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烷基磷酸酯与共轭亚油酸形成杂化囊泡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潇丹 程若辉 +3 位作者 方云 樊晔 张豪杰 何怡静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1-245,共5页
脂肪酸囊泡(FAV)的中空壳核结构能够包埋活性分子。为改善FAV仅在其p Ka附近形成的缺陷,以拓宽FAV的应用范围,将安全性和温和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磷酸酯钾盐(MAPK)添加到共轭亚油酸中,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脂肪酸囊泡(FAV)的中空壳核结构能够包埋活性分子。为改善FAV仅在其p Ka附近形成的缺陷,以拓宽FAV的应用范围,将安全性和温和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磷酸酯钾盐(MAPK)添加到共轭亚油酸中,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囊泡化的pH窗口,发现9%MAPK存在时就可以在中性至酸性环境中形成杂化FAV,不明显改变原有FAV的形貌及粒径,且随着MAPK添加量的增大,杂化FAV的pH窗口有逐渐拓宽的趋势。这一结果显示了杂化FAV在化妆品和个人卫生护理用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磷酸酯钾盐 脂肪酸囊泡 化妆品 个人卫生护理用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型硅烷、聚醚烷基共改性硅油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彤 杨成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72-578,共7页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为原料水解缩合得到了乙烯基三(三甲基硅氧烷基)硅烷(即支链型硅烷)。以含氢硅油、支链型硅烷、烯丙基聚醚及1-十二烯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异丙醇为溶剂,合成了共改性硅油乳化剂,并对产物结构...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为原料水解缩合得到了乙烯基三(三甲基硅氧烷基)硅烷(即支链型硅烷)。以含氢硅油、支链型硅烷、烯丙基聚醚及1-十二烯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异丙醇为溶剂,合成了共改性硅油乳化剂,并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研究了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物料比等因素对共改性硅油乳化剂转化率的影响及其结构对油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5℃下反应5h,催化剂用量0.20%,物料比n(Si-H)∶n(混合物组成的C=C)=1∶1.1时合成的有机硅乳化剂,转化率高达94.97%;当乳化剂HLB=5,疏水基接枝比为n(支链型硅烷)∶n(烷基)=25∶75时,可以制备硅油、酯油和烃油为混合油相的稳定油包水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乳化剂 硅氢加成 油包水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的脱色及控油功效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沈胡驰 杨莉 +3 位作者 陈殿松 马铃 杨井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6-492,共7页
以色泽较深的市售茶皂素为原料,采用H_(2)O_(2)氧化脱色法,基于H_(2)O_(2)用量、pH值、脱色温度/时间优化,茶皂素溶液脱色率可达91%,并发现脱色后茶皂素起泡/稳泡性能提升、细胞毒性显著下降。采用人永生化皮脂腺细胞(SZ95)模型研究了... 以色泽较深的市售茶皂素为原料,采用H_(2)O_(2)氧化脱色法,基于H_(2)O_(2)用量、pH值、脱色温度/时间优化,茶皂素溶液脱色率可达91%,并发现脱色后茶皂素起泡/稳泡性能提升、细胞毒性显著下降。采用人永生化皮脂腺细胞(SZ95)模型研究了脱色后茶皂素抑制皮脂分泌的功效。结果显示,茶皂素(4μg/mL)对SZ95细胞脂质合成的抑制率达24.87%;对于油酸/亚油酸刺激条件下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的抑制率达14.96%,且显著抑制了刺激条件下SZ95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8表达(抑制率为29.01%),表明茶皂素不仅能够显著抑制正常及刺激条件下SZ95细胞脂质合成,并且可抑制皮脂可能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有助于维护皮脂腺代谢平衡。进一步对含有2.5%茶皂素的产品进行了人体功效评价,结果显示使用该产品后6 h内志愿者皮肤水分含量和经皮失水无明显变化,而皮脂分泌量显著降低,表明含茶皂素产品可在不影响皮肤水分含量和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控油。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茶皂素在洗护产品中的实际应用,还发掘了茶皂素的控油新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H O 脱色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Ⅰ)——开关性或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与智能表面活性剂体系 被引量:4
4
作者 蒋建中 余诗洁 崔正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6-434,共9页
表面活性剂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在日化产品、工业技术、高新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何对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功能及性质进行调控以及使表面活性剂能够循环利用是当前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开关性或刺激... 表面活性剂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在日化产品、工业技术、高新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何对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功能及性质进行调控以及使表面活性剂能够循环利用是当前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开关性或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本讲座介绍了开关性或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响应基团和触发机制的种类,重点介绍了pH、CO2/N2、光、氧化-还原、磁以及温度等6大类开关性或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性表面活性剂 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 智能体系 响应基团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茶皂素洗发水的安全性及头皮护理功效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井国 沈胡驰 +3 位作者 陈殿松 赵锷 蔡臻子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1-337,共7页
