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华服饰文化研究述评及其新时代价值
被引量:23
- 1
-
-
作者
崔荣荣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服装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53-59,共7页
-
基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项目(BRA2016336)。
-
文摘
1949年以来,学界有关中华服饰文化遗产、知识谱系及文明符号等的研究成果大量产出。从社会历史、民族特色、民间民俗、文化遗产以及时尚创新等视角,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华服饰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指出中华服饰中的最新出土实物、"服饰民族学"范畴、艺术人类学方法、"非遗"品牌、"中国时尚"理论等的相关研究依然欠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立足新时代背景,将中华服饰研究的新时代价值凝练为4个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国家形象的高度、悠久历史的深度;打造服饰时尚名片,彰显创新设计的力度、中国风格的亮度;实现人文精神传承,彰显文明互鉴的广度、价值耦合的厚度;建构中华特色"衣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气度,时尚未来的宽度。
-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服饰文化
研究评述
新时代价值
-
Keywords
new era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research review
new era value
-
分类号
G03
[文化科学]
J523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东坡巾的发展、形制及流行演变
- 2
-
-
作者
王涛
牛犁
唐颖
-
机构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110,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760096)。
-
文摘
东坡巾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首服,盛行于宋明时期的士人群体。文章以图像为基础,采取文献法、艺术考古法及归纳总结法,就东坡巾的发展、构成及流行缘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与前朝首服迭代变迁密不可分,且最终在宋代完成了基本定型进而流传于后世。其材质主要为乌纱,并可以通过添加簪花、纹样等装饰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依据图像样本,将不同款式的东坡巾分为加缀式、变形式和镶边式三种。最后从多角度探究东坡巾流行的原因,发现政策国令、崇古文化和商业行为推动了社会接纳东坡巾,苏轼的“名人效应”和士人群体的共鸣引发其在阶级间流通。
-
关键词
东坡巾
首服
士人群体
文化符号
苏轼
服饰流行
士人风尚
-
Keywords
Dongpo scarf
headwear
scholars
cultural symbols
Su Shi
clothing popular
scholar fashion
-
分类号
TS941.72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民族融合视域下“胸背”的发展演绎
- 3
-
-
作者
牛犁
曾玉琴
温少华
-
机构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6-124,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4_1342)。
-
文摘
“胸背”原是身体的两处部位,在服装中指的是前胸后背处一块装饰图案的名称。本文以“胸背”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分类考据的方式梳理各类史料汇编,认为“胸背”来源可追溯至盛唐时期用于区分官员等级的“铭襟背衫”,铭袍背有鸟兽纹饰。其次通过图像和实物资料分析,从图案的装饰位置、纹样内容、构成形式角度切入,发现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袍服胸前鸟兽纹饰的构成形式为圆形或近似圆形,且唐代以后一直流行,元代胸背处还发展出方形的构成形式,与后世“文官禽、武官兽”补子的构成形式一脉相承。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发现,“胸背”在发展演绎过程中展示了民族间的脉络传承、审美表达及融合创新的特点。
-
关键词
胸背
补子
民族融合
服装符号
民族传承脉络
服饰审美
-
Keywords
Xiongbei
Buzi
ethnic integration
clothing symbol
ethnic inheritance lineage
clothing aesthetics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传统广绣披肩的装饰技艺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郝继旭
邓嵘
崔荣荣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161,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YSC002)。
-
文摘
文章以广州博物馆的140余件馆藏广绣披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绣披肩的刺绣针法、工艺特色及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研究表明,广绣披肩中的刺绣工艺按照材质分为线绣与绒绣两类,其下包括十余种针法。在排针布线时,制作者擅用“留水路”的工艺技巧,特别喜爱以“咬针”表现物象层层叠叠的纹理,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广绣披肩的艺术风格以“满”为美,一方面料容纳天地,既涵盖有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共性,又凸显岭南地区的审美特色。
-
关键词
广绣披肩
广绣
装饰工艺
外销
刺绣
马尼拉披肩
-
Keywords
Cantonese embroidered shawls
Canton embroidery
decoration craft
export
embroidery
Manila shawl
