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辅助碱法降解黄曲霉毒素工艺对米蛋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勇 赵秀平 +6 位作者 王韧 王莉 罗小虎 唐小俊 魏振承 张名位 陈正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15,共5页
研究了微波辅助碱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优化工艺对米蛋白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位体积微波功率750 W/L条件下,随着微波处理时间(0.2、3.1、5.6、7.2和8.6 min)的延长,微波辅助碱法制备无毒米蛋白的回收率及纯度的变化不显著,溶... 研究了微波辅助碱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优化工艺对米蛋白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位体积微波功率750 W/L条件下,随着微波处理时间(0.2、3.1、5.6、7.2和8.6 min)的延长,微波辅助碱法制备无毒米蛋白的回收率及纯度的变化不显著,溶解性、起泡性和持油性显著提高,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先提高后下降,而持水性呈下降趋势。因此,该工艺不仅能确保米蛋白产品安全无毒,还可提高米蛋白的部分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蛋白 微波 碱法 黄曲霉毒素B1 降解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胚多肽-钙螯合物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丁媛媛 王莉 +6 位作者 张新霞 王韧 罗小虎 李亚男 李永富 李娟 陈正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5-221,共7页
为减少小麦胚芽的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同时解决居民缺钙的问题,对麦胚多肽与钙离子螯合的工艺进行研究。以小麦胚芽为原料,以螯合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麦胚多肽与钙离子物质的量比、时间、pH值对螯合率... 为减少小麦胚芽的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同时解决居民缺钙的问题,对麦胚多肽与钙离子螯合的工艺进行研究。以小麦胚芽为原料,以螯合率为考察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麦胚多肽与钙离子物质的量比、时间、pH值对螯合率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65℃、麦胚多肽与钙离子物质的量比3∶1、时间60 min、pH 9.5的条件下,螯合率达到最大,为86.21%。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麦胚多肽-钙螯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红外光谱表明麦胚多肽的氨基和羧基都参与了螯合反应;圆二色谱表明螯合物的二级结构由原来的无序结构向有序、紧密的结构转变;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螯合物的分子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胚多肽 螯合钙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米线挤压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郭静璇 李柱 +5 位作者 王莉 王韧 沈存宽 罗小虎 李亚男 陈正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9-416,共8页
以马铃薯全粉与籼米粉的复配粉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制作马铃薯米线。对马铃薯米线挤压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挤压糊化温度(三区)和挤压成型温度(四区)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马铃薯米线品质的影响... 以马铃薯全粉与籼米粉的复配粉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制作马铃薯米线。对马铃薯米线挤压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挤压糊化温度(三区)和挤压成型温度(四区)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马铃薯米线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原料水质量分数>挤压成型温度>挤压糊化温度>螺杆转速。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马铃薯米线最佳挤压工艺条件为:原料水质量分数38%、螺杆转速100 r/min、挤压糊化温度105℃、挤压成型温度92.5℃。以此得到的马铃薯米线综合评分为11.889,口感较好,蒸煮损失率降低。由此可预测,马铃薯米线的挤压加工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米线 挤压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温流化技术改良红小豆的蒸煮品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永富 介敏 +3 位作者 黄金荣 杜艳 史锋 陈正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69,共6页
以红小豆为原料,采用高温流化技术(流化温度215℃、流化处理时间55 s、进料速率62 kg/h)对其进行处理,通过分析红小豆籽粒结构、淀粉结构、糊化特性以及水分吸收、迁移和分布情况,探究高温流化技术改良红小豆蒸煮品质的机理。结果表明,... 以红小豆为原料,采用高温流化技术(流化温度215℃、流化处理时间55 s、进料速率62 kg/h)对其进行处理,通过分析红小豆籽粒结构、淀粉结构、糊化特性以及水分吸收、迁移和分布情况,探究高温流化技术改良红小豆蒸煮品质的机理。结果表明,红小豆经过高温流化处理后,籽粒致密结构变得疏松、子叶相邻细胞间毛细孔直径增大、部分淀粉颗粒结构破损。在98℃近沸水中蒸煮时,原料红小豆蒸煮60 min时的糊化度与高温流化红小豆蒸煮30 min时的糊化度相当;经过高温流化处理之后,红小豆的糊化黏度更低,回生趋势更小;蒸煮60 min时,高温流化红小豆吸水率为90.06%,比原料红小豆提高34.84%,吸水性能明显改善;高温流化红小豆颗粒内部的水分迁移速率明显加快且分布更均匀;高温流化红小豆煮饭的感官评分更高。综上,高温流化改良红小豆蒸煮品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拓宽籽粒水分进入的通道、破坏吸水屏障来提高吸水性能,从而使淀粉吸水更充分、糊化更彻底,同时也改善了其煮饭的口感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高温流化 蒸煮品质 糊化特性 水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韧 王莉 +3 位作者 罗小虎 于秋生 张国农 陈正行 《农产品加工》 2016年第1期72-73,76,共3页
针对当前"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计算机在课程中的应用、完善考核方式。
关键词 食品工厂设计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6
作者 罗小虎 潘丽红 +1 位作者 李永富 陈正行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3期97-98,101,共3页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剖析该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平时与课程考核方式,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 文献检索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兴机械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青柳 刘双平 +6 位作者 唐雅凤 韩笑 周志磊 邹慧君 王宗敏 姬中伟 毛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21-228,共8页
