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左翼文学资源在十七年文学中的艰难融入——《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及碧野创作文体转换考察 |
肖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圆桌谈 |
黎杨全
刘方喜
曾军
单小曦
谷鹏飞
张贞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口语互动中标识边界的“好”:功能类型与序列组织 |
姚双云
肖兆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周作人与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 |
罗庆云
戴红贤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5
|
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
舒玲娥
庄桂成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6
|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
吴矛
陈国恩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7
|
中国环境文学生态意蕴解读 |
彭松乔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8
|
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作品探微 |
吴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3
|
|
9
|
苏联文学决议与中国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 |
庄桂成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0
|
克隆人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
彭松乔
|
《学术论坛》
|
2003 |
1
|
|
11
|
从京、海文学看现代知识分子的城乡意识 |
高路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2
|
过渡时期英国大学社会构成与教育发展 |
刘贵华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3
|
文学批评:开放中的悖论 |
吴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4
|
文学小说观念的确立——论南宋说话四家之“小说家”对小说观念发展的贡献 |
卢世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5
|
“文学性”与先锋实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产电影的艺术实践 |
肖敏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6
|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转型的史学分析及启示——以1560-1660年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变化为例 |
刘贵华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7
|
挪移·变异·寻觅——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探询 |
彭松乔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8
|
数字化时代汉语文学的艺术感觉与思维 |
彭松乔
|
《学术论坛》
|
2004 |
0 |
|
19
|
中国早期革命文学批评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接受——以对波格丹诺夫的接受为例 |
庄桂成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20
|
心理学对文学的直接介入──评俞汝捷著《人心可测》 |
邱胜威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