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5
1
作者 杜雅莉 马迪 +3 位作者 黄育强 黄楚开 张婉琪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9-561,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Ⅴ级1眼,术后随... 目的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Ⅴ级1眼,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32眼中,28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术前;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改善,眼底检查均发现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术后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84±0.71和1.43±0.73,等效球镜度数(-1.86±1.41)D和(-15.33±5.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者1眼,1眼娩核时出现虹膜出血;术后轻度角膜水肿11眼、前房积血1眼、短暂性高眼压1眼、葡萄膜炎症反应3眼,经处理均在1周内病变消失。术后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于睫状沟,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偏移。结论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适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前房维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两种类型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定国 黄惠春 +1 位作者 张安琳 陈伟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单纯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和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单纯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和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中心凹结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77例(77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RRD组44例(44眼),RRDCD组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利用频域OCT观察术后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连接带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的形态、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析两组间中心凹形态变化差异,并分析IS/OS连接带与ELM形态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的IS/OS连接带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8,P=0.032),RRDCD组IS/OS连接带的形态消失率明显高于RRD组;两组间ELM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7,P=0.166),两组的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相关性(RRD组:r=0.649、P<0.05,r=0.466、P<0.05;RRDCD组r=0.480、P<0.05,r=0.442、P=0.010)。结论频域OCT是一种评价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微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RRDCD的IS/OS连接带消失率明显高于RRD,这也是提示术后视力较差的原因之一,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可能是预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婉琪 程缨淋 +2 位作者 黄惠春 王耿 王振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 屈光度 有效晶状体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对形觉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郑煜 黎晓新 +2 位作者 牛兰俊 于文贞 董建强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隐含值及波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视皮层17区NGF的差异。结果单眼剥夺组剥夺眼P100波隐含值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组及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双眼P-VEP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组视皮层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为80.23±9.54,正常组为111.8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为118.06±12.3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敏感期内剥夺性弱视幼猫视皮层17区NGF的表达减弱。左旋多巴干预治疗后,NGF表达明显增加,弱视眼P-VEP明显改善,左旋多巴能促进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形觉剥夺性弱视 神经生长因子 视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雅莉 金创 +2 位作者 林丽瑜 黄惠春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 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预期屈光度为(-2. 91±0.85)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 15) D,MAE为(-0.74±0.56) 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 (2. 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 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眼轴长度 屈光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康柏西普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定国 岑令平 +1 位作者 张安琳 陈伟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一次康柏西普的常规疗法,记录治疗前及各次注射后1个月的BCVA以及频域OCT的特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纤维化等)氉。结果经过3次注射治疗后,BCVA从治疗前的(0. 98±0.55) LogM AR提高到治疗后的(0.69±0.43) LogMAR(P <0. 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治疗前的(449.07±245.19)μm降低到治疗后的(232.76±103.93)μm(P <0.01),其中初次注射后第1个月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最为明显; 3次注射后视网膜内积液或视网膜下积液消退组BCVA改善并没有明显优于各自的未消退组(均为P> 0.05),但单纯视网膜下积液组BCVA明显优于单纯视网膜内积液组和混合积液组(F=6.168,P=0.007)。结论频域OCT是一种评价黄斑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分析注射康柏西普术后视力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性黄斑变性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特制病床在视网膜复位术后体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楚华 李贡辉 +1 位作者 陈冰琼 吴鹏飞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6期1-2,共2页
目的减轻视网膜复位术后采用面向下体位患者的痛苦,延长体位维持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360例视网膜复位术后需采用面向下体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术后俯卧于普通病床头面部垫气垫圈。观察组俯卧于自制... 目的减轻视网膜复位术后采用面向下体位患者的痛苦,延长体位维持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360例视网膜复位术后需采用面向下体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术后俯卧于普通病床头面部垫气垫圈。观察组俯卧于自制多功能特制病床,双眼、口鼻悬空于床孔,身体俯卧于高弹海绵床垫。结果观察组一次维持卧位时间及一次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体位相关不适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多功能特制病床的使用可提高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面向下体位时的舒适度,延长体位维持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复位 俯卧位 面向下体位 多功能特制病床 体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丽芳 黄楚开 +1 位作者 林洪杰 张铭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评估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532 nm激光光凝小梁网法诱导大鼠左眼高眼压(n=45,右眼为对照眼),评估激光后大鼠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网膜电图的变化;采用Tono-Lab眼压计测量清醒状态下的双眼眼压,每天1次... 目的评估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532 nm激光光凝小梁网法诱导大鼠左眼高眼压(n=45,右眼为对照眼),评估激光后大鼠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网膜电图的变化;采用Tono-Lab眼压计测量清醒状态下的双眼眼压,每天1次;激光后3周,采用双盲法计数双眼视网膜铺片上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的阳性节细胞数;记录大鼠双眼基线及处死前的视网膜电图。