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场致食品中微生物失活研究进展
1
作者 肖瑾 杨哪 +2 位作者 郑盼茜 徐学明 杨瑞金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1,共8页
作为新型非热杀菌技术,磁场因其强穿透性、绿色安全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振荡磁场能在保持食品营养特性的同时有效杀灭微生物并延长其保质期,恒稳磁场在抑制食品微生物生长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不同类型磁场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抑... 作为新型非热杀菌技术,磁场因其强穿透性、绿色安全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振荡磁场能在保持食品营养特性的同时有效杀灭微生物并延长其保质期,恒稳磁场在抑制食品微生物生长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不同类型磁场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抑制及失活作用机制尚未有系统的阐述与分析。文章综述了磁场致死和抑制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以及应用情况,并就其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微生物失活 生物磁效应 窗口效应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植物类黄酮:关键酶挖掘及异源生物合成
2
作者 胡海涛 吕小妹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7,共17页
植物类黄酮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食品、制药、化妆品和化工等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组学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类黄酮天然合成路径的解析及其关键酶的功能表征,为微生物异源合成体系的... 植物类黄酮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食品、制药、化妆品和化工等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组学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类黄酮天然合成路径的解析及其关键酶的功能表征,为微生物异源合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综述系统梳理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中关键酶的挖掘策略,阐明核心酶的功能特性与工程化改造进展,并总结类黄酮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进展。进一步从异源酶活性适配、代谢网络动态调控、产物稳定性等方面,剖析微生物细胞工厂规模化生产的核心瓶颈,提出跨学科技术融合与智能生物设计的发展方向,为类黄酮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微生物细胞工厂 药食同源 关键酶挖掘 路径预测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宠物食品消化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付宛辰 张捷 +1 位作者 刘若男 周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消化率是评估宠物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宠物主人选择合适的产品,还在为生产商提供优化配方的参考以及推动宠物食品行业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宠物食品消化率测定方法,如全收... 消化率是评估宠物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宠物主人选择合适的产品,还在为生产商提供优化配方的参考以及推动宠物食品行业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宠物食品消化率测定方法,如全收粪法、指示剂法、替代法、回肠末端法、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法、预测方程法和动物模型法等进行总结,深入探讨了其优缺点、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并对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为研究者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物 宠物食品 消化率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场解冻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巫宇航 金亚美 +3 位作者 张孝 姚黄兵 徐学明 杨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2-379,共8页
冷冻是食品保藏的重要方法,部分冷冻食品在消费前仍需进行独立的解冻处理。传统解冻方法存在升温不均匀、处理时间长且汁液损耗大的问题。作为新的解冻技术,物理场解冻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物理场解冻在冷冻食品加... 冷冻是食品保藏的重要方法,部分冷冻食品在消费前仍需进行独立的解冻处理。传统解冻方法存在升温不均匀、处理时间长且汁液损耗大的问题。作为新的解冻技术,物理场解冻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物理场解冻在冷冻食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超声波、介电和电场等技术在解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相对于传统解冻,物理场解冻更好地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维持感官品质,减少汁液流失,同时提高解冻效率。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和解冻方法可能会引起差异性的效果,需要分析实际原料对物理场的响应规律和特征理化指标,如介电常数、电导率和脂肪含量等,从而得到最佳的解冻条件。