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技术法生产维生素C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静 刘立明 +3 位作者 刘杰 秦苏东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共7页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饮料、化妆品和饲料等中。相对于"莱氏法"而言,生物技术法生产维生素C具有低成本、高品质等优势,其主要包括一步发酵工艺和二步发酵工艺,而后者又包括以葡萄糖为底物的串联...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饮料、化妆品和饲料等中。相对于"莱氏法"而言,生物技术法生产维生素C具有低成本、高品质等优势,其主要包括一步发酵工艺和二步发酵工艺,而后者又包括以葡萄糖为底物的串联工艺和以D-山梨醇为底物的工艺。在对比各种生产方法的基础上,鉴于以D-山梨醇为底物的发酵工艺是唯一用于工业生产的生产方法,重点介绍了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在发酵条件优化和一步发酵工程菌株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生物技术法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2-酮基-L-古龙酸 发酵生产 一步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应用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城市剩余污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和 堵国成 陈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37-1142,共6页
对我国近年来应用生物技术对城市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厌氧发酵产氢气、厌氧发酵产生化产品以及污泥堆肥农用等四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厌氧发酵产沼气和堆肥技术比较成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污泥... 对我国近年来应用生物技术对城市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厌氧发酵产氢气、厌氧发酵产生化产品以及污泥堆肥农用等四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厌氧发酵产沼气和堆肥技术比较成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污泥产氢气还处于试验室和中试研究阶段,污泥产生化产品和微生物燃料电池则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剩余污泥 生物技术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规模大曲发酵虚拟仿真与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靳光远 赵玉杰 +4 位作者 唐群勇 孙莹 周振苏 吴建峰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3-110,共8页
高温大曲制曲工艺在改造升级时,采用架子曲生产方式下顶温下降且维持困难,而现有控温策略仅考虑散热角度,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该研究从产热角度解析大曲升温机理,在20 L固态发酵体系,探讨通气(50、100、200 L/h)对大曲发酵产热的调控效... 高温大曲制曲工艺在改造升级时,采用架子曲生产方式下顶温下降且维持困难,而现有控温策略仅考虑散热角度,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该研究从产热角度解析大曲升温机理,在20 L固态发酵体系,探讨通气(50、100、200 L/h)对大曲发酵产热的调控效果。基于曲房热量平衡模型,基于COMSOL平台构建虚拟仿真,实现了大曲发酵的热量变化可视化。通过实验室培养箱制曲实验,对照组顶温52.23℃,通气50 L/h组顶温53.63℃,上升2.68%,通气100 L/h组顶温53.90℃,上升3.20%,通气200 L/h组顶温48.10℃,下降7.91%。经验证,对照组虚拟仿真效果较好,平均相对误差2.93%,相关系数R^(2)=0.97。而实验组仿真效果变差,证明了通气操作影响到了微生物代谢产热。研究基于虚拟仿真,结合散热和产热两个角度探讨了大曲温度的调控策略,证明了虚拟仿真技术在调控优化大曲发酵工艺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结论可为推进曲房固态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虚拟仿真 固态发酵 发酵热 发酵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法处理对花生粕饲用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德宝 蔡国林 +2 位作者 朱德伟 吴殿辉 陆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96,共4页
花生粕存在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易超标、非淀粉多糖含量高和蛋白质品质不佳等缺陷,利用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乳酸片球菌)发酵结合复合酶制剂处理花生粕,可以综合改善其饲用品质。研究表明:处理后花生粕中AFB_1的去除率为94.... 花生粕存在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易超标、非淀粉多糖含量高和蛋白质品质不佳等缺陷,利用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乳酸片球菌)发酵结合复合酶制剂处理花生粕,可以综合改善其饲用品质。研究表明:处理后花生粕中AFB_1的去除率为94.6%,非淀粉多糖含量由30%降低至10.5%,蛋白质含量由47.8%提高至61.5%,大分子蛋白明显降解为小分子蛋白,小肽含量由5.36%提高至25.21%,必需氨基酸总量提高了19.67%,乳酸含量由0.7%提高至2.8%。经过生物技术法处理,花生粕的饲用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 混合发酵 黄曲霉毒素B1 非淀粉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构建高效生物制造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晓龙 王晨芸 +3 位作者 刘延峰 李江华 刘龙 堵国成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6期863-875,共13页
