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66年危机笔记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探赜
1
作者 代利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9,177,共11页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因关涉对金融资本主义的批判而成为当代重要学术议题。斯威齐继承希法亭关于金融资本的研究,采用“连续渐进方法”诠释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分离机制,但忽视了虚拟资本形成的过程性及其自身体系性特征。当代新黑格...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因关涉对金融资本主义的批判而成为当代重要学术议题。斯威齐继承希法亭关于金融资本的研究,采用“连续渐进方法”诠释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分离机制,但忽视了虚拟资本形成的过程性及其自身体系性特征。当代新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将虚拟资本定义为对“未来收入流”的索取权与真正的“非存在”,给出了更具黑格尔体系辩证法意味的诠释,与传统的解读方式形成对峙。为解决虚拟资本诠释难题,需要回到MEGAⅡ文本,探赜大量论及虚拟资本的马克思1866年危机笔记。通过危机透视方法,深入理解虚拟资本的实质与运行机制,为驾驭“金融资本”提供一种更具“中庸”和辩证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虚拟资本 金融资本 经济危机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鲁德尼对青年马克思异化问题的规范性阐释
2
作者 张祖辽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197,共14页
布鲁德尼试图引入反思平衡,用罗尔斯式建构主义证成方案对青年马克思的异化问题进行规范性解读。该解读始于对异化劳动之四重规定的逻辑重构,把异化视为作为“关切”的人的观念无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到普遍认同。反思平衡的引入意在以... 布鲁德尼试图引入反思平衡,用罗尔斯式建构主义证成方案对青年马克思的异化问题进行规范性解读。该解读始于对异化劳动之四重规定的逻辑重构,把异化视为作为“关切”的人的观念无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到普遍认同。反思平衡的引入意在以动态证成理念不断消解人的观念可能沾染的虚假意识,但布鲁德尼对人的观念的形而上学预设导致其反思平衡缺乏足够的结构性立场,致使其证成虽意在向罗尔斯靠拢,实则背离建构主义并走向基础主义,从而既缺乏“反思”也缺乏“平衡”,不足以对青年马克思的“证成难题”做出充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证成 反思平衡 布鲁德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社会历史性存在的生成、演进与旨归
3
作者 杨泽光 陈永杰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将主体理解为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展示出与思辨主体的原则性差异。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马克思从对一般历史主体的论述过渡到对个别侧面的资本主体的聚焦,将资本主体视为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剔除了主体概念的主观化意蕴。资本主体要求克服一切限制,最终将造成自我限制,而伴随资本主体瓦解的是人类主体的回归。马克思在强调人类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并未忽略人的个别性。纵观其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社会历史性 资本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何以“信”? 集体主义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柯增金 李婷婷 杨新国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共9页
集体主义和诚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存在争论。一些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有利于培养诚信,另一些研究却表明个人主义文化有利于培养诚信。为进一步研究二者... 集体主义和诚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存在争论。一些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有利于培养诚信,另一些研究却表明个人主义文化有利于培养诚信。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一通过问卷法发现集体主义与大学生诚信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研究二通过实验法进一步探索集体主义和诚信行为的因果关系,得出大学生诚信水平发展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经分析发现,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集体主义的理解具有差异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集体主义预测大学生诚信行为具有逻辑自洽性和理论相通性,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同构性,文化历史上具有同源性。研究结果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诚信水平 诚信行为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5
作者 代利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倾向,面对现实问题,以王船山的“境”对勘马克思的“实践”,融通知识和智慧。对分散的文本话语的深度分析表明,此种汇通契合和显现为一种对话诠释学方法:基于现实主体,敞开“我-你”关系的平等对话,以“穷通”方法达成视界融合。方法提升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沿袭冯契的对话方法,用王船山的“太虚本动”“气善论”来“穷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社会定在”、人性观,或可给出解决现代性抽象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方法论的提升或许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汇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诠释学 王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爱萍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2,共6页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价值旨向等几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不仅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它的基本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新康德主义 建构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及其意义——对新康德主义者关于伦理与唯物史观之关系的反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爱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伦理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第二国际时期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难题。当时的新康德主义者以对社会主义的伦理解释为前提,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缺乏社会主义所必须的伦理因... 伦理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第二国际时期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难题。当时的新康德主义者以对社会主义的伦理解释为前提,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缺乏社会主义所必须的伦理因素,因此需要由康德的伦理学来补充或替代它的道德"空场"。考茨基则主张唯物史观并没有回避伦理问题,正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才成功破解了观念论伦理观的理论困境。考茨基在反拨新康德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逻辑起点、现实基础等重要问题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茨基 新康德主义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路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
8
作者 陈爱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6,共8页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多重路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径主张马克思主义没有哲学,作为其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研究方法;新康德主义阐释路径主张用康德学说弥补马...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多重路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径主张马克思主义没有哲学,作为其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研究方法;新康德主义阐释路径主张用康德学说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缺陷和哲学"空场";普列汉诺夫、拉布里奥拉等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哲学,前者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完整世界观的理论表现,而后者则将之解释为实践哲学。不同阐释路径之间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的独特特征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重新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路径,既有利于我们完整地把握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我们从源头上重新厘清第二国际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国际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新康德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离感性活动的交往主体——论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主体概念的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永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77,共11页
