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伍晓林 侯兆伟 +1 位作者 陈坚 伦世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79-1383,共5页
利用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菌种短短芽孢杆菌HT和蜡状芽孢杆菌HP,在大庆油田朝阳沟低渗透油藏进行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室内及现场试验进行了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所筛选的微生物能够较好地在油层条件... 利用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菌种短短芽孢杆菌HT和蜡状芽孢杆菌HP,在大庆油田朝阳沟低渗透油藏进行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室内及现场试验进行了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所筛选的微生物能够较好地在油层条件下生长、繁殖,通过降解重质石油烃使原油粘度由作用前101 mPa.s降低到作用后56.9 mPa.s,降低43.7%,含蜡量平均下降32.6%,含胶量平均下降为31%,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酸等活性物质能有效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原油中烷烃组分发生变化,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向轻组份方向移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微生物采油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层的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固态生物转化啤酒糟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祖芳 翁佩芳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4,共3页
利用黑曲霉、绿色木霉、热带假丝酵母三菌株对啤酒酿造下脚料———啤酒糟进行固态发酵转化,在优化的培养基基础上,通过单菌种发酵试验,对发酵接种量、培养方式、菌种配比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固态生物转化啤酒糟的发酵条件:菌种配比为... 利用黑曲霉、绿色木霉、热带假丝酵母三菌株对啤酒酿造下脚料———啤酒糟进行固态发酵转化,在优化的培养基基础上,通过单菌种发酵试验,对发酵接种量、培养方式、菌种配比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固态生物转化啤酒糟的发酵条件:菌种配比为,黑曲霉∶绿色木霉∶酵母=2∶1∶1,接种方式为先接黑曲霉、绿色木霉,24h后接酵母。经29℃,200r/min发酵5d得到的产品,具有多种酶活性,酸性蛋白酶酶活力达3540U/g(干基)、纤维素酶活力达432U/g(干基)、糖化酶活力达190U/g(干基),真蛋白质含量升高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条件 优化 啤酒糟 固态发酵 蛋白质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方述 彭松 +1 位作者 李秀芬 堵国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5,共3页
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GranularSludgeBioreactor,MGS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G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颜色有明显变化,外部形状变化不大;颗粒污泥平均粒径随反应器的运行趋于小粒径化,污泥的微观结构也... 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GranularSludgeBioreactor,MGS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G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颜色有明显变化,外部形状变化不大;颗粒污泥平均粒径随反应器的运行趋于小粒径化,污泥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好氧颗粒污泥中菌体结合紧密,其VSS/SS和OUR变化幅度并不显著,但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的影响而落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培养 MGSBR 污泥特性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阮文权 陈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7,共5页
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寻找消除氮素对水体污染的途径。在反应器中培养了好氧条件下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进行脱氮过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为无载体结构,直径2~3 mm,其构成松隙,具有厌(兼)氧与好氧微生物... 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寻找消除氮素对水体污染的途径。在反应器中培养了好氧条件下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进行脱氮过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为无载体结构,直径2~3 mm,其构成松隙,具有厌(兼)氧与好氧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环境;反应液中氨氮浓度为201 mg·L-1时,6 h反应周期内氨完全被氧化,出水中检测不到NO2--N,仅残留2 mg·L-1的N03一N,硝化与反硝化两个过程完成了脱氮反应,颗粒污泥中存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改变反应器中进水有机物浓度,发现COD浓度越大,氮去除率越低,硝化细菌在高有机物浓度下反应活性受抑制,自养硝化细菌竞争氧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弱于异养细菌;在好氧条件下(4 mgO2·L-1),进水中不加有机碳源,反应6 h后NH4+-N去除率达75%,反应过程中pH值下降,说明颗粒污泥中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硝化反应产酸降低反应器中pH值;在厌氧条件下,进水COD和NO3--N浓度分别为227.25 mg·L-1和103.63 mg·L-1,反应结束后,NO3--N去除率为74%,反应过程中pH值呈上升趋势,证明了好氧颗粒污泥中存在厌氧反硝化细菌,且反硝化细菌生长于颗粒污泥内部的厌氧区域,反硝化产碱使反应液pH值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硝化 反硝化 好氧 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pH胁迫作用促进产朊假丝酵母生产谷胱甘肽 被引量:21
5
作者 聂薇 卫功元 +2 位作者 李寅 堵国成 陈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50-1756,共7页
谷胱甘肽(GSH)在生物细胞抵御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和胁迫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高产GSH的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在受到低pH胁迫时,能以增加GSH合成并向胞外释放GSH的方式来响应和抵御外界pH的不断降低.根据这一生理现象,... 谷胱甘肽(GSH)在生物细胞抵御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和胁迫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高产GSH的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在受到低pH胁迫时,能以增加GSH合成并向胞外释放GSH的方式来响应和抵御外界pH的不断降低.根据这一生理现象,设计了一种pH控制策略,即在C.utilisWSH0208发酵过程中,对细胞赋予短时间pH胁迫,以期提高其胞内GSH合成能力,并使GSH向胞外分泌,从而改变GSH在胞内外的分布和增加GSH合成总量.在该发酵策略的控制下,GSH总产量达到737.1mg·L-1,比对照(A:初糖浓度60g·L-1,恒定pH=5.5,培养时间48h;B:初糖浓度30g·L-1,24h一次性补料30g·L-1,恒定pH=5.5,培养时间45h)分别高出24.9%和20.0%;胞外GSH含量达到197.3mg·L-1,比对照(A、B同前)分别高出355.7%和455.8%;单位细胞的GSH含量达到2.67%(mass),而对照仅为2.28%(mass)和2.11%(mass).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设计发酵策略,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目标发酵产物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产朊假丝酵母 发酵 低pH胁迫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产谷氨酰胺转胺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柏映国 燕国梁 +1 位作者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共6页
介绍了吸水链霉菌 (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WSH0 3 -1 3的筛选过程 ,重点考察了在摇瓶条件下 ,不同碳、氮源对吸水链霉菌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利用正交实验 ,确定了复合碳、氮源的浓度 ,并对种龄、接种量、初始 pH值、培养温度和培养... 介绍了吸水链霉菌 (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WSH0 3 -1 3的筛选过程 ,重点考察了在摇瓶条件下 ,不同碳、氮源对吸水链霉菌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利用正交实验 ,确定了复合碳、氮源的浓度 ,并对种龄、接种量、初始 pH值、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的优化 ,酶活达到 4 46u/mL ,比初始条件下提高了 3 0 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种筛选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 优化 分批发酵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尿苷二磷酸半乳糖 被引量:3
7
作者 戴军 关惠琴 +2 位作者 陈尚卫 堵国成 陈坚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0-583,共4页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内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与UDP半乳糖的新方法,考察了不同色谱柱、不同分离模式及不同流动相组成对UDP葡萄糖和UDP半乳糖的保留特性及分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orbaxNH2柱(250mm×...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内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与UDP半乳糖的新方法,考察了不同色谱柱、不同分离模式及不同流动相组成对UDP葡萄糖和UDP半乳糖的保留特性及分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orbaxNH2柱(250mm×4 6mmi d ,5μm)上以0 125mol/LKH2PO4缓冲液(pH3 6) 乙腈(体积比为40∶60)溶液为流动相,可使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内的两种中间代谢产物UDP葡萄糖与UDP半乳糖在22min内达到基线分离。该方法对UDP葡萄糖和UDP半乳糖的检测限分别为3 2和3 5ng。UDP葡萄糖和UDP半乳糖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 26%和99 0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 71%和3 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谷氨酸棒杆菌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 半乳糖缺乏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