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2年粤东柘林湾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杜虹 黄长江 +3 位作者 陈善文 朱琳 张瑜斌 董巧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4-617,共14页
2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7月对粤东赤潮重灾区柘林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 ,柘林湾共有浮游植物 68属 1 83种。其中硅藻为最优势类群 ,共 5 1属 1 43种 ,占总种数的77.8% ;甲藻 1 1属 34种 ;其它浮游植物类群 6属 6种。调查海... 2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7月对粤东赤潮重灾区柘林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 ,柘林湾共有浮游植物 68属 1 83种。其中硅藻为最优势类群 ,共 5 1属 1 43种 ,占总种数的77.8% ;甲藻 1 1属 34种 ;其它浮游植物类群 6属 6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细胞密度、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平面分布均表现为湾外高于湾内和湾内外侧高于湾内内侧的基本格局 ,但黄冈河河内浮游植物群落的构成却呈现种类少而密度高的特点。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总细胞数年均值为 1 6.9× 1 0 4 cells/L ,周年变动模式为双峰型 (高峰位于 8月和4月 )。与上一个周年调查 (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5月 )的总细胞数年均值 ( 36.0× 1 0 4 cells/L)和单峰型周年变动模式 (最高峰位于 7月 )相比 ,差异较大。这可能是 2 0 0 1— 2 0 0 2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粤东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以及调查海区无机磷剧减 45 %所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该湾的全年优势种 ,在群落总细胞数中的百分比年均值从上一年度的5 8.7%上升至本年度的 71 .0 % ,导致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从上一年度的 1 .91减少至本年度的 1 .75。中肋骨条藻的绝对占优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并使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态学 赤潮 中肋骨条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头港及其邻近水域潮间带海产动物体内重金属污染的调查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萍 黄长江 +2 位作者 乔永民 谢立民 董巧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62,共7页
调查了汕头港及邻近水域潮间带常见海产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翡翠贻贝(Pernaviridis)体内的Ni、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squamosa)体内的Cr和Zn、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内的Cu和Zn含量高于海洋生物污染... 调查了汕头港及邻近水域潮间带常见海产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翡翠贻贝(Pernaviridis)体内的Ni、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squamosa)体内的Cr和Zn、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内的Cu和Zn含量高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近江牡蛎的Cu污染因子质量分指数最高达6.01。可食性贝类中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体内的Cd、Zn,翡翠贻贝体内的Cd、Ni和Pb,小荚蛏(Siliquaminima)体内的Cd、Ni,近江牡蛎体内的Cd、Cu、Ni和Zn的含量高于人体食用限量标准。其中近江牡蛎体内的Zn含量最高,为限量标准的23.5倍。港内比港外污染严重,远离港口站位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仍有超标现象,表明汕头港及其邻近水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海产动物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 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柘林湾表层沉积物的汞和砷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乔永民 黄长江 +2 位作者 林潮平 陈旭明 孙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5,共8页
2002年8、9月对柘林湾进行了2个航次的沉积物调查,测定了采自9个站位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汞、砷含量,并对其来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汞的平均含量为0.055±0.020μg·g-1,砷的平均含量为12.23±1.83... 2002年8、9月对柘林湾进行了2个航次的沉积物调查,测定了采自9个站位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汞、砷含量,并对其来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汞的平均含量为0.055±0.020μg·g-1,砷的平均含量为12.23±1.83μg·g-1,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接近。汞与总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差,与其它海区的研究结果相异。认为大规模海水养殖业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以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的标准对柘林湾表层沉积物的汞、砷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均未超标,但养殖过程对汞甲基化和砷释放作用的促进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湾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于秀娟 朱四喜 +2 位作者 沈金辉 陈旭明 黄长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4-448,i003,共6页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方斑东风螺未成熟和成熟的正常雌、雄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在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再现了系统发育的过程,而且在性畸变个体输精...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方斑东风螺未成熟和成熟的正常雌、雄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在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再现了系统发育的过程,而且在性畸变个体输精管的形成过程和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结构特征的变化与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的相似.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目前,性畸变现象仅存在于成熟个体,但这并不表明未成熟个体中不会发生性畸变现象.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方斑东风螺因有机锡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不利,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未成熟 解剖学 组织学研究 输精管 组织学方法 阴茎 性畸变 个体发育过程 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于秀娟 黄长江 +7 位作者 朱四喜 沈金辉 董巧香 于秀娟 黄长江 朱四喜 沈金辉 董巧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锡污染生物指示种———疣荔枝螺的正常雄、雌和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果表明 ,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 ,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当性畸变程度严重时 ,性畸变不育个体的卵囊腺组织出现破损 ,...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锡污染生物指示种———疣荔枝螺的正常雄、雌和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果表明 ,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 ,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当性畸变程度严重时 ,性畸变不育个体的卵囊腺组织出现破损 ,并具有不规则块状的不育卵囊和未排出的正常卵囊。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器官具有表现出雄性功能的潜能 ,但由于缺少精巢或完整的前列腺 ,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雄性功能的个体 ,这与性逆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机锡污染引起的性畸变已对疣荔枝螺种群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深化此类负面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荔枝螺 解剖学 组织学 性畸变 有机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于秀娟 黄长江 +1 位作者 朱四喜 陈夕明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37-340,共4页
