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乳液包埋技术在功能性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梁蓉 麻建国 钟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1-568,共8页
纳米乳液包埋技术作为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功能性食品组分(如:营养素、香精香料、着色剂、抗菌剂等)的运输载体构建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纳米乳液在应用于食品中存在的被包埋物的生物利用率及纳米颗粒的潜在生... 纳米乳液包埋技术作为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功能性食品组分(如:营养素、香精香料、着色剂、抗菌剂等)的运输载体构建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纳米乳液在应用于食品中存在的被包埋物的生物利用率及纳米颗粒的潜在生物毒性问题,综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明晰了纳米乳液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功能性成分 生物利用率 潜在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乳液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因素研究
2
作者 梁蓉 林全全 +1 位作者 陈翰 钟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78-1284,共7页
为了明确影响乳液体系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因素,作者通过构建体外消化模型及体外淀粉消化酶、脂肪酶及胆盐缺失3种特殊消化模型,对以辛烯基琥珀酸(OSA)改性淀粉为乳化剂的β-胡萝卜素乳液的生物可给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消... 为了明确影响乳液体系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因素,作者通过构建体外消化模型及体外淀粉消化酶、脂肪酶及胆盐缺失3种特殊消化模型,对以辛烯基琥珀酸(OSA)改性淀粉为乳化剂的β-胡萝卜素乳液的生物可给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消化模型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大小顺序为:完整消化模型>淀粉消化酶缺失模型>胆盐缺失模型>脂肪酶缺失模型。因此,当乳化剂消化、油脂消化和胆盐胶束化中任一进程被抑制时,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率均降低。且这三者对乳液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程度如下:脂肪消化>胶束化>乳化剂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OSA改性淀粉 乳化剂消化 脂肪消化 胶束化 Β-胡萝卜素 生物可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丹明类衍生物基重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曾金凤 倪明 +2 位作者 施冬健 叶瑾 陈明清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7年第7期426-432,共7页
罗丹明类荧光染料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摩尔消光系数大,在可见光区具有长的发射和吸收波长,是制备荧光探针的理想生色团。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检测一般基于两种机理,一种为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PET),一种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FRET)。综... 罗丹明类荧光染料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摩尔消光系数大,在可见光区具有长的发射和吸收波长,是制备荧光探针的理想生色团。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检测一般基于两种机理,一种为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PET),一种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FRET)。综述了基于这两种机理使用罗丹明及其衍生物来检测各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 重金属离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类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8
4
作者 范明明 李斯斯 +6 位作者 杨雪 蒋平平 张萍波 周财源 郑洋 孙立伟 尤兴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5-117,146,共4页
合成了3种以咪唑为阴离子的新型强碱性离子液体([Bmim]Im,ChIm,[N4222]Im),并以其作为催化剂进行了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新型强碱性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选取[Bmim]Im离子液体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 合成了3种以咪唑为阴离子的新型强碱性离子液体([Bmim]Im,ChIm,[N4222]Im),并以其作为催化剂进行了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新型强碱性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选取[Bmim]Im离子液体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在反应温度60℃,醇(甲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以大豆油质量分数为基准)3%,反应时间3h的工艺条件下,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94.1%。[Bmim]Im可重复利用6次且稳定性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阴离子 离子液体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固体酸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6
5
作者 倪邦庆 胡艳娜 +1 位作者 张萍波 范明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37,共3页
通过一步碳化-磺化法制备了碳基固体酸催化剂,采用IR、XRD以及TG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中,考察了相关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用气相色谱分析生物柴油的产率。实验结果表明,碳基固体酸... 通过一步碳化-磺化法制备了碳基固体酸催化剂,采用IR、XRD以及TG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中,考察了相关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用气相色谱分析生物柴油的产率。实验结果表明,碳基固体酸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效果显著,最佳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6∶1、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10%时,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95.5%。催化剂重复利用6次,活性下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固体酸 酯交换 碳化一磺化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MA改性的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胜文 赵杰 +3 位作者 唐丹丹 孟龙 叶涛 杨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7-71,共5页
