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
作者 张云慧 顾新宇 +1 位作者 刘清仁 季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B组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B组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 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30min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24h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拔管后30min,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24h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并且可以减轻早期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复合麻醉 胫骨骨折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黄佳伟 焦宇倩 +3 位作者 王娴雅 何林丹 施勤 张邓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CV通气模式组(P组)和VCV通气模式组(V组),每组33例。麻醉诱导完成后均使用VCV通气,P组在气腹开始后切换为PCV至手术结束;V组在气腹开始后维持VCV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DE)、膈肌收缩速度(DCV)、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记录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1~3天PPCs发生率。结果与V组比较,P组拔管后即刻DE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 DCV明显增快(P<0.05),术后第1天PP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D-RSBI、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的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2、3天PPC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与使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比较,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不能降低术后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可以减轻患者膈肌吸气力量的减弱,降低术后第1天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超声 膈肌功能障碍 压力控制通气 膈肌移动度 膈肌收缩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艳 季加伟 +2 位作者 王晔 刘坤 焦宇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四肢毁损伤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四肢毁损伤择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8~60岁,BMI 16~28 kg/m^(2),ASAⅠ...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四肢毁损伤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四肢毁损伤择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8~60岁,BMI 16~28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组(F组,n=39)和对照组(C组,n=40)。F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共30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全麻用药方案相同。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PACU时、术后2、6、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1、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术前、术后第1、2天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发生情况;出院时皮瓣供区伤口愈合、受区存活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F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的例数明显降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6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和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2天的QoR-15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出PACU时、术后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术后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发生率,皮瓣供区愈合率、受区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毁损伤可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阻滞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股前外侧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烧伤切削痂植皮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罗小雨 潘壮 +2 位作者 王娴雅 李倩 张中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8-692,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对烧伤切削痂植皮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烧伤切削痂植皮术患者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18.5~27.9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对烧伤切削痂植皮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烧伤切削痂植皮术患者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18.5~27.9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n=37)和对照组(C组,n=36)。E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 mg/kg,并持续静脉泵注0.1 mg·kg^(-1)·h^(-1)至术毕;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行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前1 d、术后3、7 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发生率、术后3、7 d的SAS、SDS评分和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善烧伤切削痂植皮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烧伤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菊胶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5
作者 龚明杰 邵静雯 胡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81-3183,共3页
目的考察香菊胶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菊胶囊,疗程4周。检测2组临床疗效、鼻黏膜纤毛传... 目的考察香菊胶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菊胶囊,疗程4周。检测2组临床疗效、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指标(MTR、MCC)、炎症指标(IL-6、EOS、PCT)、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TR、MCC、FEV1、FVC、PEF升高(P>0.05),IL-6、EOS、PCT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菊胶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改善患者肺功能及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降低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菊胶囊 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 儿童慢性鼻窦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O三联法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镇痛及呼吸恢复的效果
6