为全面了解机械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绍兴机械黄酒大罐发酵过程进行跟踪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多酚、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 为全面了解机械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绍兴机械黄酒大罐发酵过程进行跟踪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多酚、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有机酸、氨基酸、高级醇在前48 h持续快速增长,挥发性酚类物质在前72 h持续快速增长,酯类物质在前120 h持续快速增长,说明风味物质主要在前酵期产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中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多酚物质中,前酵期间儿茶素含量最高,后酵期间表儿茶素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提取的2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0.52%,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能较好地区分前酵和后酵期间的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对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解释能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黄酒 挥发性风味物质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降解污染小麦中呕吐毒素的效果及降解产物推测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莉 罗颖鹏 +5 位作者 罗小虎 王韧 李永富 李亚男 邵慧丽 陈正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64-170,共7页
利用臭氧降解小麦中的呕吐毒素,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 Q-TOF MS)测定了纯水体系中呕吐毒素的臭氧降解产物。结果表明... 利用臭氧降解小麦中的呕吐毒素,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 Q-TOF MS)测定了纯水体系中呕吐毒素的臭氧降解产物。结果表明:全麦粉中的呕吐毒素降解率显著高于小麦籽粒。当小麦水分含量为20.10%,臭氧质量浓度为100 mg/L,处理60 min后,呕吐毒素含量由3.89 mg/kg 降到了0.83 mg/kg。建立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显示臭氧反应速率为k_(100 mg/L)>k_(75 mg/L)>k_(50 mg/L)>k_(25 mg/L)。根据UPLC Q-TOF MS得到离子碎片信息提出了可能的离子碎片生成途径并推测了臭氧降解产物结构,5种主要产物的m/z分别为344.948 1、329.205 0、311.191 8、311.190 7和346.24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呕吐毒素 臭氧 动力学 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被引量:15
9
作者 罗颖鹏 陈正行 +5 位作者 王韧 罗小虎 李永富 李亚男 邵慧丽 王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22-225,共4页
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对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进行测定的方法。从提取溶剂、净化方式、流动相组成以及流动相流速等条件优化DON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当样品提取溶剂为乙腈-水(84∶16,V/V),Bond Elut My... 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对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进行测定的方法。从提取溶剂、净化方式、流动相组成以及流动相流速等条件优化DON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当样品提取溶剂为乙腈-水(84∶16,V/V),Bond Elut Mycotoxin固相萃取柱净化,流动相组成为乙腈-水(6∶94,V/V),流速为0.9 m L/min时,DON检测结果最好,该检测方法的DON回收率达到90.12%~106.25%,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51%和6.12%。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稳定性高,适合DON污染小麦样品的大批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小麦 高效液相色谱 固相萃取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改良剂对马铃薯米线质构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静璇 王莉 +4 位作者 王韧 沈存宽 罗小虎 李亚男 陈正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4,186,共6页
为探索马铃薯米线中品质改良剂应用的可行性,以质构品质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品质改良剂(黄原胶、蔗糖酯和玉米淀粉)对马铃薯米线品质的改良效果,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品质改良剂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以原料质量为... 为探索马铃薯米线中品质改良剂应用的可行性,以质构品质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品质改良剂(黄原胶、蔗糖酯和玉米淀粉)对马铃薯米线品质的改良效果,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品质改良剂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以原料质量为基准,当添加黄原胶0.4 g/100 g、蔗糖酯0.3 g/100 g和玉米淀粉6 g/100 g复配使用时,马铃薯米线的质构品质得到明显改良,弹性提高至0.988,硬度和咀嚼性分别为2271 g和2013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米线 黄原胶 蔗糖酯 玉米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含量对早籼米粉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晶冰 王韧 +6 位作者 于秋生 冯伟 王莉 罗小虎 李亚男 张名位 陈正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9-63,共5页
本文采用数学方程拟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不同蛋白含量的早籼米粉,并研究蛋白含量对籼米粉的糊化、长期回生性质、微观结构、结晶结构和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含量越低,籼米粉表面越光滑,糊化后的凝胶网络结构聚合也越紧密。随着蛋... 本文采用数学方程拟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不同蛋白含量的早籼米粉,并研究蛋白含量对籼米粉的糊化、长期回生性质、微观结构、结晶结构和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含量越低,籼米粉表面越光滑,糊化后的凝胶网络结构聚合也越紧密。随着蛋白含量减少,早籼米粉长期回生后的热焓值逐渐降低,表明蛋白含量减少可延缓回生。籼米粉的凝胶强度也发生改变,回复力、咀嚼性和硬度都增大,而胶粘性减小。并且,不同蛋白含量籼米粉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均显示为A型结晶,在15.17°有一个峰,在17.17°和18.14°处为一个双峰,在23.32°处又有一个单峰;结晶度也相差不大,分别为24.26%、21.79%、19.91%、21.45%、18.73%和21.74%,可见,蛋白含量对该籼米粉的结晶结构影响不显著(p>0.05)。从以上结果分析可推测,蛋白含量和籼米粉原料的相关性能性质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米 蛋白 微观结构 凝胶强度 结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椰子油制备月桂酸单甘油酯 被引量:7