哈贝马斯为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解释社会进化的目标,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及其基本范畴,尝试以交往行为理论克服思辨哲学的理论范式,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展现出了其在当代境遇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哈贝马斯为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解释社会进化的目标,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及其基本范畴,尝试以交往行为理论克服思辨哲学的理论范式,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展现出了其在当代境遇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树,但他通过语言建构的理想交往模式并没有深入到社会存在领域。由于未能彻底从意识内在性的思维范式中抽身,哈贝马斯误判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仍旧属于认知主体的范畴。他不曾洞见主体概念只能由感性活动来定向——主体在感性活动中的自我生成,也无法领会主体的解放正是通过感性活动才得以实现。因此,哈贝马斯在解读马克思的主体概念时,构建的交往主体概念仍然局限于意识领域,未能触及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主体 感性活动 意识内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靶向路径 被引量:9
10
作者 陆奕君 徐玉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49,共4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以逆理论生长进程为路径,全面宣传学习、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靶向传播,精准定位马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以逆理论生长进程为路径,全面宣传学习、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靶向传播,精准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是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靶向传播 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论马克思的感性经验世界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忠宝 侯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0,共5页
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独立化了的超感性领域,另一部分是被虚无化了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感性经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处处着眼于人的经验世界,将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上避免了... 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独立化了的超感性领域,另一部分是被虚无化了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感性经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处处着眼于人的经验世界,将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上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发生——"超感性世界的坍塌"。通过经验的视域和方法,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和转换,而这也是马克思的感性经验世界观能够消解虚无主义的现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世界 形而上学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郝孚逸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代利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7,共6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中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可以深入透视时代的特征以及思想的变迁。郝孚逸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究,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中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可以深入透视时代的特征以及思想的变迁。郝孚逸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究,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理论为基本内容,异化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发展轨迹。和萨特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相比,他的思想的起点、方法和框架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坚守和发展。与国内的研究比较,他的创新点在于深入挖掘市民社会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人学意蕴。这些见解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维度的创新探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剩余价值 异化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康纳与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乐 郭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139,共4页
詹姆斯·奥康纳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虽同属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但二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在生态危机溯源、理论内核形塑与消解路径探寻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由此形成了各自的马... 詹姆斯·奥康纳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虽同属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但二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在生态危机溯源、理论内核形塑与消解路径探寻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由此形成了各自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奥康纳主张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结构性完善,而福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行生态化阐释。比较二者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既有助于厘清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亦能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康纳 福斯特 生产条件 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3,共3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经济经一度繁荣发展之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繁爆发各类危机,如金融危机、政治危机(如新"左翼"运动)、文化危机、社会危机(如"华尔街事件"、新社会运动)、生态危... 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经济经一度繁荣发展之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繁爆发各类危机,如金融危机、政治危机(如新"左翼"运动)、文化危机、社会危机(如"华尔街事件"、新社会运动)、生态危机等。这些危机是有着同一根源的总体危机的不同侧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整体视角和整体方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得以建构科学的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自身找到了发挥其时代作用的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总体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创新
15
