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1
1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2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4 位作者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张洪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对于该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SP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提出推荐性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学术年会暨第11届国际眼科论坛通知
3
作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0-780,共1页
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与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共同承办、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协办的2015年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学术年会暨第11届国际眼科论坛将于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 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与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共同承办、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协办的2015年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学术年会暨第11届国际眼科论坛将于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广东省汕头市举办。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使临床眼科医师拓展视野,激发科学研究灵感;同时邀请优秀青年学者分享成长经历,为青年医师提高科学素养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医学会 学术年会 眼科学 国际 论坛 香港中文大学 眼科中心 汕头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5
4
作者 杜雅莉 马迪 +3 位作者 黄育强 黄楚开 张婉琪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9-561,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Ⅴ级1眼,术后随... 目的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Ⅴ级1眼,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32眼中,28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术前;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改善,眼底检查均发现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术后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84±0.71和1.43±0.73,等效球镜度数(-1.86±1.41)D和(-15.33±5.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者1眼,1眼娩核时出现虹膜出血;术后轻度角膜水肿11眼、前房积血1眼、短暂性高眼压1眼、葡萄膜炎症反应3眼,经处理均在1周内病变消失。术后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于睫状沟,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偏移。结论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适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前房维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在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和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林杜生 张贵华 +2 位作者 陈浩宇 岑令平 陈伟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鉴别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和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急性VKH和急性C...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鉴别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和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急性VKH和急性CSCR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检查、频域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运用频域OCT(SD-OCT)的5线光栅扫描和黄斑三维扫描进行SD-OCT黄斑区扫描,计算各种OCT形态特征对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入选急性VKH患者40例(40眼),急性CSCR患者32例(32眼);急性VKH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急性CSCR组差(P<0.001);急性VKH组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771.6±419.2)μm,而急性CSCR组为(451.7±157.9)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所有患者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而膜样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皱褶和内界膜波浪样改变仅见于急性VKH组,它们对鉴别急性CSCR的敏感性分别是85.0%、62.5%和55.0%,膜样结构对鉴别两种疾病的敏感性最高,且其特异性为100.0%,假阳性率(误诊率)为0,假阴性率(漏诊率)为15.0%。结论 SD-OCT可以有效区分急性VKH和急性CSCR,膜样结构是鉴别两者敏感性最高的OCT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两种类型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定国 黄惠春 +1 位作者 张安琳 陈伟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单纯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和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单纯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和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中心凹结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77例(77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RRD组44例(44眼),RRDCD组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利用频域OCT观察术后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连接带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的形态、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析两组间中心凹形态变化差异,并分析IS/OS连接带与ELM形态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的IS/OS连接带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8,P=0.032),RRDCD组IS/OS连接带的形态消失率明显高于RRD组;两组间ELM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7,P=0.166),两组的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相关性(RRD组:r=0.649、P<0.05,r=0.466、P<0.05;RRDCD组r=0.480、P<0.05,r=0.442、P=0.010)。结论频域OCT是一种评价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微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RRDCD的IS/OS连接带消失率明显高于RRD,这也是提示术后视力较差的原因之一,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可能是预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门诊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贡辉 凡荣欢 胡影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20-22,共3页
