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盐度对斜带髭鲷孵化率及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伟雄 蔡发盛 +3 位作者 陈伟洲 陈楷亮 赖学文 黄美珍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本文对不同温、盐度梯度下斜带髭鲷的孵化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斜带髭鲷的适宜孵化温度为19~25℃,最适温度为23~25℃。②适宜盐度为16.3~34.7,最适盐度为24.2~32.1,尤以29.5为好。③当温度为23℃,盐度为29.5,pH值... 本文对不同温、盐度梯度下斜带髭鲷的孵化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斜带髭鲷的适宜孵化温度为19~25℃,最适温度为23~25℃。②适宜盐度为16.3~34.7,最适盐度为24.2~32.1,尤以29.5为好。③当温度为23℃,盐度为29.5,pH值为8.1~8.3时,幼体孵化率最高,达93.3%。④温度22.6~23.4℃,盐度24.2~32.1,42h孵出的仔鱼至52h存活率高于81.8%,尤以盐度26.9~32.1时为高,达8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斜带髭鲷 孵化率 仔鱼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岩岩 李纯厚 +5 位作者 陈丕茂 李春晓 马庆涛 杨进 李琦 刘维达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590-595,共6页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0.2 m之间,龙须菜的生长速率较高。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后,养殖海域的无机氮(IN)平均值为133.40±15.18μg·L^(-1),对照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值为153.81±11.97μg-L^(-1),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无机磷(IP)平均值为13.16±1.38μ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15.55±1.05μg·L^(-1),养殖海域的显著低于对照海域的(p<0.05)。养殖海域叶绿素(Chl-a)的平均值为1.86±0.23 mg·m^(-3),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2.44±0.30mg·m^(-3),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透明度平均值为1.76±0.09 m,对照海域的透明度为1.41±0.15 m,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溶解氧(DO)平均值为9.55±0.46 m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8.90±0.37 mg·L^(-1),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研究表明,构建龙须菜海藻场可以显著增加海水中DO浓度,抑制微藻生长繁殖,吸收水体营养盐,改善水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海藻场 溶解氧 叶绿素 无机氮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眼柄摘除方法对对虾亲虾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翁雄 李春晓 +3 位作者 周文坚 李卓佳 李有宁 杨铿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32-133,共2页
为提高对虾亲虾眼柄摘除手术的存活率,比较使用弯头尖嘴钳和医用镊子进行对虾亲虾眼柄摘除手术的亲虾催熟期存活率。结果表明,使用弯头尖嘴钳手术时,日本囊对虾亲虾催熟期存活率为59.3%,明显高于使用医用镊子时的49.7%,存活率提高9.6%... 为提高对虾亲虾眼柄摘除手术的存活率,比较使用弯头尖嘴钳和医用镊子进行对虾亲虾眼柄摘除手术的亲虾催熟期存活率。结果表明,使用弯头尖嘴钳手术时,日本囊对虾亲虾催熟期存活率为59.3%,明显高于使用医用镊子时的49.7%,存活率提高9.6%。使用弯头尖嘴钳手术时,斑节对虾亲虾催熟期存活率为93.3%,存活率明显高于日本囊对虾。尖嘴钳用于眼柄摘除手术的技术改进,有助于提高育苗生产的亲虾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亲虾 眼柄摘除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藻场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岩岩 李纯厚 +5 位作者 陈丕茂 李春晓 马庆涛 杨进 李琦 刘维达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0期129-132,139,共5页
根据2010年3月和5月2个航次对南澳岛龙须菜海藻场游动物结构特征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海藻场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出80个种,本底调查有52个种,跟踪调查有6... 根据2010年3月和5月2个航次对南澳岛龙须菜海藻场游动物结构特征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海藻场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出80个种,本底调查有52个种,跟踪调查有67个种;试验海域和对照海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21.67±50.44)mg/m3和(145.00±68.74)mg/m3;试验海域和对照海域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35.00±38.27)ind/m3和(179.83±49.17)ind/m3;试验海域浮游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海域。试验海域与对照海域的优势种也出现明显差异,试验海域优势种7种,对照海域3种。试验海域与对照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4.760 0±0.046 2和4.206 7±0.241 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0±0.014 3和0.880 0±0.017 3,试验海域均略高于对照海域。显然,龙须菜藻场构建后对浮游动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优势种 栖息密度 生物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 龙须菜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蓠属和龙须菜属5种海藻ITS序列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婷婷 陈斌 +5 位作者 陈省平 刘翠 姚雪 陈伟洲 赖学文 刘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7-105,共9页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科 江蓠属 龙须菜属 ITS 5.8S RDNA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庆涛 陈伟洲 +1 位作者 康叙钧 郭森记 《海洋与渔业》 2011年第11期52-53,共2页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南澳岛现有太平洋牡蛎养殖面积约3万亩,是广东省最大的太平洋牡蛎养殖基地。