有机锡污染可以导致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性畸变现象。本文报道了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三种前鳃亚纲腹足类正常雄性个体和性畸变个体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 有机锡污染可以导致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性畸变现象。本文报道了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三种前鳃亚纲腹足类正常雄性个体和性畸变个体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间雄性个体的输精管和阴茎的结构存在开放和封闭两种类型,封闭型是由开放型进化而来。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与正常雄性个体的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但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并不完整,无法行使生殖功能。由于内分泌扰乱物质对人和动物影响的相似性,使得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鳃亚纲 腹足类 组织学 性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金 董巧香 +3 位作者 杜虹 乔永民 张瑜斌 黄长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71,共9页
于2002年7月19日至12月15日调查了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2种形态氮和5种形态磷的时空分布,同时测定了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含水量与有机质、凯氏氮、氨态氮、总磷、岩屑磷和有机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于2002年7月19日至12月15日调查了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2种形态氮和5种形态磷的时空分布,同时测定了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含水量与有机质、凯氏氮、氨态氮、总磷、岩屑磷和有机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凯氏氮的平均含量为1060.3μg·g-1,氨态氮在凯氏氮中所占的比例小于4.0%。总磷的平均含量为526.0μg·g-1,自生钙结合磷含量最高,占总磷的47.5%。氮、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总体趋势。有机质、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相对显著,夏季呈上升趋势,秋季有所下降,然后处于上下波动的平衡状态。影响有机质、氮、磷含量季节变化规律的因素主要是养殖动物的种类、陆地排污、鱼虾贝类死亡产生的生物碎屑、水动力和生物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湾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3港口有机锡污染的调查 被引量:19
8
作者 黄长江 董巧香 +2 位作者 雷瓒 王壮雄 周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3,共7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法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对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和惠阳3个大型港口21个站位的水样、底泥和生物样的有机锡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样品的一丁基锡(MBT)含量最高,三丁...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法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对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和惠阳3个大型港口21个站位的水样、底泥和生物样的有机锡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样品的一丁基锡(MBT)含量最高,三丁基锡(TBT)次之,二丁基锡(DBT)大多低于检测限.水样的TBT含量实测值从低于检测限至9 8ng/dm3,泥样的为0 3 ~174 7ng/g(干重),生物样的为2 1~23 0ng/g(湿重).水样TBT含量均值以惠阳港的为最高,泥样和生物样的均以厦门港的最高.影响有机锡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港口船舶吞吐量、水文状况、季节和与大型码头的距离.关联的海产腹足类性畸变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沿海有机锡污染比较普遍和严重,已对生态系统产生实质性的负面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结果 锡含量 东南沿海 污染现状 检测限 有机锡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水样 底泥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柘林湾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杜虹 黄长江 +2 位作者 陈善文 何歆 朱琳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13-17,共5页
根据2001年7月~2002年7月对拓林湾进行的生态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模糊集理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为指标,对粤东拓林湾和湾外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根据2001年7月~2002年7月对拓林湾进行的生态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模糊集理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为指标,对粤东拓林湾和湾外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拓林湾的营养状况已达到中营养程度以上,而湾外则处于贫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柘林湾 海域 富营养化 评价 营养状况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海链藻(Thalassiosira diporocyclus Hasle)赤潮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善文 高亚辉 +7 位作者 杜虹 董巧香 黄长江 陈善文 高亚辉 杜虹 董巧香 黄长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20 0 1— 2 0 0 2年的秋冬季节 ,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澳岛周围海域突发了双环海链藻赤潮 ,该赤潮藻及其赤潮在中国都是首次记录。该赤潮藻以实心胶质块的群体形式出现 ,其群体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 ,常为茶褐色 ,大小不一 ,直径多数在 2— ... 20 0 1— 2 0 0 2年的秋冬季节 ,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澳岛周围海域突发了双环海链藻赤潮 ,该赤潮藻及其赤潮在中国都是首次记录。该赤潮藻以实心胶质块的群体形式出现 ,其群体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 ,常为茶褐色 ,大小不一 ,直径多数在 2— 3mm之间 ,最小的不到 0 1mm ,最大的约有 5mm。胶质块由双环海链藻和数种羽纹硅藻组成 ,前者分布于外层 ,后者包埋其中。双环海链藻的细胞密度最大达 1 75× 10 7cells/L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78 8%。如把包埋其中的羽纹硅藻考虑进去 ,赤潮藻胶质块的组成细胞总密度则高达 2 2 8× 10 7cells/L以上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 95 9%。赤潮藻的密度由湾内向外海呈显著递减趋势 ,与营养盐的平面分布格局相反。该赤潮起源于外海 ,赤潮发生机制可能与 2 0 0 1— 2 0 0 2厄尔尼诺年导致的水温异常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海链藻 赤潮 南澳岛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2年柘林湾大量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长江 杜虹 +3 位作者 陈善文 何歆 董巧香 黄文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9,共9页
2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 1 9个测站 ,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 2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 1 9个测站 ,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 ,而湾内则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外界水体的交换能力、周边地区的陆源排污及湾内海水增养殖业的结构是决定柘林湾营养盐平面分布格局的 3个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磷、硅的年平均值分别为 2 5 92、1 0 7和 37 6 1 μmol/L ,与上一周年调查相比 ,氮的含量略有上升 ,而磷、硅的含量分别下降了 4 5 1 %和 37 0 %。调查海区无机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基本上表现为单峰型。受2 0 0 1— 2 0 0 2年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2 0 0 2年春季海区的地表径流明显减少 ,盐度显著升高 ,由此造成了海区无机营养盐在这一期间的显著低值 ,这应是海区磷、硅含量比上一周年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上一周年的氮限制转变成本周年的磷限制(85 0 % ) ,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磷含量显著下降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柘林湾 时空分布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