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皮肤科门诊女性痤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调查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谢瑶新
张钰红
刘宇华
韩昌旭
张振颖
-
机构
汕尾皮肤医院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
-
出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48-451,共4页
-
文摘
目的:调查皮肤科门诊青春期及成人期女性痤疮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门诊的689例女性痤疮患者,调查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及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AQOL)的得分情况;并按照年龄分组,评估青春期组及成人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女性痤疮患者中46.30%的患者有抑郁情绪,47.60%的患者有焦虑情绪,AQOL平均得分为68.90±27.40。两组间焦虑、抑郁比例及A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痤疮对女性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青春期与成人期患者无明显区别。
-
关键词
痤疮
女性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Keywords
acne
female
anxiety
depression
quality of life
-
分类号
R758.733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
题名匐行性血管瘤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吴伟芬
李通城
庄建波
谢瑶新
-
机构
汕尾皮肤医院
-
出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09-211,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关键词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分类号
R758.6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
题名上皮样血管瘤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 3
-
-
作者
谢瑶新
吴伟芬
钟意芳
-
机构
汕尾皮肤医院
-
出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64-167,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E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已确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16例患者中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45.44±12.52)岁;病程3个月~20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暗红色丘疹、结节,可伴瘙痒和糜烂,好发于头皮、耳部,其中发生在头部10例、耳部5例、外阴1例;皮损单发者5例,多发者11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具有典型的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呈上皮样突向管腔,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上皮样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Keywords
epithelioid hemangioma
clinical features
pathological features
-
分类号
R739.5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淋巴瘤样丘疹病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 4
-
-
作者
谢瑶新
吴伟芬
庄建波
-
机构
汕尾皮肤医院
-
出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72-174,177,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1.9岁,病程2周~10年;皮损多形性,初起表现为丘疹及小结节,逐渐出现中央坏死,后期为萎缩性疤痕,个别患者可伴有轻度瘙痒;皮肤组织病理以A型最多,表现为真皮浅中层大量淋巴细胞,大致呈楔形浸润,部分细胞大、核深染,见核分裂像;部分细胞核大,呈泡状,胞浆淡染,可混杂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免疫组化均显示大细胞CD30+。5例患者给予小剂量甲氨蝶呤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易误诊,诊断需临床密切结合组织病理。
-
关键词
淋巴瘤样丘疹病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分类号
R739.5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嗜酸性脂膜炎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 5
-
-
作者
吴伟芬
庄建波
李通城
谢瑶新
-
机构
汕尾皮肤医院
-
出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8年第2期81-84,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关键词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分类号
R597
[医药卫生—内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