采用水溶性大分子单体(PEGMA)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水溶胶(R301-PEGMA),并通过反相乳液法制备光固化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乳液。R301-PEGMA的引入使得复合乳液的粒径和黏度明显增大,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复合膜... 采用水溶性大分子单体(PEGMA)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水溶胶(R301-PEGMA),并通过反相乳液法制备光固化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乳液。R301-PEGMA的引入使得复合乳液的粒径和黏度明显增大,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复合膜微观结构的分析表明,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均匀分散在聚氨酯基体和涂层表面,动态力学分析表明,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可显著提高复合膜储存模量,并且tanδ峰出现明显宽化现象,说明R301-PEGMA与聚氨酯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 水性聚氨酯 纳米二氧化硅 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蜀葵花黄酮抗氧化性及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黎望 孙培冬 +1 位作者 季晓彤 路帅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39,共5页
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黄蜀葵花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不同极性成分。采用DPPH·清除、·OH清除和H_2O_2清除试验考察了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了正丁醇相对·OH和H_2O_... 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黄蜀葵花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不同极性成分。采用DPPH·清除、·OH清除和H_2O_2清除试验考察了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了正丁醇相对·OH和H_2O_2诱导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利用HPLC—MS对正丁醇中黄酮类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黄蜀葵花黄酮主要富集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对DPPH·的清除能力最好,IC_(50)值为0.038 6 mg/mL,而正丁醇相对·OH和H_2O_2的清除能力较好,IC_(50)值分别为0.225 0,0.575 7mg/mL;正丁醇相对·OH和H_2O_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都有保护作用;正丁醇相中含有11种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 黄酮 萃取相 抗氧化活性 DNA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芡实多糖的提取、抗氧化活性及对质粒DNA氧化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溢 孙培冬 +1 位作者 陈桂冰 曹光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126,共5页
采用纤维素酶超声辅助法提取芡实多糖,由正交实验获得芡实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2O2光解反应诱导质粒p BR322 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芡实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g/m L)、p H3、纤维素酶用量... 采用纤维素酶超声辅助法提取芡实多糖,由正交实验获得芡实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2O2光解反应诱导质粒p BR322 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芡实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g/m L)、p H3、纤维素酶用量为原料质量的2.0%、超声时间5min、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40℃,多糖得率为17.04%。芡实多糖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较好,IC50分别为1.78、6.96mg/m L,清除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较弱,浓度为10mg/m L时,清除率分别为48.00%、20.32%。芡实多糖对抑制DNA损伤具有显著作用,在多糖水溶液质量浓度为0.08mg/m L时,具有最佳保护作用;在质量浓度大于1.0mg/m L时,对质粒DNA没有保护作用,甚至促进了DNA的损伤。综上所述,芡实多糖具有抗氧化及抑制DNA氧化损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 提取 抗氧化活性 DNA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花增香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明 曹光群 +2 位作者 杨成 孙培冬 蒋邦文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1,58,共4页
研究β-葡萄糖苷酶对腊梅花的增香效果。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鲜花,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酶解前后腊梅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经与酶解前的46种香气成分对比发现,酶解后,腊梅的香气成分增至64种,主... 研究β-葡萄糖苷酶对腊梅花的增香效果。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鲜花,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酶解前后腊梅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经与酶解前的46种香气成分对比发现,酶解后,腊梅的香气成分增至64种,主要香气成分的质量分数均明显增长,其中β-榄香烯、4-异亚丙基-1-乙烯基-o-孟-8-烯、α-荜澄茄油烯和α-可巴烯分别增长了107.7,50.3,46.5,30.0倍。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腊梅鲜花香气的前体物质,释放出鲜花中潜在的香气成分,起到自然增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腊梅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9
10
作者 金光勇 何志强 +1 位作者 方云 陈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59,共7页
"Extended表面活性剂"是指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特别是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与亲水离子头之间嵌入含聚氧丙烯链段的新型表面活性剂。结合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介绍了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沿革与发展,... "Extended表面活性剂"是指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特别是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与亲水离子头之间嵌入含聚氧丙烯链段的新型表面活性剂。结合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介绍了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沿革与发展,着重从品种归属和合成反应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预期了Extended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良好的应用前景。