海藻与贝类混养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对修复海洋生态、防止赤潮污染危害有着积极意义。开展太平...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南澳岛现有太平洋牡蛎养殖面积约3万亩,是广东省最大的太平洋牡蛎养殖基地。海藻与贝类混养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对修复海洋生态、防止赤潮污染危害有着积极意义。开展太平洋牡蛎和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实现贝藻生态混养,是以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应当地的养殖模式。因此,近年来南澳县大力发展海藻与贝类混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套养技术 龙须菜 海洋生态 生态混养 养殖面积 养殖基地 养殖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缘青蟹蜕壳不遂病害及防治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春晓 李友文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蜕壳不遂病 症状 病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对虾亲虾促熟及高效稳产育苗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亲虾 育苗技术 日本对虾 稳产 促熟 卵巢发育 长途运输 成活率 产卵量 挑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髭鲷人工育的体会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楷亮 郑端义 马庆涛 《科学养鱼》 1999年第5期18-18,共1页
斜带髭鲷(HapalagenysnitensRichardson),俗称乌鲛薯、包公鱼,隶属于石鲈科髭鲷属,属浅海底栖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新高值鱼类。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沿海掀起了一股... 斜带髭鲷(HapalagenysnitensRichardson),俗称乌鲛薯、包公鱼,隶属于石鲈科髭鲷属,属浅海底栖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新高值鱼类。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沿海掀起了一股该鱼的网箱养殖热潮,但由于资源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髭鲷 人工育苗 孵化率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九孔鲍早繁早育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端义 《科学养鱼》 1999年第1期12-13,共2页
台湾九孔鲍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生长于台湾岛附近海域,每年10月为繁殖盛期。八十年代末从台湾省引进到华南沿海地区,与本地的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台湾九孔鲍的人工育苗,我省在近几年已获得成功,并规... 台湾九孔鲍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生长于台湾岛附近海域,每年10月为繁殖盛期。八十年代末从台湾省引进到华南沿海地区,与本地的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台湾九孔鲍的人工育苗,我省在近几年已获得成功,并规模化生产,但都停留在常规的秋季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九孔鲍 育苗 饲料 催产 度栖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苗种生产性培育试验
11
作者 马庆涛 廖烈金 +4 位作者 杨晓 李春晓 陈伟洲 郭森记 康叙钧 《海洋与渔业》 2010年第12期53-54,共2页
太平洋牡蛎(Crassotrea gigas)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味道鲜美等特点,是人们喜食的海水贝类,也是目前世界沿海国家常见的养殖贝类品种之一。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培育试验 生产性 三倍体 苗种 海水贝类 养殖贝类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工厂化育苗中饵料投喂技术
12
作者 马庆涛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海水鱼类 工厂化育苗 投喂技术 20世纪50年代 饵料 人工繁殖 水产养殖业 物质基础 水产动物 养殖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种苗工厂化生产中生物饵料的稳产技术
13
作者 马庆涛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海水鱼 苗种培育 工厂化生产 生物饵料 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鳗鱼病的防治
14
作者 杨初枝 《中国水产》 1985年第7期24-25,共2页
我市饶平、澄海、潮安等地,自1972年开始养鳗,现已掌握了鳗鱼的生长规律,单位产量逐年提高。但鳗病常使生产受到重大损失,其中以红鳍病和水霉病最为严重,现将我们初步探索到的鳗病情况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兄弟单位交流和注意。
关键词 鱼病 鳗鱼 水霉病 生长规律 防治方法 生产 单位产量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虫冬卵的简易孵化及分离
15
作者 陈松荣 《水产科技情报》 1988年第4期29-29,共1页
1.孵化 孵化量较小时,可用容量为150升的大水缸,按每升水3~5克加入干卵,对于质量较差的卤虫卵,须增加投放量;孵化量较大时,改用瓷砖池或水泥池。
关键词 孵化 卤虫卵 水泥池 投放量 水缸 分离 简易 增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塭养斑节对虾亲虾的越冬促熟试验
16
作者 陈松荣 赖学文 黄智明 《水产科技情报》 1995年第3期117-118,共2页
采用遮光、控温和烫摄单侧眼柄等技术措施,可使 养斑节对虾亲虾顺利越冬,并在非繁殖季节促进其性腺发育。
关键词 斑节对虾 亲虾 越冬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