-
分类号
TS935.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传统贴布绣缘饰针法及其工艺特征解析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居敏
崔荣荣
王志成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9-107,共9页
-
基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1790)。
-
文摘
贴布绣是中华传统服饰装饰艺术的重要构成,是刺绣与贴补技艺巧妙结合衍生的一项特色装饰技艺,彰显民间百姓质朴、巧拙的艺术理念及审美追求。文章从国内服饰博物馆及相关服饰传习馆等馆藏的上千件服饰品中,筛选出248件饰有贴布绣的藏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实物标本观测与文献史料、田野考察的互证,对传统贴布绣的历史发展及表现形式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实践研习对其缘饰针法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其缘饰针法特征及应用情况,进而解析其由缘饰针法衍生的典型工艺特征。研究表明:传统贴布绣的缘饰针法类型丰富、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直针、锁针、钉线、缲针及特色针法5类、10余种,既继承又区别于传统刺绣针法,其针法与绣线的选择更加灵活多变、鲜受约束,在完成对贴片的固定与装饰时,衍生出因“地”制宜的针法组合与搭配、由针法及线迹催生的“线”型装饰效果,以及缘饰材质本身兼有的审美与实用等工艺特征。以期通过弥补和扩充传统贴布绣技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传承与创新传统贴布绣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
关键词
传统贴布绣
贴片缘饰
针法种类
缘饰材质
缘饰工艺
特征解析
-
Keywords
traditional appliqué
patch edge decoration
stitch type
edge decoration material
edge decor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
分类号
TS941.3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中国传统熨斗的形制分类及造物思想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倪腾腾
牛犁
王志成
崔荣荣
-
机构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
出处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95-401,共7页
-
基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
文摘
目的以中国传统熨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法从设计学角度出发,结合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的图像可考与现存可见的37件传统熨斗进行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综合考虑传统熨斗基本造型和结构特征,将其分为斗形、船形、鸟形等三型五式。在形制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传统熨斗的演变轨迹,从结构功能、造型装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提炼传统熨斗的造物思想。结论考证了中国传统熨斗的常见形制,挖掘了其在结构功能上传达出的“致用利人”造物逻辑、在造型装饰上体现出的“制器尚象”造物方式、在文化内涵上反映出的“器以载道”造物智慧,为传承与发展传统造物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关键词
传统熨斗
形制分类
造物思想
传统造物
-
Keywords
traditional iron
shape classification
creation ideas
traditional creation
-
分类号
TB472
[一般工业技术—工业设计]
-
-
题名纸鸢文化及其在现代服饰中的设计创新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林鹏飞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93,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CG183)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Z2019103009907)。
-
文摘
纸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2700多年延续至今,已成为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传承和发展纸鸢文化,文章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实物图像,从纸鸢的历史、文化价值、形制类别及传承发展的角度,对纸鸢脉络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并从社会民俗文化的角度探究纸鸢的艺术特色,以形态创新、色彩转换、工艺呈现和设计应用为研究视角对纸鸢文化的设计实践进行探析;论述纺织服饰品中纸鸢的情感化设计与应用,总结纸鸢、建筑与载体之间的创新方式。研究表明:纸鸢文化以服饰为载体,结合几何城市建筑创新设计,构建了新型艺术创作方法,既展现了纸鸢文化的艺术魅力,又满足了多元文化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激发纸鸢文化设计活力,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服饰中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
纸鸢
情感化
艺术传承
设计创新
服装
-
Keywords
paper kite
emotional
art inheritance
design innovation
garment
-
分类号
TS94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从“新中装”设计看传统服饰结构基因的提取与持续
被引量:9
- 8
-
-
作者
王志成
崔荣荣
-
机构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