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构建绿色高效的生物制造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望为食品、能源、医药、化工以及畜牧养殖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本文针对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构建高效生物制造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构建绿色高效的生物制造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望为食品、能源、医药、化工以及畜牧养殖等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本文针对基于合成生物技术构建高效生物制造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与讨论。首先概述了代谢工程、酶工程、辅助系统优化以及发酵过程控制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其次,着重对比总结了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属、谷氨棒酸杆菌以及酵母属等典型模式宿主的代谢特性,探究了各微生物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最后,对合成生物技术在构建高效生物制造系统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精细多元的代谢工程技术、高效简便的酶工程策略以及数字化的微生物系统将是促进高效生物制造系统构建的新引擎与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技术 生物制造系统 典型模式宿主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存时间白酒摄入对小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方程 饶家权 +2 位作者 邹永芳 蒲吉洲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9-35,共7页
该研究建立了不同贮存时间白酒(新酒、贮存3年、贮存10年)、酒精和水灌胃干预的小鼠模型,通过表型、生化、病理和行为学分析,系统评估了不同贮存时间白酒对小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蛋白质印记分析与... 该研究建立了不同贮存时间白酒(新酒、贮存3年、贮存10年)、酒精和水灌胃干预的小鼠模型,通过表型、生化、病理和行为学分析,系统评估了不同贮存时间白酒对小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蛋白质印记分析与免疫荧光分析探究了海马组织的免疫激活情况。结果发现,慢性过量白酒和酒精的摄入均导致小鼠肝损伤。与新酒和酒精组小鼠相比,老酒组小鼠的肝损伤程度更低,醉酒时间更短,糖水偏好程度更高,并能有效缩短在强迫游泳应激条件下的不动时间,同时增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路程;老酒干预诱导的海马组织炎性反应程度显著低于新酒和酒精干预。该研究为老酒活性成分的挖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传统发酵食品健康价值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酒 动物模型 肝损伤 行为学 海马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兴黄酒成品麦曲中微生物胞外酶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5
7
作者 孔令琼 管政兵 +2 位作者 陆健 张波 商曰玲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3-457,共5页
应用宏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思想,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绍兴黄酒成品麦曲中主要包含各种微生物胞外酶的可溶性总蛋白。通过研究不同等电聚焦条件、不同pH值浸提缓冲液以及不同上样量等关键因素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绍兴黄酒成... 应用宏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思想,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绍兴黄酒成品麦曲中主要包含各种微生物胞外酶的可溶性总蛋白。通过研究不同等电聚焦条件、不同pH值浸提缓冲液以及不同上样量等关键因素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绍兴黄酒成品麦曲微生物胞外酶的双向电泳条件,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通过质谱分析手段全面鉴定麦曲中微生物胞外酶的组成,明确其微生物来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黄酒 麦曲 胞外酶 宏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担子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迅 胡沂淮 +1 位作者 裴建军 邵蔚蓝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42,共4页
担子菌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在担子菌中的深入研究,担子菌的品质、产量、栽培效率和利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化系统两个方面重点阐述讨论担子菌在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担子菌 品质 产量 栽培效率 利用价值 转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乙醇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柯 张建华 毛忠贵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发展燃料乙醇是人类应对石油等化石燃料日渐枯竭及汽车尾气等环境问题的积极举措,也被许多国家视为维系能源战略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全球燃料乙醇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剧增加。但是,废水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日益加剧... 发展燃料乙醇是人类应对石油等化石燃料日渐枯竭及汽车尾气等环境问题的积极举措,也被许多国家视为维系能源战略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全球燃料乙醇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剧增加。