5 位作者 王东 轩中亚 刘红艳 熊飞 李博 姜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耳石边缘区微量元素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津区、巴南区、丰都县、太平溪镇等4个样点鲢的判别成功率均值为83.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Li/Ca、Na/Ca、Co/Ca、Sr/Ca、Ba/Ca在4个样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点之间鲢耳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成分贡献率较高的指标是Sr/Ca (35.3%)、Co/Ca (28.4%)、Ba/Ca (20.2%),表明Sr/Ca、Co/Ca、Ba/Ca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微量元素指标。基于耳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δ^(13)C和δ^(18)O值均存在显著差异,δ^(13)C和δ^(18)O值双位图显示太平溪镇、万州区、丰都县聚为一组,巴南区、北碚区原种场、巴南区原种场聚为一组,表明巴南区采集的野外个体可能是来自增殖放流。综上所述,耳石微量元素Sr/Ca、Co/Ca、Ba/Ca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在不同鲢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指标,其中δ^(13)C和δ^(18)O值分析可以有效实现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镉细菌B7的鉴定与CdS纳米颗粒生物合成
7
作者 张正坤 杨漫 +4 位作者 周晓欢 胡嫣婉 王晓坤 梁勇 王赟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3-1403,共11页
硫化镉纳米颗粒(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CdS NPs)属于Ⅱ—Ⅵ类半导体材料,在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传统CdS NPs化学合成法存在成本高、环境危害大、反应条件苛刻以及粒径难以控制等局限性.而生物合成因其... 硫化镉纳米颗粒(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CdS NPs)属于Ⅱ—Ⅵ类半导体材料,在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传统CdS NPs化学合成法存在成本高、环境危害大、反应条件苛刻以及粒径难以控制等局限性.而生物合成因其生态友好性、成本效益、易于实施和粒径可控等优点而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只是现有文献中对于CdS NPs的生物合成主要集中在小粒径颗粒上.本研究从镉污染的环境中分离出一株耐镉恶臭假单胞菌B7.在2 mg·L^(-1)和5 mg·L^(-1)Cd^(2+)胁迫下,B7对Cd^(2+)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0%和70%.B7可耐受高达100 mg·L^(-1)的Cd^(2+),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40 mg·L^(-1).因此,我们用B7在含100 mg·L^(-1)Cd^(2+)和8 mmol·L^(-1)半胱氨酸的M9培养基中生物合成CdS NPs,所得的亮黄色物质被表征为CdS NPs,粒径在175—275 nm之间.对CdS NPs的初步研究表明,pH升高能降低生物合成CdS NPs的粒径,此外,纯化的CdS NPs对10 mg·L^(-1)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达到了52.2%,这表明B7可以在Cd^(2+)污染环境中稳定合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大粒径CdS NPs.研究结果为大粒径CdS NPs的生物合成与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 粒径 纳米颗粒 恶臭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及风险评价
8
作者 王楚 罗希 +2 位作者 杨青青 陈路锋 王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0-2851,共12页
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的浓度水平和形态特征,并对重金属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Hg和Cu为主要超标重金... 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的浓度水平和形态特征,并对重金属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Hg和Cu为主要超标重金属,平均浓度分别达到0.319 mg·kg^(-1)和98.8 mg·kg^(-1).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主要为残渣态,其平均占比为37%—94%,而Cd的生物可利用态占比达63%,表明沉积物中Cd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度.源解析结果显示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燃煤与自然源,其平均贡献率为58%.重金属的地积累指数主要为清洁至轻度污染,部分点位中Hg、Cu达到中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估为中风险,但部分采样点达到高风险.人群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总致癌和总非致癌指数分别为1.25×10^(-5)和0.02,表明其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基于污染源贡献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燃煤与自然源是非致癌风险的主要来源,而致癌风险主要来自于未知源,需进一步关注.本研究揭示了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为开展长江中游城市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港渠 沉积物 重金属 形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空间净化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瑞红 彭晓雪 +2 位作者 丰锦 常玉锋 石零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143-147,152,共6页
针对静电空气净化器在封闭空间应用时电晕臭氧的二次污染问题,研制出一种双极静电空气净化装置,测试其空间净化性能,并与常规的单极净化装置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静电空气净化器,双极负电晕净化装置的8 h空间臭氧累积... 针对静电空气净化器在封闭空间应用时电晕臭氧的二次污染问题,研制出一种双极静电空气净化装置,测试其空间净化性能,并与常规的单极净化装置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静电空气净化器,双极负电晕净化装置的8 h空间臭氧累积浓度降低61.4%,对细颗粒物的1 h空间净化效率提高约40%,空气清洁度指数由0.2提升到9.3。研究结果表明,双极负电晕空气净化器在高净化效率、高空气清洁度指数和低臭氧排放浓度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是替代常规单极正电晕空气净化器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空气净化器 双极 电晕臭氧 净化效率 空气清洁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与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