12
作者 查宝萍 郑联合 +3 位作者 王莉 王韧 陈正行 王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4-67,共4页
利用3种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Lipozyme TL IM、Lipozyme RM IM)催化椰子油与甘油酯交换制备月桂酸单甘油酯(GML)。以椰子油与甘油(含水量5%)摩尔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使用次数为考察因素,以GML含量为指标,比较了3种... 利用3种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Lipozyme TL IM、Lipozyme RM IM)催化椰子油与甘油酯交换制备月桂酸单甘油酯(GML)。以椰子油与甘油(含水量5%)摩尔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使用次数为考察因素,以GML含量为指标,比较了3种固定化脂肪酶的酯交换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最佳酶催化制备GML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ovozym 435催化酯交换效果最佳,重复使用7次,其活性保持在80%;Novozym 435催化制备GML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椰子油与甘油摩尔比1∶4,加酶量8%,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6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所得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中GML含量为3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酸单甘油酯 固定化脂肪酶 椰子油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麸油的精制及其在面霜中的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亚男 王韧 +3 位作者 陈正行 袁汝玲 罗小虎 李诚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4-71,共8页
对提取的燕麦麸油进行水化脱胶和酶法脱酸处理,研究精制前后燕麦麸油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将脱胶产生的燕麦极性脂质和精制后燕麦麸油应用到面霜中,考察面霜的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经精制处理后,燕麦麸油的品... 对提取的燕麦麸油进行水化脱胶和酶法脱酸处理,研究精制前后燕麦麸油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将脱胶产生的燕麦极性脂质和精制后燕麦麸油应用到面霜中,考察面霜的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经精制处理后,燕麦麸油的品质得到有效的改善,燕麦麸油酸价大幅降低,主要脂肪酸的组成无明显变化,碘值和皂化值的变化不大,但抗氧化物质有一定的损失,总酚、生育酚和甾醇的损失率分别为25.67%、25.99%、20.58%。;燕麦麸油面霜和极性脂质面霜对DPPH的清除能显著高于阴性对照(橄榄油替代燕麦麸油),当面霜浓度为80 mg/mL时,2种面霜对DPPH的清除率均高于80%且接近阳性对照(添加了维生素C),说明燕麦麸油面霜和燕麦极性脂质面霜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麸油 水化脱胶 酶法脱酸 极性脂质 面霜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学友 朱悦 +1 位作者 陈正行 鞠兴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73-78,共6页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肉类、禽类、蛋类、乳制品及蔬菜中,且适应能力强,即使在4℃的冷藏环境下仍可生长繁殖,是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 GL是由干酪中肠球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细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靶向...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肉类、禽类、蛋类、乳制品及蔬菜中,且适应能力强,即使在4℃的冷藏环境下仍可生长繁殖,是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 GL是由干酪中肠球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细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靶向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了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动力学实验检测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结合监测胞内物质泄漏、菌体存活情况以及形态学分析,探讨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为(2.5±0.4)mg/L,可引起李斯特菌细胞质泄漏,增加细胞外液电导率,导致菌体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Durancin GL 单增李斯特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燕麦麸油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汝玲 王韧 +4 位作者 王莉 李永富 罗小虎 李亚男 陈正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97,113,共8页
本研究采用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技术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麸油,考察了溶剂配比、微波功率、液料比和作用时间对燕麦麸油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麸油的最佳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乙醇=1∶1(V/V)... 