但是,废水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日益加剧,目前已成为阻碍乙醇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了实现燃料乙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者开发出了许多乙醇废水处理技术,包括蒸发、回用、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生物制品生产、耕地灌溉、厌氧消化和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等技术。作者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优缺点,以期为乙醇废水处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废水处理 厌氧消化 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科伟 周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2,共5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杂交、PCR、电泳技术等的发展,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灵敏的检测和精确的细菌鉴定成为可能。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在生物修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分子...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杂交、PCR、电泳技术等的发展,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灵敏的检测和精确的细菌鉴定成为可能。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在生物修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角度综述了各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生物修复 分子杂交 PCR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生物转化蛋白核小球藻发酵粗多糖的抑瘤实验
11
作者 杨从发 丁重阳 章克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86,共4页
在灵芝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小球藻粉,灵芝能对小球藻细胞进行生物破壁,同时进行生物转化。藻粉添加量以10g/L为最佳,产生的多糖最高达0.29mg/L。提取转化的多糖,并与灵芝多糖、小球藻提取多糖的混合物进行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产生的转化... 在灵芝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小球藻粉,灵芝能对小球藻细胞进行生物破壁,同时进行生物转化。藻粉添加量以10g/L为最佳,产生的多糖最高达0.29mg/L。提取转化的多糖,并与灵芝多糖、小球藻提取多糖的混合物进行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产生的转化多糖抗肿瘤效果最好,在最适剂量(0.2g/kg.d)时,抑瘤率为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蛋白核小球藻 多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酸化浸米技术生产黄酒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谢广发 曹钰 +2 位作者 程斐 王哲迪 陆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应用到黄酒酿造中,通过浆水的外观和气味,浆水pH、酸度,乳酸、乙酸和生物胺的质量浓度分析,并结合浸渍米的淀粉质量分数、淀粉糊化温度和碎米率等指标来评估生物酸化技术的浸米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 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应用到黄酒酿造中,通过浆水的外观和气味,浆水pH、酸度,乳酸、乙酸和生物胺的质量浓度分析,并结合浸渍米的淀粉质量分数、淀粉糊化温度和碎米率等指标来评估生物酸化技术的浸米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生物酸化浸米技术对黄酒酿造过程和成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GMCC7184的生物酸化浸米技术能消除浸米环节的臭味,改善米浆水的品质;能使机械化黄酒生产中达到合格酸度的浸渍时间至少缩短1 d,并且能提高米浆水中乳酸的质量浓度;能大幅降低米浆水中生物胺质量浓度,有利于生产的安全性;能明显降低碎米率,提高浸渍米的淀粉质量分数,降低淀粉糊化焓值,有利于节省蒸汽用量。采用生物酸化米进行黄酒酿造,其发酵过程正常,酿成黄酒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相比于采用自然浸米工艺酿造的黄酒,放大试验结果显示,生物酸化米酿造的黄酒在酒精度有所提高,总酸质量浓度略有降低,感观品评得分亦优于前者,表明生物酸化浸米起到赋予酒体风味更协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酸化 浸米 黄酒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CR-DGGE技术筛选分离海南黄帝椒产品微生物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汉文 诸葛斌 +3 位作者 方慧英 孙进 龚星慧 诸葛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2,共5页
黄帝椒是海南特产高辣度辣椒。该研究以黄帝椒产品为原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其微生物种群关系,并结合传统平板筛选法进行菌种分离及鉴定,获得了海南特辣黄帝椒产品优势微生物。研究结果显示,海... 黄帝椒是海南特产高辣度辣椒。该研究以黄帝椒产品为原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其微生物种群关系,并结合传统平板筛选法进行菌种分离及鉴定,获得了海南特辣黄帝椒产品优势微生物。研究结果显示,海南黄帝椒产品平板筛选分离到了Pseudomonas stutzeri,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等可培养的菌株;DGGE图谱中检测到了6个条带,其中,乳酸菌占总菌数的65%,处于最优势地位,假单胞菌占总菌数的16%,处于次要地位。该研究也首次提及了不同的微生物对黄帝椒产品的颜色、脆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椒 PCR DGGE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假单胞菌F1表达P450酶催化柠檬烯生物合成紫苏醇 被引量:2
14
