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油-姜黄素微胶囊粉末的制备、高效包埋及稳定化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范琳 罗惠 +3 位作者 陈楷文 张书凝 张团结 梁丽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120,共12页
本研究以热变性乳清分离蛋白(heat-denatured whey protein isolate,hWPI)、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为壁材,制备鱼油-姜黄素微胶囊粉末,并对其理化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hWPI、5%WPI... 本研究以热变性乳清分离蛋白(heat-denatured whey protein isolate,hWPI)、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为壁材,制备鱼油-姜黄素微胶囊粉末,并对其理化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hWPI、5%WPI和5%MD制备的鱼油纳米乳状液粒径呈单峰分布,微胶囊表面几乎无缝隙和裂痕,包埋率可达96.5%。姜黄素的添加对乳状液的粒径、ζ-电位以及微胶囊的包埋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显著提高微胶囊的复溶性(由74.65%提升至82.01%),并略提高其热稳定性,原因可能在于姜黄素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两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着姜黄素添加量的提高,更多的姜黄素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延缓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提高了微胶囊粉末的氧化稳定性。0.2%姜黄素微胶囊在45℃贮藏35 d后,姜黄素、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保留率分别为81%、39%和39%。本研究可为功能性油脂及多酚类相关工业化微胶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 姜黄素 微胶囊 乳清蛋白 高效包埋 稳定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黄油干法分提组分特性研究
2
作者 宦慧琳 邵昱龙 +4 位作者 崔利敏 于茗迪 金俊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2-128,共7页
为满足我国食品行业对黄油的多样化需求,实现黄油的增值利用,采用四级(20、30、35、40℃)干法分提工艺获得无水黄油液油和固脂组分,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热学性质[滑动熔点、固体脂肪含量(SFC)、熔化-结晶行为]、晶型和微观结构,分析其熔... 为满足我国食品行业对黄油的多样化需求,实现黄油的增值利用,采用四级(20、30、35、40℃)干法分提工艺获得无水黄油液油和固脂组分,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热学性质[滑动熔点、固体脂肪含量(SFC)、熔化-结晶行为]、晶型和微观结构,分析其熔化与结晶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水黄油四级干法分提所得固脂的得率大于液油;分提温度越高,所得固脂中的长碳链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分提温度越低,所得液油中的短-中碳链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相比无水黄油,分提固脂的滑动熔点提高,达34.5~44.1℃,耐热性改善,分提液油的滑动熔点则降低(40℃分提液油除外);20℃和30℃分提液油的SFC降低明显,易软化。随分提级数增加,放热/吸热峰个数增多,焓值增大。在4℃和20℃下各分提组分的晶型差异不大,分提固脂的β′型晶体更多,涂抹性增强;4℃下分提组分的晶体结构比20℃下更为致密,随着分提温度升高,其结晶形貌由针状晶体紧密堆积而成晶簇状。综上,无水黄油经干法分提后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应用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黄油 干法分提 熔化-结晶性质 晶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奶油乳液储藏期间稳定性变化对其搅打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谢朋凯 崔利敏 +3 位作者 那尔布兰·阿依本 金俊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6,共7页
为评估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法预测稀奶油乳液稳定性的准确度以及为科学预测稀奶油的搅打性能提供参考,测定了稀奶油在12个月储藏期间乳液的离心乳析率、黏度、粒径和微观结构,分析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法评价的准确性,同时测定储藏期间... 为评估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法预测稀奶油乳液稳定性的准确度以及为科学预测稀奶油的搅打性能提供参考,测定了稀奶油在12个月储藏期间乳液的离心乳析率、黏度、粒径和微观结构,分析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法评价的准确性,同时测定储藏期间稀奶油搅打时间、起泡率、泄漏率和裱花性能,并分析乳液性状与搅打性能间的相关性,以研究乳液稳定性变化对稀奶油搅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乳液的离心乳析率、黏度、粒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失稳时间快于Turbiscan稳定性分析法所预测的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搅打时间缩短,起泡率下降,泄漏率不变(均为0),裱花性能下降;离心乳析率和黏度与搅打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离心乳析率、黏度和体积平均粒径与起泡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稀奶油储藏过程中乳液的失稳会降低其搅打性能。综上,稀奶油乳液在0~6个月储藏期内呈现渐进式失稳并伴随搅打性能适度下降,但不影响使用价值,而9~12个月储藏会导致体系严重失稳并引发搅打性能大幅度衰减,显著降低产品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奶油 储藏 乳液失稳 搅打性能 裱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煎炸油中氧化甘三酯对免疫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影响
4
作者 金子月 孙金 +2 位作者 章乐 李沄 吴港城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0,共8页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独特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膳食因素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煎炸油中常见的有害成分氧化甘三酯,观察其对小鼠原代T细胞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两种免疫细胞的影...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独特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膳食因素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煎炸油中常见的有害成分氧化甘三酯,观察其对小鼠原代T细胞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两种免疫细胞的影响。通过CCK8细胞活性测试、q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监测免疫细胞的细胞活性、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水平。分析整合实验数据发现,氧化甘三酯会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及抑制抗炎因子白介素10,降低细胞活性,促进原代T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基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一定浓度的氧化甘三酯会造成免疫细胞损伤,可能损害机体免疫调节、加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煎炸油 氧化甘三酯 原代T细胞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极性脂调控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蔡年彬 于佳慧 +1 位作者 王兴国 韦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527,共12页