出处
《服装学报》
2021年第3期271-277,共7页
-
基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1790)。
-
文摘
结构是服饰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以服饰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立足墓葬出土、传世实物材料,对传统服饰中的平面、连身、立领、斜襟、对襟、开襟等经典的可持续结构基因进行提取;其次,在设计学研究视角下,以2014年APEC领导人及其配偶服饰设计作品为案例,解读提交样衣的相关企业、设计师、院校在设计方案中对传统服饰结构基因的提取与重组、传承与创新,并重点从领型设计、门襟设计、袖型设计3大板块,揭示“新中装”中的“新结构”。通过历史与实践的对比研究,建构新时代中华传统服饰结构基因传承创新的可持续路径。
-
关键词
可持续理念
传统服饰
结构基因
传承创新
“新中装”
-
Keywords
sustainable concept
traditional clothing
structural model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new Chinese clothing"
-
分类号
TS941.1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基于汉代画像砖实证材料的进贤冠起源、形制及使用
被引量:2
- 9
-
-
作者
高祥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
文摘
进贤冠是汉族男子冠服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冠式,其演变与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为了研究汉族冠服形象体系中文职官员的进贤形象,文章基于汉代画像砖史料实证汉代进贤冠的起源、形制及使用,有助于推动汉代男子官员形象研究。研究指出,进贤冠作为汉代官职体系发展的衍生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基础样式,经新政时期完备,在东汉时期趋于成熟。汉代进贤冠独具特色的形制样式及符号表征在传统的各阶级中烙下深刻印记。进贤形象呈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及礼仪规范,是传统阶级文化的沉淀亦是多维审美趣味的展现,对历代汉族男子的冠服体系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
关键词
汉代进贤冠
汉代画像砖
进贤形象
官民阶级
文官体系
礼仪符号
-
Keywords
Jinxian crown of the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s in the Han Dynasty
Jinxian image
the officials and civilians
civil official system
ceremonial symbol
-
分类号
TS941.72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79.4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明代《汝水巾谱》所辑巾服特征与时代映射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牛犁
张秋莹
-
机构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130,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
文摘
《汝水巾谱》是现存罕有的融合明代巾服清晰图绘与文字辑注的古籍资料,全书绘制明代巾服32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汝水巾谱》成书背景和构成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图文互证法与艺术考古法分析所辑巾服的形制特征并进一步解析巾服所呈现的时代映射与客观局限。研究表明:《汝水巾谱》所辑巾服来源包含前代已有巾式和作者自创款式,基础结构按披幅划分为4种,巾体造型有平顶型、方顶型、弧顶型和穹顶型4种,装饰手法与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其辑录思想体现着作者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和君子品性的向往之情,结合此书创制背景与辑录内容以此管窥晚明时期社会等级失序下文士巾服中追求复古、标榜奇异、推崇仙道的时代审美风尚映射。
-
关键词
明代
首服
汝水巾谱
图像
巾服特征
时代映射
士人风尚
-
Keywords
the Ming Dynasty
headdress
Ru Shui Jin Pu
images
characteristics of scarves
era mapping
scholar fashion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以图像为中心的“羲之巾”形制考析与流行探究
- 11
-
-
作者
胡绮文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24,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
文摘
“羲之巾”这一巾式出现于众多王羲之画像与明代士人的画像、古籍、文物中。《汝水巾谱》中亦有其图绘与记载,但在明代首服的研究中,对于“羲之巾”形制、发展与演变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图像,运用艺术考古法、文献法及归纳法等对“羲之巾”形制特征进行分类与总结,并探究其背后的流行原因。研究表明:“羲之巾”的巾身造型为软巾包裹式与筒形贯头式,披幅造型为一体折叠瓦楞式与相叠层檐式,巾后垂系长至肩部的飘带。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羲之巾”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王羲之人物画像中,于明清时期广为士人佩戴而流行于世,其流行原因主要受明代中晚期“好古惟新”“文化偶像”的士人风尚对首服造物美学与流行表现的影响。
-
关键词
羲之巾
首服
服饰图像
形制特征
服饰流行
士人风尚
文化偶像
-
Keywords
Xizhi scarf
headwear
clothing images
form features
clothing popularity
scholar fashion
cultural icons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明代常州王洛家族墓出土马面裙研究
被引量:7