10
作者 陈璇 孟建军 +5 位作者 孙聪 汪剑 邓平 戴煜泰 韩晓芳 郭彪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4-89,共6页
采用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构造一种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联用系统,探究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对密刺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和密刺苦草联用组总氮去除率可达79.29%,优于密刺苦草、芽孢杆... 采用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构造一种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联用系统,探究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对密刺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和密刺苦草联用组总氮去除率可达79.29%,优于密刺苦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单独施用组;芽孢杆菌复合菌施用后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3.58%,低于单独种植密刺苦草组的75.62%和二者联用组的65.31%。总的来看,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脱氮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而单独使用芽孢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芽孢杆菌 水生植物 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总氮 总磷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性绿脱石氧化驱动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水稻土溶解性有机质转化机制
11
作者 符俊宏 肖艳琦 +4 位作者 宁雅琪 谢雯静 张娜 崔浩杰 廖文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3-1333,共11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下的两种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含铁黏土矿物结构态Fe(Ⅱ)氧化过程中的转化机制,本文以富铁的还原态绿脱石(rNAu-2)为黏土矿代表,分别从长期施化肥(CF)和秸秆还田(HOF)的稻田土壤中提取DOM(DOM_(CF)和DOM_(HOF))... 为探讨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下的两种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含铁黏土矿物结构态Fe(Ⅱ)氧化过程中的转化机制,本文以富铁的还原态绿脱石(rNAu-2)为黏土矿代表,分别从长期施化肥(CF)和秸秆还田(HOF)的稻田土壤中提取DOM(DOM_(CF)和DOM_(HOF)),研究了DOM_(CF)和DOM_(HOF)分别对rNAu-2有氧氧化产生·OH的影响,以及DOM_(CF)和DOM_(HOF)在该过程中的转化差异。研究表明:在rNAu-2[Fe(Ⅱ)=1.2 mmol·L^(-1)]氧化过程中DOM_(HOF)更容易被矿化,其中,氧化8 h时DOM_(HOF)被氧化形成CO_(2)的累积量(以C计)为29.6μg,高于DOM_(CF)(16.9μg)。DOM_(CF)和DOM_(HOF)均会抑制rNAu-2有氧氧化产生·OH,并且DOM_(HO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无DOM存在条件下,rNAu-2有氧氧化8 h的·OH累积量为26.06μmol·L^(-1),高于rNAu-2/DOM_(CF)(19.83μmol·L^(-1))和rNAu-2/DOM_(HOF)(17.07μmol·L^(-1))体系(DOM为50 mg·L^(-1))。固液分离结果显示,rNAu-2与DOM或DOM-Fe^(3+)的电子传递作用抑制了结构态Fe(Ⅱ)氧化形成·OH。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3DEEMs)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水稻土腐殖质和富里酸类有机质的积累,并且氧化后的腐殖质和富里酸变化明显,而在DOM_(CF)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这两者的存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OH可以通过开环和羟基化机制加到芳香族结构或烯烃上,从而生成更多的含氧基团(C—O和C=O)。因此,DOM的存在会抑制rNAu-2结构态Fe(Ⅱ)的氧化从而抑制·OH的形成,而秸秆还田的土壤DOM中含有更多易分解的有机质组分,更容易消耗·OH,同时释放更多的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态绿脱石 秸秆还田 羟基自由基(·OH) DOM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类似物的生殖毒性及人体生殖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魏锦博 何正宇 +5 位作者 王昌泽 户业丽 汪畅 曹慧明 曹梦西 梁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107,共23页
随着双酚A(bisphenol A,BPA)的限用,BPA类似物的使用和环境释放增加并在多种人体样本中检出,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就近年来针对BPA类似物生殖毒性、致毒分子机制和人体生殖健康风险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随着双酚A(bisphenol A,BPA)的限用,BPA类似物的使用和环境释放增加并在多种人体样本中检出,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就近年来针对BPA类似物生殖毒性、致毒分子机制和人体生殖健康风险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不少理论计算、细胞及活体动物实验表明,部分BPA类似物具有同BPA相似甚至更强的生殖毒性,且流性病学调查结果同样提示BPA类似物暴露与生殖系统病变之间具有相关性。目前大部分动物实验所用浓度都远高于人体暴露于BPA类似物的真实浓度,但少量环境相关浓度BPA类似物的暴露结果仍然显示其生殖毒性效应,综合考虑BPA类似物在人体代谢产物的未知毒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加关注环境相关浓度BPA类似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人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A类似物 生殖毒性 人体生殖健康风险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吸附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宏斌 程静 +2 位作者 王玲 周珍 梁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05-2524,共20页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PFAS普遍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生物毒性,长期应用已造成全球范围内水环境的污染.