本研究采用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技术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麸油,考察了溶剂配比、微波功率、液料比和作用时间对燕麦麸油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麸油的最佳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乙醇=1∶1(V/V)、功率300 W、液料比12∶1(m L/g)、作用时间60 s,在此条件下,燕麦麸油的得率为6.88%;与溶剂浸提相比,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的燕麦麸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1.064 mg/m L,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总酚、生育酚(VE)、甾醇的含量分别为(1 531.04±10.28)、(84.15±2.47)mg/kg和(578.23±7.04)mg/100 g;GCMS结果显示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燕麦麸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溶剂浸提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麸油 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 抗氧化活性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米糠碱溶醇溶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崔红军 徐宝才 +3 位作者 王莉 韩衍青 罗小虎 陈正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脱脂米糠中提取抗氧化物,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亚油酸体系、纯猪油体系、ORAC体系、PC12细胞氧化损伤体系,研究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清除自由... 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脱脂米糠中提取抗氧化物,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亚油酸体系、纯猪油体系、ORAC体系、PC12细胞氧化损伤体系,研究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清除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0.2 g/m L时,其对·OH的清除率超过50%;样品质量浓度为0.6mg/m L时,酶解产物的DPPH清除率可达90%;样品质量浓度45.0 mg/m L时,O_2-清除率约为50%;样品浓度高于60μg/m L时,样品的ORAC值与异VC钠相当;在亚油酸体系中,500μg/m L的样品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500μg/m L和1 mg/m L的样品显著好于相同浓度的异VC钠;在猪油抗氧化体系中,质量分数5%样品添加组的猪油达到相同的pov所需的天数延长;随着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5 mg/m L的样品的PC12细胞存活率达到82.2%,抗氧化效果好于200μmol/L的Trol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米糠 抗氧化 DPPH O2- 亚油酸 猪油 ORAC PC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中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梦菲 刘双平 +2 位作者 应维茂 韩笑 毛健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4,共9页
为获得可降低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菌株,研究对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糖多孢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胺降解能力进行了探究。研究从黄酒麦曲和发酵醪中共分离鉴定得37株糖多孢菌,以菌株产生物胺和降生物胺能力为评价指标,筛选获得2株低产... 为获得可降低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菌株,研究对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糖多孢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胺降解能力进行了探究。研究从黄酒麦曲和发酵醪中共分离鉴定得37株糖多孢菌,以菌株产生物胺和降生物胺能力为评价指标,筛选获得2株低产生物胺且具有较强降生物胺能力的糖多孢菌(F1902和F2014)。经对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2株菌分别为披发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hirsuta)和玫瑰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rosea)。将分离得到的2株糖多孢菌在含有生物胺的培养基中于37℃发酵5 d,发现,两株糖多孢菌对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高达76.41%±0.82%和74.62%±0.84%。进一步对2株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生物胺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乙醇浓度均会影响糖多孢菌的生长及降生物胺能力。其中,S.hirsuta F1902和S.rosea F2014降解生物胺的较适温度为30℃,较适pH值为7,在添加体积分数7%乙醇的环境下仍能发挥一定的生物胺降解能力。希望研究为利用糖多孢菌控制黄酒酿造过程中的生物胺含量和以黄酒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生物胺 糖多孢菌 降生物胺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理化性质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振杰 李娟 +2 位作者 陈正行 李诚 李亚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7,共7页
为探究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碱提取法从麦麸中分离阿拉伯木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NaOH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取代度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取代度羧甲基化阿拉... 为探究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碱提取法从麦麸中分离阿拉伯木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NaOH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取代度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取代度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的结构、单糖组成、分子质量、黏度和热稳定性的性质差异。结果表明,当NaOH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100 mg/mL、阿拉伯木聚糖-氯乙酸钠-NaOH=1∶2∶2、65℃和4 h时,所得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的取代度最高为0.66,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羧甲基化反应的成功。相比于未改性的阿拉伯木聚糖,取代度为0.66的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中木糖和阿拉伯糖的含量之和由88.72%减少至14.72%,分子质量也由改性前的6.07×10^(5) Da减小至4.18×10^(5) Da。此外,随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取代度的增加,剪切黏度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而其热稳定性有所提高,改性样品的最大热分解速率所对应的温度由285℃升高至306℃。本研究结果表明,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经羧甲基化改性后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变化,本实验可为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阿拉伯木聚糖 羧甲基化 羧甲基化阿拉伯木聚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