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教育学本土标识性概念的建构: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
1
作者 伍红林 郭纪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39,共10页
本土标识性概念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本土性、原创性、标识性、历史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新生的教育学派,也是当代教育学重建的一次尝试。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命·... 本土标识性概念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本土性、原创性、标识性、历史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新生的教育学派,也是当代教育学重建的一次尝试。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命·实践”和“生命自觉”两大标识性概念及其概念群,系统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依据是什么?”“教育内在的逻辑与结构是什么?如何揭示?”等教育基本问题,以及“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之独立性、独特性、科学性是什么及其依据是什么?”等重大学科理论难题。深入分析“生命·实践”“生命自觉”两大标识性概念及其概念群的生成过程,可以发现中国教育学本土标识性概念建构的基本路径,即在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批判反思中赋予老概念以新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生成中以“理论思维”建构新概念,并遵循学科理论体系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本土标识性概念 “生命·实践”教育学 “生命·实践” 生命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姚剑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5期119-122,共4页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虽已起步,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学生创新潜能发展的问题。借鉴陶行知以创新为基本特征、以实践为核心内容的创造教育思想,营造环境氛围、实施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等三个层面,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素...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虽已起步,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学生创新潜能发展的问题。借鉴陶行知以创新为基本特征、以实践为核心内容的创造教育思想,营造环境氛围、实施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等三个层面,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大学生 创新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试验内涵、开展方式与基本要求 被引量:1
3
作者 卜玉华 伍红林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大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研究。它是一种思想试验研究,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教育试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中国性”及“成事”“成人”的内在统一等研究品性。“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开...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大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研究。它是一种思想试验研究,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教育试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中国性”及“成事”“成人”的内在统一等研究品性。“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开展方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深度介入式研究”与教育实践者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协同共生,以原型研究为抓手,致力探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变革和主体发展等交互作用的发展路径。“新基础教育”在研究性质、研究方法论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丰富和拓展了社会科学试验研究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思想试验 原型研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一种“新兴教育范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4
作者 沈贵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5,共12页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由于这项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厘清。作为一门准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既不属于心理学教育,也不等同教育心理学,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联袂衍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由于这项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厘清。作为一门准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既不属于心理学教育,也不等同教育心理学,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联袂衍生的“学科共同体”;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上升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国家教育范式”,它秉持“以心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双学科共同体、实践性学科取向、非价值干预性质等学科特质;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学科本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中,学生是“积极成长中的人”,教师则是“助人自助者”,通过引导心理成长致力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一种基础性融合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衍生了心-德融合教育、心-智融合教育、心-体融合教育、心-美融合教育、心-劳融合教育五种教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范式 学科性质 学科本体 五育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举措、特征与挑战——以东盟大学联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屈廖健 周玉晔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东盟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其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一环。在利益、知识、情感的共同驱动下,东盟大学联盟应运而生。东盟大学联盟依托主题网络框架与旗舰活动,围绕“优化课程、开展研究、促进流动、保障质量、搭建平台”五项... 东盟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其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一环。在利益、知识、情感的共同驱动下,东盟大学联盟应运而生。东盟大学联盟依托主题网络框架与旗舰活动,围绕“优化课程、开展研究、促进流动、保障质量、搭建平台”五项策略展开一系列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呈现出合作领域广泛、合作对象多元、合作理念清晰等特征。但在“东盟方式”及成员国社会发展差异的影响下,东盟大学联盟面临着高等教育水平参差、组织管理结构松散、个性共性调节失衡等挑战。基于此,我国可从推动统一教育质量标准、成立合作领域专项小组、多元创新高等教育合作形式等方面展开对口教育援助与合作,促进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高等教育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 东盟大学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英大学如何解决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以英国罗素集团大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屈廖健 沈佳梦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5,共13页
为解决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促进社会流动,英国精英大学积极响应政府的扩大高等教育参与行动,帮助弱势学生进入大学。英国罗素集团的24所精英大学通过缩小基础教育差距,提升学生和家长的高等教育期望,提供与院校和专业选择相关的信息、... 为解决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促进社会流动,英国精英大学积极响应政府的扩大高等教育参与行动,帮助弱势学生进入大学。英国罗素集团的24所精英大学通过缩小基础教育差距,提升学生和家长的高等教育期望,提供与院校和专业选择相关的信息、经济支持以及多元化录取渠道等行动逻辑与举措,有效提高了弱势学生入学率。同时,罗素集团大学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即如何精准识别弱势学生、如何产生更好行动效果、如何保障生源质量、如何科学有效评估成效。面对这些挑战,罗素集团大学明确组织边界,积极与政府沟通协作,在识别指标、参与主体、助力阶段、评估维度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大学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罗素集团 扩大高等教育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革命演进中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其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贤鹏 林巧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7,共13页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呈现多中心的新趋势。