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肖雨雄 范锐斌 +1 位作者 唐良秋 陈宝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266-2267,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P<0.05)。(3)C组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是一个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和LOX-1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凤莲 何凤屏 +3 位作者 高凌俊 徐新 马绍椿 马占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7-192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LOX-1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组,高血压1级(37例),2级(40例),3级43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40例。于肘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及sLOX-1浓度,同时检... 目的:探讨脂联素、LOX-1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组,高血压1级(37例),2级(40例),3级43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40例。于肘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及sLOX-1浓度,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1、2、3级组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3级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1级组(P<0.01);相反,1、2、3级组sLOX-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3级组LOX-1水平明显高于1级组(P<0.01);血浆脂联素和sLOX-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0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血浆脂联素及sLOX-1水平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脂联素 LOX-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通过抑制β分泌酶的表达抑制Aβ产生的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飞奇 吴福军 +3 位作者 马英 刘光键 刘建祥 李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抑制Aβ产生的机理。方法稳定转染人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突变695的人胚胎肾293细胞(HEK293APPsw695)分别给与小檗碱(1μM,5μM,10μM和20μM)48 h、5μM小檗碱(8 h,24 h,48 h和72 h)、U0126(0.5μM)48 h以及小檗碱(5μM)+U... 目的探讨小檗碱抑制Aβ产生的机理。方法稳定转染人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突变695的人胚胎肾293细胞(HEK293APPsw695)分别给与小檗碱(1μM,5μM,10μM和20μM)48 h、5μM小檗碱(8 h,24 h,48 h和72 h)、U0126(0.5μM)48 h以及小檗碱(5μM)+U0126(0.5μM)48 h,然后分别通过噻唑蓝(MTT)技术和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研究以上各处理对HEK293APPsw695增殖和毒性的影响,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处理组对HEK293APPsw695产生Aβ40/42的影响,通过WB方法研究各处理组对β分泌酶和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以上各处理对HEK293APPsw695细胞的增殖和毒性没有影响,小檗碱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Aβ40/42的产生和β分泌酶的表达,以及促进p-ERK1/2的表达,U0126完全逆转小檗碱对Aβ40/42产生和β分泌酶表达的抑制,以及对p-ERK1/2表达的促进。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活化ERK1/2通路抑制β分泌酶的表达而抑制Aβ40/42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小檗碱 Β分泌酶 细胞外活化激酶通路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rinB2基因工程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新 唐良秋 +4 位作者 马绍椿 高凌俊 黄幸青 范文茂 马燕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0-794,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ephrinB2基因转染对体外诱导环境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得到BMSCs。采用lenti-virus载体装载人ephrinB2基因转染大鼠BMSCs。采用流... 目的观察研究ephrinB2基因转染对体外诱导环境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得到BMSCs。采用lenti-virus载体装载人ephrinB2基因转染大鼠BMSCs。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CD105、CD73、CD44、八因子(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等标志物在ephrinB2-BMSCs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体外分化的多向分化潜能。以2%FBS和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培养条件,体外诱导ephrinB2-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测定相应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未经诱导分化的ephrinB2-BMSCs表达CD105、CD73和CD44,不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WF和KDR。转染后的ephrinB2-BMSCs依然具有分化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经诱导,ephrinB2-BMSCs表达VWF与KDR,并且其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率及在Matrix基质上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未转染ephrinB2的BMSCs。结论ephrinB2基因工程的BMSCs具有极高的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这种基因工程细胞为建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新方法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EPHRINB2 血管内皮细胞 基因转染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