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探究高效稳定且低能耗的物理场辅助技术,继续深入研究对食材品质和解冻效果的影响,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冷冻食品的高效处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场解冻 超声波 静电场 介电 食品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清分离蛋白对烘焙预拌粉及其相关食品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沙丽丽 朱松 李玥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2,共7页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乳清分离蛋白(WPI)制备烘焙预拌粉,研究WPI对预拌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将预拌粉制成马芬蛋糕和曲奇饼干,研究其消化、质构及感官性质。结果表明,WPI的添加降低了烘焙预拌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和...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乳清分离蛋白(WPI)制备烘焙预拌粉,研究WPI对预拌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将预拌粉制成马芬蛋糕和曲奇饼干,研究其消化、质构及感官性质。结果表明,WPI的添加降低了烘焙预拌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和衰减值。随着WPI的增加,最终黏度从1038.00 cP降低至417.67 cP,回生值从495.00 cP降低至230.67 cP。随着WPI的添加,预拌粉凝胶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增加,并使预拌粉的黏性特征增加程度更高。添加WPI烘焙成品中快消化淀粉(RDS)含量显著降低,而抗性淀粉(RS)含量显著上升,WPI的加入抑制了淀粉的消化。并且,WPI对马芬蛋糕消化性的抑制作用高于曲奇饼干。随着WPI的添加,马芬蛋糕的硬度增大,而曲奇饼干则变得更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焙预拌粉 乳清蛋白 糊化性质 流变性质 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余辉基适配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天悦 高雪梅 +3 位作者 陈柯霖 严诸颖 陈丽建 赵旭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8,共8页
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安全体系的构建。食品安全检测关系经济民生,是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长余辉纳米粒子具有免原位激发和磷光可再生性,在激发光停止后持续发光,从而消除背景荧光干扰,是理想的光学传感元件。适配体是具有识别性能... 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安全体系的构建。食品安全检测关系经济民生,是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长余辉纳米粒子具有免原位激发和磷光可再生性,在激发光停止后持续发光,从而消除背景荧光干扰,是理想的光学传感元件。适配体是具有识别性能的寡核苷酸序列,兼具快速响应性、高特异性和灵敏度。二者通过基团键合可构建性能独特的探针,产生靶标刺激的信号变化,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享有壮阔前景。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长余辉基适配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于实现传感器光学激活的设计策略,简要介绍了相应原理的研究应用,最后对于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推进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长余辉纳米粒子 适配体 生物传感器 磷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乳酪蛋白κ和β亚组分的共富集及婴幼儿体外消化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静 洪欣慧紫 +4 位作者 陶秀梅 刘昌树 王赛 刘大松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2,共8页
为探究羊乳酪蛋白亚组分及其配比调控对婴幼儿消化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山羊乳胶束态酪蛋白为原料,采用选择性沉淀技术分离制备κ-酪蛋白富集物、β-酪蛋白富集物和αs-酪蛋白富集物,并按母乳酪蛋白亚组分配比进行复配。通过婴幼儿体外模... 为探究羊乳酪蛋白亚组分及其配比调控对婴幼儿消化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山羊乳胶束态酪蛋白为原料,采用选择性沉淀技术分离制备κ-酪蛋白富集物、β-酪蛋白富集物和αs-酪蛋白富集物,并按母乳酪蛋白亚组分配比进行复配。通过婴幼儿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以山羊乳全酪蛋白为对照,比较5种酪蛋白样品的胃凝块、蛋白残留率、游离氨基含量和多肽分子质量分布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κ-酪蛋白富集和β-酪蛋白富集物在胃消化过程中均形成小而松散的凝块,有利于蛋白的降解并产生更多的游离氨基和小分子肽段,而αs-酪蛋白富集物的胃凝块大且致密,蛋白残留率和蛋白水解度显著较低。与全酪蛋白相比,复配酪蛋白在胃消化过程中形成的凝块颗粒尺寸小,结构松散,蛋白残留率低、水解程度高,产生较多的小分子肽段;肠消化过程中蛋白水解产生的游离氨基、小分子肽段占比显著增加。综上所述,κ-酪蛋白富集物和β-酪蛋白富集物的消化性优于αs-酪蛋白富集物,按照母乳酪蛋白亚组分配比调控的复配酪蛋白的消化性优于全酪蛋白。该研究为羊乳基婴儿配方奶粉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乳 酪蛋白 婴幼儿体外消化 胃凝块 蛋白残留率 蛋白水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壁破损对马铃薯细胞胞内淀粉理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詹锦玲 贾梦 +3 位作者 蔡奕盛 杨天一 麻荣荣 田耀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94-200,共7页