指出进一步开发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重点为:1)针对无碱驱油需要,合成抗高温高盐和耐水解的磺酸盐型Extended表面活性剂;2)开发磺基甜菜碱型Extended表面活性剂,预期将有更好的性能和用武之地;3)研究Extended表面活性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拓展其在三次采油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ded表面活性剂 合成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无锡绿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明 曾茜 +1 位作者 孙培冬 曹光群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6,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分析无锡毫茶与太湖翠竹两种典型无锡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检测出74和56种化合物,各占总峰面积的98.59%和98.51%。醇类、醛类、烷烃、酯类、羧酸和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成分,但在两个品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分析无锡毫茶与太湖翠竹两种典型无锡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检测出74和56种化合物,各占总峰面积的98.59%和98.51%。醇类、醛类、烷烃、酯类、羧酸和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成分,但在两个品种中的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无锡毫茶中的醛类、酮类、羧酸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太湖翠竹,而醇类、酯类、烃类化合物含量均低于太湖翠竹。两个绿茶品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1-戊醇、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己醛、刺柏烯等16种化合物,它们能提供清香、花香与果香,是无锡绿茶香气的主要贡献者。研究还表明,前处理采用HS—SPME法比同时蒸馏—萃取法能更真实体现茶叶原有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毫茶 太湖翠竹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DMAEMA-b-PS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娜 徐国强 +2 位作者 李继航 施冬健 陈明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43,共5页
以α-氯代丙酸乙酯(ECP)为引发剂,CuCl/PMDETA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制备大分子引发剂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Cl),进而引发第二单体苯乙烯(St)的聚合制备了不同嵌段比的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DMAEMA-b-PS。... 以α-氯代丙酸乙酯(ECP)为引发剂,CuCl/PMDETA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制备大分子引发剂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Cl),进而引发第二单体苯乙烯(St)的聚合制备了不同嵌段比的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DMAEMA-b-PS。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表明,所得聚合物结构明确且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可控,进而使PDMAEMA-b-PS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胶束。研究了pH值和嵌段共聚物的链段比及温度对胶束粒径的影响,发现亲水链段长度相同的条件下,疏水链段越长或体系的pH值较小,胶束粒径越大;同时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胶束具有pH温度双重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 苯乙烯 胶束 pH温度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培冬 王小洪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1-874,共4页
研究了二氢杨梅素对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单酚酶、二酚酶的抑制率分别为95.87%、69.01%;二氢杨梅素对单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酶催化反应的迟滞时间延长;二氢杨梅素对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 研究了二氢杨梅素对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单酚酶、二酚酶的抑制率分别为95.87%、69.01%;二氢杨梅素对单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酶催化反应的迟滞时间延长;二氢杨梅素对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150μmol.L-1和83μmol.L-1。二氢杨梅素可作为天然的酪氨酸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酪氨酸酶 单酚酶 二酚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月见草子中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学 邱香 +1 位作者 王哲 曹光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99-303,共5页
以脱脂月见草子为原料,优化以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多酚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溶剂p H、提取助剂用量、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 以脱脂月见草子为原料,优化以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多酚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溶剂p H、提取助剂用量、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 H3、提取助剂六偏磷酸钠质量浓度0.2%、甲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30(g/m L)、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6.70%。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粗提物进行分离,检测各洗脱组分中多酚含量,并分别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法和DPPH法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多酚主要集中在组分Ⅱ,其质量占多酚粗提物的50.09%,其中多酚质量分数为79.49%,组分Ⅱ和组分Ⅲ的抗氧化性能相当,并显著高于其它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月见草种子 提取分离 多酚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离子液体中脂肪酶催化薄荷醇选择性酯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明 徐晓丰 +2 位作者 李在均 朱婷 彭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35-942,共8页