采用替代模型(包括EpiSkin^(TM)重组人表皮模型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研究了茶皂素的皮肤刺激性和眼刺激性,结果表明质量分数2%~10%的茶皂素水溶液无皮肤刺激性,而质量分数小于2%的茶皂素水溶液无眼刺激性。在此基础上配制了含茶皂素(... 采用替代模型(包括EpiSkin^(TM)重组人表皮模型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研究了茶皂素的皮肤刺激性和眼刺激性,结果表明质量分数2%~10%的茶皂素水溶液无皮肤刺激性,而质量分数小于2%的茶皂素水溶液无眼刺激性。在此基础上配制了含茶皂素(质量分数5.0%)的洗发水,结合志愿者感观评价、头皮显微观察和仪器测试,对茶皂素洗发水的头皮护理功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含茶皂素的洗发水具有较好的去屑、控油、止痒、改善头皮敏感性和屏障功能的功效。上述功效可能与茶皂素的抑菌、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相关。本研究可为茶皂素应用于洗发水的安全性及头皮护理功效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洗发水 皮肤/眼刺激性 头皮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Ⅲ)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i)——用常规表面活性剂构建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婉晴 蒋建中 崔正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1-571,共11页
在水介质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带相反电荷的无机纳米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使原本强亲水性的无机纳米颗粒转变为表面活性颗粒,进而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如... 在水介质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带相反电荷的无机纳米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使原本强亲水性的无机纳米颗粒转变为表面活性颗粒,进而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如果能够通过某种触发机制促使表面活性剂从颗粒表面脱附,就可以解除原位疏水化作用,于是颗粒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强亲水性,自油(空气)/水界面脱附,导致破乳和消泡。如果这种吸附-脱附作用能够多次循环,就得到了所谓的刺激-响应体系。本讲座将介绍如何利用常规商品表面活性剂和普通纳米颗粒例如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铝颗粒等来达成这一目标,主要采用离子对形成触发机制和pH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原位疏水化 离子对 PH响应 Pickering乳状液/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Ⅱ)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开关转移构建开关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钊 蒋建中 崔正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92-502,共11页
表面能够部分被水润湿、部分被油润湿的胶体颗粒具有表面活性,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大多数无机纳米颗粒在水介质中表面是带电的,由于过于亲水而不具有表面活性或者表面活性偏低。一种简单的... 表面能够部分被水润湿、部分被油润湿的胶体颗粒具有表面活性,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大多数无机纳米颗粒在水介质中表面是带电的,由于过于亲水而不具有表面活性或者表面活性偏低。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无机纳米颗粒的分散液中加入微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会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形成疏水性单分子层,从而提高颗粒表面的亲油性,赋予颗粒表面活性。这种作用被称为原位疏水化作用(hydrophobization in situ)。本讲座将讨论如何利用原位疏水化作用赋予无机纳米颗粒表面活性,以及如何借助于开关性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将表面活性剂的开关转移给颗粒,进而构建开关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疏水化 表面活性颗粒 Pickering乳状液 Pickering泡沫 开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丁香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纳米微球的制备
8
作者 史丽燕 杨明珠 +1 位作者 宋冰蕾 崔正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3-378,共6页
以丁香酚为原料,采用甲酯化、醚化和皂化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丁香酚基羧酸盐表面活性剂(Eu-10),并通过表面张力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其表面活性。在室温下,Eu-1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98 mmol/L。Eu-10内含有可聚合的不饱和双键。以Eu... 以丁香酚为原料,采用甲酯化、醚化和皂化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丁香酚基羧酸盐表面活性剂(Eu-10),并通过表面张力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其表面活性。在室温下,Eu-1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98 mmol/L。Eu-10内含有可聚合的不饱和双键。以Eu-10为乳化剂和共聚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苯乙烯和Eu-10共聚的纳米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Eu-10具有两亲性,得到的纳米微球具有核壳结构。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对纳米微球的粒径影响。通过调节多种因素可以有效调节纳米微球的粒径。该体系充分利用了天然产物丁香酚的结构特征,拓展了天然产物在新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表面活性 乳液聚合 核壳结构 纳米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茶麸黄酮及其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
9
作者 马铃 沈胡驰 +2 位作者 陈殿松 杨井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8-315,共8页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茶麸黄酮的工艺条件,同时建立了Ⅱ型5α-还原酶体外酶促反应体系考察茶麸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模型对茶麸中主要黄酮组分抑制Ⅱ型5α-还原酶的机理进行了模拟,为茶麸中黄...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茶麸黄酮的工艺条件,同时建立了Ⅱ型5α-还原酶体外酶促反应体系考察茶麸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模型对茶麸中主要黄酮组分抑制Ⅱ型5α-还原酶的机理进行了模拟,为茶麸中黄酮类活性物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正交试验优化的提取工艺为:50℃下,50%乙醇,酶解p H=6,添加茶麸质量2.5%的纤维素酶酶解1 h,再以45 kHz,50℃超声提取30 min,此优化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10.13±0.32)mg/g。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 Q-TOF MS)初步推断茶麸中主要含有山奈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两种特征黄酮类化合物。茶麸总黄酮具有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与5α-还原酶的结合能力与非那雄胺相近,可能是茶麸总黄酮中抑制Ⅱ型5α-还原酶的主要活性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酶法 Ⅱ型5α-还原酶 茶麸黄酮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