乳极性脂(milk polar lipids,MPLs)是母乳和乳制品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和鞘磷脂。近年来,MPLs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营养学和微生物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与婴儿肠道微生... 乳极性脂(milk polar lipids,MPLs)是母乳和乳制品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和鞘磷脂。近年来,MPLs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营养学和微生物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与婴儿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总结。本文重点分析了MPLs的组成特点,并通过分析市场上常见的婴儿配方乳粉的极性脂来源组成,系统综述了MPLs对婴儿肠道菌群(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的代谢调控作用:1)鞘磷脂和磷脂酰胆碱等成分可作为益生元参与肠道免疫调节;2)MPLs通过增强海马突触信号传递调节肠-脑轴以改善认知功能;3)MPLs可促进肠道微生物分泌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基于MPLs且针对特定人群干预策略的功能性食品,并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深入解析特定MPLs亚类(如鞘磷脂)对肠道菌株的精准调控机制及相关代谢通路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脂 肠道微生物 益生元 肠-脑轴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乳源乳铁蛋白在婴儿体外消化模型下的消化性差异研究
6
作者 樊逸菲 张丽娜 +3 位作者 张玲艳 林洁 姜宇虹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8-57,共10页
该研究以市售牛乳铁、提取牛乳铁、人乳铁和驼乳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SDS-PAGE、多肽分子质量、水解度、游离氨基酸等一系列指标表征了不同乳源乳铁蛋白在婴儿体外消化模型下的消化性差异。4种乳铁蛋白的铁饱和度分别为16.02%、13.39... 该研究以市售牛乳铁、提取牛乳铁、人乳铁和驼乳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SDS-PAGE、多肽分子质量、水解度、游离氨基酸等一系列指标表征了不同乳源乳铁蛋白在婴儿体外消化模型下的消化性差异。4种乳铁蛋白的铁饱和度分别为16.02%、13.39%、7.49%、20.19%。结果表明,乳铁蛋白在胃内消化缓慢,进入肠阶段后被快速消化。其中提取牛乳铁蛋白比市售牛乳铁蛋白更易消化,骆驼乳铁蛋白在肠道内消化暂缓于其他物种乳铁,但其释放的游离氨基酸较多;而人乳铁蛋白在胃和肠都展现了较高的消化抗性,并且在肠初期消化有着明显缓于其他乳铁的趋势。该研究为婴儿营养产品配方优化、乳铁蛋白添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可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铁蛋白 铁饱和度 体外消化 骆驼 母乳 牛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来源的积雪草酸增强棕色脂肪产热及改善小鼠肥胖的研究
7
作者 鞠樑 吴港城 +1 位作者 李沄 王明心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189,共8页
肥胖是能量代谢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棕色脂肪产热功能是改善肥胖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基础。膳食来源的活性成分在调控棕色脂肪产热功能的作用尚未阐明。本研究以20 mg/kg积雪草酸(AA)连续灌胃高脂饮食诱导(H... 肥胖是能量代谢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棕色脂肪产热功能是改善肥胖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基础。膳食来源的活性成分在调控棕色脂肪产热功能的作用尚未阐明。本研究以20 mg/kg积雪草酸(AA)连续灌胃高脂饮食诱导(HFD)的肥胖小鼠4 W,AA处理显著降低HFD肥胖小鼠体重。葡萄糖耐量试验(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显示AA改善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代谢监测系统发现AA增加小鼠能量消耗和氧气消耗量;免疫组化显示AA增加棕色脂肪组织UCP1表达水平,促进冷刺激下小鼠肩胛区产热,线粒体含量更多、脂滴更小。q-PCR结果显示棕色脂肪特征基因(Ucp1、Ppargc1a、Prdm16)水平增加。综上,核桃油来源的代谢产物AA增强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并改善HFD小鼠肥胖,为膳食补充改善肥胖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积雪草酸 棕色脂肪的产热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银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对食品中组胺的快速检测
8
作者 高薛莹 陆季雨 +5 位作者 牛婉怡 方励楠 李行健 蒋彩云 王周平 马小媛 《食品科学》 2025年第22期50-58,共9页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组胺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作为增强基底,NaCl溶液作为聚集剂,以实现对组胺拉曼特征峰的有效增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NPs具有显著的拉曼增强效果,组胺...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组胺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作为增强基底,NaCl溶液作为聚集剂,以实现对组胺拉曼特征峰的有效增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NPs具有显著的拉曼增强效果,组胺分子结构所对应的拉曼特征峰分别位于640、936、997、1 029、1 097、1 134、1 257、1 313、1 425、1 563 cm^(-1)处,这些特征峰可作为组胺检测的定量指标。通过优化AgNPs的浓缩倍数、NaCl溶液的添加量以及检测形式,在最优条件下实现了对组胺的快速灵敏检测。在10~1 000 mg/kg的范围内,1 257 cm^(-1)处的拉曼特征峰与组胺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1 mg/kg。此外,对鱼肉、虾肉和葡萄酒3种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方法的回收率在95.95%~106.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6%~5.9%之间,表明该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组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脂热烹饪油烟组分特征、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叶展 罗舒凡 +2 位作者 吕亚萍 熊远夷 刘元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339,共16页