为探究细胞壁的破损对胞内淀粉理化特性影响,本文通过果胶酶分离马铃薯完整细胞,而后利用纤维素酶处理2和4 h制备不同细胞壁破损程度的细胞,探究其淀粉结构以及胞内淀粉理化特性(黏度特性、热特性及消化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酶解... 为探究细胞壁的破损对胞内淀粉理化特性影响,本文通过果胶酶分离马铃薯完整细胞,而后利用纤维素酶处理2和4 h制备不同细胞壁破损程度的细胞,探究其淀粉结构以及胞内淀粉理化特性(黏度特性、热特性及消化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酶解时间增加,细胞壁中纤维素被水解,细胞壁破损程度增加,淀粉颗粒从胞内溢出,蛋白含量降低,细胞粒径减小;细胞壁的破损促使了淀粉颗粒与水和热的相互作用,从而使马铃薯细胞膨胀度和溶胀度增加,糊化温度降低,其中无细胞壁存在的马铃薯淀粉呈现最低的糊化温度(Tp=68.49℃);由于细胞壁多糖的强吸水性及胞内外淀粉快速吸水溶胀的共同作用,促使酶解破壁2 h的细胞呈现最高的峰值黏度(4616.0 cP);完整细胞壁以及破损细胞壁的存在均可抑制淀粉的水解,细胞壁的破损减弱了其对消化酶与淀粉接触的阻碍作用,酶解破壁4 h的细胞中抗性淀粉(RS)含量比完整马铃薯细胞降低了4.74%,且马铃薯淀粉呈现最低的RS(39.91%)。综上所述,不同细胞壁破损程度的细胞在功能特性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为马铃薯主粮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细胞壁破损 细胞 淀粉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黄脂质粉末油脂制备工艺优化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芸丹 饶胜其 +4 位作者 顾璐萍 常翠华 李俊华 杨严俊 苏宇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2,62,共10页
为解决蛋黄脂质容易氧化的问题,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蛋黄脂质粉末油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壁材种类、壁芯比、蔗糖脂肪酸酯添加量、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乳液乳化稳定性和蛋黄脂质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确定蛋黄脂质粉末油脂的最佳制备工... 为解决蛋黄脂质容易氧化的问题,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蛋黄脂质粉末油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壁材种类、壁芯比、蔗糖脂肪酸酯添加量、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乳液乳化稳定性和蛋黄脂质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确定蛋黄脂质粉末油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探究蛋黄脂质制取方法(乙醇萃取、超临界CO_(2)萃取、超临界CO_(2)萃取-脱胆固醇)对粉末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取的蛋黄脂质为芯材,麦芽糊精、玉米变性淀粉和乳清蛋白为壁材,蛋黄脂质粉末油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麦芽糊精与玉米变性淀粉质量比5∶1、乳清蛋白添加量(以壁材质量计)5%、壁芯质量比4∶1、蔗糖脂肪酸酯添加量(以壁材质量计)3%、均质压力40MPa、均质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乳液乳化稳定性达到85.88%,蛋黄脂质粉末油脂包埋率达到93.70%。在最佳条件下制备3种蛋黄脂质粉末油脂,其中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取的蛋黄脂质的粉末油脂水分含量较低、流动性好,颗粒呈完整的球形结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其储藏稳定性明显优于乙醇萃取法的。综上,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取的蛋黄脂质的粉末油脂具有较高的包埋率和良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作为粉末油脂的脂质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脂质 粉末油脂 理化指标 储藏稳定性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冷冻与热风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沛 吕文平 王洪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6-303,共8页
该研究采用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联合技术对新疆榅桲果肉进行干燥,评估了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的物理指标(色差、微观结构、硬度、体积收缩率)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三萜及甾醇、维生素C和... 该研究采用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联合技术对新疆榅桲果肉进行干燥,评估了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的物理指标(色差、微观结构、硬度、体积收缩率)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三萜及甾醇、维生素C和还原糖)的影响。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分析FD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和水分分布以助于选择合适的水分转换点。结果表明,当FD时间为36 h时,自由水仅剩8.47%,保留了样品的原始组织结构,再HAD处理2 h的样品(FD36-HAD2)与FD外观相似。FD12-HAD5(FD12 h后HAD处理5 h)对活性物质造成严重损失;而FD36-HAD2果肉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三萜及甾醇含量与FD果肉无显著差异、维生素C含量是FD12-HAD5果肉的3.2倍、还原糖含量为(573.37±0.16)mg/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榅桲果肉 联合干燥 物理指标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提取和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范琳 陈塨 +1 位作者 张团结 梁丽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70,共17页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提取方法对茶油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包埋技术对茶油进行保护。本文全面概述不同地区和品种茶油组成和含量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海拔高的地区茶油油酸含量更高,中国西南地区茶油中油酸含量平均水平高于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通过对不同茶油的提取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新兴技术对茶油的提取率较高且对活性成分保留较好,但存在成本昂贵等问题。最后,总结茶油包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茶油包埋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茶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提取技术 微胶囊 活性成分 茶油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改性小麦粉对面团特性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厉桂宁 郝静 +9 位作者 钟志明 周文菊 涂兆鑫 杜艳 王莉 张新霞 李婷 陈正行 杨哪 李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90-195,共6页