作者 王海浪 王凌川 +4 位作者 赵晴 曹亮亮 熊苗苗 张中军 王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5-709,715,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微穿刺注射及T8-9硬膜外阻滞联合羟考酮(Thoracoscopic direct vision intercostal nerve micropuncture injection and T8-9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oxycodone,T-E-O)三联法用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 目的探讨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微穿刺注射及T8-9硬膜外阻滞联合羟考酮(Thoracoscopic direct vision intercostal nerve micropuncture injection and T8-9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oxycodone,T-E-O)三联法用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镇痛及呼吸恢复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70):对照组(C组)和T-E-O三联法组(T组)。术毕前1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C组)或羟考酮0.1 mg/kg(T组),T组麻醉诱导前T8-9硬膜外阻滞,关胸前罗哌卡因胸腔内肋间神经微穿刺注射麻醉。术毕均送入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苏醒后拔管送入病房。术后舒芬太尼(C组)或羟考酮(T组)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5μg/kg(C组)或羟考酮0.05 mg/kg(T组)用于镇痛补救,维持VAS≤3分。于单肺通气(OLV)前1 min(t_(0))、恢复双肺通气前(t_(1))、恢复双肺通气后30 min(t_(2))、入PACU后(t_(3))、拔管前(t_(4))、拔管后疼痛时(t_(5))、镇痛药补救后(t_(6))、出PACU(t_(7))时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及呼吸指数(RI),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次数、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肺功能异常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t_(5-7)时OI升高,A-aDO_(2)和RI降低(P<0.05),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缩短,补救镇痛次数、肺功能异常率及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T-E-O三联法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苏醒期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 硬膜外阻滞 羟考酮 食管癌根治术 疼痛 呼吸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华豪 张邓新 +4 位作者 王猛 徐艳 陈晓东 李鑫 徐同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无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髋关节囊周神经(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单侧THA老年患者99例,男38例,女61例,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 目的探讨无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髋关节囊周神经(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单侧THA老年患者99例,男38例,女61例,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有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n=49)和无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PENG阻滞组(N组,n=50)。麻醉开始前,N组在髋关节囊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后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泵配方:羟考酮40 mg+托烷司琼4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P组设置背景剂量2 ml/h,PCA剂量2.5 ml。N组设置为无背景剂量,PCA剂量5 ml。记录术后48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情况,术后4、12、24、48、72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前1 d、术后1、2、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术后48 h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8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以及补救镇痛比例明显降低(P<0.05),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加(P<0.05),术后4、12、24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3 d 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背景剂量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THA的术后镇痛,镇痛效果满意,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且能够提高术后睡眠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剂量 羟考酮 神经阻滞 镇痛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云慧 岳冬梅 +1 位作者 刘清仁 季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6-968,共3页
目的评估持续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活动的影响。方法接受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75岁,体重40~75kg,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持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持续股神经阻滞组(... 目的评估持续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活动的影响。方法接受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75岁,体重40~75kg,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持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持续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30例。A组接受持续收肌管阻滞,F组接受持续股神经阻滞。记录TKA术后第1、2天每天总的步行距离,膝关节主动弯曲和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36±5)m和(60±10)m,F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4.5±3)m和(21±5)m,A组明显长于F组(P〈0.05)。A组术后第1天膝关节主动弯曲度大于F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主动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收肌管阻滞可促进TKA术后早期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收肌管阻滞 持续股神经阻滞 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AG-490对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热痛觉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建楠 任炳旭 +2 位作者 倪坤 刘玥 马正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82-1187,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IL-6-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对骨癌痛的影响。方法:将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注入C3H/HeNCrlVr雄性小鼠股骨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以不含纤维肉瘤细胞的等体积α-ME...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IL-6-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对骨癌痛的影响。方法:将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注入C3H/HeNCrlVr雄性小鼠股骨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以不含纤维肉瘤细胞的等体积α-MEM培养基行骨髓腔内注射制作假手术模型。采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评估疼痛水平。取腰段脊髓组织(L3~L5水平),分别应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中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JAK2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鞘内注射给予JAK2拮抗剂AG-490,观察小鼠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GFA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痛模型组小鼠术后10,14,21 d的PWL均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骨癌痛模型组的脊髓组织GFAP和JAK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鞘内注射30或90 nmol AG-490可以显著缩短骨癌痛模型组小鼠PWL,同时可以抑制脊髓组织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脊髓水平IL-6-JAK2信号通路可能在骨癌痛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IL-6-JAK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激酶-2 骨癌痛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在安宁疗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丹 王叶纯 +2 位作者 邹军 朱凌云 张邓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284,共7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对晚期癌痛病人安宁疗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晚期肿瘤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对晚期癌痛病人安宁疗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晚期肿瘤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1天、3天,I组镇痛效果较好,但在治疗后第7天、14天,三组的镇痛效果相同;与I组相比,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S组和U组QOL评分明显提高(P<0.05);且在治疗期间S组和U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改善效果最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U组穿刺点皮肤合并症发病率最小,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更适合用于晚期癌痛病人安宁疗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皮下自控镇痛 晚期癌痛 安宁疗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