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机器替代手工为标志,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外变革,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大学主旋律;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阵地,德国和美国相继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突破口,美国成为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与教育深度互动的政产学研战略协同机制成为新的变革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迅速崛起,多中心格局成为时代趋势,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共同目标。从演变过程看,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联动的系统深化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呈现动态演变的历史特征,受到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向新时代,世界各国竞争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竞合共存的局面。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型国家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将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科技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全球人工智能学习和教育研究联盟之“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会议”综述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志军 滕志强 苏晨予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4,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项类似于“电力”的通用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智能化变革浪潮。教育领域如何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挑战。研究基于全球人工智能学习和教育研究联盟召开的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项类似于“电力”的通用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智能化变革浪潮。教育领域如何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挑战。研究基于全球人工智能学习和教育研究联盟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会议的核心内容,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框架,从理念、实践和共识三个层面系统展现国际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体系结构。理念层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文化,实现从制度、育人理念到教与学方式等多个层面的理论创新与认知迭代。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采纳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模型和生成主义数字教育框架分别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素养培养和实践指南方面的理论支持。实践层各类实践创新要坚持以个性化/人性化学习体验为核心,围绕教育场景中的实践问题,开展创新实践和应用推广。当前国际上六类典型实践案例,分别为:(1)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网络和物理空间协同学习;(2)大语言模型推动智能导师系统应用推广;(3)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沉浸式平台和同伴支持促进脑健康;(4)大语言模型支持自动试题、干扰项和反馈生成;(5)智能学习路径规划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提供;(6)亲和力小组实践推进高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同时,会议还形成了六大共识:(1)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的特殊性;(2)信任是从消极拒绝走向积极应用的前提;(3)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应对认知停滞与去人性化;(4)重视应用中的数据泄漏和安全伦理风险;(5)消弭新的数字鸿沟和结构性不平等;(6)建立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新标准。研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研究的梳理可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创新 ChatGPT SPARK模型 智能素养 教育数字化 人性化学习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的技术逻辑及其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转向 被引量:4
9
作者 伍红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技术伴随人类发展历程,但教育基本理论长期对“技术”缺乏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的基本问题。从“技术”视角回顾不同时期的教育,可以发现,技术革新是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在这一... 技术伴随人类发展历程,但教育基本理论长期对“技术”缺乏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的基本问题。从“技术”视角回顾不同时期的教育,可以发现,技术革新是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在这一意义上,技术逻辑是教育内蕴的基本逻辑,表现在它对不同时期教育目的、课程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上。沿着人工智能技术逻辑发展下去,教育有可能走向“成人之事”的反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虽然不能摆脱技术逻辑,但可以进一步彰显人文逻辑,努力取得两种逻辑之间的平衡,着力唤醒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己的认知和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时自我的坚守,使人从技术压迫之下解放并成为生命自觉之人,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最高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技术逻辑 人工智能 生命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兰家庭支持立场下家庭教育改革实践的演变特征与体系架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艳 李家成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9,共17页
芬兰家庭支持立场下的家庭教育改革实践从家庭立场出发、围绕家庭教育需要而展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家庭教育实践“他人导向型”阶段,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以从实用主义下的“提供服务”到家庭主义下的“发展能力”为价... 芬兰家庭支持立场下的家庭教育改革实践从家庭立场出发、围绕家庭教育需要而展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家庭教育实践“他人导向型”阶段,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以从实用主义下的“提供服务”到家庭主义下的“发展能力”为价值指向;以家长的积极教养保障完整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基础;以在强化个性化需求和群体性联结相结合中支持家长为实践立场;以性别中立基础上走向“去母职化”为角色分工。为了强化家庭支持立场下家庭教育改革在实践中的持续性发展,芬兰分别从文化认同、资源支撑、学校促进、社会协同等方面,通过教育内生动力与社会信任文化的系统建构、育儿时间投入和物质需求的同步保障、“成长型自我概念”的有效创生以及家长健康导向和育儿能力提升的双向驱动,系统开发了支持体系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 家庭教育 家庭支持立场 家庭教育能力 育儿焦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虚拟流动: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屈廖健 祝茵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2,共10页
学生虚拟流动作为身体流动的补充和延伸,被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学生流动形式面临着现实困境、学生虚拟流动模式价值凸显以及新冠疫情等外部局势的催化下,全球学生虚拟流动不断发展。高等教... 学生虚拟流动作为身体流动的补充和延伸,被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学生流动形式面临着现实困境、学生虚拟流动模式价值凸显以及新冠疫情等外部局势的催化下,全球学生虚拟流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学生虚拟流动的国际经验可归纳为:将学生虚拟流动纳入国际化战略;加入虚拟交流联盟;将学生虚拟流动项目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统计和监测学生虚拟流动数据。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我国不断改善虚拟学习环境、提高虚拟课程质量,积累了虚拟交流实践经验,为学生虚拟流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可从构建质量监测指标、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发展学生的混合流动模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全球学生虚拟流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学生虚拟流动 国际经验 中国实践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时间视域下小学课程表的问题反思及价值重构
12
作者 孙丽丽 项楚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2,共9页
教育时间的配置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规模、形态、周期以及秩序,是学校推进教育活动的“制度产物”。课程表作为教育时间的实施工具,是学校所有活动的核心规程,规范着学校的育人取向和课程设置等关键问题。然而,从教育时间的角度审视,... 教育时间的配置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规模、形态、周期以及秩序,是学校推进教育活动的“制度产物”。课程表作为教育时间的实施工具,是学校所有活动的核心规程,规范着学校的育人取向和课程设置等关键问题。然而,从教育时间的角度审视,当前小学课程表存在不同程度的时间价值异化,具体表现为:课程表编排中的自然时间被切割、课程表标准中的个性时间被埋没、课程表规划中的闲暇时间被挤压、课程表执行中的学科时间被打乱。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强调弹性的教育时间观,设计“张弛有度”的课程表,为课时留有伸缩空间;构建注重个性的教育时间观,设计“私人定制”的课程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追寻合乎德性的教育时间观,贯彻“求真务实”的课程表,消除无关因素对课程表实施造成的阻碍;重申育人本位的教育时间观,构建“关怀生命”的课程表,填补学生在闲暇时间的体验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时间 小学课程表 问题反思 理想课程表 育人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及培育策略