为增强小麦粉的面团网络结构,提高面条加工品质,该实验利用磁场技术对小麦粉进行改性处理,探究不同磁场强度(0、2、4、6、8、10 mT)处理对小麦粉的面团水分分布、面团混合特性、面团流变特性、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强度的... 为增强小麦粉的面团网络结构,提高面条加工品质,该实验利用磁场技术对小麦粉进行改性处理,探究不同磁场强度(0、2、4、6、8、10 mT)处理对小麦粉的面团水分分布、面团混合特性、面团流变特性、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0~8 mT),面团中水分子与淀粉及蛋白质结合更加紧密,面筋的耐机械搅拌力得到增强,面团表现出更具有弹性的凝胶网络结构。此外,磁场改性小麦粉显著改善了其面条质构及蒸煮品质(P<0.05)。当磁场处理强度达到8 mT时,面团的结合水比例增加22.27%,蒸煮损失率降低20.76%,拉断伸长率增加了25.96%。磁场处理影响了面筋蛋白和淀粉分子的排列方式,有序的分子排列结构使得面团网络结构更加连续且稳定。综合分析,磁场技术对小麦的改性处理使得其面团网络结构更加致密稳定,可用于生产品质较高的小麦面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小麦粉 面团特性 面条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右旋糖酐的体外益生效果评价
13
作者 张定坤 王蕾 +5 位作者 易子玲 魏贝贝 饶德明 郭志勇 陈晟 吴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0,共9页
【目的】探究小分子右旋糖酐(SDex)对肠道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制的仅含α-1,6-糖苷键的SDex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大肠杆菌、肠粪肠球菌等9种典型肠道微生物进行体外发酵,并对SDex的益生效果进行评价。考... 【目的】探究小分子右旋糖酐(SDex)对肠道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制的仅含α-1,6-糖苷键的SDex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大肠杆菌、肠粪肠球菌等9种典型肠道微生物进行体外发酵,并对SDex的益生效果进行评价。考察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增殖及产酸情况,并与商品化右旋糖酐20(Dex 20)、低聚异麦芽糖(IMOs)进行对比。【结果】Dex 20对微生物生长没有促进效果,而SDex和IMOs均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并使其代谢产生有机酸。与IMOs相比,SDex不能促进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对中性菌粪肠球菌的促进作用也较弱。SDex和IMOs对益生菌产乳酸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SDex可促进益生菌产生更多乙酸,而IMOs可使益生菌产生更多甲酸。【结论】SDex具有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增殖而不促进大肠杆菌增殖的选择性益生功能,这对补充现有的益生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糖酐 益生元 益生菌 益生效果评价 体外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散及其药食同源替代方对四氯化碳损伤HepG2细胞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吴杰 王婉琦 +7 位作者 任志斌 尹雷 仲米存 王召君 陈秋铭 陈洁 曾茂茂 何志勇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05-415,共11页
中医理论驱动的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是治疗肝损伤的可行方法,然而依据中药复方开发具有护肝功能的食品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使用栀子、桑叶、金银花等药食同源材料替换经典护肝方四逆散(SNS)中的中药原料柴胡,得到栀子替代方(Z... 中医理论驱动的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是治疗肝损伤的可行方法,然而依据中药复方开发具有护肝功能的食品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使用栀子、桑叶、金银花等药食同源材料替换经典护肝方四逆散(SNS)中的中药原料柴胡,得到栀子替代方(ZZT)、桑叶替代方(SYT)和金银花替代方(RDT),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100和200μg/mL)的替代方对0.6%四氯化碳(CCl_(4))溶液处理24 h的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四逆散及其替代方干预均可显著(P<0.05)降低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升高,最高可分别降低至模型组的26.57%(SNS)、68.98%(RDT)和34.00%(RDT),同时,可显著(P<0.05)提升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最高分别可达到模型组的223.76%(SNS)、120.74%(RDT)和182.67%(RDT)。基因和蛋白表达分析发现,四逆散及其替代方干预后可显著(P<0.05)上调细胞的Nrf2、HO-1、Keap1、AKT等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分别可达模型组的820.48%(SYT)、246.31%(RDT)、270.15%(SYT)、222.44%(SYT),四逆散及其替代方的干预可引起细胞Keap1、Nrf2、HO-1、AKT(ZZT除外)、Bcl-2蛋白表达上调(P<0.05),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下调(P<0.05),同时可以显著(P<0.01)降低细胞的凋亡率。这些结果表明,四逆散及其替代方可通过控制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抵抗CCl_(4)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性味归经理论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可以用于指导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药食同源材料 HEPG2 四氯化碳肝损伤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焦雨欣 单若兰 +4 位作者 王旭峰 陈茂龙 文李 程云辉 吴昊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9,共11页