作者 冯皓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12期218-219,共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紧密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践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具体施行中,要坚持思想与事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紧密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践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具体施行中,要坚持思想与事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提高创新主体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创新 理论实践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的认识与批判
16
作者 贾淑品 阳银银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71,共9页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是列宁早期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焦点。合法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制度,肯定、赞美和膜拜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内在矛盾。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各个部门之间是按比例分配的,...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是列宁早期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焦点。合法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制度,肯定、赞美和膜拜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内在矛盾。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各个部门之间是按比例分配的,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实现论,倡导资本主义适应论;他们用“土地肥力递减理论”“小农经济稳固论”等错误思想来粉饰与美化资本主义。列宁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粉碎了合法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完美论”的神话;列宁的这一批判,可以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和危机理论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合法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吗?——对弗雷泽命题的批判与“黑格尔-马克思”思想关系难题的求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代利刚 陈永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当今,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消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功绩,其核心思想是三个递推的逻辑命题:Ⅰ"黑格尔的范畴充斥着实在性";Ⅱ"范畴通过意志的活动成为现实";Ⅲ"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qu... 当今,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消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功绩,其核心思想是三个递推的逻辑命题:Ⅰ"黑格尔的范畴充斥着实在性";Ⅱ"范畴通过意志的活动成为现实";Ⅲ"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批判弗雷泽命题序列的关键在于深度解析黑格尔的关键概念("范畴"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取黑格尔思想体系的要旨,与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逻辑进行比对,从而以另一个路径推出补证和拓展传统"颠倒说"的结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分别对黑格尔以"精神"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进行了两次"颠倒"(或嬗变)。这一结论对解决"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关系难题"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泽命题 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 颠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倒置”与“崩溃之境”: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重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利刚 詹梦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59,共8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透视出的人被物统治的生存困境,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卢卡奇、价值形式学派等黑格尔主义者将其解读为社会主体潜藏和趋向一般“物”的精神活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则以功能主义的视角把拜...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透视出的人被物统治的生存困境,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卢卡奇、价值形式学派等黑格尔主义者将其解读为社会主体潜藏和趋向一般“物”的精神活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则以功能主义的视角把拜物教当作“虚假理论”。上述的解读方式都是从《资本论》第一章前三节入手解读第四节,从而陷入同一性哲学的陷阱,使人的解放失去可能性。对此,我们采用逆向解读方法,构建第四节的文本逻辑,对比发现,第四节与前三节的文本之间存在“逻辑倒置关系”,这开显了拜物教的有效性和历史性向商品分析回溯的逻辑关系。再回到马克思的创作史,他的真实意图不是描述主体拜物的精神维度,而是呈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情景的内在否定性即价值对于对象的非对象化。这就从辩证法的中介层面凸显了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性,商品拜物教也成为融合场景论和否定辩证法的“崩溃之境”。这或许能为研究人在现代性中的真实处境提供一种现象学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 物化 资本论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域经济地区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分析逻辑与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现林 孙筱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2,共10页
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为新阶段省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作为经济强省的江苏,对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诉求更为强烈。基于马克思关于经济活动4个环节和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利用国内主要统计年鉴,对江苏省域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 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为新阶段省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作为经济强省的江苏,对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诉求更为强烈。基于马克思关于经济活动4个环节和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利用国内主要统计年鉴,对江苏省域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及其内在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性与其总量和质量存在内在必然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公经济因素、不完全竞争以及公共性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整体质量及竞争力的提升。应对之策主要有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畅通省域经济体系通道,强化公共财政统筹协调能效,构建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制度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地区差距 马克思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永杰 倪佳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6-169,共4页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否具有当代的方法论意义,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内在理路是:所"立"——深入社会现实与所"破"——批判性分析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建制及其限度的共存。如果不从根本处...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否具有当代的方法论意义,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内在理路是:所"立"——深入社会现实与所"破"——批判性分析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建制及其限度的共存。如果不从根本处诠解出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就不能形成方法论自觉,必然难以深入地切中中国当下的现实,无法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因此,通过与马克思文本的当代"对话",使其方法论的价值得到呈现和凸显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社会现实 方法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