设计合成了6种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以脂肪酶Candida antarctica催化(±)-薄荷醇和丙酸酐立体选择性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反应介质对酶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3-二正辛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n OIM][PF6])中酶... 设计合成了6种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以脂肪酶Candida antarctica催化(±)-薄荷醇和丙酸酐立体选择性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反应介质对酶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3-二正辛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n OIM][PF6])中酶的活性与立体选择性明显高于其他离子液体和正己烷。因此,[Dn OIM][PF6]被选择作为反应介质。通过优化实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70 mg脂肪酶,3.0 m L离子液体,底物(±)-薄荷醇与丙酸酐物质的量比1∶1,反应时间20 h。此时,反应转化率与e.e.(p-)值分别可达48.1%与98.1%。酶在[Dn OIM][PF6]中的稳定性是正己烷的4.3倍,且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显著降低。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表明,酶在[Dn OIM][PF6]中有较大的酶蛋白质分子裸露程度和良好的二级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脂肪酶 立体选择性酯化 薄荷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状分子交联剂的合成及其PDMS交联膜的CO_2/N_2分离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云翔 孟涛 +2 位作者 张春芳 顾瑾 孙余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合成了链状分子交联剂PMV。并与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得到气体分离膜PDMS/PMV。研究了该膜对CO2/N2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DMS/PM...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合成了链状分子交联剂PMV。并与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得到气体分离膜PDMS/PMV。研究了该膜对CO2/N2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DMS/PMV膜比仅用VTES交联的PDMS膜(PDMS/VTES)CO2渗透通量和选择性均显著提高,随着交联剂中MMA:VTES的摩尔比的增加,PDMS/PMV膜的CO2渗透性和CO2/N2选择性都提高,当MMA:VTES的摩尔比为3∶7时,膜的CO2气体渗透通量达到4556barrer,CO2/N2的选择性达到1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分子交联剂 聚二甲基硅氧烷 气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助剂对Co/SiO2费-托合成催化剂性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海燕 相宏伟 李永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6-241,共6页
考察了钾(K)助剂(质量分数0.17%~4.98%)对Co/SiO2催化剂结构及其费-托合成(F-T)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助剂趋向于存在催化剂的外表面,K助剂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H2气氛下对催化剂还原处理,添加K助剂不会降低催化... 考察了钾(K)助剂(质量分数0.17%~4.98%)对Co/SiO2催化剂结构及其费-托合成(F-T)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助剂趋向于存在催化剂的外表面,K助剂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H2气氛下对催化剂还原处理,添加K助剂不会降低催化剂的还原能力,反而会促进Co3O4的还原。在CO+H2气氛中,K助剂会促进金属Co的氧化,使催化剂活性降低。少量的K助剂使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所下降,但使产物中的C1~C4含量降低,烯/烷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催化剂 二氧化硅 K助剂 费-托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胶晶模板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TiO_2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晨 李枢楠 +2 位作者 陈书意 陈明清 刘士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9-201,225,共4页
以丙烯酸修饰的聚苯乙烯(PS)胶晶为模板,将钛酸四丁酯的乙醇溶液填充到模板间隙中,最后通过煅烧除去模板制备三维有序大孔(3DOM)TiO2材料。通过几种不同的填充方法比较发现,采用"三明治"结构真空填充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大孔表... 以丙烯酸修饰的聚苯乙烯(PS)胶晶为模板,将钛酸四丁酯的乙醇溶液填充到模板间隙中,最后通过煅烧除去模板制备三维有序大孔(3DOM)TiO2材料。通过几种不同的填充方法比较发现,采用"三明治"结构真空填充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大孔表面覆盖层的形成,且简单快速。制备的3DOM TiO2具有典型的反蛋白石结构,其孔径均匀,排列整齐,整体上呈面心立方结构。孔径在220nm左右,收缩率为18%,孔与孔之间由小窗口相连。XRD分析表明,500℃下煅烧制备的3DOM TiO2孔壁为锐钛矿晶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晶模板 3DOM TIO2 填充方法 “三明治”结构真空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甲酚紫-镧系复配物的制备及热致变色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傅成武 周豪慎 陈明清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587-591,共5页
以溴甲酚紫为发色剂,镧系稀土金属离子(La3+、Ce3+和Nd3+等)为显色剂,在固化的溶剂环境下,制得一系列镧系复配物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利用DSC检测热变色过程的可逆性及其能量变化,分析了显色剂的种类及用量、双显色剂的配比、溶剂的种类... 以溴甲酚紫为发色剂,镧系稀土金属离子(La3+、Ce3+和Nd3+等)为显色剂,在固化的溶剂环境下,制得一系列镧系复配物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利用DSC检测热变色过程的可逆性及其能量变化,分析了显色剂的种类及用量、双显色剂的配比、溶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镧系复配物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FTIR和UV-Vis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的热致变色机理为溴甲酚紫的内酯环结构与醌式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变,即分子间的电子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系复配物 热致变色 溴甲酚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端基对其热稳定性的增强作用
20
作者 李继航 张琴 +3 位作者 胡娜 陈明清 施冬健 明石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7-180,185,共5页
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PCL-b-PEG-b-PCL,PECL)三嵌段共聚物。将4-羟基肉桂酸制备成反应活性更高的4-乙酰基肉桂酰氯,并将其引入PECL末端。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的结构明确,随着己内酯用量的增加,... 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PCL-b-PEG-b-PCL,PECL)三嵌段共聚物。将4-羟基肉桂酸制备成反应活性更高的4-乙酰基肉桂酰氯,并将其引入PECL末端。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的结构明确,随着己内酯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熔点呈现增加的趋势,共聚物具有可逆的光敏性,302 nm的紫外光照射会使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4-乙酰基肉桂酰基的π-π堆叠作用限制了热分解过程中的酯交换反应,增加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嵌段共聚物 聚己内酯 光敏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