传统抗生素大量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推动了抗菌肽的出现和发展。抗菌肽在对抗传染性病原体方面效能高且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与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率;结构的高度适应性也使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能靶向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和异... 传统抗生素大量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推动了抗菌肽的出现和发展。抗菌肽在对抗传染性病原体方面效能高且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与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率;结构的高度适应性也使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能靶向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提升稳定性有利于延长抗菌肽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抗菌肽的生物利用率,对提升其临床转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综述了抗菌肽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其在食品、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探讨了抗菌肽应用中存在的稳定性低的问题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并对抗菌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ergillus nidulans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分子改造及其在难消化糊精制备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杜婧玮 王蕾 +4 位作者 张定坤 魏贝贝 陈世恒 吴敬 陈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0,共6页
难消化糊精是一类富含α-1,2、α-1,3、α-1,6糖苷键或环状糖链结构的可溶性糊精的总称,具有升糖指数低及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的特点。难消化糊精的目前商业化主流制备工艺为酸热法,酶法制备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难消化糊精制备的关键是增... 难消化糊精是一类富含α-1,2、α-1,3、α-1,6糖苷键或环状糖链结构的可溶性糊精的总称,具有升糖指数低及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的特点。难消化糊精的目前商业化主流制备工艺为酸热法,酶法制备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难消化糊精制备的关键是增加难消化的α-1,2、α-1,3、α-1,6糖苷键含量或增加产物聚合度。对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AgdB进行改造,以增加其产物α-1,3键型或提高其产物聚合度。通过理性设计,经定点突变后获得N466D、R450H、A445S、Y202A共4个突变体。以麦芽糖为底物反应时,突变体N466D、R450H产物α-1,3糖苷键含量增加,突变体R450H、A445S、Y202A生成更高聚合度的产物。随后将突变体与野生型分别与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进行复配,结果表明,突变体R450H、A445S、Y202A均能有效提高产物慢消化成分,突变体N466D虽然提高了α-1,3键含量,但同时提高了α-1,4键含量,因此产物慢消化成分反而有所降低。该研究为改造α-葡萄糖苷酶,提高难消化糊精的慢消化及抗消化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 难消化糊精 分子改造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风味、活性物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学鹏 程瑶 +2 位作者 陶善珺 仝艳军 杨瑞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21,共9页
针对纳豆激酶固态发酵中条件不易控制、酶产量低和不良风味等问题,本文从培养基优化、复配谷物和变温发酵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固态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其次通过黄豆破碎、谷物复配和转温发酵方式进一步提高产... 针对纳豆激酶固态发酵中条件不易控制、酶产量低和不良风味等问题,本文从培养基优化、复配谷物和变温发酵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固态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其次通过黄豆破碎、谷物复配和转温发酵方式进一步提高产酶量和改善风味;再者,分析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挥发性盐基氮,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以黄豆为原料,接种量5.8%、蔗糖2.18%、胰蛋白胨1.51%、KCl 0.1%,30℃发酵24 h后,纳豆激酶酶活力为9924.81 IU/g,产酶量提高了81.87%;黄豆处理成1/2粒,黄豆:豆粕为4:1质量比复配,在30℃发酵24 h后转入40℃发酵8 h后酶活力可达18453.77 IU/g,与纯黄豆发酵相比提高了238.17%;复配谷物后不良风味减弱,挥发性盐基氮减少17.22%;同时,复配谷物后发酵样品的活性成分增加,大豆异黄酮、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39.95%、20.60%。本研究通过改变原料处理方式和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升了纳豆激酶的产量和活性成分,同时降低了发酵产物的异味,为纳豆激酶的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纳豆激酶 固态发酵 酶活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植物精油的协同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18