目的加强眼科门诊患者就诊相关环节的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通过建立门诊护理风险控制小组,改变患者治疗体位,加强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用门诊预约系统,有计划地安排住院患者到门诊进... 目的加强眼科门诊患者就诊相关环节的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通过建立门诊护理风险控制小组,改变患者治疗体位,加强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用门诊预约系统,有计划地安排住院患者到门诊进行各项检查,开通门诊"绿色通道"等改进措施,确保患者就医安全,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结果 2010年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0082%,低于2009年的0.0092%。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护理突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门诊 患者就诊 突发事件 护理风险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的光密度研究在眼科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镔瑶 张铭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1-1135,共5页
光密度测量是一种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将待测组织的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化格式,分析图像像素及计算后获得待测组织透射/反射光强度,从而达到客观分析组织特性的一种分析技术.光密度可根据测量仪器产生图像的维度而提供二维或三维的信息,... 光密度测量是一种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将待测组织的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化格式,分析图像像素及计算后获得待测组织透射/反射光强度,从而达到客观分析组织特性的一种分析技术.光密度可根据测量仪器产生图像的维度而提供二维或三维的信息,立体、全面地体现组织内部微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在眼科影像中逐渐引起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眼科疾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现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光密度的定义、光密度在各领域的应用、光密度测量的优缺点、眼科领域中的光密度分析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光密度研究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5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析 眼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58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煜 张少斌 黄惠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2918-2919,共2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580例(277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d、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6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580例(277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d、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64.0%、89.0%、90.0%。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微、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对几种常见的并发症应注重预防及正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人工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袁湘玲 姚瑶(综述) 伍子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继发性死亡和轴突丢失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视神经受损后RGC的快速死亡及复杂的死亡途径致使临床治疗效果收效甚微。近年来,干细胞的潜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修复再生的新治疗手段。成体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免疫调控特性和神经保护作用,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修复治疗上被广泛研究。MSC以旁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释放外泌体及细胞移植直接接触受损组织等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促进RGC存活及轴突再生,并经处理后可增强其干细胞特性;此外,MSC可被诱导转分化为RGC,发挥细胞替代治疗的修复作用。本文将总结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治疗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其作用机制,同时归纳了增强MSC神经保护作用的方法,还探讨未来MSC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上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今后制定更完善可靠的MSC应用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细胞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科临床诊疗工作防控措施及岗位流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黎晓新 林宝娇 +5 位作者 陈燕芒 陶萍 李贡辉 蔡建毫 陈浩宇 张铭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66,共6页
自2019年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目前认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基因组同源性非常高,2003年SARS流行期间及目前COVID-19流行期间眼部感染问题也一直受... 自2019年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目前认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基因组同源性非常高,2003年SARS流行期间及目前COVID-19流行期间眼部感染问题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9-nCoV的毒力、传播途径和传染性虽有初步临床观察,但其对人体各器官的侵害方式及机制仍在研究中,切断传染源、有效治疗COVID-19患者是目前COVID-19防控的主要目标。面对这种毒力和传染性极强的2019-nCoV,眼科医护人员应该做好医疗环境和个人的安全防护,并对就诊的眼病患者给予合理的治疗和救助。目前除我国湖北省以外的其他城市少数医疗机构的眼科医疗工作未曾停止外,大多数医疗机构有待逐渐恢复临床诊疗工作,医护人员亟待了解工作期间COVID-19的防控措施和工作流程。本刊组约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和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医护人员防护要求,并结合眼科工作实际情况和其他标准制定的关于疫情期间眼科诊疗工作防护流程,以供眼科医疗机构和基层眼科医疗工作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控措施 眼病患者 安全防护 眼部感染 汕头大学 冠状病毒 防护要求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5
12
作者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49 位作者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龚岚 刘婷婷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张铭志 李世迎 黄锦海 孙传宾 计丹 迟玮 杨卫华 许言午 接英 胡亮 魏雁涛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贵刚 黄晓丹 谢华桃 李凯军 陆培荣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文丹 刘春玲 姚勇 黄明海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温鑫 李中文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梁荣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5-933,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眼科 视神经盘病变 眼球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3
13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液监测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1
14