- 12
-
-
作者
林鹏飞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5-142,共8页
-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241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48)。
-
文摘
为研究明代马面裙,文章以常州王洛家族墓出土马面裙为研究基础,结合古籍文献资料,通过相互印证的方法,对马面裙的造型、质料装饰及艺术特征进行现象梳理及背景成因分析。研究表明:常州王洛家族墓出土女裙均为无腰马面裙,形制稳定,对称统一,具有传承性;细节丰富,在平稳中求变化,多为“三褶式”;质地有感,装饰多元,具有僭越性。从王洛家族墓出土女裙映射明代江南地区马面裙崇尚奢华、自由僭越的普遍性,质料装饰的时样性及丧葬服饰品的不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以对现代汉服的设计起到一定启示作用,同时也可为中国传统服饰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
关键词
常州王洛家族墓
江南地区
马面裙
造型结构
质料装饰
艺术特征
-
Keywords
tombs of the Wang Luo family in Changzhou
Jiangnan area
horse-face skirt
modeling structure
fabric patterns
artistic features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古代首服中的蝉及其符号意义
被引量:5
- 13
-
-
作者
林鹏飞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CG183)。
-
文摘
历代首服中装饰物多样,其中蝉纹饰物造型精巧别致,具有独特的符号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蝉符号的历史渊源和寓意进行深层解读和剖析,总结其表现特征;从墓葬出土及绘画中的蝉纹金珰及附蝉首服对蝉的情感表达、含义象征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表明:蝉是古代中国首服的重要纹饰,并在作为首服纹饰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符号、思想符号及民族符号的构建。蝉饰不仅设计巧妙而且品种丰富,无论在佩戴身份还是种类用途都分化明细。其传播原因受官宦权位、雅士情感、黄老学说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纹饰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
关键词
首服
传统文化
蝉
社会文化
符号意义
服饰
-
Keywords
headgear
traditional culture
cicadas
social culture
symbolic meaning
clothing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民国时期手工编结旗袍的创制及价值考略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王志成
崔荣荣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09,共7页
-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1790)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
文摘
文章针对民国时期出现的手工编结特色旗袍,采用文献记载、图像视读及工艺复原等方法对其起源、工艺、价值、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考证得出:手工编结旗袍由民国编结大师冯秋萍女士始创于1939年9月,代表性款式有“赛方格呢编结旗袍”等;编结工艺方式除材料及工具选择外,先后经“前身—中腰—大襟—后身—立领—滚边—系结”7步工序,以“自下而上、由前到后”方式手工编结。研究指出:编结旗袍的创制不仅使旗袍的面料、工艺及造型艺术等更加丰富多元,亦是民国女性延续传统女红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国女性服饰创新的重要实例。虽然手工编结的方式效率低下,与当时“去手工化”主旋律相悖,未能在民国以后大规模流行流通;但是现代市场中出现的机织旗袍解决了工业化的技术问题,为未来针织旗袍的广泛流行提供了可能。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编结旗袍
创制
工艺工序
创新价值
女红文化
-
Key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knitted cheongsam
creation
technological process
innovation value
needlework culture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近代江淮地区纺织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张倩倩
牛犁
-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出处
《服装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58-161,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CG18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
-
文摘
基于对近代社会变迁的解读,立足史实与纺织业经济数据,探究影响近代江淮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研究发现,从清末时期的规模初成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壮大,近代江淮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优越、先进纺织设备的引进、抑商体制的瓦解以及实业家的积极引领,深刻反映出纺织服装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的联系。
-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纺织业
产业发展
社会变革
-
Keywords
Jianghuai region
textile industry
industry development
social changes
-
分类号
TS941.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