作者 底心怡 刘春立 +2 位作者 刘秀霞 杨艳坤 白仲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紫苏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萜类化合物,在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利用柠檬烯生物合成中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性不强、底物对宿主菌株有毒性等问题。为此该文选择恶臭假单胞菌F1这种对环境具有高耐受度的菌株,构建在大肠... 紫苏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萜类化合物,在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利用柠檬烯生物合成中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性不强、底物对宿主菌株有毒性等问题。为此该文选择恶臭假单胞菌F1这种对环境具有高耐受度的菌株,构建在大肠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中皆可扩增并表达目的基因的广宿主载体,过表达选择性羟化酶CymAa、CymAb,异源表达特异性氧化柠檬烯生成紫苏醇的P450酶CYP153A6,并在表达P450酶的基础上对柠檬烯底物添加浓度进行了调整,与大肠杆菌BL21(DE3)一同进行柠檬烯生物合成紫苏醇实验,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GC-MS分别测量菌株生长状况和紫苏醇产量。最终证明了恶臭假单胞菌F1在柠檬烯浓度为10 mmol/L内的环境中具有高耐受度,且添加1 mmol/L柠檬烯底物发酵48 h后获得最高产量75.6 mg/L,最高转化率达到49.66%,缩小了生物合成紫苏醇的底物添加范围,并获得对柠檬烯具有高耐受度的发酵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醇 细胞色素P450 CymAab 恶臭假单胞菌 广宿主载体 萜类化合物 耐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法脱除工业废盐中总有机碳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鸿源 张建华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102,共8页
高效率、低成本地脱除废盐中的总有机碳(TOC),是实现废盐资源化途径中重要的预处理手段。以两种代表性工业废盐(简称高氯化钠、高硫酸钠)为对象开展高温热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高氯化钠在350℃、堆积厚度为12.5 mm条件下热解60 min,TOC... 高效率、低成本地脱除废盐中的总有机碳(TOC),是实现废盐资源化途径中重要的预处理手段。以两种代表性工业废盐(简称高氯化钠、高硫酸钠)为对象开展高温热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高氯化钠在350℃、堆积厚度为12.5 mm条件下热解60 min,TOC去除率为94%;高硫酸钠在450℃、堆积厚度为18.5 mm条件下热解40 min,TOC去除率为94.2%。热解前向高氯化钠中添加7.5 mL/kg双氧水,250℃热解时的TOC去除率和350℃不添加双氧水的去除率相当,向高硫酸钠中添加10 mL/kg双氧水后,350℃热解的TOC去除率和450℃不添加双氧水的去除率相当,即采用双氧水氧化协同热解后两种废盐的热解温度均降低了100℃,节能效果显著。开展了分步结晶实验并对回收的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回收率为90%的条件下,回收的氯化钠、硫酸钠的TOC含量分别为22.7 mg/kg和26.5 mg/kg,氯化钠纯度为93.2%,满足国家工业盐标准中日晒工业盐二级标准,硫酸钠纯度为93.0%,满足国家工业无水硫酸钠标准中Ⅲ类合格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盐 高氯化钠 高硫酸钠 热解 总有机碳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前体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子瑞 赵鑫锐 堵国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76,共7页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广泛存在于白酒中,由于其具有致癌性,对我国白酒品质和国民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其形成机制十分必要。但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复杂,EC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明确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EC...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广泛存在于白酒中,由于其具有致癌性,对我国白酒品质和国民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其形成机制十分必要。但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复杂,EC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明确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EC前体的来源,分析不同工艺阶段中的EC前体含量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明确EC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原辅料中EC前体含量,明确了EC前体的主要来源是大曲。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工艺节点的EC及其前体的含量,明确了酱香型白酒中EC的主要形成阶段是蒸馏阶段,氰化物是蒸馏阶段的主要前体。模拟反应实验表明,高粱中的蜀黍糖苷是氰化物的主要来源,这一结论也与氰化物在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规律相符。最后,从白酒酒醅中筛选得到了一株与生氰糖苷形成氰化物密切相关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该结果为后续调控酱香型白酒中的EC含量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酱香型白酒 尿素 氰化物 瓜氨酸 生氰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莫能菌素菌株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善飞 李欣颖 +5 位作者 田丹丹 张显元 张妍 王丹丹 宋尚霞 孙付保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7-46,共10页
