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永续的未来: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青萍 《园林》 2024年第2期2-3,共2页
自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以来,针对园林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随着《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修订与实施,以及对园林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价值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独到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园林... 自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以来,针对园林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随着《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修订与实施,以及对园林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价值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独到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园林遗产保护主要针对静态的园林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具体涉及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三个方面。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大多数项目侧重于“抢救性保护”,并以地方园林及绿化管理机构为主导,缺少系统性的保护,公众参与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园林遗产朝着更加体系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遗产 绿化管理 历史园林 世界遗产公约 公众参与 操作指南 监测预警 保护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江南园林遗产发展策略体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青萍 唐逸洲 +1 位作者 王元 董芊里 《园林》 2024年第2期4-12,共9页
近年来,随着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赋能,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基于此,首先对传统保护与活化理论进行的背景进行探究,对于现状理念的局限性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梳理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 近年来,随着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赋能,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基于此,首先对传统保护与活化理论进行的背景进行探究,对于现状理念的局限性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梳理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持。其次,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园林遗产与伦敦城市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遗产与城市整体遗产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视角展开,深入挖掘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遗产可持续发展手段与策略,并进一步在现有可持续理念框架下进行二级划分,总结成为“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为园林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提供不同切入视角与可行性建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江南私家园林 可持续发展 遗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职慧 潘永圣 +1 位作者 王喆 张青萍 《园林》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方方面面,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及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数字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形式也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近年来江南园林遗产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方方面面,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及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数字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形式也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近年来江南园林遗产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园林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促进信息采集、档案管理、遗产传播等工作中初见成效。通过对江南园林数字化研究现状的梳理,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讨论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优势,从遗产数字化内容和遗产数字化管理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下江南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私家园林 遗产保护 遗产管理 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顾润佶 惠雪 +1 位作者 傅力 李岚 《园林》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首先,回顾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其次,分析高校在江南...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首先,回顾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其次,分析高校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中具有教育、科研、资源整合的优势。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活态性传播三方面助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路径转变,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为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只有全面保护和传承非遗营建技艺,才能确保江南园林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魅力的永久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园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园林营建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点云的江南私家园林叠山皴法的识别与分析研究——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董芊里 张青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3-138,共6页
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及叠山所独有的技巧,同时也是连接山水画与叠山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传统的绘画与拍照等记录方式均不能很好地适配叠山皴法,点云能够不受光影效果及透视关系的影响,对假山表面的物理信息进行识别与记录。... 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及叠山所独有的技巧,同时也是连接山水画与叠山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传统的绘画与拍照等记录方式均不能很好地适配叠山皴法,点云能够不受光影效果及透视关系的影响,对假山表面的物理信息进行识别与记录。因此使用三维点云的记录方式,对苏州四大名园进行叠山皴法的扫描与识别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叠山皴法研究与记录方式。最终发现狮子林能够识别的叠山皴法仅为3种,并且其皴法均以曲线型为主,过度强调石头本身,而使整体假山丢失山意。拙政园与沧浪亭均能识别出4种皴法,以直线型为主,并能配合周边环境,营造出较好的园林意境。留园是四大名园中识别出皴法种类最多的园林,共计5种,并且与建筑、植物、水体相互配合,营造出了四大名园中山意最好的假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叠山 皴法 山水画 点云 苏州四大名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度的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浪 余浩然 +2 位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青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本比的拐点作为该条廊道规划建设的参照宽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识别59个30hm^(2)以上的生态源地,其中大型生态源地多处在研究区外围,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地“核心-边缘”特征;(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取出126条生态廊道,并识别了重要生态源地、夹点及障碍点,发现障碍点与夹点空间存在明显拮抗关系;(3)整合电路理论(Circuitscape平台Pairwise模式)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划定研究区城市生态廊道的参考宽度范围处于60.27~371.83m,并对比了现有功能连接度量化方法对廊道参照宽度有潜在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城市乃至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廊道 廊道宽度 功能连接度 电路理论 形态学格局分析(M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