吸附技术作为有效的PFAS...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PFAS普遍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生物毒性,长期应用已造成全球范围内水环境的污染.吸附技术作为有效的PFAS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易操作、高效等优势.本文对近年来所报道的各种吸附剂对PFAS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行为进行了介绍,总结了PFAS在吸附剂上的主要吸附作用及其机理,讨论了几种影响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结合当前水环境中PFAS的吸附去除的进展,浅谈目前所存在挑战,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更加高效、安全、实用的PFAS吸附去除手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PFAS) 吸附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石蜡的环境赋存及转化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钰晴 辛善志 +6 位作者 王得梁 徐菁 黄亚妮 毛小微 梁勇 王亚韡 王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0,共14页
氯化石蜡(CPs)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电绝缘性等,被广泛用于多种工业产品中。其中短链CPs(SCCPs)于2017年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中,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CPs的研究表明,SCCP... 氯化石蜡(CPs)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电绝缘性等,被广泛用于多种工业产品中。其中短链CPs(SCCPs)于2017年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中,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CPs的研究表明,SCCPs和中链CPs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有普遍检出,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方法、环境赋存等方面,对其转化降解的研究报道较少,而极短链CPs和长链CPs的研究数据相对匮乏。文章综述了C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水平,尤其对其环境转化降解行为进行了梳理总结,相关工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CPs的环境归趋,为深入开展CPs的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石蜡 环境赋存 环境行为 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非等温氧化转化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芳 况怡婷 +3 位作者 张立麒 米铁 辛善志 刘晓烨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段(相界面反应,n=1/2),活化能低于其在N_(2)气氛下近30 kJ/mol,为220.27 kJ/mol,随后裂解成磁黄铁矿(三维扩散,n=1/2)活化能与其在N_(2)(177.27 kJ/mol)下接近为178.1 kJ/mol;温度高于690℃,随着升温磁黄铁矿缓慢失硫,CO_(2)逐渐参与磁黄铁矿转化且释放SO_(2)和CO;820~1150℃经历双峰失重峰阶段,820~1020℃,氧化气体产物SO_(2)大量生成且在约1000℃达到体积浓度峰值;最后1020~1150℃,坩埚中残留物大量与CO_(2)持续氧化反应失重形成SO_(2)和CO,坩埚中形成复杂物相体系,铁硫化物和铁氧化物共存(或共融).CO_(2)参与黄铁矿产物转化失重阶段活化能分别为180.94 kJ/mol、229.69 kJ/mol和243.46 kJ/mol,动力学机制均为成核与生长(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非等温 CO_(2) 氧化转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Fildes Peninsula)和阿德利岛(Ardley Island)大气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分析
16
作者 李红华 张庆华 +3 位作者 李英明 王璞 张镇松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9-1166,共8页
在2009—2010年南半球夏季,用大流量采样器(high-volume air sampler,HVAS)和聚胺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被动采样器采集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利岛6个点的大气样品,分析了HBCDs的浓度水平、异构体组成、气相-颗粒相分配和空... 在2009—2010年南半球夏季,用大流量采样器(high-volume air sampler,HVAS)和聚胺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被动采样器采集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利岛6个点的大气样品,分析了HBCDs的浓度水平、异构体组成、气相-颗粒相分配和空间分布趋势.主动和被动采集大气样品中ΣHBCDs浓度(α-HBCD、β-HBCD、γ-HBCD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未检出)—2.73 pg·m^(−3)和0.41—3.39 pg·m^(−3),与北极和偏远地区浓度水平一致,远低于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水平.HBCDs在主动采集的颗粒相和气相中的平均比例分别为67%和33%,颗粒相以α-HBCD(57%)为主,气相以γ-HBCD(53%)为主;被动采集的PUF样品中γ-HBCD(64%)占优势.经过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的对比研究,对采样速率进行校正后,PUF被动采样器可以用于南极大气样品的采集.南极大气中HBCDs的检出,表明HBCDs具有持久性和潜在的长距离大气传输能力;南极长城站附近大气中HBCDs浓度水平略高,反映了有限的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异构体 南极 主动大气采样 被动大气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渣水解炭燃料特性及热解燃烧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况怡婷 黄芳 +4 位作者 米铁 罗耀 刘玉婷 辛善志 刘晓烨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8,共14页