13
作者 耿峰 王一凡 江玉凤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7,13,共5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核心素养应随之优化发展。本文认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包含学科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该背景下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着现实挑战:地理空间数字资源服...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核心素养应随之优化发展。本文认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包含学科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该背景下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着现实挑战:地理空间数字资源服务壁垒阻碍地理教师学科素养形成,数字评价的局限性制约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发展,数字素养差距减弱地理教师实践教研与网络研修的合力,技术驱动影响协调整合的教师发展格局。因此,应面向教师的地理实践力,增加地理空间数字资源供给;聚焦地理教师教学综合能力,重塑数字化评价体系;构建数字化教研协同机制,提高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关注地理教师发展内驱力,健全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地理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进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凌云 王健 史航昊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1,46,共10页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亦是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在理论层面对“何为高质量”进行剖析和阐释,又要在实践层面对“何以高质量”展开探索和思考。通过逻辑分析、文献...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亦是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在理论层面对“何为高质量”进行剖析和阐释,又要在实践层面对“何以高质量”展开探索和思考。通过逻辑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探索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问题和路径。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聚焦更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教育主体获得优质体育教育需求的学校体育发展取向。“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教融合”“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体育教师”等学校体育领域的核心热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秉持育人为本价值立场,系统构建重德重人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构筑素养本位型体育与健康课程模体;实施深度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探索强师路径,推进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善治,凝聚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核心素养 高质量课程 深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 被引量:27
15
作者 王均霞 陈明选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72,76,共4页
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在高校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广泛,但网络课程学习评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分析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内容的设计及评价方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网络课... 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在高校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广泛,但网络课程学习评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分析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内容的设计及评价方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网络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个案的设计与实现,给出了网络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与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网络课程 学习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设计——以“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明选 任小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6,共4页
在着重理解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主题材料展开一系列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理解性活动。听前,要明确理解的目标;听中,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主题内容;听后,要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 英语听力 多媒体 理解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转型与深化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综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明选 马德四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24,共4页
一、会议概况 由《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和江南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于2009年11月19日-20日,在江苏无锡市江南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分主题为“教育技... 一、会议概况 由《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和江南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于2009年11月19日-20日,在江苏无锡市江南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分主题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理论 高层论坛 实践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综述 江南大学 会议概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萍 陈明选 杨启光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5-127,共3页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并体现区域高等教育自身的特色。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序推进。本文在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区域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并体现区域高等教育自身的特色。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序推进。本文在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心理-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专访 被引量:7
19
作者 班华 沈贵鹏 王曦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2,共8页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核心内涵是“融合”,其理想的境界是育心育德一体化,其综合优势是统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挥教育的整体性、融合性、协同性效能.从根本上讲,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精神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创新的风险隐忧及规避路径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浩翔 王旦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6,共7页
教师教学创新是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教师教学创新面临着深刻挑战。为揭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风险,研究基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维技术表征,提出教师教... 教师教学创新是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教师教学创新面临着深刻挑战。为揭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风险,研究基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维技术表征,提出教师教学创新所遭遇的“先天缺陷”:生成式人工智能诱发的技术“延异”凸显了教师教学创新思维的滞后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暗含的技术“毒性”削弱教师教学创新技能,生成式人工智能隐藏的技术“持存”奴役教师创新教学精神。而技术亦毒亦药,同时赋予了教学创新的“拯救”路径,这需要教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具性”养成人机协同的创新教学思维,通过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疗”创新教学技能弊病,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桎梏与工具理性,实现创新教学精神品质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教学创新 创新人才 技术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