结果激光后90.70%(39/43眼)的大鼠眼压升高,其中需要第2次激光者占74.42%(32/43眼)。激光后右眼的眼压为(16.13±1.11)mm Hg(n=39;1 k Pa=7.5 mm Hg);左眼中有28.21%眼(n=11)眼压升高(18.27±2.53)d,其余眼(n=28)眼压升高(7.93±2.40)d,两者的眼压分别为(35.59±4.57)mm Hg、(21.56±3.06)mm Hg,两者的峰值眼压分别为(63.36±4.23)mm Hg、(49.43±7.22)mm Hg;实验眼与对照眼之间的峰值眼压差为(31.13±8.64)mm Hg,累积眼压差为(182.31±140.35)mm Hg,左右眼的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激光后3周,两个高眼压组的节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左眼的节细胞丢失率为67.4%±14.8%,与右眼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左眼视网膜电图明适应b波、Ph NR波及暗适应b波的潜伏期与激光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6、0.000),其振幅与激光前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而明适应a波的潜伏期、振幅及暗适应a波的潜伏期与激光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8、0.198、0.092)。结论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眼压升高成功率较高,但持续时间有限,峰值眼压过高,且需重复激光,高眼压引起的节细胞丢失率高,视网膜电图提示视网膜损伤主要累及双极细胞及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模型 激光光凝法 视网膜电生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楚开 张铭志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83-1186,共4页
激光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选择性作用于小梁网的色素细胞,避免了对周边组织的损害,同时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降眼压作用,其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开角型青光眼,SLT具有与氩激... 激光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选择性作用于小梁网的色素细胞,避免了对周边组织的损害,同时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降眼压作用,其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开角型青光眼,SLT具有与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LT)以及药物治疗相似的效果,在部分复杂病例及闭角型青光眼中也显示了一定的降眼压作用,术后反应较轻,且可以重复操作,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就SLT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及其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眼压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OCT对角膜穿通伤术后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坤 郑康铿 +4 位作者 陈浩宇 夏红和 陆雪辉 金创 刘昕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7-850,共4页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AS-OCT在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在...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AS-OCT在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眼科中心因角膜穿通伤行角膜裂伤缝合术的46例(46眼)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和AS-OCT检查,对比观察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角膜伤口的最大厚度、角膜水肿的变化、角膜伤口内口的对合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 d AS-OCT显示角膜伤口内口裂开15例(32.6%),角膜伤口内口出现高低错位17例(36.9%),角膜伤口对合良好11例(23.9%),伤口内口有眼内容物附着3例(6.5%)。所有患者术后1 d AS-OCT显示角膜伤口不同程度水肿,角膜伤口内口裂开、内口高低错位、对合良好这三种伤口形态伤口处最大角膜厚度分别为(1224.1±193.5)μm、(1267.1±184.3)μm、(1086.3±117.1)μm,内口错位患者角膜伤口厚度最大,内口对合良好患者角膜伤口厚度最小,术后1 d、1周、3个月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1周、1个月检查时,角膜伤口内口裂开、高低错位、对合良好患者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合良好患者术后3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口裂开患者术后6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口高低错位患者术后6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CT能清晰地观察角膜伤口的对合及愈合过程,是评价角膜裂伤缝合术后角膜伤口愈合情况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角膜穿通伤 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汉族人群中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运铺 陈建欢 唐世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53-165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广东汉族人群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联。方法:收集到431例NSCL/P患者(病例组)和451例对照者(对照组)。用Taq Man基因型鉴定技术对分别位于8q24 rs987525和10q25... 目的:研究中国广东汉族人群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联。方法:收集到431例NSCL/P患者(病例组)和451例对照者(对照组)。用Taq Man基因型鉴定技术对分别位于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的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用卡方检验评价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且评价其与NSCL/P的关联。结果:对照组8q24 rs987525和10q25 rs7078160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0q25 rs7078160和8q24rs987525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东汉族人群NSCL/P未发现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单核苷酸多态性 8q24 10q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角膜裂伤缝合术后早期角膜伤口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建毫 郑康铿 +3 位作者 陈浩宇 彭坤 陆雪辉 刘昕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0-642,645,共4页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技术分析角膜裂伤缝合术后早期角膜伤口形态学的特点。方法选取196例(196眼)角膜裂伤患者,于角膜裂伤缝合术后第1天,运用AS-OCT分析角膜伤口对...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技术分析角膜裂伤缝合术后早期角膜伤口形态学的特点。方法选取196例(196眼)角膜裂伤患者,于角膜裂伤缝合术后第1天,运用AS-OCT分析角膜伤口对合情况,测量角膜厚度,同时观察患者对侧眼相应部位角膜厚度情况,以作对比。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裂隙灯下检查角膜伤口均闭合良好,无渗漏。根据AS-OCT的表现,患者角膜伤口形态分为4型,其中27眼(13.78%)为Ⅰ型对合良好;123眼(62.76%)为Ⅱ型错位对合;41眼(20.92%)为Ⅲ型内口哆开;5眼(2.55%)为Ⅳ型虹膜前粘连。4种类型中,患眼伤口处最大角膜厚度平均值均明显大于对侧眼相应部位角膜厚度平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种类型中患眼与对侧眼角膜厚度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结论角膜裂伤缝合术后早期角膜伤口形态差异大,ASOCT可精确观察、定量分析角膜伤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角膜伤口 角膜裂伤缝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振茂 肖凯霖 +1 位作者 张少斌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其中,IOL巩膜固定采用了小切口(2.85 mm)、可折叠、一片式、四襻固定型美国博士伦Akreos IOL。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第1天2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前UCVA为0.01~0.30 (0.13±0.11),BCVA为0.01~0.60 (0.29±0.17)。随访33~73(57.75±13.78)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UCVA为0.10~0.80(0.41±0.22),BCVA为0.20~1.00(0.70±0.27),两者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OL位置居中,瞳孔圆。结论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固定型Akreos IOL悬吊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晶状体半脱位 小切口 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