热烹饪是中式烹饪中食用油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食用油在加热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烹饪油烟,是由多种有机物和固体颗粒物等组成的复杂固液气成分,对室内空气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食用油脂烹饪油烟中两大类主要危害物,... 热烹饪是中式烹饪中食用油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食用油在加热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烹饪油烟,是由多种有机物和固体颗粒物等组成的复杂固液气成分,对室内空气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食用油脂烹饪油烟中两大类主要危害物,即颗粒物和挥发性气体成分的组分特征,及其在油脂热烹饪过程中的排放情况,并进一步总结了热烹饪油烟暴露程度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健康风险的影响;其次,从热烹饪方式、烹饪食材种类和食用油品质和基本性质的角度,探讨了食用油热烹饪油烟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基于食用油热烹饪油烟气组分特征优化油脂加工技术,开拓未来油脂加工新工艺、新材料、新途径,实现食用油脂精准适度加工和绿色低耗加工,制造高品质营养健康中式烹饪食用油进行了展望。本文将为未来油脂科技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对于提升我国食用油营养品质和食用安全性,助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双碳”战略目标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烹饪油烟 油脂品质 健康风险 未来油脂 绿色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中铅和砷的消减工艺研究
10
作者 张榴萍 刘柯 +2 位作者 钱国平 程立立 金俊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1,共6页
以自制含铅和砷的大豆油、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基于脱胶、碱炼和脱色对其进行消减。以铅和砷含量及其脱除率为主要指标,确定铅和砷的最佳消减工艺,并对消减后2种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消减工艺为以脱酸油质量为基准,碱液... 以自制含铅和砷的大豆油、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基于脱胶、碱炼和脱色对其进行消减。以铅和砷含量及其脱除率为主要指标,确定铅和砷的最佳消减工艺,并对消减后2种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消减工艺为以脱酸油质量为基准,碱液浓度8°Bé、碱液添加量0.7%、活性白土添加量2.0%。在此条件下,2种油的铅和砷含量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脱除率均较高。氧化稳定性试验表明,经最佳工艺消减后,2种油的氧化稳定性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消减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金征宇 程昊 陈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一般被分为4类: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社会经济... 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一般被分为4类: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大家对碳水化合物摄入有了新的需求,具备各种功能的碳水化合物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被人类发现并应用在食品中。功能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分为膳食纤维、抗性淀粉、抗性糊精、活性多糖、功能性低聚糖、糖醇等代糖。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具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多种生理功能,在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调节蛋白质代谢、抗生酮、保护肝脏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阐述了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常见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以此丰富人们对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科学认识,为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食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 功能性 抗性淀粉 抗性糊精 功能性低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复配茶对高脂诱导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12
作者 刘昭展 余红 +6 位作者 何有慧 张云 陈正行 王莉 张新霞 李婷 李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年第21期63-69,共7页
该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探究青稞复配茶对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将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青稞复配茶低、中、高剂量组,持续造模9周后干预样品。... 该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探究青稞复配茶对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将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青稞复配茶低、中、高剂量组,持续造模9周后干预样品。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空腹血糖值、检测小鼠葡萄糖耐量、血清中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肝脏抗氧化和脂代谢相关酶等含量,分析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与模型组相比,青稞复配茶高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值显著降低(P<0.01);葡萄糖耐量水平显著增强(P<0.01);青稞复配茶各剂量组肝组织变性情况明显减轻。上述结果表明,青稞复配茶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损伤、调节体内糖脂代谢,发挥了降血糖、降血脂及减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复配茶 高血糖模型 降血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