莫能菌素是一种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药行业。肉桂链霉菌作为生产莫能菌素的重要微生物,通过菌种选育和选择性添加发酵前体可能是提高莫能菌素发酵产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基于一株莫能菌素工业生产菌2110,尝试对其... 莫能菌素是一种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药行业。肉桂链霉菌作为生产莫能菌素的重要微生物,通过菌种选育和选择性添加发酵前体可能是提高莫能菌素发酵产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基于一株莫能菌素工业生产菌2110,尝试对其进行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成功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莫能菌素产量为7.56 g/L,提升10%。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实验优化出该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主要组成为葡萄糖35.0 g/L、豆油41.81 g/L、黄豆饼粉30.0 g/L、丙酸钠1.0 g/L、亮氨酸0.25 g/L、缬氨酸0.12 g/L和异亮氨酸0.16 g/L,其中豆油、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莫能菌素效价影响尤为显著。在此条件下,5 L发酵罐中分批发酵产量达到12.23 g/L,提高56.56%。该研究成果为莫能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展现出极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能菌素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肉桂链霉菌 诱变选育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设计提高青霉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催化活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心怡 徐岩 喻晓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4,共9页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是果胶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酶之一,可以特异性水解多聚半乳糖醛酸链的α-1,4-糖苷键,生成不同聚合度的寡聚半乳糖醛酸,对提高果胶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研究仍然较少,且其催化活力...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是果胶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酶之一,可以特异性水解多聚半乳糖醛酸链的α-1,4-糖苷键,生成不同聚合度的寡聚半乳糖醛酸,对提高果胶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研究仍然较少,且其催化活力和热稳定性不佳是限制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了青霉Penicillium arizonens来源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ePGB,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异源表达。由于其催化活力仅处于同类酶的中等水平,该研究主要针对其催化活力进行了改造。首先对其底物结合口袋亚位点的氨基酸进行了丙氨酸突变,基于突变结果及序列比对,选择了相应的突变热点进行理性设计,筛选获得了3个酶活力提高的突变体V248L、V248R和G111R,有序叠加后获得最佳突变体G111R/V248R,比活力和催化效率(kcat/Km)分别为野生型的1.84倍和2.06倍。随后通过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分析,248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后,与底物形成了两个氢键,增强了酶与底物相互作用;而G111R突变未直接对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造成影响,但可能与248位的精氨酸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增加了底物口袋的正电性,从而提高了与负电荷底物的结合力,进而提高了酶的催化活力。该研究为该酶后续在果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理性设计提高酶催化活力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理性设计 定点突变 催化活力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蔡宇杰 丁彦蕊 +3 位作者 张大兵 戴军 石贵阳 须文波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详细地介绍了一种现代化分离技术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工作原理,同时介绍了模拟移动床色谱在石油化工、糖醇分离、手性化合物及其他方面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 发展史 工作原理 石油化工 糖醇 手性化合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和VB_1在谷氨酸棒杆菌过量合成缬氨酸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毅 章志兰 +2 位作者 姜绪林 杜大庆 张星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0,65,共5页
通过对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AATV341进行生物素和VB1添加量的实验,探讨了生物素和VB1添加量对该菌株菌体质量及缬氨酸产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对AATV341进行的胞内外某些特定氨基酸和有机酸检测,研究了这两种维生素对碳架代谢流的分布,尤其是... 通过对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AATV341进行生物素和VB1添加量的实验,探讨了生物素和VB1添加量对该菌株菌体质量及缬氨酸产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对AATV341进行的胞内外某些特定氨基酸和有机酸检测,研究了这两种维生素对碳架代谢流的分布,尤其是对丙酮酸节点处的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素添加量在40μg/L时,菌体质量和缬氨酸在胞外的累积明显提高,谷氨酸在胞外累积降低;VB1的适量添加,可提高缬氨酸在胞外的累积,降低发酵液中乙酸和草酰乙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 生物素 维生素B1 碳代谢流 草酰乙酸 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