作者 陶鸿伟 孟苓凤 +5 位作者 张建岭 郭晓飞 解晓 江居立 王洪新 娄在祥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9-1437,共9页
鉴于植物精油的优良抑菌性能,为突破单一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领域抑菌剂应用中的局限性,本研究评价了10种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并探讨了其复配使用的协同效应。采用滤纸片法和棋盘稀释法,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精油组合,考察了其在不... 鉴于植物精油的优良抑菌性能,为突破单一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领域抑菌剂应用中的局限性,本研究评价了10种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并探讨了其复配使用的协同效应。采用滤纸片法和棋盘稀释法,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精油组合,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和紫外线照射时间下的抗菌稳定性,并进一步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探究了其抗菌机制。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最小抑菌含量(MIC)分别为4.0μL/mL、8.0μL/mL、4.0μL/mL,而山苍子精油的MIC则分别为32.0μL/mL、16.0μL/mL、32.0μL/mL。肉桂与山苍子精油以4∶6(体积比)复配时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抑菌圈直径超过26.00 mm。该复合精油在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下能保持良好的抗菌稳定性。相较于单一精油,复合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更佳,其中大肠杆菌中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量分别较山苍子精油处理增加3.11倍和2.03倍,表明复合精油能破坏供试菌的细胞膜并影响其通透性。本研究结果为复合植物精油应用于食品工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植物精油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稳定性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樟醇的抑菌作用及负载于纳米纤维的性能
19
作者 黄婷 赵建伟 +2 位作者 李大伟 陈龙 金征宇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8-27,共10页
研究芳樟醇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并用非热加工的静电纺丝技术将芳樟醇负载于聚己内酯,制备抑菌纳米纤维。结果表明:芳樟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莓实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5、... 研究芳樟醇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并用非热加工的静电纺丝技术将芳樟醇负载于聚己内酯,制备抑菌纳米纤维。结果表明:芳樟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莓实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5、1.5、5μL/mL。通过静电纺丝将20%芳樟醇共混于聚己内酯中,纤维拉伸均匀无串珠,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74.96%、76.34%和75.46%。芳樟醇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使内容物泄漏而发挥抑菌作用。制得负载芳樟醇的纳米纤维保留了芳樟醇的抑菌活性,对生鲜肉类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都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可应用于生鲜肉类的抑菌保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抑菌剂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
作者 施嘉妮 张碟 +2 位作者 杨月月 焦爱权 金征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35-145,共11页
为了改善淀粉基薄膜机械性能和多功能性的缺陷,该研究采用刮刀涂布法,结合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和茶多酚介导的网络纠缠和氢键组装提高纯淀粉膜的机械强度,开发了多功能茶多酚/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tea polyphenol/carboxyl... 为了改善淀粉基薄膜机械性能和多功能性的缺陷,该研究采用刮刀涂布法,结合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和茶多酚介导的网络纠缠和氢键组装提高纯淀粉膜的机械强度,开发了多功能茶多酚/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tea polyphenol/carboxylated cellulose nanofiber/starch composite film,SF-CNF-TP),并对复合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添加将淀粉基薄膜的机械性能(韧性值)提升了2.47倍,尤其将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加了1.14倍。茶多酚的添加进一步提高了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并成功赋予其良好的紫外线屏蔽、抗氧化和抑菌能力,SF-CNF-TP在紫外区的紫外吸收能力接近100%,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李斯特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最后,土壤降解实验和豆芽生长实验证实复合膜具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安全性。这些结果显示了SF-CNF-TP作为可持续包装材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基薄膜 刮刀涂布法 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 茶多酚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