中药渣因含水率高而处理困难,将中药渣经水热处理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中药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处理获取中药渣水解炭,通过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研究了水热处理对中药渣水解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处... 中药渣因含水率高而处理困难,将中药渣经水热处理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中药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处理获取中药渣水解炭,通过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研究了水热处理对中药渣水解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处理温度升高,中药渣水解炭的固定碳及元素C含量、燃料比(水解炭的空气干燥无灰基固定碳与挥发分的质量比)及高位发热量增加,挥发分、元素H及元素O含量明显降低,n_(O)/n_(C)及n_(H)/n_(C)逐渐降低,水解炭性质接近一般动力煤性质。热重分析发现热解过程中,280℃下形成的水解炭在160℃~300℃和300℃~500℃出现较明显的双峰失重峰,其余水热处理温度下形成的水解炭仅在275℃~400℃出现一个极明显失重峰。随着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水解炭热解活化能由69.56 kJ/mol降至40.55 kJ/mol。水解炭燃烧过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80℃~295℃主要是小分子挥发分热解阶段,其活化能为63.65 kJ/mol~105.02 kJ/mol;295℃~390℃主要是小分子挥发分主要燃烧阶段,其活化能为10.78 kJ/mol~35.76 kJ/mol;390℃~410℃主要是大分子挥发分析出与燃烧阶段,其活化能为117.08 kJ/mol~201.61 kJ/mol;410℃~520℃主要是固定碳与焦炭的燃烧以及少量矿物与无机化合物的热分解阶段,其活化能为22.18 kJ/mol~92.10 kJ/mol。随着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水解炭燃烧同一阶段的指前因子与活化能变化趋势一致。水解炭的可燃性指数、着火指数以及综合燃烧指数随着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水热时间增加以及固液比的增大而减小,固液比为1 g:15 mL且在220℃下水热1 h获得水解炭的燃烧性能较好,综合燃烧指数为3.55×10^(-10)/(min^(2)·℃^(3)),可为高湿固废水热燃料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水热碳化 燃料特性 热解燃烧特性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大气细颗粒物的多维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左培杰 黄俞铭 +4 位作者 李翔宇 李林谦 陆达伟 刘倩 江桂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挑战。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线性范围宽等优势,是分析PM_(2.5)的有力工具。近年来,ICP-MS技术在进样系统、碰撞反应池技术、单颗粒分析、多接收器检测技术、激光剥蚀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PM_(2.5)中关键组分的实时和原位分析,并能够对其粒径、数量和同位素指纹进行准确识别。为此,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ICP-MS技术在PM_(2.5)多维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相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并针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丰富PM_(2.5)溯源、转化及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大气细颗粒物 单颗粒分析 原位分析 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薄片废水中烟碱提取方法研究
19
作者 韩晓芳 连祎璘 +4 位作者 肖汝侬 姜琦 艾冬黎 董涵玉 邓维冰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为研究Ca-Mg-Al组合混凝剂处理并富集烟草薄片废水中烟碱至固相污泥过程、提取固相污泥中的烟碱的工艺流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碱液浸提的方式,再采用溶剂萃取污泥浸提液中的烟碱,最后用HPLC测定污泥中烟碱含量。并对萃取剂种类、萃取... 为研究Ca-Mg-Al组合混凝剂处理并富集烟草薄片废水中烟碱至固相污泥过程、提取固相污泥中的烟碱的工艺流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碱液浸提的方式,再采用溶剂萃取污泥浸提液中的烟碱,最后用HPLC测定污泥中烟碱含量。并对萃取剂种类、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分别进行了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pH值为10.0,Ca(OH)_(2)、MgSO_(4)·7H_(2)O、Al_(2)(SO_(4))_(3)·18H_(2)O的摩尔比为12∶3∶4,组合混凝剂投加量为5.0 g/L,该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62%,废水烟碱富集率最高可达到58.4%。最终,处理得到的污泥中烟碱含量为1.05%,具有一定提取回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烟草废水 Ca-Mg-Al组合混凝剂 萃取 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汤文瑶 郭瑛瑛 +4 位作者 向玉萍 刘艳伟 梁勇 阴永光 蔡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5-1095,共11页
镉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cadmium whole-cell biosensors,Cd-WCBs)以微生物为载体,利用微生物的调节元件组成模块化基因回路,以实现镉生物有效性的简单、经济和高通量检测.本文概述了基于转录因子和酶生物传感器构建的非特异性Cd-WCBs,以... 镉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cadmium whole-cell biosensors,Cd-WCBs)以微生物为载体,利用微生物的调节元件组成模块化基因回路,以实现镉生物有效性的简单、经济和高通量检测.本文概述了基于转录因子和酶生物传感器构建的非特异性Cd-WCBs,以及基于转录因子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构建的特异性Cd-WCBs.本文还总结了Cd-WCBs的基本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对识别蛋白进行定向改造或定向进化、利用反馈调控优化基因回路以及改造底盘细胞的金属调控系统.目前,Cd-WCBs已经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镉的生物有效性检测,但是其在实际环境中细胞活性,和检测性能仍有待提高.本研究指出未来可通过开发和改造底盘生物来提高传感器的环境适应能力,利用多种合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 生物有效性 环境检测 特异性 灵敏度 识别元件 报告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