作者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液监测中的应用指南()》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4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陈有信 迟玮 张铭志 许言午 刘祖国 杨卫华 谭钢 廖萱 李世迎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李中文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陈新建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秦牧 蒋贻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曾艳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511,共7页
老年性黄斑变性(SMD)是一种复杂的、高度遗传的、多因素作用的疾病,患者黄斑区结构会发生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进行性变性和视力逐渐丧失。全世界约有2亿人受到SMD的影响,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人工智能(... 老年性黄斑变性(SMD)是一种复杂的、高度遗传的、多因素作用的疾病,患者黄斑区结构会发生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进行性变性和视力逐渐丧失。全世界约有2亿人受到SMD的影响,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猛,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利用AI对视网膜液进行定性定量评估,不仅可以在新生血管性SMD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本指南总结了AI在SMD治疗中的应用,包括AI在视网膜液监测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为眼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设计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足够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卷积神经网络 线性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3
15
作者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50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张铭志 许言午 迟玮 刘祖国 谭钢 陈有信 杨卫华 接英 张慧 李世迎 廖萱 邵婷婷 计丹 马健 杨文利 田磊 胡亮 蔡建奇 彭娟 陆成伟 肖鹏 刘光辉 苏兆安 董诺 秦牧 李程 邹文进 刘籦 赵慧 陈新建 陈琦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石文卿 顾正宇 董贺 唐丽颖 蒋贻平 宋秀胜 王遷 葛倩敏 邱坤良 李正日 刘秋平 易湘龙 康刚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2-601,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学的智能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疾病诊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眼底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早期...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学的智能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疾病诊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眼底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眼底疾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自动分割 视网膜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婉琪 程缨淋 +2 位作者 黄惠春 王耿 王振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 屈光度 有效晶状体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快速体外培养及其鉴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东侃 宋跃 +2 位作者 王传富 吕振华 张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1-581,共1页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体外培养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鉴定 养猫 细胞生物学功能 正常生理功能 透射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楚开 王蔷 +3 位作者 张铭志 刘丽芳 吴政根 马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评估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为双眼慢性PACG患者44例88眼。采用卡洞法检查双眼的主导眼别,分为主导眼组和非主导... 目的评估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为双眼慢性PACG患者44例88眼。采用卡洞法检查双眼的主导眼别,分为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采用眼部A型超声测定双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以分析双眼解剖的对称性;通过视野平均缺损评估慢性PACG中的严重眼,并分析慢性PACG严重眼与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关联性。结果慢性PACG患者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视力(LogMAR)分别为0.39±0.24和0.43±0.29,前房深度分别为(2.53±0.26)mm和(2.54±0.29)mm,晶状体厚度分别为(4.96±0.31)mm和(4.92±0.33)mm,眼轴长度分别为(22.58±0.61)mm和(22.73±1.11)m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3、-0.797、1.867、-1.345,均P>0.05)。主导眼组垂直杯盘比为0.55(0.40,0.80),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0.80(0.63,0.90);主导眼组视野平均缺损为-6.54(-16.70,-3.85)dB,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18.77(-28.19,-8.55)dB;主导眼组眼压为21.00(17.00,27.7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非主导眼组的24.50(19.00,36.25)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81、-3.528、-2.126,均P<0.05)。慢性PACG青光眼严重眼在非主导眼上的发生率为84.09%,高于主导眼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9,P<0.001),非主导眼与慢性PACG的严重眼的关联性较强(Pearson列联系数r=0.563)。结论慢性PACG的严重程度与非主导眼的关联性强于主导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主导眼 严重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对形觉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煜 黎晓新 +2 位作者 牛兰俊 于文贞 董建强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隐含值及波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视皮层17区NGF的差异。结果单眼剥夺组剥夺眼P100波隐含值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组及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双眼P-VEP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组视皮层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为80.23±9.54,正常组为111.8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为118.06±12.3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敏感期内剥夺性弱视幼猫视皮层17区NGF的表达减弱。左旋多巴干预治疗后,NGF表达明显增加,弱视眼P-VEP明显改善,左旋多巴能促进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形觉剥夺性弱视 神经生长因子 视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杜雅莉 金创 +2 位作者 林丽瑜 黄惠春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 目的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预期屈光度为(-2. 91±0.85)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 15) D,MAE为(-0.74±0.56) 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 (2. 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 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眼轴长度 屈光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